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移情视角下中国文化跨文化的传播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xti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国都在传播本国的文化,扩大自身文化的影响力。中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等各方面正在紧跟世界发展的步伐,当然,中国文化也在积极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中国文化以各种途径向外传播。各国文化在文化浪潮中碰撞着,因此要想促进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的文化移情是必要的。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传播的润滑剂。当然文化移情离不开后天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积累,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本文通过李子柒视频成功传播中国文化,说明在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文化移情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乃至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都非常有益。
  【关键词】 文化移情;中国文化的传播;李子柒视频;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49-02
  一、引言
  移情是社会用语,移情涉及交际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际关系,也涉及语境。移情就是将自己想象成他人,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和体会自己的情绪,然后产生移情行为。文化移情的研究在外语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文化移情大多应于外语教学,在文化传播的过程,尤其是在自媒体传播文化,没有具体说明文化移情对于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本文将文化移情理论同李子柒的视频传播中国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探讨文化移情在自媒体为传播方式对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二、文化移情的定义
  所谓文化移情,即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固有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氛围中,如实地感受和领悟另一种文化。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主体与客体的语言、文化及情感的桥梁和纽带,是有效沟通的技巧、艺术和能力。文化移情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通俗地讲就是入乡随俗,自觉转换立场以平等和欣赏的态度去理解和感受另一种文化。
  三、影响文化移情的因素
  (一)文化差异。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和历史差异等,东西方文化必然存在很大差异,文化差异属于深层次的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每个国家都处在同一文化资源共享的平台上,所以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每一个文化又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论文化经历过什么样的发展,能保留下来的文化都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和存在的合理性,正是因为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世界上的文化各具特色,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理由,它们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对待不同的文化应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以,当人们面对一个完全不同文化,即文化发生碰撞时,他们会不自觉地抵制另一种新的文化,用自身的价值观来衡量其他的文化。我们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因为文化的差异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中并形成了一个体系来运行,现实中的每个人都是由一定文化所塑造,文化给予相应的思维模式,因此文化差异必然会影响文化移情。
  (二)民族中心主义。所谓民族中心主义就是按照本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以及价值观念等。事实上,民族中心主义普遍存在,它与文化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成长,由此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由于受自身文化固有思维定式的影响,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会以自己的文化价值标准去判断其他文化,有时怀有民族文化优越性感,自觉地将本民族文化凌驾于他民族文化之上,而且希望得到来自客体文化人们的尊重。每个民族都会赞扬本民族文化,因为认同和赞扬本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但是赞扬民族文化不可过度化,过度强调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就会变成民族中心主义。李子柒仅仅通过社交视频来展示和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人感受视频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视频中没有过多的语言解说。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向外国人展示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是都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因此,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尊重文化差异,切勿陷入文化民族中心主义。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要把本民族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过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必然会导致文化移情的失败。
  (三)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主体在文化、思维和语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阻碍了移情发挥作用。文化的交流和传播需要移情,理解交际主体的情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交际主体的移情能力受个人主观方面的影响,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交际主体总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去理解对方的话语,那么就很难领会到对方所要传递真正的信息和情感。抑或是,交际主体感知反映冷漠,无法敏感地捕捉到对方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信息,也就无法做出恰当的回应,更无法产生真正的共鸣。李子柒的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代的潮流共振。视频中没刻意宣传中国文化有多好,仅仅通过视频来记录身边的美好,让人们产生了共情。
  四、提高文化移情的能力
  (一)选择相似的文化元素。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早,我们现在所经历的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西方人都不足为奇。但是李子柒的视频中没有过多的语言进行解释,而是单纯以画面的形式来展示中国农村的生活。不论是西方还是现在的中国,我们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激烈的竞争,高压的生活使人们向往慢节奏,舒适,放松,安宁的生活。这些都是共性的存在。虽然视频中有些词汇外国人不理解,但是这毫不影响外国人对她的喜欢。因为她在视频中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相似的一面。例如:亲情,李子柒从小在奶奶的养育下长大,对奶奶有着深厚的感情,视频中奶奶和李子柒的对话,我们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受得到她们之间温暖。在视频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制作手工艺品等,这都与西方主张自己动手的观念不谋而合。外国人提倡环保和绿色的生活方式,这都与李子柒频中绿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一致。相似的文化元素使她的视频在国内外大火,李子柒用無声的方式展现着中国文化,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在国内外赢得了一致好评,让外国人见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世界各地的人想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极大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李子柒的视频使中国传统的饮食和田园文化等元素等跃然纸上。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了解、彼此适应的过程。因此,选择相似的文化元素来提高文化移情能力,从而减小人们在面临异国文化时心里的排斥程度,从而增加对异国文化的了解。   (二)坚持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文化移情要适度,既要立足于本文化,又要超越本文化。即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主动且适当地的推广本民族的文化,让文化受众接纳甚至是认同文化。适度的文化移情可以促进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如果文化移情不够会产生情感缺位,甚至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误会导致交际主体交流的失败。如果文化移情过多会产生移情越位,交际主体放弃本民族文化,而一味地认可对方文化,最终会導致交际失败。所以交际主体在交际的过程中要遵循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避免陷入文化移情过位和缺位的盲区中。李子柒的视频能引起大众的共鸣,因为她没有强加自己的观点,只是让人们自己去感受和领悟,适度地移情于视频中,外国人爱上了她,也爱上了中国文化。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过度美化自身文化。