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之思与小说叙事

来源 :广州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32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小说叙事跟爱与美的想象关系非常密切,小说中的情恋描写几乎离不开身体之美。从身体之美到灵魂之美,常常是小说中很自然的故事过程。尤其是女性之美与两性之爱,小说可以从身体之美深深进入人的内心之美,进入对世界和生存的想象之美,最终进入人类整体生存的爱与美,也进入到构成这样的诗意生活的小说形式变幻中。
  达利之画在人体之美的象征、隐喻和幻觉之间变幻旋转,突出了柔软的挺拔、妩媚的延伸、想象的沉思,对小说叙事有天外飞来的启示意味。当把人体美与世间一切联系起来进行想象时,世界就发生了美的奇妙变化,达利之画中的人体之美就此而非常奇异。
  生存和文学艺术作品的诗意之美主要来源于人体,来源于人对自身之爱而产生美的诗意想象,因此人体美就非常重要。从根本上讲,是人体让世界变得唯美,一切世界之美皆来源于人体之美,自然的美和人工的美都来源于对人体想象的延伸。古希腊最早的建筑柱石之美,就源于男女不同的身体之美的比例。
  而人体之美源自哪里?达利之画中的人体充满了冥想和想象,一切人体美皆源于内心灵性,源于人对自身的冥想和想象,是人的神性能力和灵性能力让身体变得奇幻,身体的内在之美和外在之美和谐一致,变成了浑融一体的诗意之美。
  这样,诗意之美归结于人内心的爱与美,尤其是,当人类把自己的爱融入到、贯彻到美的表现和观念时,爱与美的形态就集中突出了人的特质,文学艺术的形式之美就成为人的爱与美的表现。
  当把这样的身体之美延伸到整个生活,当人把爱与美的灵性延伸到外界,就形成了世界的诗意之美,人就可以像达利之画中的情景那样,在宇宙中自在地行走变幻,把自己想象为天空、楼梯、梁柱、建筑、月亮、绘画,想象为这个世界存在,想象为世间的一切。
  因此,爱与美是根本的生活世界想象,世界一定是生活的才有意义,世界为生活而被发现、命名、存在。无论发现还是不发现非生活的、与生存无关的世界,都对人类没有意义。达利之画由人体之美生发非常实在的现实象征,用不可思议的奇妙人体变化与有现实庄重感的真实人体结合、与诸多事物正在变幻过程中的空间想象结合,就更能体现这样的爱与美特质。
  小说是作家不断地引发自己更多爱与美的表现,是以诗意形式不断寻找和发现以至创造生活世界,人体之美隐喻象征了生活世界的爱与美。由人体之美延伸出对生活世界的想象,也包括小说,对作家自己生命进行美学化和诗意化,才能去诗意化地生活和写作,小说才能引导读者去发现世界的爱与美。小说家让自己的生命和艺术思考不断美学化、诗意化,去发现、表达、呈现以至创造生活世界的爱与美。
  也就是说,小说必须有对生存之美的发现,像达利之画一样,小说是奇妙地发现生活世界的诗意形式。当小说由人体之美去想象生活世界时,人体之美就是生活世界的核心想象,这自然会触发生命联想,这时候才会由小说发现人的身心之美、成长之美和生命之美,于是,我们就可以找到生活世界的诗意之美。
  二
  达利之画给人以幻觉感受,这样的幻觉标志是什么?进一步的问题在于,文学艺术幻觉是什么?小说幻觉是什么?普通幻觉与文学艺术幻觉并不一样,每个文学艺术作品的幻觉依托什么而存在?怎么进入和创造小说幻觉?这是对小说理解的一个关键之处。
  就像达利之画中的幻觉切实存在于画境中一样,小说幻觉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现实中的事物引发的想象。小说就是编造和虚构,但小说幻觉不能依托虚无。很多人把小说幻觉当作虚无的、可以任意编造的,但在文学艺术幻觉的表现中,幻觉并不是虚无的,是非常实在的现实的象征存在。
  每一个人的幻觉都不一样,每一个人对幻觉的理解也不一样,怎么表现幻觉也不一样,表现在文学艺术中的幻觉也不一样,表现幻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不一样。为从潜意识幻觉中产生现实生存的象征意象,达利用自称为“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在自己的身上诱发幻觉境界。小说的隐喻和象征也会产生与达利之思相似的感觉。
