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丰曾氏对“曾子家训”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or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曾参(公元前505—435年),字子舆,世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孝恕忠信理念对曾氏家风影响深远。江西南丰曾氏以儒学传家,传承发扬祖德祖训,至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家世逐显,为郡邑望族、文学世家。南丰曾氏对“曾子家训”的继承、弘扬和发展,至今仍具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曾子家训;南丰曾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36-04
  在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家规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钱穆先生曾说 :“家族是中国文化一个最重要的柱石,我们几乎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从家族观念上筑起,先有人道观念乃有其他一切。”而孝道教育则是传统家训的主要内容,这方面不能不提到中国孝道文化的发起人、《孝经》的著述者曾参。
  据南丰《曾氏族谱》载,曾氏是黄帝后裔,封地为今山东省峄县境内的“鄫国”。
  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国所灭,鄫国世子巫出奔仕鲁,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而称曾氏。《曾氏世系歌》曰:曾氏源流之出处,传自夏王姒姓禹。传至五世孙少康,分封世子烈于鄫。鄫君曲烈是其名,累世居鄫遂为氏。历及春秋继霸时,列国强弱相吞噬。至鲁僖公十九年,诸侯会好在城南,是时鄫君不及与,后被外孙莒灭祀。世子名巫逸之鲁,鲁复立以为桑梓。鄫巫因叹国既亡,遂自去邑为曾氏。①
  从曾巫始,传至十八代,至春秋末期,曾氏族中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就是曾参,世称“曾子”。作为孔子的高足,他与父亲曾点同拜孔子为师,不仅留下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佳话,更是开创了曾氏家族的尊荣与曾氏人才的渊薮。
  曾参,春秋时鲁国(今山东)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学说,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他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养育并教授孔子之孙孔伋。
  孔伋为开创“思孟”学说第一人,因此,曾参实乃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
  一、“曾子家训”的核心理念
  家规家训,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后世子孙为人处世、持家治业的谆谆教诲,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传承下来的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综观曾参一生,他并未为子孙专立家规家训,所有的家规均体现在其日常言行中,书写在他的学问著作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方面:
  (一)孝悌侍亲
  《曾子·大孝》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忠者,其孝之本与?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凭;不苟笑,不苟訾,隐不命,临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又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礼之贵。”“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曾子年谱》载: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参二十七岁。是年,孔子卒,终年七十三岁。曾参若父丧而无服,守孔子墓。孔子临终将其孙孔鲤之遗孤子思托付于曾参。
