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来源 :农村财政与财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流通体系在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消费引导生产的作用。利用财税政策,促进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
  (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等项目,以及采取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省市县财政也相应安排了一定的配套资金,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销售网点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省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陕西省农村消费理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陕西省县以下(不含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0.3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83.75亿元的 32.6%。全省农村现有各类商业零售网点15.2万家,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额达到了360亿元。农村市场的扩大,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市场将是今后扩大内需、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地方。
  (三)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陕西省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校、厂)对接”、“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全省从产地批发到销地批发再到零售终端的各类流通网点基础设施,形成了中心城市、县、镇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购销网络。截至2012年,全省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发展到168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8个,其中交易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达到40多个,超亿元的农贸市场达16个。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已经累计建成标准化农家店31826个,其中直营店3138个,加盟店28688个,配送中心134个,乡镇商贸中心27个,乡镇标准化超市175个,购置配送车辆(叉车)156台,项目实施区域覆盖了全省有农业人口的县(区)、98%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初步构建了一张覆盖面较广、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不完整。受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边远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数量的骤减,消费能力的下降,使商贸流通企业在规划其商业网点建设时,更多地关注中心城市、城镇周边人口稠密的区域,忽视了边远地区的农村,从而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够合理,网络不够完整。同时,受农村商品配送成本高的影响,边远一些的网点商品配送困难,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城市。
  (二)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较为落后。目前,在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中,传统流通方式仍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缓慢。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0个省555个村1万个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通过定单销售。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
  (三)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较差。经过多年的努力,陕西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的问题依然严重。如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失修,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一些与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十分密切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慢、数量少;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大棚,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尤其缺乏贮藏保鲜的冷链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更为落后。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全省果品的鲜果贮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45%,而且以低档冷库为主,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气调、冷藏保鲜库不足贮藏能力的10%,造成每年苹果销售期过于集中,果品贮藏中损耗较大,效益受损,尤其不能满足国内外大客商长年均衡供货的要求。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发展以三级市场体系为基础的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1.打造提升县域商贸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辐射带动功能。建设以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县域商贸中心,形成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新型商圈,带动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流通企业建设,改造面向农村市场的商品配送中心,实现全县范围商品配送基本覆盖。
  2.提升乡镇商业设施水平,建设标准化的直营连锁店、乡镇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以大中型连锁流通企业、品牌企业为依托,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建设标准化直营连锁店、乡镇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提高农村消费便利化、安全化水平。
  3.发展农村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新变化,建设服务项目适度集中、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区,拓展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功能,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拉动居民消费。
  (二)发展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1.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扶优汰劣”的要求,调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构,优化交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构筑与当地农业发展、居民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体系。
  2.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鼓励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完善冷藏、仓储、运输、零售终端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外包,提高农产品物流专业化水平。   3.搭建农超对接的流通平台。鼓励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对接,拓宽对接渠道,创新对接机制,构建多元、长效、稳定的产销对接新模式。
  4.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农产品出口。
  (三)发展以农资店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1.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规范流通秩序,提升农资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2.完善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体系。发展以县区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县、乡(镇)、村多级配送网络,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保障体系。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流通过程质量管理,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技术控制。
  3.探索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探索开展以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核心,以银行消费信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本对象的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示范区,形成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消费新模式。
  (四)发展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服务网络。
  1.建设农村市场新型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对象开展网上营销服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服务平台,以农家店和农资店为窗口,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指导和农民就业创业等服务。
  2.改善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立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改进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加强农村市场供应与需求的走势分析预测,提高农村市场预测预警能力。
