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儿歌汉译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儿歌属于儿童文学体裁的一种,而儿歌翻译的研究在我国却寥寥无几。尽管大量的英文兒歌被译介到国内,但关于儿歌翻译理论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国内经典儿歌译作为例,从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点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三条儿歌翻译原则:1.语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象;2.韵律轻快明朗,节奏朗朗上口;3.紧扣儿歌主题,再现儿童情趣。
  【关键词】 儿歌;接受美学;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40-03
  一、前言
  儿歌隶属于儿童文学的基本形式, 也是儿童最初接触的一种文学式样。(黄云生,1996) 儿童在儿歌中通过音韵的引导,节拍的律动,和情感的渲染来感知世界。随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加强,英文儿歌也渐渐步入中国家庭,成为了中国孩子口中日益传唱的歌谣。这些英文儿歌往往以中英双语形式出现,因此如何用中文展现英文儿歌中的文化、意蕴和情趣的同时易于被中国儿童接受成为儿歌翻译的重点。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儿歌翻译的研究仍处于匮乏阶段。笔者在本文试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儿歌翻译的技巧做出分析,希望能为儿歌翻译研究奉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德国学者汉斯·罗伯特·姚斯首次提出接受美学概念,对整个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中文本接受者与文本之间的位置和功能展开思考与研究。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则在其基础之上强调了文本与接受者之间的不确定性,使得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型理论,成为文学界讨论的焦点。
  总的来看,解读接受美学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以读者为中心、营造期待视野、把握审美距离。读者是整个接受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文本缺乏读者则失去意义。期待视野从读者角度揭示了其阅读文本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结构图示。审美距离则从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营造文学美从而将文本的文学价值最大化。
  二、接受美学指导下的儿歌翻译
  通过结合理论与儿歌分析,儿歌属于儿童文学范畴的一种文学体裁。儿歌的主要读者是与成人生理发展和审美取向不同的特殊群体——儿童。与成人读者而接受美学中强调读者中心地位的理论观点则刚好为这种具有特殊受众的文本翻译研究带来启发。
  首先从读者中心论谈起,译者在翻译儿歌时应把儿童的接受程度作为主要参考标准,语体则影响了儿童能否接受文本,而儿童的具象思维又主宰其语体的形式。(袁晓,2009) 因此译者在翻译儿歌时,应将儿童的认知发展、思维模式以及阅读心理作为参考标准。通过调整其翻译风格与术语选择, 使得译文偏向口语化便于儿童的理解,并尽量使译文具有节奏和韵律性,最终达到译文易于被儿童接受的目的。而从期待视野角度来看,儿歌译者多为成年人,是与儿童在年龄层、心理认知以及审美视野完全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他们自身的拥有期待视野与接受程度也与儿童完全不一致。译者在翻译儿歌时,就应尽量对儿童既有的期待视野做出正确判断。通过不断贴合儿童的期待视野,到达与之视野融合的地步,从而完成易受儿童接受的译作。
  最后从审美距离来看,儿童的审美意识受其年龄层次与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成年人的审美意识差异很大。在儿童的世界里,任何事物都具有生命、思想和情感。而世界在他们眼中也充满了美与想象力。 成人与儿童的审美距离差距则启发了译者不同的翻译技巧创造出符合儿童审美特点的译文。
  (一)语言通俗简单 化抽象为具象
  依照接受美学的视角,译者翻译儿歌时应充分考虑儿童对文本的接受程度。而在翻译过程中,就更应该使用儿童的视角去看待事物。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偏重于直观具体的具象思维是儿童思维模式主要的形式,这种具象思维使得儿童对于颜色、形状、形象和声音尤为敏感。
  因此译者在翻译儿歌时应当避免抽象和生僻的词汇,尽量选择浅显而又具象化的词汇去代替。笔者将英文儿歌 “I am little teapot” 译为中文版,希望能从实践中去例证该观点的可行性。
  例1:《I am a little teapot》 I am a little teapot, short and stout. Here is my handle, here is my spout. When I get all steamed up, hear me shout. Tip me up and pour me down.
