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句话流传至今,不难看出古人对读的重视。它不仅在读书的量上给出一定的指标,还深层次地强调了读书方法的重要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此也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的语文教材重大改动之一在于强化朗读。由此可见,朗读在整个语文活动中有着不容小觑的地位。
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讓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
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脑海中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
当然,课文的最后一句也很重要,需要我们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啊!祖国的山水多美呀!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三、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如《小兵张嘎夺枪记》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读出鬼子的蛮横,雨来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在赛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对雨来的赞美和敬佩;二是对鬼子的痛恨。连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显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自由,获得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
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重视“讲”的功能,而忽视学生的“读”,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教学,即学生对文本的“熟读”。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少不了老师对课文的串讲,少不了老师对繁琐词句的分析,少不了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更少不了对段意的概括等。总之,学生始终都会围着老师的各种问题及深入的个人讲解转,“读”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住的那些“理解”、“体会”,全都是凭借老师嘴“倒出来”的,这样一来,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然滞留不前,仍不会说话、作文。究其原因无疑是: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太少。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
一、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讓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二、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
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中脑海中自然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卷,使学生深刻感受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及作者的传神描写。
当然,课文的最后一句也很重要,需要我们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到:啊!祖国的山水多美呀!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三、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情感可以用多种方式表达,在学生处于主体作用的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表达情感的途径,情感的表达是朗读的前提,两者密不可分。换句话说,学生可以用朗读表达不一样的情感,这就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朗读,去表达情感。如果只是一味的齐读,个别读,学生会有单调、乏味感,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对于朗读我们不能停留朗读的表面——“声音”上,这样达不到朗读的要求。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为了引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领读、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
如《小兵张嘎夺枪记》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读出鬼子的蛮横,雨来的聪明机智和勇敢。在赛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体会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一是对雨来的赞美和敬佩;二是对鬼子的痛恨。连成绩较差的同学也显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用朗读把内心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练习起来一丝不苟。
只有灵活选择,合理切实地运用,将语文课堂变得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获得愉悦,获得精神自由,获得人生价值的感悟。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在一种有声的境界中获得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