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 VS 林黎胜

来源 :名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66726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百万巨鳄》即将上映,这是中国第一部特效怪兽类电影,
  虽有郭涛、大S加盟,真正的主角却是一条八米长的鳄鱼。
  导演林黎胜说,他想透过一个有笑点的电影反映一种对自然的情怀,
  当然前提是,这得是一个好故事。
  齐心协力造鳄鱼
  《百万巨鳄》讲述了一个小警察的故事,老婆嫌他挣不到钱走了,他带着儿子生活,因为木讷备受嘲笑,就是这样的小人物在8米长的巨鳄袭来时做出了无畏的举动,成了英雄。巨鳄不是真实的,但每个小人物都有机会实现英雄梦想。
  郭涛:这一次其实我们都是绿叶,真正的主角是那只鳄鱼。
  林黎胜:哈哈,只不过拍戏的时候这个主角几乎没有出现过。
  郭涛:这也是唯一和我预想不同的地方。原来我们设定的鳄鱼是一个模型,就像大白鲨那样,但开拍第一天,吊车把鳄鱼吊进水的过程中,一只前爪就掉了,一会儿身子断了……等到它入水,恨不得整个身体都大卸八块了。当时我们所有演员都惊了,说这可怎么办?
  林黎胜:怎么办?马上开会想预案啊,最终商量的解决方案就是换用电脑特技来处理鳄鱼,但这对演员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挑战,苦了你们了。
  郭涛:我虽然之前接触过特技镜头,但这种纯靠想象、对着空气的表演还是挺难的,还好也都过来了,经验就是“世上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特技还是要为人服务的,要靠人的表演和判断才能真实地互动起来,如果单纯靠技术手段,缺乏“人”的感觉,也没什么意义,挺高兴还能在这个戏里学到这些。
  林黎胜:其实我选择你做主演也是因为觉得你和这个角色之间有相同的东西。“王不准”(《百万巨鳄》男主角)是个小人物,杭州小镇的一个小警察,穿着最普通不过的衣服,骑一辆电动助力车,是最普通的人,可他最后威武了一下,成了英雄。我觉得人的一辈子威武一下就够了。
  郭涛:我演这部戏最初是被剧本吸引,你是编剧出身,剧本写得的确吸引人。此前我没拍过这种有点惊悚感觉的片子,但因为我喜欢看恐怖片,对这个类型一直很有兴趣,再说国内目前这个类型也比较空白,就想尝试一下。我喜欢接拍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电影,不太希望被类型化固定化,譬如成为一个“警察专业户”、“喜剧专业户”什么的,这部戏能填补一个空白,它的特效技术对国内电影工业化也是个帮助。
  我挺佩服的是这戏为了这条鳄鱼做的工作,就不说为了更好地跟特技互动我补了两次戏,光电脑特技做了一年多的时间,做完之后这个特技团队成为了一家专业的特技公司!想想这些成本,这些努力,都挺难得的。
  林黎胜:这部电影从拍摄到上映足足用了三年,上个月,我还在泰国做后期,我特别清楚地记得,4月30日晚上七点,在曼谷坎特纳,我第一次看到百分百到位的完成版《百万巨鳄》。其实,这也算是我这个小人物的一个梦想达成。
  郭涛:这不是一个英雄的时代,只有动荡年代才会英雄辈出,如今生活当中大家都是小人物,只能在平凡当中见真情,重要的是把握一点一滴,比如在你的工作上、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有灵光乍现闪亮的时刻,就是一个英雄。就像王不准,婚姻离异,生活不如意,平时被人嘲笑,但因为自己的坚持得到尊重,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英雄。
  学院派的底线
  林黎胜和郭涛都是学院派出身,林黎胜激愤,郭涛沉稳,但两个人对商业有相似的思考——无论如何,故事好看都是最重要的。
  林黎胜:因为我在电影学院教书,这次的主创班底都是电影学院的,之所以建立这样一个学院派的团队,是希望能够在电影前沿有一些研究。我对当下电影存在很多看法,譬如说怎么才叫商业化?这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怎样做一个怪兽惊悚电影还要配合暑期档?我们在故事的编排上密度很强,原片120分钟,剪到90分钟,我敢保证没有一个镜头是废的,它会是一部没有尿点的电影。
  郭涛:我在表演上也是科班出身,根正苗红,表演基本不会出圈,但学院派的弱势在于,学不好的话容易成为“技术派”。我以前演过很多话剧,这个东西是百炼成钢,更多在技术方面,技术层面掌握好了,基本上一场一场演下来不会出问题,但电影是在镜头前完成,有时候更多要凭直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一直试图找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包括我现在正在拍一个电视剧,从二十多岁一直演到八十岁,每场戏都是生活流,我在现场几乎四成到五成都是即兴表演,这会使表演更鲜活,也可能是一场冒险。我是挺爱琢磨这些的。
