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有关“中华民风民俗”的略读课文,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师可把口语交际、习作结合起来,以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题单元 课程资源 典型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2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民风民俗”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建筑这个角度介绍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其中“客家民居”介绍了客家民居的特点、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为了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我把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及“交流平台”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打破常规课时安排,以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客家民居风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单元训练效果。
一、拓展课程资源,把书读“厚”
其实,客家民居具代表性的建筑,不但有圆形土楼,还有围龙屋、方形土楼、四角楼、走马楼、五凤楼等,这些传统民居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也显示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客家民居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宏伟的建筑规模,当然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详尽介绍的,只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多渠道地收集有关资料,扩展阅读面,才能达到释疑解惑、深入了解、交流表达的教学目的。
(一)品文析句,读出疑问
《客家民居》是对客家历史与生活的概要介绍,所折射的每一个特点都有极大的扩展阅读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抓住学生的“疑似”,让学生运用画主要词句、标感受、列表格等研读方法思考客家民居的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然后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你对这些特点了解多少?你认同这些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吗?我们不是土楼人家,那我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你会怎样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客家民居?
学生细致入微地品析课文中的词句,充分了解了课文所介绍的客家民居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然后开展访问老人、调查了解居家建筑特点的活动,进而与身边熟悉的居家建筑进行逐一比对,找出异同,梳理出由此产生的疑问。
(二)拓展延伸,把文读“厚”
为了引导学生释疑解惑,更为了进一步达到说风俗、写风俗的单元目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悟文本上,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由此及彼,拓展延伸。 首先,找出共性,异中求同。客家民居建筑尽管呈现的方式纷繁复杂,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共性。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梳理出文本介绍的圆形土楼特点后,进一步指导学生从客家民居不同建筑之中品出共性。我指导学生找到由梅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编纂的大型丛书《客家民居》、网络资料《闽西客家民居建筑》等主题相同的作品并进行品读,异中求同,拓展阅读。学生对客家民居的特点理解得更透彻,客家民风民俗知识更加丰富,从而对普通的居家建筑,像走马楼、围龙屋等客家建筑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甚至对客家各姓氏的迁徙源流、定居村落的选择和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的特点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差别品读,同中求异。通过以一牵百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介绍不同地区的客家民居的作品,发现客家民居不同建筑的独特风格,从而把文读“厚”,释疑解惑。
二、抓典型,找特征,把话说好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与单元学习的重点结合起来。而略读教学的拓展,同样也应结合单元学习重点,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力求精当,让略读课文成为精读课文教学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点、单元思想情感的深化处。《客家民居》作为这单元民风民俗的主线,读懂了,就要会说。说什么?当然是说特点。因此,交流的重点就是找出客家民居各地各式的共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把话说好。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客家民居在用料及施工方法上大同小异。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的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的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2.安全性。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后,为了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其建筑的底层都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而楼上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观察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大门的门框、门槛也大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灭火护门。为防万一,有的建筑还夯筑了夹墙。客家建筑内部的各种生活设施也十分齐全。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能有效而持久地抗击盗匪的侵扰。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令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客家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封闭的。客家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
通过泛读、交流、归纳和整理,学生发现,客家民居建筑尽管呈现的方式纷繁复杂,其实归结起来也就是这么几个特点。介绍客家民居到底该说些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条理地把民居的突出特点介绍清楚就可以了。
三、习方法,学表达,将文作好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习作教学,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习惯于将习作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习作课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早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导致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能把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客家民居》是一篇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而写好说明文最主要的就是要认真观察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此前的读和说,已经很好地奠定了单元习作的基础,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抓典型,找特征,就如同缩写,口语交际则是片段和选材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只要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拓展,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把自己家乡的民居建筑介绍清楚,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主题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它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拓展知识的外延,吸纳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较好地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责编 莫彩凤)
[关键词]主题单元 课程资源 典型 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2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中华民风民俗”专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从建筑这个角度介绍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其中“客家民居”介绍了客家民居的特点、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为了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我把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及“交流平台”等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打破常规课时安排,以主题单元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客家民居风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单元训练效果。
一、拓展课程资源,把书读“厚”
其实,客家民居具代表性的建筑,不但有圆形土楼,还有围龙屋、方形土楼、四角楼、走马楼、五凤楼等,这些传统民居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聪明才智,也显示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客家民居深厚的文化气息和宏伟的建筑规模,当然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详尽介绍的,只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探究精神,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多渠道地收集有关资料,扩展阅读面,才能达到释疑解惑、深入了解、交流表达的教学目的。
(一)品文析句,读出疑问
《客家民居》是对客家历史与生活的概要介绍,所折射的每一个特点都有极大的扩展阅读空间。因此,教学时,我抓住学生的“疑似”,让学生运用画主要词句、标感受、列表格等研读方法思考客家民居的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然后引导学生研讨交流: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你对这些特点了解多少?你认同这些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吗?我们不是土楼人家,那我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你会怎样向客人介绍我们的客家民居?