现在越来越多像李子柒这样的普通人,通过视频来展示自己的生活,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这些普通人将会是中国新文化的“代言人”,他们向全世界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展示一个立体和多姿多彩的中国,他们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和适度的方式改变世界对中国固有的看法。适度的文化移情会使我们更加了解受众,从而使受众产生共鸣。而不是从自己的角度主观臆想。本着文化移情适度的原则,尝试把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置于同一水平,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三)提高文化的敏感度。提高文化移情能力,需要交际双方提高文化的敏感度,即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双方在感知彼此之间所传递文化信息时,由于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双方会按照自身接受的方式和需求对信息进行处理。人们对相同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为了缩小这种差异,需要提高交际主体的敏感度,增强双方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李子柒的视频通过画面来加强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敏感度,促进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当然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思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要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增加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有所规避,从而减少矛盾的产生。当然,人的感知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过程中要对交际对象深入了解,提高沟通和交流的质量。
  五、结论
  本论文以李子柒视频中国文化跨文化的传播为例子,剖析了文化移情在中国文化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提高文化移情的方法。中国文化跨文化的传播需要文化移情。文化移情就是对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李子柒是个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者。随着各国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文化必然成为未来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待未来有更多跨文化传播方式的出现。当然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消极影响。在文化移情的视角下进行跨文化传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J].外语与外语学,2005,(12):1719.
  [2]杨静.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产生的机制与表现[J].理论月刊,2010,(01):111-114.
  [3]赵桂华.跨文化交际中的移情障碍及其克服[J].学术交流,2006,(3).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1997,(3).
  [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91.
  [6]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17-20.
  作者简介:
  王贝贝,女,桂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其他文献
【摘要】 《历史人物纵横谈》在写人和叙事两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史学经典的优点,又能够结合当代视角和表述习惯进行有益的尝试。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对这部丛书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 史书;通俗化;写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34-02  龚弘《古人今谈》最初在纽约《时代周报》连载,后在台
期刊
【摘要】 意象词汇“西风”由于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内涵。东方语境下,“西风”意象多指伤感、哀愁;西方语境下,则多指生命、活力。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元代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和英国浪漫主义后期佳作《西风颂》为范本,旨在比较东西方语境之下的“西风”意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关键词】 西风;意象;天净沙·秋思;西风颂  【
期刊
【摘要】 本文对广西傩文化的现今的发展状况,历史发展源流,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论析,解构广西傩文化的自身文化特色,通过板块化的突出广西傩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结合新媒体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特征,带动广西傩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并结合当今新媒体多元发展环境,对广西傩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广西傩文化;新媒体传播;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8
期刊
【摘要】 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这当今的物质时代,成为现实的奴隶,无尽的诱惑欲望像沼泽地一样吞噬着人的本心,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作品《浸润在时光中的思绪》是一幅以自画像为题材的创作,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和具象表现手法以及對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来呈现自我,展现内心世界的一种固有存在着的方式从而抒发内心情感,诠释自己对生活对绘画的领悟,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作品《浸
期刊
【摘要】 在国家大力弘扬软实力以及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周边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更为其提供了机遇与方向。本文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数字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动漫产业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应用,以动漫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为着眼点,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本土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海南岛由于其位置偏远,远离文化中心,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就这个文化区域而言,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在这个区域内,受各种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儒、释、道文化,这种儒、释、道文化也在影响着海南地方神祇信仰的发展。  【关键词】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海南神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开展中,红色文化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沂蒙精神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今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沂蒙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沂蒙精神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的发挥沂蒙精神的积极导向,加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沂蒙精神;学生
期刊
【摘要】 曾参(公元前505—435年),字子舆,世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孝恕忠信理念对曾氏家风影响深远。江西南丰曾氏以儒学传家,传承发扬祖德祖训,至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家世逐显,为郡邑望族、文学世家。南丰曾氏对“曾子家训”的继承、弘扬和发展,至今仍具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曾子家训;南丰曾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3 【文
期刊
【摘要】 儿歌属于儿童文学体裁的一种,而儿歌翻译的研究在我国却寥寥无几。尽管大量的英文兒歌被译介到国内,但关于儿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国内经典儿歌译作为例,从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点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三条儿歌翻译原则:1.语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象;2.韵律轻快明朗,节奏朗朗上口;3.紧扣儿歌主题,再现儿童情趣。  【关键词】 儿歌;接受美学;翻译原则  【中图
期刊
【摘要】 城市雕塑可以以其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彰显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息,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记录城市发展和凸显文化中具有显著的价值。随着城市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雕塑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而随着社会大众对雕塑艺术观赏性需求的提升,要想进一步设计出满足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雕塑艺术作品,就必须明确掌握城市雕塑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等相关知识,以此为雕塑作品提供灵感。本文先对城市雕塑艺术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