  林黎胜:爱琢磨也是学院派的一个特点吧!我也是这么琢磨过来的,比如说从编剧到导演。现在中国的一些导演不尊重编剧或者不懂编剧,逼得编剧只好奋起去做导演,我也是这么过来的,现在更崇尚编导合一,能更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成为导演之后我更重视编剧的集体创作,这个戏编剧组是三个人,除了我,还有我的学生和同事,前期开了一个多月的会,跟编剧、主演一起谈。我希望以后的商业电影能够更“功利化”一点,更流畅,更注重观众的感觉,起码让他们走出电影院不会说自己被骗了。
  郭涛:一般来说学院派出来的人对“商业”两个字往往嗤之以鼻,总觉得一商业就是把自己卖了。但走到现在我觉得没必要这么考虑,我原来也做一些纯艺术的、严肃的东西,现在能够放松拍喜剧,就是放下了。这个过程没必要拧巴,电影就是一个商品,让人掏钱去电影院看,图个乐就够,乐完之后还能有些思考就是额外的收获。这些年我是处在慢慢放下的状态,对生活对艺术对这项工作都松弛了很多,做这行端着特别累。
  林黎胜:我觉得学院派对电影的追求会更纯粹,最近的电影市场很怪,很多电影不是商业片却当成商业片来卖,这是欺骗观众,是个文艺片就应该按照文艺片来卖,就是靠院线、做一些小规模的宣传,但现在中国的很多文艺片都迷信于宣传,宣传还是要适度,口碑好了自然有人来,认为不好的人不能勉强来。电影是一个公平的买卖,我相信把片子做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商业宣传的意义就是请大家到电影院来看,你觉得不好看,那就骂,我有自信,因为我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电影的档次。
  郭涛:电影我更看重好看。我觉得像《让子弹飞》是一个实验电影,这种类型的电影在国内没有出现过,最后票房很高,大家说它有很好的商业收获,其实不是,关键还是故事好看、吸引人。《疯狂的石头》也是这样,拍的时候没把它当喜剧,但现在它被当作一个经典的喜剧案例来讲。在这个阶段每个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最重要的,市场慢慢会划分得更细一些。   没有坏的演员,只有坏的导演
  在一个不成熟的电影环境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林黎胜和郭涛都同意当下的中国电影经常是好故事变成了坏电影,编剧和演员的掌控力度都有限,林黎胜已经撸起袖子自己做了导演,也许哪天郭涛也会走上相同的路。
  林黎胜:现在好故事变成坏电影的例子太多了,或者说基本上就没有好故事。
  郭涛: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专业,完善的电影工业是这样的——只要投资金额到了,策划出的东西最后就能成为想要的样子,失败的概率很低,但中国电影工业还在进化当中,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大家加在一起去诠释的时候容易出现很大的偏差,有时候你看准了一个题材,做出来不是那么一回事,这挺让人郁闷的,我也不排除哪一天真把我惹急了就撸起袖子自己当导演。
  林黎胜:一个好电影需要有场面、故事,人物和情怀,情怀这个词可能说大了,但如果一个导演不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不及格,许多导演根本不具备做导演的资格,也许靠会忽悠,也许是流氓。有时候我真的很生气,不是说因为我是学院派,而是说有的人根本不了解人、对社会不关心,做什么导演。
  郭涛:我觉得好电影首先得鲜活生动,那种不着边际、完全自艾自怜、冷漠木讷的电影,我是不喜欢的。其实普通人身边发生的故事已经很丰富,完全可以由此做出很多接地气的好故事,但现在这种电影很少。我是挺有兴趣的,经常跟朋友聊聊、弄点素材,看能不能攒成个剧本。剧本是最重要的,能够给大家一个创作的前提。
  林黎胜:像卡梅隆、斯皮尔·伯格,对人性对社会了解很深,我们很多导演以自己是流氓、路子野、能忽悠为荣,这样的导演会被观众抛弃的。这是很多电影失败的原因,中国的很多导演可以说是现在创作人里面最没有文化的群体,以编剧身份来说,我看不起这些人,没水平没文化,光会瞎改编剧的东西,这是我做导演的一个理由。把好好的剧本弄烂,这是我很多次的教训,所以后来我不允许任何人动我的东西,因为他们不懂。这是我的愤怒之言。
  还有很多人会把烂片的责任推给你们演员,演员在电影中确实很重要,但没听说过一个演员能救一部电影,只能看到很多大腕演的烂片。演员的重要正在于他体现导演的掌控,所以没有坏的演员,只有坏的导演。
  郭涛:的确,在拍摄过程中,演员还是太被动了。但归根结底,如果每个创作者都带着内心里真正的情怀去创作,也许仍然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最起码不会被人瞧不起。你刚才也提到情怀,你在拍这部电影时的情怀是什么?
