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来看,古诗词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新课标对很多篇目做了背诵要求,这也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古诗词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却被大大的忽视了。因此,本文主要从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美育因素(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作用这个角度做一个浅显的论述。同时,也希望古诗词教学能够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诵读学习经典的诗词作品,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来看,我们现在所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词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而且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还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因此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迟钝贫弱,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古诗词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考试的时候,无非就考一些名句的背诵默写知识和一点儿简单的诗句理解罢了,因此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力气,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教学,只要划一划,读一读,学生能够背诵,会默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够从诗词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那就另当别论了。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大大忽视了古典诗词教学对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功能,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个长远角度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那么,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纠正和改变语文教学中这种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只注重知识结构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做法,如何运用和挖掘古典诗词的特长和魅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目的呢?
一、发挥想象和联想,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指客观的生活景物。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客观的生活景物中,达到情与景,意与象的高度和谐统一就是意境。在诗歌欣赏的过程中,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九年级下册《蒹葭》一诗,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借助泛白的芦花,洁白的霜露,瑟瑟的秋风,茫茫的秋水等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伫立河边,翘首以望,追寻着在河的对岸的他心中美丽的“伊人”,然而隔雾观花,“伊人”若隐若现,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中坻”,一会儿又在“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给人以朦胧缥缈之感。但主人公没有就此罢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依然执着地追求着他心爱的“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令人无限惆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实现了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并放映白苍苍的芦花,茫茫的秋水烟波万状,弯曲的河道等图片,引导学生边诵读边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歌的情景,进而通过分析感悟到本诗凄清惆怅的意境之美。更值得高兴的是,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伊人”的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即一种对理想的超越,对唯美的执着追求。实现了对本诗歌意境的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感悟。
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浪迹天涯的游子,正骑一瘦马徐徐行在西风吹拂的古道上,眼前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宁静详和的日暮归家图,而“我”却流浪在天涯。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品味诗的意境美。
又如学习八年级(下)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先向学生讲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引导学生联想到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感受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
二、深入理解,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大凡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碧血丹心甚至是生命写成的,所以诗篇中就闪烁跳动着他们思想的光芒,彰显着他们丰富的情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以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学习《钱塘湖春行》、《黄鹤楼》、《鲁山山行》等诗篇,学生在领略祖国如画的壮丽山川时也能感悟到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情感,自身也受到感染和陶冶;学习《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清平乐 村居》等诗篇,学生陶醉于田园风光、山村风情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也就感悟到了作者在自然中品味生活的情趣;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能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胆壮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能让学生领会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精神和豪迈气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让学生感受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石壕吏》、《山坡羊 潼关怀古》等,能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能够感受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的可贵友情;学习孟郊的《慈母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一代代诗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情感却永久的留存在诗篇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给学生以及我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没有这些情感的熏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变得怎样的苍白,怎样的贫瘠,怎样的荒凉!
三、细细品味,感悟古诗词的哲理美
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名句,其中所含的意蕴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这些名句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其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伤感。凝练的语言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尤为我们毕业在即的初三同学所喜爱。
再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诗人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留住,如果青春年少时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到老时就只能徒自悲伤了。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好好地利用读书时期这段宝贵的时间,奋发努力,为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他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又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路疑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实现理想的旅程中,如遇困难挫折,不能灰心丧气,要对前方充满希望,因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至于死地而后生”,“阳光总在风雨后”。
如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杜甫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性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从而也启发学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于攀登的勇气和信念。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许许多多蕴含奋发向上、执著奋进、锲而不舍、不竭奋进哲理的诗词名句,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 ,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逐渐抵达理想的彼岸。
四、整体感知,认识古诗词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是诗词艺术中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别林斯基说过:“诗歌用形象诉于灵魂,而这些形象就是那永恒的美的表现,它的原型闪耀在宇宙万物中,在大自然的一切局部现象和形式中。” 作为中国文学精华的古诗词,更是以塑造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取胜。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风又绿江南岸”、“映日荷花别样红”所显示的是自然美,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小园香径独徘徊”、“相逢何必曾相识”所显示的则是社会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认识诗词中的形象美,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精神上得到净化与提升。
例如诗词课文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人物形象。有“万里赴戎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陶渊明;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诗句中隐含的形象,从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通过剖析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内涵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
