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主要是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公众参与动力不足公众参与建设程度不强,生态困境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本文选取北京市两个村庄作为研究案例,探究电视在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中的现状,进而提出增强电视在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效果的对策。
【关键词】:电视;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开辟出一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川,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其中生态文明的传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现状,从中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指导意义。
一、概念界定
1、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包括电视、录像机、影碟机和摄像机等。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为宣传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的媒介或是平台。电视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分类,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共称为六大媒体。
与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具有以下优势: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互动性强,观众可参与到节目中来。电视媒体的不足之处是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保存性差。
2、生态文明传播
生态文明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在这一定义中,生态传播的主体包括个人、群体、传媒等凡是能够涉及到传播的人和组织。而本文所要探讨的生态文明传播的主体主要是指电视媒体,客体则指大众传媒的受众,内容指各种生态信息。这主要是由电视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巨大等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研究电视媒体对于生态文明的传播具有大的意义。
二、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现状
(一)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
公众的生态意识包括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生态自然意识等。生态意识是公众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与政府的呼应和宣传相关。我国在很早就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但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态建设问题并没有被摆在突出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政府和公众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各种媒介的宣传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逐步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已经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的理念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逐步增强。从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到,北京农村地区公众生态意识在逐渐增强。
(二)公众参与行动有待增强
在我国,目前己经在基层构建了村民自治委员会和居民自治委员会等机构,其中“自治”二字体现了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精神。但是,由于现代化发展的程度仍然比较低,因此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意识依然有待提高,加上目前我国存在很强的政府大包大揽的特征,所以通过社会参与的模式解决社会上出现的问题的几率依然不高。在社会参与意识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民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难被激发,主要体现在民众没有很好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跟自身生存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法充分认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三)电视传播理念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传媒进步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亦是其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传播同样需要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重视自然环境的健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也要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关怀。人文关怀对于媒体来说已经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虽然改革开放后思想得到大解放,宣传本位等不符合新闻原则的理念受到批判,可是这些过时老旧的新闻理念依然对现在的媒体有所影响。这种人文关怀理念的缺失或者是歪曲在生态传播中同样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于环境生态新闻的报道程式化、片面化、依然坚持单一的正面宣传、侧重救灾行动和环保成果的报道、缺少对受灾群众和生态环境的报道、过渡关注城市环境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等等。生态传播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固有的落后思想在禁锢着新闻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不自信所导致的。
三、电视在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一)电视媒体具有极强的文化社会影响力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这种影响力表现在六个方面: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提高受众的文化修养,改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结构;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各种技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下一代,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塑造媒介人物并授予个人和团体以社会地位和声望;议程确定、形成舆论热点,参与和引导社会活动;传播商品文化、促进商品销售,推动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反映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建设。因此,文化传播工具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口口相传,到文字、书籍,文化传播的过程都是有明确具体对象的定向传播,无定向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影响了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而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传播生态文明里面的最重要的媒介。
(二)电视传播模式偏重于运动式传播形式
运动式模式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率的积极意义,但是它也存在诸多消极的意义,表现在来得快去得也快、弱化法律的权威、解决局部问题而不能根治问题的全部、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等等。运动式的模式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媒体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特定的纪念日、大型活动等经常采取运动式报道,于是形成一种关于某活动的报道“旺季”,而活动一旦结束则意味着该类型的新闻会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种运动式报道,主要是媒体缺少环境意識,缺乏对环境报道的长期议程设置,找不到对于这类新闻的报道战略点。
四、增强电视在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效果的对策
(一)媒体应加强生态文明的议程设置:对政府、企业和公众
我国政府是生态建设的主导者,所以传媒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积极引导政府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因此,媒体应该加强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宣传,让企业觉得自己是有利可图的,从而自觉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公众的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的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是媒体的传播的目的。
(二)强化媒体人文关怀的理念,提升媒体自身生态文明传播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关怀对于媒体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所以在生态文明传播的活动中必须强化媒体的人文关怀理念。针对目前我国媒体在生态新闻的报道中出现的现象,媒体应该重视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坚持新闻的公正、客观、真实原则,关怀个体生命,采用具有人情味的新闻语言和报道视角表现新闻事件,摒弃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媒体的功能包括准确传递重要信息、发挥导向作用、反映民心民声、检测社会环境。由于媒体特有的功能使得媒体必须肩负起比个人要更加巨大的社会责任。提升媒体在生态文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还必须在媒体业内部执行绿色企业文化,对媒体企业执行一种全部活动实行全方位绿色化的管理理念,进而塑造媒体自身的绿色形象。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环境保护,2007(1).