  《我是一只小茶壶》我是一只小茶壶,矮而胖。前面有个翘嘴巴,后面有把手。当我开始叫起来,水就开。当我点头后茶便来。
  从原作来看,这首英文儿歌是创作3-5岁的幼儿歌曲。作者以一个茶壶的口吻讲述了煮茶的情景。以拟人的手法将茶壶赋予生命力,同时也生动地再现了倒茶的场景。而笔者在翻译时,同样是遵从原文的写作视角,仍然是以茶壶的口吻展开整首儿歌。但我们可以注意到,原作中“handle”与“spout”指的是茶壶的壶柄和壶嘴。将其分别翻译成为了“翘嘴巴”与“手”,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加贴合读者的思维模式,3-5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也许会对茶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但“壶柄”和“壶嘴”对于他们来说太过抽象,如果直译出来只会造成困惑与不解。因此笔者用儿童熟悉的词汇“嘴巴”和“手”来代替“壶嘴”还有“壶柄”,使得儿歌变得简单并容易理解。同样“steam up”原是指水沸腾之后发出蒸汽的场景,若是直译成为“当我布满蒸气”,儿童很难将其联想到水开的样子。译者则用“水就开”的简单短句来代替原作,使得译作变得简洁明了。
  最后“tip me up and pour me down”这一句则描述了茶壶被倾斜并倒出茶水的场景,若仍是直译为“将我倾斜并倒出茶水”,未免太过生硬且与前几句中拟人的口吻不符。大胆将其改译为“当我点头后茶便来”,仍然延续了原作中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形象化的动作“点头”代替“茶壶被倾斜”这样一个抽象的动作,生动地再现了茶壶倒水的场景。   (二)音韵爽朗顺口 节奏铿锵有力
  为了契合儿童的期待视野,翻译出优质儿歌,译者在此可以从以下几点作为参考标准。译作应当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对世界的认知以及既有的阅读经验。因为缺乏对于文字的敏感度,因此在歌曲中成人能欣赏到歌词的美,而儿童则更容易被歌曲的韵律和节奏所感染。透过轻快优美的韵律和轻快的节奏,儿童的审美情操也得到陶冶。(袁晓, 2006)
  那么在翻译儿歌时,译者应尽量使译作唱起来顺口押韵,铿锵有力。
  例2:Hushaby baby on the tree top, When the wind blows the cradle will rock; When the bough breaks the cradle will fall, And down will come cradle and baby and all.
  小宝宝,睡树梢; 风儿叫,摇篮摇; 树枝折,摇篮掉,宝宝吓了一大跳。
  例2从原作看每一句都留有同样的尾韵[?:],念起来朗朗上口。而译者则同样延续了压尾韵的风格,译作中“宝”“梢”“叫”“摇”“掉”“跳”同压“ ao”的尾韵,不仅保留了原作朗朗上口的特点,三字结构的重复更使译作清脆利落,便于儿童理解与记忆。而若译者按照字面意思将其直译出来,则显得拖沓冗长,不易被记住。
  (三)紧扣儿歌主题 再现儿童情趣
  从儿童的审美品位来看,相比于儿歌的内容他们更容易被儿歌的趣味性所吸引。而译者在翻译时则应该尽量使译作再现童趣。儿童在认知世界时,不只是具象地看待事物的基本特点,还通过辨析事物获取愉悦和童趣,因此儿歌中必不可少的特点便是趣味性。(石春让, 2018) 译者可以通过幽默生动的笔调,结合铿锵有力的节奏与爽朗顺口的韵脚,突出儿歌纯真与活泼的特点。
  例3:《Jingle Bells》Dashing through the snow, in a one horse open sleigh. O'er the fields we go, laughing all the way. Bells on bob tails ring, making spirits bright. What fun it is to laugh and sing, a sleighing song tonight. Oh, 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 Oh, what fun it is to ride, in a one horse open sleigh.
