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栖居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dia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诗意栖居从古至今就是人居理念的美好理想,在当代的诸多危机面前,室内环境受可持续思想的影响,成为挽救人类生存栖息地的主要力量,它依然希望在困境中为人提供美好生活,帮助当代人类找回精神家园,其终极关怀是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让人企及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这是诗意栖居的人生绝美境地。
  关键词:诗意栖居 可持续 室内环境 人文关怀
  [本文为2013年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委托项目“广东创意城市与文化品牌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WT02。]
  文艺复兴以来的笛卡尔式线性思维,牛顿力学影响下产生的机械论世界观,技术革命带给我们巨大的信心,这都助长人类中心主义傲视自然,世界范围内羁绊建筑的伦理观逾千年,人工建筑环境已变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造成今天的生存环境破坏,人有被自然剥离的趋势。人们兴奋地沉溺于技术发展,它以摧枯拉朽的迅速统领使人们迷失了方向,人类自身都被全面异化为价值系统的符号和资源化的工具,历史、传统、文化在技术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我们痛失精神家园,在家却“无家可归”。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精神空虚、人类异化等等,这一切动摇着人类生存的根基,引发伦理恐慌和道德观的重建,生态伦理学家、诗人、艺术家、哲学家开始批判人类中心论和技术崇拜,寻找人类的未来出路。这些变化正把人类文明推向生态时代,可持续观念已是全世界的发展之道,作为挽救人类栖息地的中坚力量,室内环境以可持续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它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思想指导,强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宗旨是为人们营造诗意栖居的生活意境,谋求人类的美好生活,不但要挽救我们的生存环境,还要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一、诗意栖居的当代解读
  “诗意的栖居”见于荷尔德林的诗句,因海德格尔为之赋予哲学阐述而变成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成为联系历史又指向未来的愿景构想。而诗意栖居的人居思想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庄子的齐物与逍遥思想。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谓描绘诗意栖居意境的千古绝笔。诗意栖居理念在当代受到可持续发展观与和谐思想的影响,它是人成其为人的生命完全展开状态,是真实的自由本真生存,是人与自然和世界的一种诗性融合状态。在生存和精神双重危机的今天,人类需要终极关怀,诗意栖居思想可谓时代痼疾的一剂良药。我们可以从自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来解读当代人何以诗意栖居。
  (一)人与自然
  人类发展已呈现出未来的不确定性,更糟糕的是环境问题已使人类退守于种种生存危机,有些宗教家和哲学家开始提出以“可持续生存”代替“可持续发展”。[1]生态意识觉醒的人们开始探索自然和人的亲密关系,与自然和谐是诗意栖居的基础。海德格尔认为栖居就是“筑造”,他所言的“筑造”除建立建筑物的筑造外,还有保养生长的“筑造”,就是保护和关爱意义上的“筑造”,诸耕种土地、养护农作物等,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种保护。海德格尔认为栖居只发生为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保护,栖居的最重要内容就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友好,保护自然万物的本真。这要求我们认识到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彻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突破物我主客限制,追求人和自然双重解放的道德律令,承认自然万物没有等级优劣的和合之道,才能使我们自觉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老子认为自然才是存在于道、天、地、人之中的最高准则,所谓“道法自然”就是效法天地自然之规律,“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是自然万物最本然方式的存在和运行规律,它就切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其规律就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我们每天亲历的真实世界中,我们理应去发现和遵循自然的规律。人若要能从根本上依自然规律而为,则必须深深地融入自然、理解自然、爱上自然,情感上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部分,聚集万物而化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回归自然之本真境界。我本生于自然,我的存在就是自然的现象,我即自然,自然即我,与自然共发展、协同进化,成为进化过程中的良性酶,利用和调节生态自然进化中的互利共生和竞争排斥等影响,促进生态万物的和谐共生,寻求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演化的动态和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认识到融合自然而生的魅力,众生命间的协同关系、在自然中与生境所表现出的演替形式才是生态的美,空气、水、能量在生命过程中相互协调就是自然的美,是万物的灵动创造着美,诗意栖居就是享受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二)人与社会
  技术时代以来带给我们“无家可归”的命运,我们的历史传统被抽离,人被抛入这个眼花缭乱的物质世界,思想躁动、物欲横流的世界迷惑了我们的心灵,众人像玩偶一样在生活的舞台上表演每一天,追逐物质享受和名誉光环,人的自然神性被湮灭尘封。人在得到所追求的东西后依然很迷茫、很失落,依然活在“荒野”而“无家可归”。“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庄子·内篇·齐物论》)然而社会发展已使人不可能像古人那样真正的诗意栖居于返乡生活,社会人不可能完全免受外物的束缚和牵绊,但今天总是历史的承袭和演变,社会意识总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生活追求乡间本真的诗意栖居本质没有变化。事实上正是民族历史文化使今天的人具有社会认同感,它维护着社会的和谐,我们的社会必须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而面对现代社会中浮华空虚的各种利益诱惑,我们应该少一些虚荣心,少一些功利心,以义统利,见利思义,重义轻利,安于本分,尽心做好份内之事,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使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不为他人而活,沉沦在他人的言行中,“安时处顺,穷通自乐”(《庄子·养生主》),处世而保持内心的纯洁、朴实、宁静。