  林黎胜:这部戏里我没有一句台词讲要保护动物,但镜头会告诉你,人不能这么对待动物。动物比我们早来这个地球N年,但人类发展之后掠夺了所有的资源,用自己的智慧把所有东西都搞没了,但总有一天动物会反击的。物种生存有自己的繁殖伦理,但现在人类太疯狂了。
  郭涛
  知名演员,中央戏剧学院科班毕业,曾在戏剧舞台上活跃,主演多部话剧,如《等待戈多》《思凡》《恋爱的犀牛》《唐吉诃德》等,之后转战影视,代表作有《疯狂的石头》《高兴》《万有引力》《黄金大劫案》等等。
  我是一个环保主义者,平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应该做的事,但有些时候还是觉得痛心,比如以前去过不少次云南,看过很多美景,去年下半年我再去,发现玉龙雪山不对劲儿了,山顶还是白色的,但总觉得那白不好看了,当地人说,山顶已经没有雪了,现在看到的是盐碱。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在不断地消失,真的很无奈。”
  林黎胜
  编剧、导演,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编剧作品有《天下无贼》《借枪》等,其中《天下无贼》曾获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借枪》获得去年电视剧白玉兰奖最佳编剧奖,导演作品有《消失的村庄》《百万巨鳄》等。
  我有个习惯是去一个没被破坏的地方发发呆、坐一会儿,但现在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了,N年前我去大理,觉得很好,这几年再去,感觉‘不是我的地方了’。国内越来越难寻,国外又不是我的家园,只好呆在家里,在虚幻的空间里寻找与自然的关系。”
其他文献
记得在东京新宿深夜觅食,店员特意嘱咐吃满两个小时必须出来。开始你还会纳闷他也太多虑了,一顿简餐哪用得上两小时。但是进去之后才发现所有人都在拿着啤酒杯兴高采烈地聊天,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日本人爱喝酒,据说酒徒最佩服的是一个黑田武士。市上常见他的公仔出卖,一手拿矛,一手抱着一个斗大酒杯。赞颂黑田武士的歌:“酒是越喝越过瘾”人人会唱。  美食家蔡澜曾在《日本料理》中写道,在日本,酒醉驾驶,惩罚得特
期刊
识别一篇枪手影评?  标题玄之又玄,脱离人的高度,来到神棍的级别。言下之意:说这部电影差的人都是没有看懂。  举个例子:《画壁:一部需要用“心”去看的电影》  典型句式:虽然XXX,但是XXX。“虽然”后面的内容往往是不痛不痒地列举几条国产电影的通病,重点是“但是”背后的马屁。  举个例子:《白蛇传说》的特效虽然在我眼中很造作,但是它真真切切地深入我心,那一句句,“师傅,我已经回不去了”、“我已经
期刊
最近《饥饿游戏》令世人再次领教好莱坞萝莉群的摧毁力。1990年生人詹妮弗·劳伦斯堪称魅力四射,同样年龄的莱文·兰宾、1997年出生的伊莎贝拉·弗尔曼惊艳银幕,而带给观众更特别印象的竟然是1998年生人的阿曼德拉·斯坦伯格,还有2000年儿童节才来到人间的薇洛·西尔德斯,她美得令人窒息。而该片的男主角也都是一水的“幼童军团”,1992年的乔什·哈切森和1990年的利亚姆·海姆斯沃斯通撑起了该片的另一
期刊
讽刺过奥斯卡,声讨过福布斯,27岁的凯拉·奈特利敢作敢为,以真性情对撼好莱坞的矫揉造作。  人们说她一头栽进历史剧,她的解释是只有这样,她才能梦回伦敦。。  英伦小姐  奈特利演历史剧似乎有些上瘾,从《傲慢与偏见》开始,单是乔·怀特的作品就一口气演了三部。  将古典气质放在奈特利这样精致漂亮的女人身上,乔·怀特算是一了夙愿。片中奈特利犀利、敏感,留着贵族小姐的美,又加入现代的坚韧力量进入角色,香奈