还有许多展现自然形象美的诗句,如“斜晖脉脉水悠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诗句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的各种自然景象之美,无不激发陶冶着学生的审美情怀。
五、多方面感知,再现古典诗词的绘画美
所谓诗情画意,诗画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宋代画家郭熙说:“诗是有形画,画是有形诗。”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也曾指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我国很多古诗词都符合“诗中有画”这一特点,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可通过诵读,或在朗读时配上适当的音乐,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在头脑中再现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 “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
《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
六、反复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具有一种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读起来是那样的自然、轻快、流畅,表现了木兰如愿以偿怀着喜悦的心情匆匆准备行装的情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诗句,除了具有长短句参差错落的特点外,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与诗中“溅溅”的水声,胡骑的“啾啾”声,爷娘的唤女声交织在一起,细心体会,妙不可言。
七、比较分析,体会古诗词的结构美
诗词中的建筑美实际上就是诗词的结构形式美。这种结构形式美既表现为外在的形式上:律诗绝句分行排列的整齐美,如《赤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宋词元曲长短句交替排列的错落美,如《水调歌头》《天净沙》等,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如《木兰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又表现在内在的语言形式上:某些诗歌因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手法,不仅将诗意层层推进,而且也将诗歌在形式上的回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律诗,由其语言的格律要求而形成的变化与整齐之美。中间两联对仗,表现为整齐美;首尾两联不讲对仗,是变化美。平仄声,二、四、六分明,是整齐美;一、三、五不论,是变化美 。每首律诗都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既有对比,又有调和,这就形成了内在形式的多样统一美。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语文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希望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能够充分挖掘与运用好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使其在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里,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初中语文1---6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审美文化学 》李西建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单位:平湖市黄姑中学)
[关键词]古诗词 教学 审美情趣 审美能力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长廊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秀的诗歌作品,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诵读学习经典的诗词作品,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进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教材内容的编排上来看,我们现在所用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词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而且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并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语文教学还存在着明显的功利性,因此当前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应试的功利意识所屏蔽,呈潜在状态。学生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想象力迟钝贫弱,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古诗词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考试的时候,无非就考一些名句的背诵默写知识和一点儿简单的诗句理解罢了,因此用不着费那么大的力气,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研究,去教学,只要划一划,读一读,学生能够背诵,会默写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学生是否理解,是否能够从诗词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那就另当别论了。诗词教学课堂上,老师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对诗歌意境的赏析也是浅尝辄止,大大忽视了古典诗词教学对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功能,这种做法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从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个长远角度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那么,身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纠正和改变语文教学中这种只注重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只注重知识结构而忽略道德情感的做法,如何运用和挖掘古典诗词的特长和魅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目的呢?
一、发挥想象和联想,领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谓“意”,就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谓“境”,就是指客观的生活景物。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于客观的生活景物中,达到情与景,意与象的高度和谐统一就是意境。在诗歌欣赏的过程中,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的把玩,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例如九年级下册《蒹葭》一诗,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借助泛白的芦花,洁白的霜露,瑟瑟的秋风,茫茫的秋水等意象,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伫立河边,翘首以望,追寻着在河的对岸的他心中美丽的“伊人”,然而隔雾观花,“伊人”若隐若现,一会儿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中坻”,一会儿又在“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给人以朦胧缥缈之感。但主人公没有就此罢休,尽管“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他依然执着地追求着他心爱的“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令人无限惆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实现了情与景的和谐统一。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并放映白苍苍的芦花,茫茫的秋水烟波万状,弯曲的河道等图片,引导学生边诵读边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再现诗歌的情景,进而通过分析感悟到本诗凄清惆怅的意境之美。更值得高兴的是,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对“伊人”的意象以及作者的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即一种对理想的超越,对唯美的执着追求。实现了对本诗歌意境的高屋建瓴的理解和感悟。
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诗,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浪迹天涯的游子,正骑一瘦马徐徐行在西风吹拂的古道上,眼前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幅宁静详和的日暮归家图,而“我”却流浪在天涯。这样学生就能身临其境地品味诗的意境美。
又如学习八年级(下)陶渊明的《饮酒》一诗,可先向学生讲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引导学生联想到陶渊明数次出仕却又因不满于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污浊而退隐的经历,就更能领悟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鄙弃,感受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因而更能领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营造出来的怡然自得的优美意境。
二、深入理解,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大凡优秀的诗篇,都是诗人用他们的真情实感,用他们的人生遭际,用他们的碧血丹心甚至是生命写成的,所以诗篇中就闪烁跳动着他们思想的光芒,彰显着他们丰富的情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情感美,以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学习《钱塘湖春行》、《黄鹤楼》、《鲁山山行》等诗篇,学生在领略祖国如画的壮丽山川时也能感悟到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情感,自身也受到感染和陶冶;学习《归园田居》、《游山西村》《清平乐 村居》等诗篇,学生陶醉于田园风光、山村风情的同时,自然而然的也就感悟到了作者在自然中品味生活的情趣;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能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胆壮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能让学生领会诗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屈精神和豪迈气概;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能让学生感受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石壕吏》、《山坡羊 潼关怀古》等,能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能够感受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蹄处”的可贵友情;学习孟郊的《慈母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伟大的母爱……
一代代诗人逝去了,但他们的精神情感却永久的留存在诗篇中,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给学生以及我们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很难想象,没有这些情感的熏陶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将会变得怎样的苍白,怎样的贫瘠,怎样的荒凉!
