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我国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fs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就业率、就业期望、就业结果和就业满意度四个方面对湖南七所大学570名硕士生就业状况所做的调查显示:女硕士生就业率低于硕士生就业的总体水平;所学专业对男女硕士生的就业有直接影响;女硕士生在求职过程中普遍自感遭遇性别歧视;求职时在社会资本的占有和利用上女硕士生高于男生;当就业形势严峻时高学历并不会给女硕士生带来预期的高回报;许多女硕士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且更倾向于将研究生教育当作好婚姻的跳板。
  [关键词]女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湖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6-0089-04
  
  一.引言
  
  1.研究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连续扩招,加之本科毕业生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一直旺盛,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相应地逐年增长或“超常规发展”。教育部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16.4万人;2004年招生27.3万人;2005年招生31万人;2006年招生34.2万人;2007年招生36.4万人。与此同时,硕士研究生毕业者的数量也保持着持续的增加,2002年为6.6万人,2004年为12.7万人,2005年为16.2万人,2006年达到21.9万人。由于扩招后的硕士研究生已经开始进入就业大军行列,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较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便显出了疲态。资料显示:2002年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4.1%,2006年下降至不足90%,2007年毕业硕士研究生约为33万人,就业率只有84.2%。虽然硕士生的就业率较本科生高,就业形势良好,但近几年硕士生平均供需比在逐年下降,硕士生的就业优势也在下降。作为天之娇子的硕士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出现了“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的局面。但由于硕士生的就业率高于本科生,硕士生就业问题便一直不被重视。但也有人提出,从整体上看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度明显加大[1]。这样的情势下,随着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逐渐攀升,越来越多的女性在完成本科教育之后选择报考硕士研究生,女硕士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女硕士生占在读总硕士生人数的46.02%,2006年占46.36%,女硕士生数量几乎占到硕士生群体的“半边天”。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女硕士生,代表着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这个群体的涌现和人数剧增,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其就业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本研究以求职中的女硕士生为对象,旨在了解女硕士生群体的就业特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咨询,为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提供参考,为女硕士生顺利就业提供建议。这对于缓解经济危机背景下个人和社会的就业压力有着特殊的意义。
  2.调查设计及实施
  (1)问卷设计。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是自编问卷,在参阅大量文献及参考相关就业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自行设计。问卷含7部分内容:①个人信息: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生源地及以父亲为代表的社会资本拥有度;②就业竞争力:指被调查者人力资本积累程度及自我意识程度,涉及学生干部经历、英语水平、非英语资格证书数等;③择业、就业观:包括对起薪、工作地点、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对家庭和事业的看法等;④求职过程:包括择业所遇困难、投简历次数、面试机会数、参加公务员考试次数等;⑤政府就业政策:指对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的关注度、受益度;⑥学校就业指导:了解湖南高校硕士生就业指导现状及硕士生的就业指导需求;⑦就业结果:调查已就业硕士生的实际就业地点、就业单位、起薪情况及对工作的满意度。
  (2)调查对象。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七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华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的部分2009年应届硕士毕业生,男女各占一半。发放问卷750份,回收612份,回收率为81.6%。剔除无效问卷42份,回收有效问卷570份,有效率为76%。样本构成如下(见表1):
  根据学科分类标准,调查对象分布在除军事学之外的11个学科大类,各专业的有效调查人数分别是:理学76人、工学141人 、文学69人、历史47人、法学39人、哲学8人、医学41人、农学25人、经济学37人、教育学52人。大多数女硕士生分布在文学、法律、教育、经济管理等人文和社会学科,在工学和理学中相对较少(见表2)。被调查的女硕士生年龄主要集中在24~26岁之间,其中也不乏大龄已婚人士,但近50%的女硕士生年龄在25~26岁之间。
  (3)调查过程。问卷初稿拟定后进行了试调查,以确保所设置问题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准确性和明晰度;试调查后根据相关情况对问卷予以修改和完善;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后施测。为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想法,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我们对部分研究对象(见表3)进行了访谈,同时采访了学校就业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以期从另一个角度了解硕士生的就业状况。
  数据统计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因自制调查问卷设置的名义变量不是具体的“值”,只有象征意义而没有实质意义,故采用卡方检验。本研究中的调查具有人物、时间及地点的限制性,不能进行重复检测,故选用适用于态度、意见式问卷(量表)的信度分析a信度系数法,运用SPSS11.5进行信度分析得出本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即α系数为0.8214,说明本次调查有较好的信度。调查问卷也参考了相关就业研究,经过了文献分析、专家意见征询、试调查和多次修订,故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二. 调查结果分析
  