  达利之思的幻觉方法可以给小说幻觉提供可能。在达利所描绘的梦境中,以一些稀奇古怪、似乎不合现实情理的方式,将普通现实物像并列、扭曲或者变形。在这些谜语一般的神奇意象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记忆的永恒》(1931)。画中以平静得可怕的平常风景为衬托,突出一只柔软弯曲、正在熔化的表的停留状态,而使这只表产生强烈感觉的却是整个画境的全部幻觉意象。它们在达利之思的诗意想象与虚构中,相互联动而共同发生,其间有一个灵性流动的幻觉意象结构。
  以此去体味小说结构的想象与虚构,小说也是在无限灵性的流荡变化中发生形式联系,不会在生硬的磕磕绊绊、故意设置而不明所以中发生小说的灵动想象。比如,阿兰·罗伯—格利耶的小说也是像达利之画中的人一样,让人被世界或者周围环境物化,并且像达利之画的空间结构一样,引导人去发生幻觉判断。这样的小说有自己的灵性想象构成的叙事整体,而不是零星散乱的想象。
  幻觉所产生的独特效应和启示并不在于写幻觉,现代小说的重大的变化并不是让生命或现实在文学艺术中变形,而是通过这样的变形让人与整个世界发生特殊联系。
  达利之画的特点,是让世界在人与世界发生特定联系的幻想中或者幻觉中变化,而不是让世界在人的无目的单一幻想中发生变化。这个变幻不是让世界像人,而是让人像世界,像树、草、建筑、钟表、时间,人被世界所融化。像《天使的視角》《意乱情迷》,一只眼睛就可以显出意乱情迷,这只眼睛像一只鸟彩色的头在一片层层叠叠的绿叶中,迷惑而难以辨明,像这又像那。
  在人的主观意念或者幻觉中,让世界发生像人的变化,这是容易做到的,很多作品都在这样做。但是让人在世界与人的幻想性联系中发生变化,让世界在人的生存意念或者生存意愿中发生变化,这是很独特的。这也就是让文学作品能给予人们变幻的期待,而不是把世界直接变成人的投射或者投影的幻想,或者不是把人的幻想直接变成世界,让世界处于人与世界的幻想联系中。   在事物变形的幻觉过程中,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进一步形成一个想象空间,由此产生有意味的主题和形式。因此,一切给予形式与现实关系的技巧和手法,都来源于作者的表达观念。这样的观念性技巧跟手法必然处于观念之中,并且受观念引导,是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意愿去服务的;或者,反过来说,在这样的观念性意愿中,才形成了作者的技巧和作品的形式。
  然而,这有没有可能是文学表现方法的轻易实现呢?可以肯定,凡奇异的都不会轻易实现,也就是说,在文学作品中的世界与幻想的联系中,让世界发生变化并不容易实现,但却是可能的,与此相似的,除了阿兰·罗伯—格利耶的小说,还有一些诗歌的篇章或者语句。
  三
  达利之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柔软的挺立,是表现柔软中的坚挺和坚硬中的柔软,这只能是在文学艺术中发生的奇妙变化和复杂组合。
  达利所有的作品中,总把坚硬的化成柔软的,会把一些坚硬的或者有具体形态事物,比如,时钟、鸟笼、建筑、人体、乳房等等在画作中变得很柔软,什么都画得像要融化了一样。但是又在奶油冰淇淋一样随时会融化的柔软中有一种挺立,这种柔软的挺立是达利画作一个非常独特的特点。
  小说如果能够写出像达利之画中的女人那样的柔韧的挺立,将会是非常独特的,然而,即使我们受到启示可以这样写,要写成功也是不容易的。
  如何把柔软的画出一种挺立、柔韧的感觉来,是相当艰难的。达利之画能有这样一个特点,说明他在观察和绘画事物的时候,有一个在柔软中挺立、在挺立中柔软的方向性意象。尤其是在画女人的时候,让女人那种柔韧的挺立感非常独特顽强,而这样一种柔韧的挺立感与达利画作中的其他事物,比如时钟、鸟笼、建筑联系在一起,让人的柔韧而挺立就更加独特。
  作家痴情,可以把自己爱的女人写进作品;画家痴情,可以把自己痴情的女人画进作品。达利把自己的妻子加拉和他喜欢的米勒的《晚祷》结合在一起,画出了《加拉和米勒的晚祷》以及《加拉的祈祷》两幅画,将自己的情欲主张和对革命的态度或者现实生活态度宣扬在画中。同一个画家也有不同时期的风格,在后期回归古典风格后,达利用学院派技巧画出了《加拉利娜》这幅画,这是给加拉画的肖像画。
