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限度编辑必须知道的样式排版,没有借口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es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两年好几次对出版社同行演讲,感觉有个很大的隔阂,就是很少编辑知道什么叫“样式排版”(样式是InDesign使用的字眼,同样的东西在 QuarkXPress叫做段式)。而更糟的是,美编实际使用样式排版的比例甚至更低。
  现在我们在在线所见的数字世界,从部落格到电子书,全部都从纸书排版汲取经验,采用样式排版来呈现内容(CSS 就是这样来的);反而我们传统纸书的编辑和美编很少知道。这简直可以用悲剧来形容。
  如果你发书稿给美编排版,要调个内文字级、天地边界、图说用字……美编跟你说这样很费工,你讲一句话简单,我改整本书要改好几个小时……这样你就知道,你碰上一个不会用样式排版的美编了(或者,其实他会,但没跟你说实话)。
  只要是采用样式排版的美编,要修改整本书的个别设定,调内文字级、段落行间、改小标字体,变颜色,所有这些修改,都只要改样式表,而改个样式表设定要多久呢?五秒钟。
  开档,改一行字,收工。
  改完样式表,整本书稿里面需要的变动,程序会自动完成,不劳你一个一个找到要改的标题、图说。这就是样式排版的效率,也是为什么数字世界会全面采用样式排版的原因。
  如果你换过部落格模版就会明白,部落格后台选一个新模版,存档,到前台一看,所有文章的表现样式就都变了,早八百年前写的文章也一次改好了。你不必再逐篇逐节一一修改。这正是 CSS 样式排版的力量。
  你以为那是因为部落格是现代网络高科技,所以才办得到吗?不,纸书排版也做得到同样的事(而且纸书排版本来还是样式排版的老祖宗),只不过你必须知道、并且把样式排版用在实际的工作流程上。
  样式排版实际的工作流程是这样的:
  1、先规划一本书要用的样式表,章名大标用什么字?多大?走几行?什么颜色?段前段后距离多少?节名标题呢?内文呢?图说呢?表头呢?等等。
  2、在原稿上标记编辑指令,哪些是章名,哪些是节名,哪些是图说,哪些是表格……这都是你每天在做的事。
  3、美编根据第一步的规划,在 InDesign 上建立样式表。
  4、美编根据你第二步的编辑指令在 InDesign 上重新让文字对应到已经建立的样式表,Mark 章名,对应到章名样式;Mark 节名,对应到节名样式;Mark 小标,对应到小标样式;Mark 内文,对应到内文样式……
  这四个步骤看起来好像很繁琐啊,确实,不过:
  1、样式表是可以复制的。如果你做的是系列书,其实你只需要做一次,第二本以后只是复制而已。而且复制的样式表有个好处,会让你的书系拥有一致的排版风格;
  2、于编辑指令,编辑本来就在做这个事,不是因为新流程才增加;
  3、在InDesign上,样式表同样可以复制,美编花一次工,以后就省事了,上一本书的复制到这本书来;更省事的,美编可以把甲出版社的样式表,复制用到乙出版社上,做一点微调就行。
  4、最后一步,在InDesign上对应样式表可能是真正最耗时的流程。不过业界两大排版软件全部都支持样式自动读取,所以只要你知道自动读取的方法,应用在工作流程上,这个最花工夫的流程事实上几乎是不花时间的。
  所以你知道什么叫样式排版还不够,你得在编辑部的工作流程里导入自动化的样式排版才行。当工作流程自动化以后,编辑部的工作不但没有增加,排版的效率反而增快,而且弹性更多,你要整本书改大标,改字级,都是弹指间的事,一点都不困难。
  更重要的是,这样自动化的流程建立之后,你的文本就从单纯的“电子文件”,变成内建结构信息的数字内容了。内建结构的信息不只可以让样式排版自动化,而且未来可以做成电子书,转成数据库,变成网站,使用弹性非常灵活。
  样式排版如何自动化?自动化的样式排版,早期的QuarkXPress用的是自订的XPress段式标记。你在原稿上标注段式标记,在XPress读入文字的时候勾选“包含段式”,排版程序就会把标记后的文字,视为采用该段式的文字,直到碰到下一个段式符号为止。现在业界通行的 InDesign 做法略有不同,InDesign不再提供自订的段式标记,改而采用在线通用的标记语言 xml。
  自动化的样式排版流程唯一增加的事情,就是稿件发给美编之前,要增加一个转档成xml的步骤。转档有多费工呢?基本上使用本文所附的转文件程序的话,一本普通篇幅的书稿,转档只要三分钟。
  转成xml档的书稿,请美编以“读入 xml”方式读入 InDesign,你的样式就自动对应完成,你的章节阶层都自动排好,甚至你在 Word 上画的表格,也可以自动转换。
  至于WordToXml 免费转文件程序,你只要下正确的编辑指令,后面的自动化就会实现。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写一个转换程序的原因(你没看错,本文提供的 Word 宏程序是我写的)。
  由于传统编辑在 Word 档里面,对每本书都曾经下过结构标记(就是哪里是大标、哪里是小标……这类说明),所以我写的宏程序就是去辨认你下的编辑标记到底在哪里,怎样抓出来,然后转换为正确的xml语法。
  编辑已经对全文下过结构标记了,xml化以后InDesign可以自动读取所有结构标记,并自动转换。因此排版美编就不需要再用手工重建了。整个流程就在确保,编辑下过的编辑指令可以跟着原稿,一路传送到排版,到其它不同的数字化需求里面,不失真,也不会白做工。
  这个 WordToXml 宏主要特点包括:
  1、把编辑标记,自动转换为 xml 标记
  2、十五个预设支持样式(段式),可满足95%以上书稿结构需求
  3、段式可自订,xml标签也可自订
  4、支持表格转换,任何栏数、列数标准表格都可自动转换
  5、支持粗体、斜体自动转换
  6、书稿结构支持达四层(书、章、节、图文)
  7、转换完成的“集档.xml”档案可以由InDesign直接读取
  采用自动化样式排版的工作流程一点也不困难,对编辑事实上没有额外负担,对美编又可以大幅提升排版效率,最后你的文稿还可以成为未来数字化的基础底稿,这么多好处,你还有什么借口不用呢?