学生细致入微地品析课文中的词句,充分了解了课文所介绍的客家民居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然后开展访问老人、调查了解居家建筑特点的活动,进而与身边熟悉的居家建筑进行逐一比对,找出异同,梳理出由此产生的疑问。
(二)拓展延伸,把文读“厚”
为了引导学生释疑解惑,更为了进一步达到说风俗、写风俗的单元目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感悟文本上,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以文本为载体,由此及彼,拓展延伸。 首先,找出共性,异中求同。客家民居建筑尽管呈现的方式纷繁复杂,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和共性。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梳理出文本介绍的圆形土楼特点后,进一步指导学生从客家民居不同建筑之中品出共性。我指导学生找到由梅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编纂的大型丛书《客家民居》、网络资料《闽西客家民居建筑》等主题相同的作品并进行品读,异中求同,拓展阅读。学生对客家民居的特点理解得更透彻,客家民风民俗知识更加丰富,从而对普通的居家建筑,像走马楼、围龙屋等客家建筑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甚至对客家各姓氏的迁徙源流、定居村落的选择和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的特点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次,差别品读,同中求异。通过以一牵百的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介绍不同地区的客家民居的作品,发现客家民居不同建筑的独特风格,从而把文读“厚”,释疑解惑。
二、抓典型,找特征,把话说好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与单元学习的重点结合起来。而略读教学的拓展,同样也应结合单元学习重点,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联,力求精当,让略读课文成为精读课文教学的延续、单元教学方法的整合点、单元思想情感的深化处。《客家民居》作为这单元民风民俗的主线,读懂了,就要会说。说什么?当然是说特点。因此,交流的重点就是找出客家民居各地各式的共性,然后在此基础上把话说好。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类型不一,风格各异。然而,其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1.坚固性。客家民居在用料及施工方法上大同小异。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黏质的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的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似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2.安全性。历史上,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至闽粤赣边区后,为了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建造的土楼、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其建筑的底层都不设朝外的窗子,或只开设枪眼似的细长石窗,而楼上每个房间都有朝外的大窗,既利于采光,流通空气,又成了观察敌情和向外射击的枪孔。大门的门框、门槛也大都是条石,门板厚约10厘米。有的大门上斜挖了几个嵌有竹筒的护门孔,倘有土匪攻门,可往下射击和浇开水。有的大门还安装了防火水柜、水槽,若来犯之敌放火烧门,只要一按开关,水便顺门而下,灭火护门。为防万一,有的建筑还夯筑了夹墙。客家建筑内部的各种生活设施也十分齐全。设于天井的深水井,是被围困时的水源,楼内有砻、碓等加工粮食的设备。这一切都能有效而持久地抗击盗匪的侵扰。至于那些四角建有高耸碉楼的“四点金”,更是令盗匪望而却步。
3.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客家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封闭的。客家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
4.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龙屋、五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如此庞大的民居,正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特点。
通过泛读、交流、归纳和整理,学生发现,客家民居建筑尽管呈现的方式纷繁复杂,其实归结起来也就是这么几个特点。介绍客家民居到底该说些什么?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有条理地把民居的突出特点介绍清楚就可以了。
三、习方法,学表达,将文作好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的一种倾向,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习作教学,在进行习作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语文教师都习惯于将习作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习作课上,往往忽略了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早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导致了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能把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客家民居》是一篇说明事物特点的说明文,而写好说明文最主要的就是要认真观察说明对象,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我们此前的读和说,已经很好地奠定了单元习作的基础,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抓典型,找特征,就如同缩写,口语交际则是片段和选材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只要合理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拓展,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把自己家乡的民居建筑介绍清楚,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让“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主题单元教学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它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努力拓展知识的外延,吸纳丰富的课外知识,使学生能较好地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