  《加拉利娜》这幅画中,加拉裸露着一只像面包酥油一样酥软得要融化的乳房,神情庄重,手上带了一只蛇形手镯。本来实际生活中的手镯不管是什么形状的,都是坚硬的。然而,达利把手镯画成了蛇的形态而把它柔软化了,手镯是戴在手上像蛇一样柔软,是随着人的变幻而柔软化的,手镯就产生了特定的艺术幻觉。
  由这样的柔软的挺立去想象、启示、打开小说,就可以把任何事物都写出像柔韧的挺立那样的迷恋风情,比如,在小说中以高跟鞋为象征,想象高跟鞋与女人合为一体,表达坚韧的柔软。于是,高跟鞋有一种特殊的柔软风情感觉,有一种达利画作的在柔软中挺立的女人的柔韧感,柔软中的挺立感非常风情迷人。而女人痴情,就可以蹬起自己的高跟鞋,把高跟鞋当作自己一种爱的坚韧而柔软的象征,可以向自己所爱的男人展示自己的风情。
  与柔软的挺立相关,达利之画中有一个有趣的特点:画作中的柔软事物总是有向上升起的感觉,变成了柔韧,这体现了一种浪漫感。但不管多么浪漫,多么向上升起,一切都有一个根基性力量在拉着事物,哪怕这样的拉力很纤细而不可见,那个根基力量仍然拉着地上的事物无法挣脱,就像万有引力一样。但这似乎并不是上帝引力,我们也许可以把有些力量解释成人为引力。
  另一方面,有一些坚韧的力量在艰难支撑拖拽那些要融化的事物,使它不能完全融化,所以,画面上的事物都是没有完全融化的,而且又有坚韧的力量在托着它们。如果它们完全融化了,那就变成另外一个意思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是永远不会融化的,虽然它们始终在融化的状态中。
  四
  达利的绘画空间是各个事物相互联系的空间,而不是从一个事物中心向四周扩展延伸的空间。在达利的绘画空间中,各个事物相互联系,每一个具体画作中出现的事物都深思熟虑、精心安排。这样一种空间跟文学作品中的叙事空间非常相像,可以说,这是叙事化的绘画空间或者绘画中的叙事空间。
  在文学中,诗歌作品和小说作品都可以与达利的绘画空间构成相似,可以让几个不同事物在作品中相互联系,用几个事物的相互联系来形成几个小的空间联系,进一步来形成想象、隐喻、象征、修辞的诗意空间。诗歌能发挥的诗意意象点,正好在这些意象发生点的空间连线上相互联系,小说的诗意意象也可以在空间连线所形成的空间里发生。
  达利的人体之美也是在其他相关事物空间聯系中发生的,并不是核心的人体之美联系着其他事物,而是在其他事物联系形成的空间中发生了人体之美,引发了自身的变化。这里的核心发生点在于,所有的相关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象征,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人体本身具有隐喻、暗示、象征的推动变化的作用。
  坚硬不会生美,一切美都在生动变化中发生。达利的人体之美来源于人体发生变化,人体之美在生动变化中,人体形态不变就不会有灵动,不会有身体美的发生,也不会有人的灵魂之美。达利的人体之美和灵魂之美,都是在一个有振动和共鸣的灵动联系中流畅发生的。
  这些事物变化出来的人体之美与这些事物共同形成了整个世界的象征,它总有一个想象的象征空间。这个空间中有几样事物相互发生联系,几样事物似乎各有自己的空间位置,但又在一个共同的空间中发生联系,或者在一个事物的空间中放置另一个事物、放置两三个东西,让它们相互联系,这样就改变了整个画面的单一感觉。
  这种感觉在任何时刻都是多重交织的,没有办法分离它们而去单方面认识它们。这也是一种理想的小说结构,叙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不可移动或者增删的,亚里士多德很早就确定了这样的叙事理想。由此,当一部文学作品中的元素可以任意变化消长时,这部作品是不稳定、不可信任的。
  达利之画的空间联系特点很接近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关系,这在从古至今的西方绘画和文学形式中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因此来到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观念中。这个启示熠熠生辉,激发了小说的结构与故事、人物之间联系的变化,从小说发生的本来意义上说,小说就是要形成一个能够让诸多事物发生实际连接和象征联系的叙事结构。   小说叙事中,可以像达利的画作一样,每一个空间中都有几个视点支柱,让每一个事物都分别起不同的支柱作用,把这个空间支撑起来。这些视点支柱之间相互联系,把整个作品空间变成了一个立体几何空间。在这个立体几何形中,事物可以无限延展、放大、变幻,由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会产生一种幻觉性的变化,令人想起女娲用五彩石补住天上的漏洞后,在地上安排一个神龟的四条腿撑起圆形天空。达利之画的想象空间中的各个事物,就是撑起圆形空间的柱石,这就生发出天圆地方的意味。