[2]林世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
【关键词】:电视;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
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专门开辟出一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川,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其中生态文明的传播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研究我国生态文明传播的现状,从中找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指导意义。
一、概念界定
1、电视媒体
电视媒体包括电视、录像机、影碟机和摄像机等。是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电视媒体是指以电视为宣传载体,进行信息的传播的媒介或是平台。电视媒体是媒体的一种分类,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户外媒体和手机媒体共称为六大媒体。
与其他媒介相比,电视媒体具有以下优势:信息传播及时,传播画面直观易懂,形象生动,传播覆盖面广,受众不受文化层次限制,互动性强,观众可参与到节目中来。电视媒体的不足之处是线性传播,转瞬即逝,保存性差。
2、生态文明传播
生态文明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在这一定义中,生态传播的主体包括个人、群体、传媒等凡是能够涉及到传播的人和组织。而本文所要探讨的生态文明传播的主体主要是指电视媒体,客体则指大众传媒的受众,内容指各种生态信息。这主要是由电视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力巨大等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研究电视媒体对于生态文明的传播具有大的意义。
二、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现状
(一)公众的生态意识逐渐增强
公众的生态意识包括生态经济意识、生态社会意识、生态自然意识等。生态意识是公众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与政府的呼应和宣传相关。我国在很早就开始关注环境污染问题,但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态建设问题并没有被摆在突出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政府和公众越来越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阐释,政府的大力提倡和各种媒介的宣传以及各项环境保护措施逐步开展,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已经融入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生态文明的理念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公众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逐步增强。从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到,北京农村地区公众生态意识在逐渐增强。
(二)公众参与行动有待增强
在我国,目前己经在基层构建了村民自治委员会和居民自治委员会等机构,其中“自治”二字体现了民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精神。但是,由于现代化发展的程度仍然比较低,因此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意识依然有待提高,加上目前我国存在很强的政府大包大揽的特征,所以通过社会参与的模式解决社会上出现的问题的几率依然不高。在社会参与意识普遍较低的情况下,民众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难被激发,主要体现在民众没有很好的意识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跟自身生存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无法充分认识到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因此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三)电视传播理念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传媒进步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亦是其追求的目标。生态文明传播同样需要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重视自然环境的健康、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要体现对人的关怀,也要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关怀。人文关怀对于媒体来说已经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虽然改革开放后思想得到大解放,宣传本位等不符合新闻原则的理念受到批判,可是这些过时老旧的新闻理念依然对现在的媒体有所影响。这种人文关怀理念的缺失或者是歪曲在生态传播中同样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对于环境生态新闻的报道程式化、片面化、依然坚持单一的正面宣传、侧重救灾行动和环保成果的报道、缺少对受灾群众和生态环境的报道、过渡关注城市环境而忽视农村环境保护等等。生态传播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固有的落后思想在禁锢着新闻从业人员,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不自信所导致的。
三、电视在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中的作用
(一)电视媒体具有极强的文化社会影响力
媒介文化对社会的这种影响力表现在六个方面: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事物,提高受众的文化修养,改善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结构;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把各种技能、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信仰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下一代,使社会遗产世代相传;塑造媒介人物并授予个人和团体以社会地位和声望;议程确定、形成舆论热点,参与和引导社会活动;传播商品文化、促进商品销售,推动社会经济活动发展;反映社会变革,加速现代化建设。因此,文化传播工具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的口口相传,到文字、书籍,文化传播的过程都是有明确具体对象的定向传播,无定向的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的出现,影响了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而电视媒体已经成为农村地区传播生态文明里面的最重要的媒介。
(二)电视传播模式偏重于运动式传播形式
运动式模式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率的积极意义,但是它也存在诸多消极的意义,表现在来得快去得也快、弱化法律的权威、解决局部问题而不能根治问题的全部、助长了人们的投机心理等等。运动式的模式同样存在于我国的媒体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特定的纪念日、大型活动等经常采取运动式报道,于是形成一种关于某活动的报道“旺季”,而活动一旦结束则意味着该类型的新闻会迅速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种运动式报道,主要是媒体缺少环境意識,缺乏对环境报道的长期议程设置,找不到对于这类新闻的报道战略点。
四、增强电视在北京农村生态文明传播效果的对策
(一)媒体应加强生态文明的议程设置:对政府、企业和公众
我国政府是生态建设的主导者,所以传媒必须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积极引导政府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因此,媒体应该加强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建设宣传,让企业觉得自己是有利可图的,从而自觉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公众的参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升他们的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是媒体的传播的目的。
(二)强化媒体人文关怀的理念,提升媒体自身生态文明传播的社会责任感
人文关怀对于媒体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所以在生态文明传播的活动中必须强化媒体的人文关怀理念。针对目前我国媒体在生态新闻的报道中出现的现象,媒体应该重视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坚持新闻的公正、客观、真实原则,关怀个体生命,采用具有人情味的新闻语言和报道视角表现新闻事件,摒弃以往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媒体的功能包括准确传递重要信息、发挥导向作用、反映民心民声、检测社会环境。由于媒体特有的功能使得媒体必须肩负起比个人要更加巨大的社会责任。提升媒体在生态文明传播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感,还必须在媒体业内部执行绿色企业文化,对媒体企业执行一种全部活动实行全方位绿色化的管理理念,进而塑造媒体自身的绿色形象。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农业与环保农村[J].环境保护,2007(1).
[2]林世选.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