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系统性、创新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成果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lo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是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南。十九大报告中突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也指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方向和发展道路,是新时代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政策方针。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思想引领。行走在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我们亟需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头追溯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源头,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指引新时代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建设。20世纪70年代,很多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学理论的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扬弃苏东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回归,实现了在实践唯物论基础上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有机统一。
  我国学界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已近三十年,涌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成果当中,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副院长刘晓勇先生撰写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为系统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最新的视角和方法。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所说:“笔者试图通过本书的写作解决困扰当前国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三大理论问题:一是厘清理论前提;二是建立理论体系;三是回答中国问题。”该书从此三大问题入手,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可持续发展几个热点问题的回答等方面做了深刻剖析和论述,是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部最新力作。全面分析此书,可以发现本书在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取得了以下成就:
  系统性: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的整体认知和实用分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流派,通过发掘马克思主义在生态学上的观点,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同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必然联系,开展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强调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刘晓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都做了系统而扎实的剖析说明。通读此书,读者首先会获得全面丰富的阅读体验:书中每一个新观点的确立,都建立在丰富真切的事实之上,建立在精确而细密的论证之上!为了论证每个新观点,作者展开大量篇幅,运用事实论据,展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全面分析社会制度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分别介绍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方法,从而严密审慎地得出结论。
  为了说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作者分别对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环境问题、西方生态思潮和绿色运动的兴起等社会背景作了详细的说明。在20世纪以来西方世界的环境问题中,运用了大量数字和数据,列举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所造成的岩石土壤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系统空前破坏的实例,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甚至怀疑是否在阅读地理科学,待到结论出现的时候,读者才恍然大悟,自然环境问题会引发社会管理制度的调整,不同的管理方式体现了不同经济基础的需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直接表象的自然环境问题,其实是不同社会制度管理下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制度的先天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被遮蔽的生态学视角,集中讨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独特自然观。比较“生态空场派”和“生态在场派”,论证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通过分析资本扩张、消费社会、科学技术、控制自然观念、生态殖民主义与生态危机的关系,论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批判、技术批判和消费批判,体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和科学性。红绿结合的生态革命论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革命的动力机制、社会力量、革命目标和方法。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自然引申出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通过反思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失误及经验教训,阐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观。
  经过对当代中国客观存在的生态问题分析,作者阐明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并回答了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热点问题。综观全书,大量运用了举例、对比、归纳、演绎等论证方法,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发展演绎和指导作用等方面做了全面深刻的总结和分析。从整体来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力作,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积极而现实的重要意义。
  创新性: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五个基本特征”的概括
  学术著作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性,创新性也决定了作品视阈的宽广性和前瞻性,是有别于同类著作的重要依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高度就在于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在理论界初次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观概括为“五个基本特征”,即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理论,以“劳动解放”为根本方法,以“政治民主”为内在要求,以“生态伦理”为基本保障,以“稳态经济”为总体面貌,谋求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面改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发展。“五个基本特征”的提出,标志着学术界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特征的研究形成了新的主题建构,为后来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架构和学理依据。
  作者对“五个基本特征”的概括,是从自然界、人的解放、科学管理、生态系统和发展经济等几个方面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似自然界的问题,实则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与人类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紧密相关。违背自然发展和违背人性的管理方式会取得暂时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只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顺应现代人健康有益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才会获得持久而繁荣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作为整体的存在,在寻找三者的协调发展中找到了科学的解决途径。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将理论和实践活动的最高目标确定为谋求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明确提出未来新社会应该是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形式。作者概括的“五个基本特征”在很大程度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把普通人的生产生活、身心健康、个性解放、消费理念置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中,并指出社会的发展要落实到全体人民的健康生活、舒心工作、健康消费等方方面面,也是马克思主义对劳动者人文关怀的新阐释和新论断。“五个基本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研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特征的新名词、新论断和新概括,后来者可以借助和运用这个名词一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可谓精准有力。   时代性:对当代中国可持续