  鲁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参三十岁。三年守墓过后,孔门弟子子夏、子游、子张认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当孔子来事奉,强叫曾参同意。曾参拒绝说:“这样做不可。老师的德行像长江的水洗过,像秋天的阳光晒过,清净洁白,无以复加,怎么只求面貌相似呢?”(《孟子·滕文公上》)。
  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参三十一岁。父病故时,曾参“泪如涌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礼记》)。曾子事师如父,不仅尽心抚养孔伋,还认真教养他,使之成长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光大了孔子学说和孔家门楣。
  孝敬父母是曾子为人子的第一准则,《二十四孝》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故。”
  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这是有名的“啮指痛心”的典故。
  年轻的曾参外出做活,一次是遇到大雨雪,月余不能回家,他思念父母,作《梁山吟》,以表思念之情。曾路过一个叫“胜母里”的地方,认为这个地名是对母亲的不敬,世上有什么能超过母亲呢!他宁愿绕道而行。
  曾子虽不富裕,但奉养父母却竭尽全力,每饭必有酒肉,当父母吃完,一定要询问剩下的给谁,好让父母吃得安心。他经常告诫人们:孝是没有私自的快乐,以父母的忧愁为忧愁,以父母的快乐为快乐。
  (二)忠恕待人
  《论语》孔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翻译为现代话就是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有一条主线,你知道吧?”曾子说:“是的。”
  孔子出去后,其他同学问曾子老师是什么意思?曾子告诉他们说:“老师的思想,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忠和恕。”
  曾子曾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欤?君子人也。”同时又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处,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这种忠诚的品性和不计较别人无礼的胸襟,是曾子人格魅力的显著特征,这种品行也直接或间接反映到其家教家风上。
  曾子妻子去世早,孝子曾元劝父亲另娶,曾子说:“古代贤人尹吉甫是个好父亲,儿子伯奇也是个好儿子,但因为吉甫娶了后妻,冤屈了伯奇并放逐他。我是比不上吉甫的,你们也比不上伯奇,哪能保证以后家庭还能和谐安宁呢!”这种克制理性的思维和强大的家庭责任感也被曾氏世代相传。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曾高度评价和赞扬曾子的家风家教:“君正则百姓治,父母慈则子孙孝。是以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三)廉俭持物
  曾子一生困顿,《庄子》曾描述他四十岁的生活情景:“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曾子是没能力过好日子吗?当然不是的,曾子二十二岁时,鲁国国君送他一座城池,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不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说苑·立节》)
  进入不惑之年的曾子更是安贫乐道,不欲仕进,但仍有各国国君相邀他封侯拜相,而此时的中原大地已是诸侯争霸,狼烟四起,各种权术甚嚣尘上,与孔子思想背道而驰,曾子不会为了富贵而违背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至死都坚持不能接受的东西坚决不受的高洁品格。
  (四)以德修身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曾子感悟孔子修身之道而在《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的修身理念。所谓“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所谓“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修身思想不仅影响滋润着中国每一个修身明志的灵魂,更深入到曾氏家族的血脉之中。
  曾子育有三子,曾元、曾申、曾华,三人学习曾子修养,不负庭训,皆成先秦时期的杰出人才。曾元仕鲁,任兵司马;曾华仕齐,为大夫;曾申学《诗》,推儒学。
  明代樊维城曾撰一副对联歌颂曾氏门风:“弘毅特肩,系道统于万世;圣勇能任,启家教为大门。”这副对联深刻揭示了曾氏家风家教的重要作用。
  从曾参直到十五代前,曾氏世居山东嘉祥南武城。由于有着良好的家教传统,其后代成才颇多,仕宦不断。