  五
  与此相关是达利之思的主题意象。达利之画有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把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意象组合在同一幅画中,在相互对称又相互独立的联系之间,它们形成一个主题意象空间。所有的主题象征意蕴都在这个空间中,如果离开这样一个空间,这样的画作中任何一个单独事物都不能形成画作的主题。
  每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空间,但是达利的绘画空间并不是以一个集中点产生一个独立空间,而是一个在各种联系中存在的主题空间。这是有意布置摆放的多重意味的主题空间,这些事物一定是互相包含、象征、暗示的,它们联系在一起而共同形成主题意象。
  因为不限于一个事物,这样的联系本身就有无限延展意味。在画作中同时有意放置几个事物时,这些事物的摆放结构就富于象征和隐喻意味。它们之间相互联系而共同建立一个结构,在整体结构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连线分割出来一些小的结构空间,与绘画的整体结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印证。
  一些文学表现结构与达利之画的结构非常相似。达利之画产生一种生活形式的象征,就是思考判断一个人或者一种生活时,对于人体形式和生活形式的要有全面认识。人的生存情趣在于生活的立体化,即在生活世界的整体联系中,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具体的生存情境和生存空间中。有这个空间的存在,每个人才是深刻丰富的,描写一个人必须要联系他的整个生活去判断。
  达利在两种事物以至几种事物联系的空间中,从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象征联系、相似性中,去画出一种情景、主题、意象,这与海明威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相似。海明威是在战争与女人的联系空间中写出自己的主题,福克纳是在一个神话空间似的故事中写出人间两种文明力量的交织。现在有很多写作的人,他们大都在写要么这个、要么那个的不同主题,各个主题互不相关、自成一体。但是更开阔深刻的艺术表现,可以在两个主题相联系的空间中形成一个更好的主题,文学作品对现实的深入和影响也是这样更有力量。
  仔细去看会发现,在达利的绘画空间中,既有诸多事物的联系空间,也一定有一个主要的事物作为主题意象。小说能不能这样做呢?在小说中,这个主要的事物应该是一个叙事中心,是小说中的叙事空间形成的中心,虽然这个中心事物是由其他相关事物形成特质的。这样看来,小说叙事也可以向达利的绘画构成空间学习,只要有了一个主要的叙事脉络,就可以沿着这个脉络向四周延伸,就像一棵树一样。
  如果用达利之画中的空间构成方法来写小说,就不仅是从一个中心向四周延伸,而且是以一个事物为中心点,建立几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形成由几个叙事空间构成的更大的整体叙事空间,而不是仅仅以一个中心形成一个空间。也就是说,在叙事中,一个中心之外,有其他几个次要的中心,与这些次要的中心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叙事空间。
  小说一定要有一个故事中心或者叙事中心,如果其中的叙事内容太散乱,那么,叙事就不会集中有力地凝聚人们的注意力,也不能够使整个作品构成一个连续流畅、中心突出、完整有序的结构,难以完成作品内部保持秩序感和逻辑性,难以一气呵成地保持读者的情趣关注。