  发展提供生态文明建设借鉴
  把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社会现实的改造中,是科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之上,并对客观现实产生正确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續发展研究》没有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而是积极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把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时局中来,从生态学角度为当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作者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建立在两大反思中:一是对全面反生态的资本主义的深刻反思;二是对苏东社会主义实验失败的生态原因的深刻反思。有破才有立,这两大反思给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能够提供最直接和最现实的例证。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经过螺旋式上升,新的认识必然区别于原来的认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学术研究的成果和两大反思的现实依据结合起来,得出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通过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驾驭和导控资本力量;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创建人的新的存在方式相结合;发展生态友好型科技,促进科学技术的民主化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这些启示,分别从社会管理、个体存在、经济发展、生产改进方式等角度启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努力的方向。读者会发现,这几个方面的切入角度很具体,很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重要意义,而是结结实实抓住了牛鼻子,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操作性,根据每条启示只要再往前深化一步,就会成为每个行业具体可行的建设性方案,这对推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无疑具有现实的意义。
  这部著作选题新颖,把学术界鲜有关注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引入视野,把理论前沿的学术探索、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熔铸于一炉,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有机统一于全书,显示了作者扎实深厚的学术水平、精益求精的治学方法和独到精确的思想洞见。学术只有积极干预现实,推动实践,才能在社会发展中绽放华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需要深入学习借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解决新时代的社会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刘晓勇先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启示。
  作者简介
  王晓哲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宝鸡市分校讲师
其他文献
产业扶贫是最可持续、最稳定的脱贫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一线实地调研中,多次谈及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脱贫的治本之策,已成为当前扶贫开发的重要方略。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巨大的差异决定了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柞水县金米村原本是省级贫困村,2015年以来,该村村民在地方政府的帮扶下,大力发展木耳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助力脱贫的
期刊
摆脱贫困是古今中外的一件大事,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之一。李克强总理指出,易地扶贫搬迁,就是要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使乡亲们彻底告别因自然条件恶劣和偏远闭塞导致的贫困。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陕南抗灾贫困问题,陕南移民搬迁从2011年5月正式启动,七年时间累计搬迁41.6万户,共计152.4万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何得桂及其团队成员共同撰写的《告别贫困:陕南移民搬迁与精准扶贫纪实》(西安地图出版社,2019
期刊
汉唐华章,巍巍气象;日新月异,灼灼星光。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西安是历史厚重、文化灿烂的古都,是秦岭巍峨、八水滋润的沃土。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直属的惟一综合性研究机构,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社科院)从1979年恢复建院至今,已走过四十个春秋。  四十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陕西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省社科院以创建全国一流地方社科院为奋斗
期刊
在高校日益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让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是评估大学本科生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了解本科学生科研活动的基本状况,本文以西北政法大学本科生为对象,通过对其科研素质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动机、团队、遭遇的困难等的调查,指出本科生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出建议。  当前教育界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本,而要打造一流大学,就要培养一
期刊
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对外经济等六大类指标的数据对比,认为当前西安经济运行形势总体平稳,并且部分指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表明全市经济在推进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發展的进程中已经走出了较为坚实的步伐。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国内外宏观环境纷繁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多,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应对。  副省
期刊
2019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二十周年。为了全面总结西部大开发二十年的伟大成就,学习探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并对西部大开发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11月29日,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举办了“新时代 新西部 新格局——纪念西部大开发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白宽犁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晓宏,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
期刊
近期,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部党支部和西安铁路检察分院第二党支部20余名党员,赴西安市阎良区西飞集团开展了一场“学习西飞精神,践行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  西飞集团于2008年11月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而成,是一家集科研、生产一体化的特大型航空工业企业,是我国大中型军民用飞机的研制生产基地。长久以来,西飞人秉承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核心理念,以科技进取求发展,打造出一个集
期刊
近年来,网络侵权现象愈来愈引起法学界的关注。网络侵权中涉及的避风港原则和红旗标准逐渐成为法律工作者的关注点。其中,“红旗标准”作为适用避风港原则的重要参照之一,在辨明“明知”、“有理由知道”以及“应知”等帮助侵权之概念的鉴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颁布后第一起涉及网络服务商适用避风港原则的雅虎案,无疑对探讨避风港原则的适用以及“红旗标准”在其中的意义起着关键作用。以该案为
期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与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论坛暨第22届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近日在福州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社科院代表立足各自创新实践,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實践操作;既坚持问题导
期刊
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地处甘肃惟一的革命老区的高校——陇东学院深入挖掘、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改变了以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单一的理论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途径多样性;以研究方向为引领,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并通过思想政治课的互动学习,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校外教育见习与合作育人基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