  《铃儿响叮当》冲过大风雪,我们坐在雪橇上。快奔驰过田野,我们欢笑又歌唱。铃声响叮当,你的精神多欢畅。我们今晚滑雪真快樂,把滑雪歌儿唱。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今晚滑雪多快乐,我们坐在雪橇上。
  这首家喻户晓的圣诞歌曲《Jingle Bells》中文版不计其数,笔者在此选用的是译配大家邓映易的版本。首先从韵律感来看,译者做到了很好的押韵。笔者认为译作中最出彩的便是副歌部分中 “Oh, jingle bells, jingle bells, jingle all the way”这一句的翻译。“Jingle Bells”被译成 “叮叮当”堪称绝妙,首先音节数的对等并未影响到歌唱效果:Jingle Bells 唱起来是三个音节,而 “叮叮当”同是三个音节,因此在翻译过来后并未影响其节奏。其次,译者用铃铛声发出的 “叮叮当”声直接代替“Jingle Bells”, 使得歌词听起来既生动又形象。试想如果译者将其译成 “铃铛响”, 虽是在意义上与原作贴合,但未免过于死板生硬。因此在翻译儿歌时可以适当使用叠词来增加其趣味性。
  例4:《It's a Small World》 It's a world of laughter, a world or tears. Its a world of hopes, its a world of fear. There’s so much that we share that its time we're aware.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 world after all. Its a small,small world.
  《小小世界》大家常欢笑眼泪不会掉,时常怀希望不必心惊跳。让我们同欢笑这个小世界,小小人间多美妙。世界真是小小小,小得非常妙妙妙。这是一个小世界,小得真美妙。
  这首儿歌片段选自迪士尼乐园的主题曲,而其中文版也很好地再现了儿歌的趣味性。同样以押尾韵的形式,译作在节奏韵律方面处理得很好。而该译作的亮点在于译者通过再创造,将原作中歌词重复的副歌部分,用贴合儿童的视角,翻译出不同的意味。更是采用了叠词的方式使得整句歌词散发出童年无忧无虑而又天真无邪的韵味。如 “小小世界”“小小小”“妙妙妙”这些叠词的运用不仅符合儿童初入世界咿呀学语时的语言特征,而且营造出韵律节奏的清脆悦耳,使得儿歌译文更具童趣性。
  三、结论
  好的英文儿歌能带给儿童以知识与文化上的启迪,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启蒙教育。就儿歌而言,无论是译作还是原作,都应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审美品位、语言特点出发,使儿童在潜意识里接受其作品。当今我国对于儿歌翻译研究仍处于十分初级的阶段,部分英文儿歌的翻译停留于其表面和形式,而失去了其应有的童真与趣味性。因此,笔者从接受美学角度出发,以我国经典的外国儿歌译作为例,进行分析与研究。
  而在理论指导下,儿歌的翻译至少应该达到三条翻译标准:1.语言通俗易懂,化抽象为具象。2.音韵爽朗顺口,节奏铿锵有力。3.紧扣儿歌主题,再现儿童情趣。从总体来看,儿歌体裁属于儿童文学范畴,因此儿歌翻译也应依照儿童文学的翻译做参考标准。儿童是儿童文学的主要接受者,因此译者应将儿童的发育阶段水平特点、阅历文化、情感思想、审美特点等作为翻译的考量因素。(张硕, 2011)
  因此,结合接受美学理论和儿童文学翻译的标准,我们也可以得到关于儿歌翻译的启发。译者在翻译儿歌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接受程度,转换成人思维模式,用儿童视野去观察事物,用儿童审美来鉴赏世界。通过选用儿童津津乐道的兴趣点和通俗懂的语言,来将西方儿歌转换成中国儿童口口相传的童谣。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教程[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3]石春让.再现童趣——儿歌翻译的精髓[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28-33.