  曾子十五代孙曾据,于西汉末年率一千族人渡江南下,隐居庐陵吉阳(今江西吉水),为曾氏南迁之祖。自据公后江南曾氏人丁兴旺,特别是参公三十四派孙曾珪、曾旧、曾略三兄弟之裔,分衍全国各地及海外,南丰曾氏乃略公之裔。
  曾略仕唐,五代孙洪立,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年)官南丰令,携兄游立、弟宏立举家迁居南丰瓦子巷。至此,洪立为南丰曾氏之始祖。
  自洪立而下,曾氏族人秉承家风,相接于仕途,宦游日繁,人文鼎盛,盛况空前,两宋期间南丰曾氏中进士者五十三人,在朝为官过百人,尤其于北宋中期七十七年间,南丰曾氏出进士十九人,家风家教之功莫过如此。
  二、南丰曾氏对“曾子家训”的传承发展
  南丰曾氏“家世为儒”,族人以传承弘扬曾子家学家风为己任。南丰《曾氏族谱》记载族规十六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照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仪与明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弟子以禁非为,息争讼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弥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形成中国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家学传统。南丰曾氏在传承和发扬家风上呈现如下特点:
  (一)慎终追远
  曾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的礼制文化,专著《孝经》,成为我国传统伦常的重要标准。
  南丰曾氏以光耀东鲁家声为旨归,曾洪立孙曾仁旺,天资聪颖,胸怀大志,孝敬父母恭敬细致,当他母亲去世时,伤心至极,哀毁骨立;对兄弟情深意笃,友爱亲善,一家两百余口共吃一灶,共居一檐,兄友弟恭,家业兴旺。成为附近十里八乡人们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吾人修身齐家须若曾氏”成为当地美谈。
  仁旺曾孙曾巩,位唐宋八大散文家之列,少有才名,但命运多舛,对面父亲失官,兄长病弱的局面,毅然挑起全家十余口人的生活重担,侍奉继母,抚养弱弟。哪怕外出为官,心心念念的还是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他在福州、亳州等地主政时,多次向皇帝陈情侍母,“默坐海边何计是,白头亲在凤凰城。”在继母去世后的数月,因悲伤过度溘然而逝。
  曾巩年轻的时候,立志发扬先祖儒家学说,说话要“言之有物”,写文章要“文以载道”。以中兴先祖道德学说为己任,兴建“兴鲁书院”,“上承曾子之家学,以继周公孔子之传者”,正是这种慎终追远的极致精神,让曾氏家族光环在千年的时光磨砺中历久弥新。
  (二)耕读传家
  “带经而耕”是曾氏家族千年传统,曾子年轻时边劳动边读书,延续至南丰曾氏一族,这个传统依然保持。曾巩年轻时,家道中落,曾巩携弟妹回到南丰种田为生,边劳作边读书,四个弟弟皆有文才。曾巩家境最为落魄时,仍藏书两万卷,开辟家族书院,供曾氏族人读书学习。劳作之余,曾巩细揣学问,作《读书》诗以自励。在他的指导督促下,弟弟们的学问进步很大,尤其曾布、曾肇先后成长为国之栋梁,曾布官至右相,曾肇历任四部侍郎,曾巩自己也为中书舍人。
  曾巩弟曾宰七世孙曾渊子,年轻时生活困顿,寄居南丰安禅寺,听人说起曾巩兄弟带经而耕的经历,深受启发,也学先祖耕读乡间,此后,不仅仕进成功,还官至宰辅。耕读传家是曾氏家风滋养后人的重要法宝,对今天的人才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三)耿介廉洁
  曾氏家族多出耿介之士,由曾子本人垂下,南丰曾氏尤发扬之。曾子虽生活艰苦,但安贫乐道,南丰后人发扬祖德,不论贫穷还是富贵,始终保持着廉洁朴素的生活作风。
  南丰曾氏仁旺夫人周氏,“幼事父母以孝”,嫁入夫家以“仁爱”和“贤”持家育儿,《赠沂国公曾仁旺夫人周氏墓志》中说:“同居二百余口,仁爱之如一”又说“夫人有子四人,长曰致尧,乡中无可师者,遂躬自授《经》。致尧卒以文名天下。致尧官梁州假归,置酒东廊为夫人寿。致尧衣朴素,仆马羸劣。或诮之。”   夫人曰:“作官而贫,是吾荣也,若抱货而归,鲜衣怒马,岂吾所以为教哉!”里人因名之曰“荣亲园。” ②曾致尧,为南丰历史上第一位进士,有民心,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曾巩在《先大夫集后序》中这样评价祖父:“宋既平天下,公始出仕。当此之时,太祖、太宗已纲纪大法矣,公于是勇言当世之得失。其在朝廷,疾当事者不忠,故凡言天下之要,必本天子忧怜百姓、劳心万事之意。而推大臣从官执事之人,观望怀奸,不称天子属任之心,故治久未洽,至其难言,则人有所不敢言者。虽屡不合而出,其所言益切,不以利害祸福动其意也。” ③南丰曾氏素出耿介之士,曾肇之孙曾悟,靖康年间任亳州士曹,金兵破亳,曾悟被捕,誓不降金,被乱刀刺死,家人也一同遇难。彼时,他才三十三岁。
  廉洁是曾氏深入骨髓的家族传统,曾巩历任地方官,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在福州期间更是将自己俸禄一部分的菜园拿出来充公,“太守可与民争利乎?”