这才能保持生命的不落世俗,不落世俗的生命才是真实的生命,这样的社会才能避免人的工具化和符号化。栖居者澄明于天地,诗意之中应有仁爱,关爱他人,以仁爱推己及人,仁爱之心是我们身处社会而心安的法宝。“仁”被孔子推为最高社会道德标准,把“仁”视为人类德性的存在,孝悌乃“仁”之本,即我们应从孝顺父母做起,关爱子女和兄弟姐妹,再到恩惠于身边的人,以仁爱处世,心向他人而与人为善、宽以待人、认同他人,以礼制道德规范自己,心存他人利益,最后到“达则兼济天下”,即爱天下人、济世安民。这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于仁爱之中,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自然形成,这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境界。人在充满历史文化和人文关怀的暖意社会中能诗意地完全展开生命,劳绩之心灵得到慰籍,和谐的社会环境俨然已是人的诗意栖居之境。
其他文献
摘要:  绘画色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和艺术观念的改变相互联系的,由模仿和再现自然,逐渐摆脱自然和科技的限制,转向主观的、表现性的色彩形式。  关键词:静态色彩;动态色彩;表现与抽象色彩  一、静态色彩的发展时期  文艺复兴前后大约两百年的时间,绘画中再现真实,尤其是再现视觉真实,使得各国艺术家紧紧围绕着怎样再现明暗色彩真实与“眼”感知的真实性这一目标而努力。静态的明暗
期刊
摘要:影视广告作为以电影电视媒介为载体来传达产品信息的广告形式,相对于平面广告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有效地实现了视听合一。而镜头的剪辑又成为了影视广告视听语言的关键性因素,不同的画面衔接使得短短的几十秒甚至几秒的广告形成强大的画面冲击力,影响和调动受众对广告内容的关注。探析影视广告如何运用蒙太奇和长镜头两种截然相反的镜头手段塑造不同的广告效果以及二者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影视广告;蒙太奇;长镜头;美学
期刊
摘要: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传资源丰富,尤其是装饰装饰艺术种类繁多,具有较高艺术价值。高校艺术教育植根本土和民族,开设传统装饰临摹和传统工艺学习等课程,可以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起到人才保障、数据保存等重要作用。  关键词:艺术教育;广西民族装饰艺术;临摹;民族民间工艺课程  一、广西民族装饰艺术元素现状  广西地处中国华南地区西部,南濒北海、西南毗邻越南,境内有着复杂多变的气候、地貌特点,
期刊
摘要: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精神文化背景不同,所以设计师们设计出来的书籍会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杉浦康平作为日本的书籍设计大师,在中国出版界也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东方气息。中国的书籍设计从鲁迅开始到现在,也有着很高的成就。针对中日书籍的装帧设计体现的文化精神的差异,在此进行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杉浦康平;中日;差异;书籍设计  一、从中国鲁迅时期书籍装帧谈起  谈到现代书籍装
期刊
摘要:油画在中国的土地上跟随中国社会经历了风风雨雨百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的一个主要画种。由于历史积淀与文化选择的影响,中国的受众之于油画欣赏也已形成了群体心理趋向,那么油画作为外来画种,如同其它大多数舶来文明一样,如何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吸取营养,对西方绘画加以创造性的吸收和改进,从而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油画”作品呢。本文就以中国画元素中的形式和笔墨技法及意境在油画中的运用
期刊
根雕是当代艺苑中惹人喜爱的一种造型艺术,它蕴藏着人类美好的艺术情怀。根雕之美首先在自然之美,因为它处处都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美,它积日月之精气,夺天地之造化。但话又说回来,自然的根材成不了艺术品,只有通过根雕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才有表现的可能。纵观根雕创作,首先是从自然美中发现其神圣的活力,而后才是人工的雕刻之美。  一、处理好雕与不雕的对立统一  玉不琢不成器,根不雕不成艺
期刊
摘要:现代产品设计教育需要向市场,市场是产品设计教育发展的基础脱离市场的产品设计,是孤芳自赏,只会被市场所抛弃; 而借助校企合作多元模式的互动平台就可为社会产品设计教育开启更为丰富的创新空间,有效地推动产品设计在生活与工作的微观层面呈现良性发展势态。  关键词:产品设计;校企合作;创新设计  一、中国产品设计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工业设计是我国高校一个崭新的、综合性的应用型专业。在当今经济体系中,工
期刊
“城市美学”,迄今没有准确而权威的定义。这个学科是近年来随着城市研究的兴起,学者把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流行一时的“美学”与城市研究相结合而出现的。如果说传统美学由于从西方舶来,还保留着相对清晰的学科边界的话,那么“城市美学”由于城市研究本身学科交叉、范畴庞杂的特性,难以界定它的界限。于是,似乎人人都可以来谈论城市美学。官员们手握重权指点江山,以城市美学的名义拆掉旧城街区和历史建筑,建起高耸、单调
期刊
近日,通过中法两国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关人士的积极努力,流失境外20余年的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历经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2015年7月20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将这32件春秋时期秦国金饰片移交给甘肃省长刘伟平。当日,国家文物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在甘肃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归特展”。这一事件,让笔者不禁再度想起了甘肃省的另一起重大文物流失事件: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物的流失。敦煌莫
期刊
摘要:白居易(772-864)营造的宅院为唐代文人私家园林的代表,白居易的园林营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重视选址,在置石、理水、植物方面有着独特的造园手法。  关键词:白居易;园林;营造  隋唐时期(589-960)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全盛时期。在雄厚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影响下园林盛行,园林艺术也极大的提高。唐中期,文人政治上的失意,使得“中隐”思想盛行,园林成为文人士大夫情感精神的栖居地。白居易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