期刊
还只顾着居室的温馨浪漫?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谁不玩科技啊?  面对小窝用得到的这些装备,还不快行动起来!  花花世界  罗技mk365键鼠套装  本来PC就够“笨重”了,键鼠套装一定要时尚轻便一点才好。罗技最新推出的mk365炫彩键鼠套装系列采用多彩外壳设计,鲜亮朝气,为厚重的PC平添了不少生气,键盘布局紧凑合理,手感舒适,再辅助人体工学的设计,打字或者游戏的时间长一点也不会有太多不适之感。环保
期刊
生于1990年的李宁品牌并没有如愿获得“90后”的追捧,反而陷入了品牌转型的泥沼。  继续卡在低端和高端之间的“无人之地”,没能完成更时尚、更国际化的转变。  在接下来的伦敦奥运会和CBA联赛中,李宁试图摆脱包袱,让改变发生。  4年前,当李宁夸父逐日般奔跑着点燃北京奥运会火炬的时候,所有人都赞叹,这是一次精彩的营销。虽然李宁身穿阿迪达斯赞助的火炬手服装,但是大家记住的只有李宁,以及李宁这一中国最
期刊
在香港演艺圈,黄秋生是个异类。他从港片堆里一路搏杀而来,“配角铸就的戏精,烂片起家的影帝”已然成为他的贴身注脚。无论被叫做华人中“霍普金斯”,还是被称赞为天生反派,正如黄秋生自己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他的故事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且“超级地值回票价”。  如果把我的人生拍成电影,第一个镜头应该是父亲上飞机走掉的情景。  大家都知道我的身世,我小时候的故事是实打实的文艺大悲剧。父亲当年是港府的英裔公
期刊
麦家碧至今也说不清她笔下那个单纯乐观、资质平平,不断努力、成功渺茫却依然梦想的  小猪“麦兜”走红的原因,可能是这只迷糊又憨憨的猪仔和很多香港人都很相似,也可能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部分的麦兜。在她看来,如果像麦兜那样单纯善良地去做自己,又或者,  不够靓、不够快又不够醒目,可总是傻傻地坚持,傻傻地快乐,又未尝不可呢?  得最低分的美术生  很多人提到麦兜,会说它是香港草根,其实我自己也是啊
期刊
F:这次来,除了开精品店,还有什么别的活动?  W:这是我第三次,也可能是第四次来北京了。因为我有中国血统,所以经常去上海,对中国并不陌生。而与此同时,我还将在中国正式宣布我的个人电子商务平台投入使用。我感觉是所有关于中国的一切碎片,在这个阶段都被拼凑到一起,这种感觉棒极了。  F:从你创建自己的品牌到现在,时间并不长,仅仅只有六七年时间,你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W:2005
期刊
10:30,吃货醒醒  无论如何,《舌尖上的中国》要比  “舌尖上的元素周期表”更能给我们希望。  从5月14日到5月22日,每逢晚上10:30,是吃货们苏醒的时刻。他们打开电视,等待大菜小吃端上荧屏。当来自大江南北、鲜香欲滴的中华美食出现在眼前时,这帮吃货一遍又一遍打开冰箱检查存货。未解馋意的人们,索性动手在淘宝上搜索节目中所出现的美食。这便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时的情景,这部挑选在晚间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