  这种为民观念也一度影响着曾氏兄弟的执政观,“节用裕民”是他们多次提出并努力践行的理政方式,十分切合北宋中期的社会现实。
  (四)家国情怀
  曾致尧以天下百姓为念,《南丰县志》载:“初,致尧嘗宴见,太宗从容语及内币充牣,甚自喜。时方忧旱,致尧即奏对曰:‘未及江南一夜秋雨之为富也’,帝为之动容。”南丰曾氏自此被誉为“秋雨名家”。
  南丰曾氏爱惜家族声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曾子理论到南丰曾氏已变成人人成长的必修课。致尧之子曾易占,仕途不顺,但仍心系苍生,归隐乡里十二年,作《时议》以论天下,提出“治天下先名教”“省事”“择人”“立制度,信赏罚,重号令,敦本以帅之,节用以持之,夷狄可以理服也,盗贼可以术消也。” ④
  曾易占作《时议》目的是“惩己事,忧来者,不以一身之穷而遗天下之忧。以为其志不见于事,则欲发之于文,其文不施于世,则欲以传于后,后世有行吾言者,而吾岂穷也哉?” ⑤
  曾巩耕读乡间时,得知庆历革新失败,他愤然给从未谋面的范仲淹写信,一方面表达对先生的安慰和崇敬之情,另一方面也陈述自己对当时社会革新的见解和主张。曾氏族人从不因自己身处“江湖之远”而不忧君忧民,多是敢言,且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南丰曾氏多有忠义正直和民族大义之风。
  曾巩在明州为官,礼遇高丽人,体现了北宋泱泱大国风范及良好的国际礼仪。曾巩之孙曾怘任温州通判,被金人捕于越州,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我宋世臣,恨无尺寸柄以死国,安能贪生事尔狗奴邪!”同一天,曾怘及家人四十余口全部被屠杀于越州城门外。
  危难关头,曾氏家族的家国情怀更多表现为激烈而悲壮的民族情结,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激情、不屈的民族精神深刻诠释了“治国平天下”的伟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家国天下,一脉相承。
  曾子家规家训家风,至今激励着曾氏后人,薪火相传,赓续绵延。
  三、南丰曾氏家规家训的文献收集及研究成果
  曾氏家风文化研究从全国范围来讲,约兴起于20 世纪 90 年代传统家训文化研究开始后。历史上,关于家训文化的发展史有两种观念,一种认为:中国的家训发展史大致可分为发轫期(先秦)、成型期(两汉三国)、成熟期(魏晋至隋唐)、繁荣期(宋元)、鼎盛—衰落期(明清)等五个时期。
  另一种认为,中国家训史应分为发轫期(先秦)、发展期(汉魏六朝)、成熟期(隋唐)、鼎盛期(宋元明清)、转型期(近现代)等五个时期。
  二者虽然在断代分期上略有不同,但先秦作为中国家训文化的发生期、宋代作为中国家训史上发展高潮期是为学界所公认的。而曾参家训思想的诞生及以曾巩家庭为代表的南丰曾氏族训恰恰处于这两者的波峰,他们的家族文化及家庭教育思想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
  作为江右曾氏聚集区的江西省南丰县,对乡贤曾巩及其家族的研究从未中断过,收集了大量曾氏家族的历史文献,仅各地区各支派的《曾氏族谱》(含家规家训)就达上百部,收集曾氏家族相关研究论文近千篇、曾氏家族研究专著百余部,开展曾巩纪念活动方兴未艾,对南丰曾氏家族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曾氏家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南丰地方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江西人民出版社策划推出了《曾巩系列丛书》(共8部)、江西高校出版社策划推出《曾巩研究书系》(共10部)(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汇集了国内外研究曾巩文化的一流学者,对南丰曾氏及其家族文化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其他曾氏名人的研究工作也深入开展,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曾氏文化研究的载体上,南丰县不仅重视纸质文献的收集,也加强数字文化建设,如建设了曾巩(含南丰曾氏)文化数据库,大量的文献为曾氏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促进了曾氏家规家训的推广普及。
  四、结语
  曾子说:“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辱可避,避之而已矣;及其不可避也,君子视死若归。”
  曾氏家族绵延千载、人才辈出,唐代以来,曾氏播迁于江西南丰,繁衍一千一百余年。南丰曾氏后裔进德修业、勤勉自励、哲胤贤裔,代有闻人,子孙遍布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出类拔萃者不胜枚举,他们不仅弘扬光大了“宗圣”家族的皇皇美名,也为国家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
  “天下一曾无二曾”,正是良好的家风家教使近千万人的曾氏大家族有了统一的灵魂、统一的家风,成为延续两千多年的忠孝世家。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东鲁家声远,南丰世泽长”泽被着历代曾氏族人,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江西省南丰县洽湾镇渣坑村《曾氏家谱》。
  ②道光版《续修曾文定公族谱》。
  ③陈杏珍、晃继周:《曾巩集》卷十二,中华书局1984版。
  ④李清臣:《曾博士易占神道碑》,见李震《曾巩资料汇编》。
  ⑤王安石:《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铭》,见李震《曾巩资料汇编》。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读本[M].清嘉庆九年(1804)笃信堂藏本.