三、细细品味,感悟古诗词的哲理美
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经典名句,其中所含的意蕴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这些名句之所以魅力无穷,是因为其语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谊,就不必为离别而伤感。凝练的语言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此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尤为我们毕业在即的初三同学所喜爱。
再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两句,诗人用河水东流不返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不会为一个人而留住,如果青春年少时不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到老时就只能徒自悲伤了。教育我们的学生要好好地利用读书时期这段宝贵的时间,奋发努力,为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他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了。
又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出了路疑似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同时也启示我们在实现理想的旅程中,如遇困难挫折,不能灰心丧气,要对前方充满希望,因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至于死地而后生”,“阳光总在风雨后”。
如杜甫《望岳》中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杜甫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性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从而也启发学生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于攀登的勇气和信念。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许许多多蕴含奋发向上、执著奋进、锲而不舍、不竭奋进哲理的诗词名句,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入超越之境,扬弃旧我,走向新我 ,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逐渐抵达理想的彼岸。
四、整体感知,认识古诗词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是诗词艺术中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别林斯基说过:“诗歌用形象诉于灵魂,而这些形象就是那永恒的美的表现,它的原型闪耀在宇宙万物中,在大自然的一切局部现象和形式中。” 作为中国文学精华的古诗词,更是以塑造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取胜。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春风又绿江南岸”、“映日荷花别样红”所显示的是自然美,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小园香径独徘徊”、“相逢何必曾相识”所显示的则是社会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认识诗词中的形象美,以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在精神上得到净化与提升。
例如诗词课文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人物形象。有“万里赴戎机”代父从军的花木兰;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王昌龄;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陶渊明;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苏轼,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诗句中隐含的形象,从人物身上得到美的感受。通过剖析各种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引导学生从形象的对比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内涵的社会意义,从而更全面、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的创作意图。
还有许多展现自然形象美的诗句,如“斜晖脉脉水悠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些诗句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的各种自然景象之美,无不激发陶冶着学生的审美情怀。
五、多方面感知,再现古典诗词的绘画美
所谓诗情画意,诗画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宋代画家郭熙说:“诗是有形画,画是有形诗。”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也曾指出:“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 我国很多古诗词都符合“诗中有画”这一特点,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画。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可通过诵读,或在朗读时配上适当的音乐,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目视、口诵、耳听、心惟”,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在头脑中再现古典诗词的画面美。
如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这里用了一个“直”字,一个“圆”字,给人以刚劲有力,亲切喜悦的感觉。“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之感; “圆”字准确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苍茫壮阔中尽显柔和温暖。
《过故人庄》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诗歌诗情画意的美感,体会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
六、反复诵读,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古诗词都比较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或刚或柔,或高或低,或缓或急,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具有一种音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受到美。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读起来是那样的自然、轻快、流畅,表现了木兰如愿以偿怀着喜悦的心情匆匆准备行装的情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诗句,除了具有长短句参差错落的特点外,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与诗中“溅溅”的水声,胡骑的“啾啾”声,爷娘的唤女声交织在一起,细心体会,妙不可言。
七、比较分析,体会古诗词的结构美
诗词中的建筑美实际上就是诗词的结构形式美。这种结构形式美既表现为外在的形式上:律诗绝句分行排列的整齐美,如《赤壁》,《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宋词元曲长短句交替排列的错落美,如《水调歌头》《天净沙》等,长篇叙事诗的铺排美,如《木兰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又表现在内在的语言形式上:某些诗歌因复沓而产生的回环美,如《蒹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手法,不仅将诗意层层推进,而且也将诗歌在形式上的回环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又如律诗,由其语言的格律要求而形成的变化与整齐之美。中间两联对仗,表现为整齐美;首尾两联不讲对仗,是变化美。平仄声,二、四、六分明,是整齐美;一、三、五不论,是变化美 。每首律诗都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既有对比,又有调和,这就形成了内在形式的多样统一美。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语文是最具人文关怀的一门学科,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希望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能够充分挖掘与运用好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使其在这个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里,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初中语文1---6册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审美文化学 》李西建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单位:平湖市黄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