  在这样联系中发生的想象世界有一个弹性,跟围绕一个事物直接发生或者延伸出的单一想象就会不一样,其中发生的诗意感觉也会不一样。达利的诗意世界特性是富于弹性和柔韧性,文学作品也是一个充满韧性和弹性的空间。如果文学作品本身很坚硬,没有任何可以让你感受的柔韧和弹性,那么这个世界是无法产生生动和情趣的。
  六
  幻觉、变幻都与浪漫和想象相关。独立柔韧的挺立让人非常地迷恋痴爱,让人痴爱得柔软,痴爱得疯狂,要融化一样。这大约是达利对自己的妻子加拉的爱所形成的特点,这也是一个人为爱而疯狂的普遍情景的独特表现幻觉、变幻都与浪漫和想象相关。
  一个人经历以至停留于他的爱情和他的作品中时,是浪漫的;但他在生活中经历的其他一切,却是现实的。而这两者又是密切相关的,如何把这种不一致、这一切生活变得具有美学化的浪漫、变得充满爱与美的情趣?对于一个文学艺术家来说,如何做才得当?没有根本答案。将两者调和起来,或者让两者根本不调和,都是通向艺术的道路。
  但是,如果坚持艺术仅仅服从于现实而不改变现实,或者只追求现实而不追求浪漫,那么作品就是完全排除浪漫的。而没有浪漫就没有文学艺术作品,一个完全排除浪漫的作品是没有想象的;没有想象最终不会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诗意。
  从达利之画所表现的爱对画作的影响,可以看到一个人的爱情和艺术是奇异浪漫的。一个处在爱情和诗意中的人是很浪漫的,但是当一个人进入现实中,他所经历的一切并不会那么浪漫,而是有許多具体的生存问题。这时候这个人所经历的一切都显得非常实际,产生了至少两个不同的人的感觉,而所有浪漫在现实中就会都变成了疯狂,因为只有不顾及现实想要去追求浪漫的疯狂才能产生浪漫。
  在一个真正的文学艺术家的眼中,他所爱的人就是他的一切,他所爱的人可以化身为其他一切;即使他们心爱的女人可以化身为其他事物,他也会随之变幻自己而变身为任何事物。这个浪漫时刻、这个天才想象是疯狂的,而这种疯狂的情景终生只为一个人,艺术家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他的爱情,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深深敬意,表达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深深爱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藏宝人。一旦我们收集到一块可以珍藏或者被世人看重的宝物,是不肯轻易示人的。而文学艺术家则有一个特点,他一定要把心中的瑰宝展示给别人去看,并且以瑰宝的美丽、庄重和神奇让世人感到震惊、受到影响,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与生命。所以,他不但要展示出这块珍宝,而且要想办法用各种形式、各种方法把这块珍宝展示出来。
  达利之画也是把珍宝进行变形,把珍宝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而展示出来,在这样的联系空间中展示出来的,才是自己真正的珍宝。画家画自己所喜爱的模特的情景,就是一幅画作;作家写作自己所喜爱的对象的情景,也是一件作品,所以,就像卞之琳的诗歌中所写的那样,桥上的人和窗子里的人都在看风景,而窗子里的人看到的是在桥上看风景的人,桥上的人却看不到、至少是看不全窗子里的人。
  要爱一个人,就要对一个人的生活去全面认识,深入这个人的生活中,才能真正深入这个人,并且去爱这个人;不懂这个人的生活,就不可能真正爱这个人。这个人是否值得去爱、能够去爱,要看和这个人的生活是否相融。如果与这个人的生活不相融,那是没有办法去深深爱这个人的,也就没有办法写出关于这个人的生活的作品。
  责任编辑:朱亚南
其他文献
冬天的时候,因为客厅里添了一面立柜,夏天里慧媛从市场买回来的那盆盆栽就成了屋子里头多余的摆设了,矮墩墩的一小盆,给丢在了阳台角。慧媛和宋良延每日走到阳台前倒开水,滴答滴答,从暖壶嘴滴下一溜儿热水在叶子上,叶子不久就黄了。可是它毕竟是新鲜的生命,死不了,过了个把月它又赖赖巴巴地活起来了。这样的盆栽生命力强,活得久,可是活得不漂亮,叶子都给滚烫的开水烫溃烂了,皱皱巴巴,不甚起眼地给挤在阳台的角落里了,
期刊