  1. 就业率
  调查显示,截止到2009年6月20日,接受调查的570名硕士生中,有462人实现了就业,就业率为81.1%,其中男性占44.1%,女性占37%;分性别来看,282名男硕士生就业率达到89.1%,288名女硕士生的就业率为73.2%;在未就业的18.9%的硕士生中,女性高于男性8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在就业实现上,女生处在弱势地位。
  分专业来看,本研究根据一级学科的11个专业大类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就业情况最好的是工学,就业率达到95%,其次是医学,就业率为87%,就业率较低的是教育学、哲学、农学,就业率在50%左右。为更清楚地说明问题,简化统计,笔者将理学、工学、医学、农学归为自然科学类,文学、历史、法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统一归为人文社科类。计算得出,自然科学类就业率为86.2%,人文社科类就业率为76%。人文社科类已就业的硕士生人数为218人,比自然科学类244人少5.6%,未就业的比率则高出27.8%,说明人文社科类比自然科学类的硕士生就业难度更大。数据也显示,即使在理工科专业中女硕士生的就业率也没有男硕士生高,这说明性别是影响就业的因素之一,女硕士生就业受到性别和专业两个因素的制约。由于在社会需求不旺盛的人文社科类专业中女硕士生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也影响到女硕士生的整体就业率。
  2. 就业期望
  就业期望主要从就业地域、单位性质、薪酬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东、南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是硕士生的首选,占总人数的95%,其中55.4%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40%选择在中部地区发展,只有4.2%选择在西部就业,仅有1人选择了北部地区,说明硕士生们偏爱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对日益发展起来的中部地区也十分关注,对西部地区则不感兴趣。从性别比较看,男硕士生较多地选择东、南沿海地区,而女硕士生比男硕士生更偏爱中部地区(主要是湖南),不愿意离家太远,这与大部分女硕士生是省内生源有关,同时也隐涵着这一取向,即省内就业可能会为女硕士生利用社会资本提供方便。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是硕士生就业的首选,60.7%的硕士生选择了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其中女硕士生比男硕士生更加偏爱此类性质的单位。外企和国企的吸引力次之,分别有16.5%和17.5%的人选择,其中女硕士生偏爱以稳定著称的国企,而男硕士生则偏重于以竞争著称的外企。对于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硕士生认同度不高,仅5.3%愿意到此类单位就业。
  从薪酬期望比较看,男硕士生对于工资的期望要高于女硕士生。在3 000元以下的选择中,女硕士生人数要多于男硕士生;在3 000~4 000元档次中,女硕士生人数与男硕士生人数相当;但是在4 000元以上档次中,男硕士生人数远远多于女硕士生,高出10%。这充分说明,女硕士生在薪资方面的期待没有男生高。
  尽管男女硕士生就业偏好不同,但比较对就业区域、单位性质、起薪的期望,女硕士生的期望稍低于男硕士生。和男硕士生一样,女硕士生希望在东南沿海与中部地区就业,但是比男硕士生更加偏爱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在起薪的期望上比男硕士生低。
  3.实际就业结果
  就业期望是求职者对自身、就业市场、人力资本投资及回报的一种认知。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上看,就业期望和就业实际存在差异都是可能的。
  调查结果显示,在已实现就业的462位硕士生中,与样本总人数55.4%的人期望选择在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相比,仅38.3%的人在该地区就业;50.8%的就业者在中部就业,与期望在此地区就业的样本总人数的40%相比,高出10.8%;4.2%的人期望去西部就业,但实际在西部就业的人极少。在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就业的男女硕士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大部分女硕士生在中部地区就业,东南沿海次之,西部和北部地区很少有人问津。
  如前所述, 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包括高校)是硕士生就业的首选。调查显示,由于学历、能力的优势,在此类性质单位中就业的人数也占大多数,占51.2%,与期望在此类性质单位就业的总人数的60.7%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实际到企业就业的人数增加,国企就业的人数为109人,占23.6%;私企、民企就业的人数为72人,占15.6%;外企就业的人数为34人,占7.3%。虽然女硕士生比男硕士生更加偏爱稳定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但实际就业中女硕士生在这些单位中的人数与男生持平。去私企、民企就业的人数比例较期望翻番,说明尽管硕士生对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认同度不高,但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迫于就业压力,硕士生们会降低择业标准或转变就业取向。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实现就业的硕士生起薪主要集中在2 000~3 000元,占就业人数的35%(期望人数的比例为27%),17.7%的人起薪是1 500~2 000元(期望人数的比例为5.6%),26.8%的就业者薪资在3 000~4 000元(期望人数的比例为34.3%),薪资在4 000元以上的占20.3%(期望人数为总人数的33.1%)。与期望起薪相比,实际起薪整体下降。实际薪资在3 000元以下男女生数量差别不大,但在3 000元以上女硕士生人数远少于男硕士生,这说明女硕士生在薪酬上存在劣势。
  