  [4]王泉根.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44-54.
  [5]袁晓.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7):133-135.
  [6]张硕.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67-70.
  作者简介:
  潘雅卓,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笔译。
其他文献
【摘要】 唐末至北宋中期,界限模糊的市坊制度和日益膨胀的消费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消费主义的勃兴与大众化传播,宋代消费场域呈现出多元化和大众化倾向。本文拟将分析民间财资积累下,大众消费的欲求膨胀和僭奢异象,以期对宋代消费主义的生成沿革做一定梳理。  【关键词】 宋代;僭奢;财资积累;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
期刊
【摘要】张欣在她的作品中再现都市生活,塑造了一系列都市“白领”形象,受到广泛关注。都市生活是一面镜子,在作品中,张欣通过对都市表象的叙述,走进都市女性的生存世界。本文从都市生活的困惑、爱情的艰难、友情的回归三个方面,来分析张欣笔下现代女性在纷繁复杂的都市生活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 张欣;都市;女性;困境;姐妹情谊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历史人物纵横谈》在写人和叙事两方面既继承了传统史学经典的优点,又能够结合当代视角和表述习惯进行有益的尝试。本文主要以此为切入点对这部丛书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做出简要分析。  【关键词】 史书;通俗化;写人;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8-0034-02  龚弘《古人今谈》最初在纽约《时代周报》连载,后在台
期刊
【摘要】 意象词汇“西风”由于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巨大差异而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内涵。东方语境下,“西风”意象多指伤感、哀愁;西方语境下,则多指生命、活力。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中国元代著名散曲《天净沙·秋思》和英国浪漫主义后期佳作《西风颂》为范本,旨在比较东西方语境之下的“西风”意象,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关键词】 西风;意象;天净沙·秋思;西风颂  【
期刊
【摘要】 本文对广西傩文化的现今的发展状况,历史发展源流,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论析,解构广西傩文化的自身文化特色,通过板块化的突出广西傩文化的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结合新媒体数据性、互动性、超文本、虚拟性、网络化、模拟性特征,带动广西傩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并结合当今新媒体多元发展环境,对广西傩文化保护和传承提出策略性建议。  【关键词】 广西傩文化;新媒体传播;保护和传承  【中图分类号】J8
期刊
【摘要】 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这当今的物质时代,成为现实的奴隶,无尽的诱惑欲望像沼泽地一样吞噬着人的本心,让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从而忘记了最初的梦想。作品《浸润在时光中的思绪》是一幅以自画像为题材的创作,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和具象表现手法以及對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刻画来呈现自我,展现内心世界的一种固有存在着的方式从而抒发内心情感,诠释自己对生活对绘画的领悟,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作品《浸
期刊
【摘要】 在国家大力弘扬软实力以及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我国动漫产业的快速发展,拉动了周边经济的进步,同时也促进了旅游地区传统的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更为其提供了机遇与方向。本文从文化自信背景下的数字动漫产业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动漫产业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应用,以动漫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为着眼点,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本土动漫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 动漫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海南岛由于其位置偏远,远离文化中心,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就这个文化区域而言,儒、释、道文化的发展要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在这个区域内,受各种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儒、释、道文化,这种儒、释、道文化也在影响着海南地方神祇信仰的发展。  【关键词】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海南神祇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与开展中,红色文化教育是重要的教学内容。而沂蒙精神是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思想渗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当今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沂蒙精神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渗透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要对沂蒙精神的内核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充分的发挥沂蒙精神的积极导向,加强对当代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沂蒙精神;学生
期刊
【摘要】 曾参(公元前505—435年),字子舆,世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孝恕忠信理念对曾氏家风影响深远。江西南丰曾氏以儒学传家,传承发扬祖德祖训,至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家世逐显,为郡邑望族、文学世家。南丰曾氏对“曾子家训”的继承、弘扬和发展,至今仍具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 曾子家训;南丰曾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B823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