每年夏天再次回到广州的时候,广州塔上的广告都会改变。最开始7岁,家里搬到广州时,广州塔顶的尖还在施工。我一直很纳闷这个塔的用处,这好像是一个电视塔,收录信号。六月份总是下雨,下雨之前乌云很迅速,遮住楼顶,也遮住我。各种不同的汽车喇叭变得沙哑、急促。街角理发店门口的白炽灯也突然灭了又亮起,这时候对面黑暗的矮楼房的三楼,电焊机冒出金色火花。没有一点声音,我从来没喜欢过广州的暴雨,但暴雨前的紧张让我放慢
期刊
过街天桥  那个在天桥上纠结是否向下吐一口痰的  绅士  是我的兄长  那个蹲在桥面上卖布偶的沉默的人  是我失散多年的发小  那个在桥头洋槐树的浓荫里与我拥抱的  是我的女神  我曾走错路,一小时之内三次走过同一座天桥  我曾站在天桥的中心,希望等我的人  能够早一点看到。现在  我想选一座天桥走过去,走到街对面  再走回来。然后  再走过去  说好的大雪呢  它只是迟了一点  只是夜雨狡黠,篡
期刊
1  干戈弄在市中心,不大,是条老路。   她从楼上下来,沿干戈弄往西,走环城路。上桥时,天黑下来了,车灯与桥上的灯,以及桥两岸的灯火汇聚到一起。   桥下是开阔的水面,清风拂来,每到这里,豆子都会在草地上欢快地跑上一圈,会翻几个跟斗。撒野的豆子顽皮可爱,像个小孩,闪着明亮的目光。有时,它也羞怯,躲在一个角落里。每当这时,她就知道遇到大狗了。遇到威猛的大狗,它就藏起来,还把头钻进草丛。   这天,
期刊
胡桂英决定了,在品质前海城大门右侧,重新盖座土地庙。刚动手,保安过来,启动管家模式,强行制止。  胡桂英扫了保安一眼,说,睇门就睇门,多管闲事。土地庙本来就喺哩度。  胡桂英说的土地庙,是前海新村的老土地庙,就在品质前海城大门位置。早几年,富通房地产公司买下前海新村最后一大片地,品质前海城拔地而起,成為深圳最贵的房子。也难怪,深圳寸土寸金,所有的黄金地段都没了缝隙,只剩这片最后填海的地了,又是自贸
期刊
北京路寻幽  广州的变化,是一个一个朝代,广州的脉络,却一直在北京路。宋元三城也好,明清新老二城也罢,都是依据北京路,东拓西扩。  沿着北京路,我总想再走一走,找一找,再看一看岁月留下的遗迹。可是,高楼阻挡了我搜寻的目光,簇新的街景恍惚着我脑子里的印象。新和旧,其实也是喜和忧,它让我生出惆怅和长长的感喟。  城市在变,但城市历史不变,城市肌理不变。拐进越秀书院街,走到底,大马站。朝南,可以看到大佛
期刊
关键词:回顾与出发  主持人语:  面对“当代”:回顾与出发      2017年秋天,我们开始筹划推出“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至今已经二年。当此之际,对此栏目进行回顾变得很有必要。过去两年里,《广州文艺》“当代文学关键词”已经先后推出了“底层文学”“民间文学奖”“先锋文学”“第三代诗歌”“当代诗”“多民族文学”“作家的学科背景”“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当代散文”“译介与
期刊
伊平从床上坐起来,如同一只刚从地里拔出的萝卜。坐起来的一瞬间,他感觉天花板正剧烈地晃动。他闭上眼睛,等待着眼前的一大团一大团的红色慢慢消散。有些潮湿的枕头下,露出乳白色的打底裤一角,那是她慌乱中落在这里的。床边的那双白色舞鞋也随着她消失了。她又是天不亮走的,对这一点,他并不感到意外。最近的一个月,她总在下雨的夜晚到来,脚步慌乱地走进芳青公寓,站在电梯合起的门缝前,随时像是要从中逃离。她的敲门声总是
期刊
1  出了流亭机场,10月末的海风将汪雪涛好一阵打量、裹挟。出租车上,两旁高大建筑一闪而过,不一会儿,大海谜团般的蓝色开始跃动在他眼底。他想起多年前曾坐火车来过一次,出差,短暂停留过四天。包括这海蓝色和久负盛名的老建筑,他记忆中的岛城早已模糊成一张明信片。而自己的过往、过往的自己是否也模糊成一张明信片?想到这,汪雪涛扭向车窗的脸上,露出暧昧不明的表情。  刚上车时,司机问他去哪,他想起艾戈生的信,
期刊
第一节 眠音  “我又开始失眠了,但我的声音睡着了……”  说完这句话,在同一个房间里,张言和小安开始彼此沉默的一周。自从小安搬来和张言住,张言就开始失眠,他在梦里看见一个匣子朝他罩下来。张言想起一个久远的回忆:他有个哑巴邻居,天天躲在门后,每次他经过哑巴家,哑巴一旦听到脚步声,就跳出来,张着空洞的大嘴,端着一个木匣子,追赶他,想要把他塞进木匣子里去。“那么小的木匣怎么塞得进一个小孩呢?”小安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