  4. 就业满意度
  在已实现就业的硕士生中,对现有工作的满意程度是:比较满意(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人数占91.7%,只有少数人对工作不满意。但通过数据分析可看出,女硕士生对工作的满意度没有男硕士生高,在前三个选择中(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女硕士生的人数都少于男硕士生;在不满意选择中,女硕士生比男硕士生多10人,而很不满意中,男硕士生比女硕士生多,这也许与女性更“中庸”有关。但总体上看,女硕士生的就业满意度没有男生高。
  
  三、结 论
  
  综合以上分析,本次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女硕士生的就业机会低于硕士生的总体水平;当经济衰退、就业市场不景气时,女硕士就业会遭遇更多困难;和男硕士生比较,女硕士生总体上投递简历次数多,所获面试机会少,求职时大部分感觉到有性别歧视。
  不同专业女硕士生的就业状况不同,专业对就业机会有较大影响;但即使同一专业,女硕士生就业也难于男硕士生,性别对女硕士生就业有显著影响。
  女硕士生的就业期望普遍过高,但当就业形势严峻时,她们也会降低要求;高学历并不会给女硕士生带来想象中的高回报。
  求职过程中女硕士生社会资本的占有和使用略高于男硕士生,这部分地说明女硕士生存有依赖心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及劳动力市场的歧视时,女硕士生使用社会资本也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
  女硕士生的自我认识程度不高,缺乏职业规划意识与事业成就意识;虽然对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表示不认同,但传统文化影响使得她们在家庭角色和职业角色之间有较大冲突。
  女硕士生更倾向于将研究生教育当作一种求职途径,通过提高学历、延时毕业来增加就业竞争力,以求得一份好工作并获得好婚姻。
  [参考文献]
  [1] 谢慧斌.研究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
  (责任编辑 黄建新)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Female Postgraduates’ in China
  
  LIU Yao-wu ZHANG Qian
  (School of Educ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in the four facets of employment rate, expectations, results and satisfaction for employment to 570 postgraduates in seven universities in Hunan Province, it is shown that the employment rate of female postgraduates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 level; postgraduate’ major has direct influence to male’s and female’s employment; most of female postgraduates find the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the application for employment; female postgraduates have to utilize more social capital than male ones; high education qualification does not lead to the due return for female postgraduate; many female postgraduates are lack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career scheming and tend to consider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s the springboard to good marriage.
  