  3.完善农村流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对生活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的质量监督,健全检验检测机构,扩大检验检测范围,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4.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拓宽农村流通业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面向农村流通企业的信贷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鼓励保险行业及代理公司拓展农村市场,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保险服务。
  四、促进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镇超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政府为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加强农产品信息系统、批发市场、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落实税费政策。落实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进口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免征新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减免涉农流通企业所得税。落实国家有关下放审批权限和清理乱收费各项规定,适当减免农产品批零市场的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继续扩大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和品种,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
  (二)支持构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1.支持涉农金融主体建设。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引导其把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方面的业务作为重点。加强信贷支持,在信贷增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
  2.采取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为农产品流通主体(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3.设立流通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渠道投入等方式设立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大型农村流通企业扩大流通规模,完善农村网络布局以及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4.积极搭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投资平台。通过政府参股,吸收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农村流通投资平台,支持农村流通企业、经济合作社等建设。
  (三)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
  建议出台鼓励性财税政策,以及整合相关资金,支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优化农民购物环境。
  (四)积极支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
  采取财政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支持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支持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育和引导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的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加大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力度。
  支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支持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
  责任编辑:洪峰
其他文献
河北省邢台县财政局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注重围绕“群众”做文章,大力优化服务环境,创新完善便民举措,让更多群众沐浴“财政阳光”。  一、创新服务载体,为群众服务  设置引导牌,在机关大厅设置《财政局便民服务指南》,标示服务项目、责任股室和办理地点,并将局领导、机关股室分管职责和电话,对预决算、资金拨付流程等业务工作在显示屏和触摸屏进行公开,极大方便了办事群
期刊
多年来,在进口国外低价大豆的冲击下,我国大豆生产步履维艰。尽快有效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严峻课题。  在“中国优质大豆之乡” 黑龙江省海伦市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示范县宾县,一条“项目+科技+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大豆产业化发展之路已初步成型,成为提高大豆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国际竞争力,缓解供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也为解决国产大豆“行路难”问题提供了
期刊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针对“三公”经费出现的问题仅靠道德教育和纪律约束难以医治的现状,江西省瑞金市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将“三公”经费纳入制度的调节范畴,让“三公”经费不能乱消费、不敢乱消费。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三公”经费管理。在公务用车方面,规范公务车的标准和数量,规范公务车更新的条件和程序,并以制度的方式进行确定;在公务车的使用方面采用内部控制手段进行规范,比如对公务车实行派车制度;
期刊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经国务院同意,现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社会保险法规定,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做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工作,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保障广大城乡参保人员的权益,对于健全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要高度重视,加
期刊
作为江苏省泰州市四个小城市建设试点镇之一,溱潼镇近年来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以“发展大旅游,建设小城市”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注重特色抓创新,全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本文通过总结其中的成功做法,分析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建议。  一、溱潼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着重在古镇、新城区、村庄布局规划方面统筹城乡规划,建立健全了一整套
期刊
2013年,中央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支持政策,着力从六个方面积极支持农林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显著。  一是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12.3亿亩禁牧草原实施禁牧补助,对26亿亩草畜平衡草原实施草畜平衡奖励,对1.2亿亩人工草场实施牧草良种补贴,对284万户牧民给予牧民生产资料补贴,并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地区给予奖励。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实施以来,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持续下降,有
期刊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好福建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建设美丽福建,福建省财政厅组织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资金专题调研。调研组选择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5个省定重点水土流失治理一类县及建瓯市二类县开展调研,采取点面结合的办法,每个县选择1~2个乡镇、村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并与县、乡有关部门人员座谈,深入了解掌握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总结各地
期刊
市区财政体制是地方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浙江省的情况看,由于历史、环境以及经济布局、承担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等方面的不同,各地根据实际,制定的市区财政体制并不完全一致。但目标是一致的,主要是为了理顺事权财力分配关系、促进市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快速发展。本文以浙江省衢州市的市区财政体制为例,就完善市区财政体制问题作些探讨。  一、现行衢州市区财政体制基本情况  目前,衢州市市区范围内共有三个
期刊
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黑龙江省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动力量,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优势和成效比较突出。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现状  (一)基本现状。根据黑龙江省的情况和实践发展,主要有以下四大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合作组织。黑龙江省农
期刊
盐池县2002年推行村组资金“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在8个乡(镇)建立“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负责代理村集体“三资”。2011年建立了“三资”网络监管系统。2012年8月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盐池县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工作,同年10月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现将盐池县创建工作介绍如下。  一、创建内容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