1980年代:成了“万元户”都不敢跟人说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z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元户”,一个1980年代初很流行的词,也是许多农民羡慕的称谓。顾名思义,“万元户”就是收入达万元的户,或是家里有万元积蓄的户。在当时的农村,谁家能称得上“万元户”,就是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是先富起来的代名词。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一篇通讯《雁滩的春天》,报道了1979年末兰州市雁滩公社滩尖子大队一队社员李德祥家里有六个壮劳力,当年从队里分了一万元钱,社员们把他家叫“万元户”,李德祥成为我国首个公开报道的“万元户”。
  1980年11月17日,新华社发表了记者李锦拍摄的一幅照片,报道了临清县八岔路公社赵塔头村一队社员赵汝兰,当年一家种棉花纯收入10239元,这是媒体首次报道山东“万元户”的消息,赵汝兰也成了山东首位见诸报端的“万元户”。
  这则摄影报道先后被国内外51家新闻媒体采用,“万元户”一词也随之流行起来。赵汝兰老人已于2004年去世,他的老伴王立芬回忆:“那时候他爹领着几个孩子,一天到晚扑在棉花田里。年底卖了棉花,家里一下子成了‘万元户’。从那时起,不但全家人的吃穿不愁了,而且当年就用卖棉花的钱,先后添置了5辆自行车、3台缝纫机、两块手表、1台座钟和两部收音机。”
  赵汝兰的大儿子赵光泽回忆,“当上面有人来问我们家当年的收入时,我父亲又‘害怕’了,吞吞吐吐只说没收几个钱。”(参考《成了“万元户”都不敢跟人说》,2008年10月16日《齐鲁晚报》)
  湖北房县有个靠承包集体果园致富的农户,有几年,不仅大队干部以各种名义上门吃喝,连各种会议、上级来人、大队放电影、演戏……都要他家管饭。这些人大都吃完嘴一抹,不给钱也不给粮。搞得这户社员叫苦不迭,表示不愿意再承包果园了。
  “红眼病”是长期形成的“越穷越革命”的“左”的思潮和绝对平均主义在农村的表现。群众说,“红眼病”不治,致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致富的门路就打不开。(《先富的苦恼:干部揩油群众眼红》,1983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但有些地方却没有这类“红眼病”。据曾任广东省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南海富起来了。有一年春节,县里开着一溜车队,敲锣打鼓进入那些先富起来的村,下车后干部们抬着6头重达百斤的烧猪,还有自己酿造的10坛酒请社员吃饭。
  1982年,谁也不敢露富的时候,上海嘉定一位农民陆荣根,公开宣称:“我承包养鸡,去年收入超过一万五。”他成为上海郊区第一个主动亮相的“万元户”。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给世界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角度。一大批“万元户”,甚至“暴发户”出现,刮起了“发财致富”的旋风。
其他文献
出于对毛泽东的真情和对张春桥等人的义愤,陈毅作了即席发言。他说:“完全同意伯达同志的发言。否认毛主席是伟大的天才,说这种话的人是反革命。他们是什么居心?用心何在?”  不明林彪力推设国家主席的阴险用心  1970年8月23日下午4时,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江西庐山开幕。毛泽东主持全会开幕式。周恩来宣布全会议程:讨论修改宪法;讨论国民经济计划;讨论战备问题。  陈毅已经有两年多不在政治漩涡的中心了。过去
期刊
所谓“绝笔诗”,是指死前最后所写的诗而言。用联语方式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称挽联。若按被挽的对象分,挽联有挽人和自挽两类。一些革命烈士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曾写下“绝笔诗”或题联自挽,以寄情寓意,或嫉恶如仇,或激励后人,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堪称我们的楷模。  周文雍(1905—1928)。广东开平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历任广州工人代表大会特别委员会主席
期刊
一位伟人的身影太高大了,自然就会遮挡住与他互为伴侣的另一位杰出人物的光辉。对于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来说,就属于这种情况。  中共“九大”后,毛泽东的夫人江青、林彪的夫人叶群都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其实,论资历、论能力、论贡献、论威望,身为周恩来夫人的邓颖超哪一点都不在她们之下,以她的才干和资历,担任党和国家的高职本来应该是顺理成章。但是,在周恩来生前的岁月里,邓颖超一直都保持着低调,除了在全国妇联担任
期刊
1947年3月告别延安,1948年3月告别陕北,1949年3月告别西柏坡。连着3年的3月,都是父亲告别的季节。每年的3月,无论是春意盎然还是春寒料峭,对我来说,都是对父亲无限缅怀的3月。  1947年3月告别延安  父亲(本文作者系毛泽东之子毛岸青与儿媳张少华)曾经度过3个不平凡的3月。这3个3月,几乎是中国历史的三大步,蒋家王朝的三部亡魂曲。  蒋介石亲手关起了和平之门,粗暴地折断马歇尔手中那根
期刊
许世友(1905-1985年)  1976年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在毛泽东逝世后带枪进京,令“四人帮”不敢轻举妄动。  许世友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敢于讲真话。他虽然出身行伍,但为人胆大心细、富于机变。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北京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紧张,参加毛泽东追悼会的许世友,其机敏品质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带枪进入毛泽东灵堂  许世友将军战功赫赫,是一位在战争中从普通战
期刊
亚洲院士、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陆德,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陆定一的长子。很多年之后,女儿跟陆德吵:“我沾你什么光了?”而陆德深刻铭记父亲的教诲:一切自力更生,老一辈打天下不是为了你们当官。  活跃于各种媒体平台上  亚洲院士、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委员陆德,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文化部部长陆定一的长子。这些年,陆德的声音一直活跃于各种媒体平台上,作为父辈共产主义理想的继承者,责任感驱使
期刊
作为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1897 -2003,出生于上海)在人们心中始终是一个传奇人物。她跨越了三个世纪,经历了百年中国的政治变迁,对近现代内政外交产生了重要影响。蒋介石去世后,她淡出台湾政坛,客居纽约,晚年仍关注台湾政局。  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在台北病逝。按宋美龄自己的说法,蒋的离世“是自己一生最伤痛之事”。此后,宋美龄就在台北、纽约两地漂泊。  蒋介石刚一去世,孔祥熙的长子孔令侃就匆
期刊
孙毅(1904-2003)出生于河北省大城县一个贫农家庭,原名孙俊华。1920年10月,他高小还没毕业,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被迫离开家乡出去找事做。就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原来的名字改成了孙毅。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取“杀敌为果,致果为毅”的意思。  外面的世界到处都是军阀混战。孙毅漂泊了两年多,从北转到南,到过上海、厦门、潮州,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安身立业之所。他只好又从南转回北,投奔在河南开封做事的哥
期刊
古城淮阴有四个城门均为瓮城门,其中南门后来被命名为“佳标门”,是为了纪念1945年9月6日在此发生的一场惨烈攻城战中,一位叫徐佳标的新四军战士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舍身堵住枪眼的壮举。这一壮举比耳熟能详的抗美援朝英雄黄继光还早了七年,堪称我军舍身堵枪眼第一人。  档案资料记载,徐佳标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灌云县一户贫苦农家。1942年冬,徐佳标的父亲被日军抓去修炮楼,后被活活打死。1943年,新年刚
期刊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四姑墩大吴家一户知识分子家庭。三十年代初中期。在东北工作时化名吴平。他先后担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驻东北巡视员,中共吉东特委书记兼抗日联军第四军政委。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东北抗日武装的卓越领导人。1938年至1940年,在延安任中宣部副部长兼秘书长。并执教于马列学院。1941年春,创办和主编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是一位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