  Key words: female postgraduate; employm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Hunan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助学贷款的最大提供者。在学生财政援助方面,美国拥有丰富的经验。高达4600亿美元的学生贷款市场和长达数十年的学生贷款历史,使美国通过借贷帮助学生支付学费的政策日趋专业化。对于正在扩大学生助学贷款体系的中国来说,可以从当今美国学生助学贷款方案改革中获得启示。其一,应尽力在资助活动之初设计一个独特完善的贷款体系管理方案,以避免日后的不断简化和调整;其二,尽量限制中介的参与以减少贷款
期刊
[摘 要]晚清教会学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是在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日盛的背景下所做出的一种世俗化和功利化的选择。其课程设置发轫于以内容为基础的专业英语教学,逐渐增设基于商务语言技能和内容的商务英语课程,并随着教会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拓展和深化,最后发展为近代化职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商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从语法翻译法一统天下逐渐向语法翻译法与古安系列法共存的格局转变,且均与其世俗化和功利化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相适应。尽
期刊
[摘 要]“大学对国家的放逐”是关切大学特有的生存空间与一流大学秩序的形成、确立合理大学立场的一个新命题。面对既有国家体制笼罩下的异化的大学场合,大学需要一种“放逐国家”的积极心态,以构建作为主体的大学与一流大学生成的“第三空间”,获取一种真正的大学发展理念,有效凸显大学之民族与国家的轴心地位。大学对国家的放逐形成大学生存的“第三空间”与国家举办大学的逻辑之间具备内在同质性。它所坚守的是一种彻底的
期刊
摘 要:如何确保国立大学在财政方面的自立与自律,是关系到能否保障国立大学的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乃至实现大学使命的重大课题。日本政府自明治初期创建国立大学以来,先后引入基金制、特别会计制度、讲座制、校费制等,均旨在构建自立的国立大学财政制度。在这过程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当前,国立大学法人的施行,能否解决明治以来的这个问题,正引起有关人士的极大关注。  关键词:日本;国立大学;财政制度
期刊
[摘 要]教师之思关乎教育发展。作为本体论的追问,教师之思的本性是教育的经验,它显现于教师的思考和思想中,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教师要去思,一要学习,二要放弃,三要建筑。当前,教师之思的底线是守住宝贵的历史财富和个人财富。    [关键词]教师;思考;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1)05-0064-05    学校不乏勤奋的教师,缺少
期刊
编者按: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走出传统的行政化的误区,必须使大学回归学术,回归学术本位、学生本位。在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夏季毕业生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短短的16分钟演讲中竟引起30余次高呼“根叔”,此充分表达了广大学子对“根叔”的认同和支持。“根叔”演讲实况经网络传播在国内大学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根叔”现象,这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根叔”现象在大学校园里出现,标志着大学里
期刊
[摘 要]大学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已渗透到了我国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大学国际化的内在价值诉求是文化的交往与融合,其外在价值是民族文化的试金石。美国《新闻周刊》为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国际化给出了一个标准,而“博洛尼亚进程”则提供了一个大学国际化的样本,其本质是争夺话语权。中国的大学在国际化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其基本经验是:以学科优势和办学实力为根本,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其中,并独善其身,守望大学之道。 
期刊
[摘 要]评价是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实现课程要求的重要保障。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重在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针对该门课程的特殊性,进行评价改革实验,突破终结性评价方式,创建形成性评价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
期刊
编者按:研究方法进步是一门学科进展的最直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获得了重大突破,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研究方法由单一走向多元,这为高等教育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但就整体而言,人们的方法意识并不强,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加强对研究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刊特约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七位专家、学者撰写了一组笔谈文章,从多个角度对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并于上
期刊
编者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界一个长久不衰的热议话题。究其原因,实乃此问题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致使学术界对此认识模糊。如何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矛盾走出历史的阴影,廓清理论的迷雾,摆脱现实的困惑,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基本问题。本刊从众多相关论题中精心筛选了四篇论文,分别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品质、关系、融合以及大学理念的实践性等维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现予刊发,以飨读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