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疑似”之力 成研读之功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有关“中华民风民俗”的略读课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可把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以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题单元 课程资源 典型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2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民风民俗”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建筑这个角度介绍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其中“客家民居”介绍了客家民居的特点、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为了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我把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及“交流平台”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打破常规课时安排,以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客家民居风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单元训练效果。
  一、拓展课程资源,把书读“厚”
  其实,客家民居具代表性的建筑,不但有圆形土楼,还有围龙屋、方形土楼、四角楼、走马楼、五凤楼等,这些传统民居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也显示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客家民居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宏伟的建筑规模,当然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详尽介绍的,只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多渠道地收集有关资料,扩展阅读面,才能达到释疑解惑、深入了解、交流表达的教学目的。
  (一)品文析句,读出疑问
  《客家民居》是对客家历史与生活的概要介绍,所折射的每一个特点都有极大的扩展阅读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抓住学生的“疑似”,让学生运用画主要词句、标感受、列表格等研读方法思考客家民居的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然后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你对这些特点了解多少?你认同这些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吗?我们不是土楼人家,那我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你会怎样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客家民居?
  学生细致入微地品析课文中的词句,充分了解了课文所介绍的客家民居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然后开展访问老人、调查了解居家建筑特点的活动,进而与身边熟悉的居家建筑进行逐一比对,找出异同,梳理出由此产生的疑问。
  (二)拓展延伸,把文读“厚”
  为了引导学生释疑解惑,更为了进一步达到说风俗、写风俗的单元目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悟文本上,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由此及彼,拓展延伸。 首先,找出共性,异中求同。客家民居建筑尽管呈现的方式纷繁复杂,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共性。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梳理出文本介绍的圆形土楼特点后,进一步指导学生从客家民居不同建筑之中品出共性。我指导学生找到由梅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编纂的大型丛书《客家民居》、网络资料《闽西客家民居建筑》等主题相同的作品并进行品读,异中求同,拓展阅读。学生对客家民居的特点理解得更透彻,客家民风民俗知识更加丰富,从而对普通的居家建筑,像走马楼、围龙屋等客家建筑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甚至对客家各姓氏的迁徙源流、定居村落的选择和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的特点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差别品读,同中求异。通过以一牵百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介绍不同地区的客家民居的作品,发现客家民居不同建筑的独特风格,从而把文读“厚”,释疑解惑。
  二、抓典型,找特征,把话说好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与单元学习的重点结合起来。而略读教学的拓展,同样也应结合单元学习重点,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力求精当,让略读课文成为精读课文教学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点、单元思想情感的深化处。《客家民居》作为这单元民风民俗的主线,读懂了,就要会说。说什么?当然是说特点。因此,交流的重点就是找出客家民居各地各式的共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把话说好。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客家民居在用料及施工方法上大同小异。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的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的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2.安全性。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后,为了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其建筑的底层都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而楼上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观察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大门的门框、门槛也大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灭火护门。为防万一,有的建筑还夯筑了夹墙。客家建筑内部的各种生活设施也十分齐全。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能有效而持久地抗击盗匪的侵扰。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令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客家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封闭的。客家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
  通过泛读、交流、归纳和整理,学生发现,客家民居建筑尽管呈现的方式纷繁复杂,其实归结起来也就是这么几个特点。介绍客家民居到底该说些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条理地把民居的突出特点介绍清楚就可以了。
  三、习方法,学表达,将文作好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习作教学,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习惯于将习作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习作课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早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导致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能把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客家民居》是一篇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而写好说明文最主要的就是要认真观察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此前的读和说,已经很好地奠定了单元习作的基础,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抓典型,找特征,就如同缩写,口语交际则是片段和选材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只要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拓展,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把自己家乡的民居建筑介绍清楚,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主题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它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拓展知识的外延,吸纳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较好地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悟出言中之意,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品词析句,读写结合,有效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生答)小葫芦。(课件:葫芦动画跳出)  2.同学们,今天有许多可爱的“葫芦娃”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想把它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故事扣人心弦,描写了发生在二战时伯诺德夫人一家与敌人周旋的故事。文章通过生动的描写,歌颂了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较全面地解读这篇长文,把握人物的性格,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是我要认真考虑的。为此,笔者采用导演说戏、演员演戏、集体评戏的模式,进行了课堂教学实践。这种鲜活的教学方式,突破长文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现了体裁的多样性,其中说明文占据了一定比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又要使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思想、方法,习得语文学习的能力、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针对此类课文,应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呢?  一、关注语
[摘 要]课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对教师来说,控制课堂,巧妙化解意外,才能牢牢地将学生的注意力把握住。而控制课堂需要认识教学内容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点,尊重课堂教学规律。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规律 年龄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90  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认一认”的识字教学研讨课,
哲理古诗深沉浑厚、含蓄隽永,言近而旨远,它洞悉着世事的奥妙,阐释了人生的哲理,让人们在审美鉴赏的过程中获得了理性的启迪,在冷静的思辨中, 体悟出人生的真谛, 感知到世界的规律。然而,古诗本身就具有意象的朦胧、模糊、多解与象征等特征,哲理古诗更有其深刻的哲理韵味,这些无疑加大了学生理解哲理古诗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给他们指出一条终南捷径, 帮助他们去阅读、理解、鉴赏哲理古诗, 使他
小学作文教学提倡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读写训练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共识。很多教师都这样想,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效果体现。读与写相辅相成,读写结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因此,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加强读写练习,也成为大多数作文教学的固有认识。读写结合非常有必要,也符合教学规律,但对小学生来说,只靠读来提升写作水平,还存在一些困难,因为读与写很难有机融合,自然就不能发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身,与传统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以其集成性、多样性、交互性的特点,更受广大教师青睐。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果运用不当,就会出现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游离主旨等现象,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注意教学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悟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感人的情节、鲜活的情景中体验作品蕴涵的生命之曲,体会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齐读课题: 天鹅的故事),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天鹅的什么
[摘 要]在说明性文章习作指导中,要根据学生年段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夯实阅读中的表达方法指导,在有效链接语言训练点中,让学生了解表达方法;从“说”练起逐步过渡到“写”,将“说”贯穿于“写”之中,让学生课余练法;在循序渐进、扎实细致的指导中,使学生掌握运用方法,从而形成“有法可依”的说明性文章习作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说明性文章 说明方法 习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点的解析,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要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读文本,抓单元、依学情、研内容、扣教材,教师应一步步引领学生达到整体感悟。  [关键词]情感 例谈 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4-049  根据“阅读教学要看得见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摸爬滚打,看得见学习有过程、有层次,看得见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