  [2]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李震.曾巩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罗伽禄.曾巩家族[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
  [5]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之《曾子年谱》[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6]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7]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J].四川大学,2004,(14).
其他文献
【摘要】 戴埴,鄞县桃源乡人。著有笔记《鼠璞》;诗五首《和王教暮春出游》《辇下曲》《雹》《彗星》《和陈府教授渐增》;文《论鹤文》与《群仙赋》,朱彝尊《经义考》卷192所记载亡佚的《春秋志》和《具庆堂记》中所言《六经讲义》。其诗文在甬上文坛上具有较高的评价,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云:“其考据颇多精确,宋说部之上乘也。”张寿镛《戴仲培先生诗文序》曰:“究心郡國利病,详考得失,笔之于书,考证经史疑义及名
期刊
【摘要】 唐末至北宋中期,界限模糊的市坊制度和日益膨胀的消费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消费主义的勃兴与大众化传播,宋代消费场域呈现出多元化和大众化倾向。本文拟将分析民间财资积累下,大众消费的欲求膨胀和僭奢异象,以期对宋代消费主义的生成沿革做一定梳理。  【关键词】 宋代;僭奢;财资积累;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
期刊
【摘要】张欣在她的作品中再现都市生活,塑造了一系列都市“白领”形象,受到广泛关注。都市生活是一面镜子,在作品中,张欣通过对都市表象的叙述,走进都市女性的生存世界。本文从都市生活的困惑、爱情的艰难、友情的回归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欣笔下现代女性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张欣;都市;女性;困境;姐妹情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历史人物纵横谈》在写人和叙事两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史学经典的优点,又能够结合当代视角和表述习惯进行有益的尝试。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对这部丛书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 史书;通俗化;写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34-02  龚弘《古人今谈》最初在纽约《时代周报》连载,后在台
期刊
【摘要】 意象词汇“西风”由于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内涵。东方语境下,“西风”意象多指伤感、哀愁;西方语境下,则多指生命、活力。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元代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和英国浪漫主义后期佳作《西风颂》为范本,旨在比较东西方语境之下的“西风”意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关键词】 西风;意象;天净沙·秋思;西风颂  【
期刊
【摘要】 本文对广西傩文化的现今的发展状况,历史发展源流,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论析,解构广西傩文化的自身文化特色,通过板块化的突出广西傩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结合新媒体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特征,带动广西傩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并结合当今新媒体多元发展环境,对广西傩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广西傩文化;新媒体传播;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8
期刊
【摘要】 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这当今的物质时代,成为现实的奴隶,无尽的诱惑欲望像沼泽地一样吞噬着人的本心,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作品《浸润在时光中的思绪》是一幅以自画像为题材的创作,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和具象表现手法以及對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来呈现自我,展现内心世界的一种固有存在着的方式从而抒发内心情感,诠释自己对生活对绘画的领悟,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作品《浸
期刊
【摘要】 在国家大力弘扬软实力以及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周边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更为其提供了机遇与方向。本文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数字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动漫产业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应用,以动漫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为着眼点,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本土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海南岛由于其位置偏远,远离文化中心,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就这个文化区域而言,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在这个区域内,受各种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儒、释、道文化,这种儒、释、道文化也在影响着海南地方神祇信仰的发展。  【关键词】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海南神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开展中,红色文化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沂蒙精神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今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沂蒙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沂蒙精神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的发挥沂蒙精神的积极导向,加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沂蒙精神;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