其他文献
一所战时联合学府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宣告解散六十余年之后,仍然让人由衷地产生崇敬之情,让人缅怀不已,一方面可以说是历史的欣悦和丰碑,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现实的无奈与悲哀。关于这所由国立北大、清华和私立南开组成的联合大学,美国学者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孜孜矻矻,锲而不舍,苦心经营,于1998年推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Lianda: A Chinese University in W
期刊
多年前,一篇《如何在金融业内出类拔萃》的帖子风靡网络,成为大陆金融院校学生和金融圈内人士争相传阅的教材。这篇台湾大学期货研究社内训的经典文本指出:想要在金融圈内出类拔萃,必读罗马史,读罗马史首推盐野七生的《罗马人的故事》。企业家王石、并购专家王巍多次表达对盐野七生女士的倾慕,并在企业界、金融业内的读者分享会上向大家推荐此书。无独有偶,在日本,这套书的出版首先引起商界震动,索尼集团董事长、日本钢铁公
期刊
在二月份的“台北书展”上,同为华美作家而风格各异的哈金和张翎,围绕“从海外人眼中看华美文学创作”的主题,侃侃而谈。  问:海外移民经验对你们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哈金: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我找不到跟汉语有关的工作,就只能用英语写作。用英语写作,就得注意到很多华文以外的东西,最起码英美作家或是其他用英文写作的作家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什么,我不能再重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的写作又不太一样。其中有很多困
期刊
以往报品是出版社人员/经销商针对通路采购的非公开、行业行为。今年开春,“小小书房”举办的“报品趴”,将行业内的专业报品带入大众读者的视野,让报品成为出版社人员针对读者的公开活动,赋予了行之有年的报品新的内涵,也是台湾出版界行销活动上的一次创举。    台湾今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对出版业界而言,透过独立书店“小小书房”全新策划的“报品派对”,却迎来了一阵春风,为生机开启了另一种可能。  包括大块、
期刊
对每位作家而言,“第一本书”无疑是写作生涯第一座里程碑。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只是一篇篇文章的作者;在此以后,因为有了具体可见的成果,他们才是一本本书籍的“作家”。  台湾关于“作家第一本书”的活动,目前已知有三次。第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爱书人》杂志策划的“我的第一本书”专栏。第二次是《文讯》杂志社于1987年举办“作家的第一本书”展览,第三次便是25年后的今天,2012年春天由台北市文化局主办之“
期刊
在艺术语言研究中,色彩是最具感性的一种视觉形式。同一种色彩会产生无数的视觉感知,这种相对性使得对色彩系统地研究和应用,增加了一些理解的难度。包豪斯的第一位基础课教师约翰·伊顿写过一本《色彩构成》,1990年代初被翻译介绍到中国。阿尔伯斯在伊顿离开包豪斯之后继任基础课教师,并且第一个把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带到美国。在包豪斯的许多著名大师中间,阿尔伯斯虽不如克利与康定斯基等人那样引人注目,但是阿尔伯斯的科
期刊
在认同混淆的年代,或许谁都曾经历过自我怀疑、身份认同危机的艰难阶段;尤其是曾被殖民过的地方,经过的、停留的,大小历史都在它们身上一览无遗,谁也无法否认自身的复杂性。那参杂了历史、阶级、种族、宗教文化等等的矛盾,从来不是用一句“我是○○人”这么简单的直述句就可以解决的。拉丁美洲如此,当然,亚洲也如此。  把场景拉回现代,我们对于历史伤痕已可以宽容理解,但对于“故乡”却仍是迷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仿
期刊
何谓侠客?旧小说里,仿佛互通声气的黑道帮派,又仿佛替人解难、打工换宿的背包客。落实来想,则隐身于万千盲流,比如工厂遇台商欠薪漏夜卷逃,任你上访吧,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忽然有人赤手空拳只身把祸首押了来。谁都不知,工人原是某乡武术冠军。不管他是叶问或尚万强,总之算是古代(想象中)的社会安全网。  武侠小说仿佛中世纪骑士文学,用爱情当决战动机;侠客常周旋于名媛郡主、蓝领村姑、女强人、见习ㄚ环间,惹动明里
期刊
文学杀死了建筑,雨果如是说。  雨果毕竟是文人,很有可能夸大了文学的本事,笔者的文化水平当然远远不及雨果,但自问对21世纪国情的了解比他多。如果大文豪再活上一百几十年,见到我们那些超前卫的城市实验,说不定就会怀疑自己给错了证供。这位法国代表当日在圣母院面前宣布建筑命不久矣的时候,大概怎样也想象不到许多年后反而是中国人继往开来,担当了巴黎气派的忠实粉丝,积极拷贝凯旋门和凡尔赛宫装饰大大小小的华夏城市
期刊
娟儿,是我们身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可正如你所想,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故事。她便是一个有关阿勒泰的故事,存放了各种记忆的味道。  如果你不能想象阿勒泰令人动容的秋天,那就尝试感受一下今晚清幽的月光吧,天山遥不可及,而山上的雪落声簌簌入耳。神女遗落了她的雪兔,剩下一个瘦弱的身体在白茫茫的世界里无声地奔跑。  李娟就是那只被神女遗忘了的雪兔,在一个注定孤独的世界里翻滚,唱着她的快乐,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