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本应该有许多种可以借鉴的模式。但这些模式在面临我们现在教学改革的过渡阶段时,要不因过于功利而根本无法实现新课程预设的价值目标,要不就由于过于超越现实而无法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贯彻。因此,我们所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保证学生能应对高考这一当前历史教学普遍追求的目标的前提下(因为高考分数对于学生太重要),通过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和现代先进教学模式的借鉴,探索一种实现《课程标准》价值理念的可能性道路。历史教学具有多重的教育目标,其一为历史史实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历史教学最低层次的目标,而我们的历史教学长期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其二为通过历史史料的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为通过学习历史,了解整个人类文明及人性在血与火的抗争中不断进化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使他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教育,培养人文主义素质。这种境况就必然使我们在教学模式的构建时注意不同目标本身的个性要求,建立一种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1.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构建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是历史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即使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
这一模式的构建具体要求如下:(1)重视知识点的归纳和引导掌握不同的归纳方式。(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设计。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3)重视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巩固措施的设计。注意让学生能够运用教学设计中的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编写一些顺口溜, 运用数字、图表等较易理解、掌握和操作的形式进行巩固。如让学生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可先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示意图的种类, 并给出参考实例, 教师给出“设计尝试”的题目, 以便学生选定设计的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个人绘制的草图后, 应与同桌或同组同学交换设计方案, 征求教师意见, 再修改示意图。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地行评选, 课后学生要交一份定稿的示意图作品, 在班级或年级墙报上展示。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研究, 获得发展。
2.基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
这是新课程实验区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进行层次性解决, 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模式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 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 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 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要求设计问题要科学, 结构要合理, 设问要巧妙, 问题要衔接, 逻辑要严密, 分析要透彻, 重点要突出, 解决问题要彻底。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前面两种教学模式虽然基于不同的目标,但又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在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中,这两种模式应相互配合结合使用。近年来,徐州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推出了“先学后讲课课练”教学模式值得借鉴。该教学模式由于对教师课堂讲授行为进行了必要的约束,从而赋予了传统讲授法新的活力。在这一模式中,主要突出的是学生的“先学”和“课课练”,教师的讲解只占每堂课的1/3时间,立足优化教师的讲解意识和讲解技术,要求讲得精彩、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科学、突出于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异同,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的能力。这一模式,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成了学生学的过程,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两个主体性。教师的讲解由灌输变成了引导,由对课堂的主宰变成了对课堂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形成。
3.基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文教学模式构建
《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提出使教育者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政治性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转变成为可能。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历史时必然会拥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教师只把历史本身交给学生,而忽视了创造历史的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只不过是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灵体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对人的尊严进行捍卫;对自由、平等、正义进行呼唤;对人的生死、信仰、终极价值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做到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甚至共鸣,才能触及历史的灵魂。而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学习又会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才会充分发挥。
具体的实施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凝练,使其上升成为历史哲学、历史智慧。历史哲学即人们对于历史本性发展过程从哲学高度上的反省。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历史的前提、思维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历史智慧是前人们对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才智、智谋,即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所积累的智慧。作为前人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之一,它的生命是永存的,主要表现在:(1)鉴:借鉴(即司马迁所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2)势:趋势(事物变化相互影响的结果);(3)理:原因(事物变化之内在法则);(4)道:由诸多法则结晶出来的智慧及运用这些智慧的才能。其二: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价值。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而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在最大限度上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作为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做出教学评价时,一定要不仅允许学生在符合真实性的前提下,发出不同声音,而且要鼓励学生发出不同声音。其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对这4个理念的理解与实施无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但我们应尽量避免方法的模式化。以自主学习为例,由于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因此,提倡自主学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收稿日期:2011-03-14
1.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模式构建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 是历史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即使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才能让教师从不厌其烦的讲授中真正解脱出来。
这一模式的构建具体要求如下:(1)重视知识点的归纳和引导掌握不同的归纳方式。(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设计。新课程由于基本知识内容的减少和难度的降低, 历史知识信息的传授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的同时,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3)重视基本历史知识信息的巩固措施的设计。注意让学生能够运用教学设计中的归纳方法, 引导学生自己编写一些顺口溜, 运用数字、图表等较易理解、掌握和操作的形式进行巩固。如让学生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 可先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示意图的种类, 并给出参考实例, 教师给出“设计尝试”的题目, 以便学生选定设计的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个人绘制的草图后, 应与同桌或同组同学交换设计方案, 征求教师意见, 再修改示意图。然后, 以小组为单位地行评选, 课后学生要交一份定稿的示意图作品, 在班级或年级墙报上展示。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研究, 获得发展。
2.基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构建
这是新课程实验区教师在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以问题的设计和解决为主要形式, 层层推进, 环环相扣, 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进行层次性解决, 形成波浪式、递进式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一模式是在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 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学生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是已经学过的, 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潜能, 教师只是相机给予适当的点拨, 这样做对于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要求设计问题要科学, 结构要合理, 设问要巧妙, 问题要衔接, 逻辑要严密, 分析要透彻, 重点要突出, 解决问题要彻底。老师应鼓励学生发表看法, 提出自己的见解, 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前面两种教学模式虽然基于不同的目标,但又有其内在的关联性,在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中,这两种模式应相互配合结合使用。近年来,徐州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推出了“先学后讲课课练”教学模式值得借鉴。该教学模式由于对教师课堂讲授行为进行了必要的约束,从而赋予了传统讲授法新的活力。在这一模式中,主要突出的是学生的“先学”和“课课练”,教师的讲解只占每堂课的1/3时间,立足优化教师的讲解意识和讲解技术,要求讲得精彩、讲得精当、讲得明白、讲得科学、突出于讲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分析历史事件的本质,比较重大历史事件的异同,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分析的能力。这一模式,把教师教的过程转化成了学生学的过程,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和教师的两个主体性。教师的讲解由灌输变成了引导,由对课堂的主宰变成了对课堂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形成。
3.基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文教学模式构建
《课程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提出使教育者从传统教育中单纯的政治性教育向人文教育的转变成为可能。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人在创造历史时必然会拥有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教师只把历史本身交给学生,而忽视了创造历史的人的情感、人的价值,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只不过是一具没有了灵魂的躯壳。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灵体验,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懂得对人的尊严进行捍卫;对自由、平等、正义进行呼唤;对人的生死、信仰、终极价值进行反思。这样学生学习历史才能做到与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甚至共鸣,才能触及历史的灵魂。而在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学习又会促使师生共同发展,历史的人文教育功能才会充分发挥。
具体的实施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凝练,使其上升成为历史哲学、历史智慧。历史哲学即人们对于历史本性发展过程从哲学高度上的反省。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历史的前提、思维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历史智慧是前人们对事物能够认识、辨析、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他们关于对待社会与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才智、智谋,即历史上的人们所创造、所积累的智慧。作为前人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之一,它的生命是永存的,主要表现在:(1)鉴:借鉴(即司马迁所曰: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2)势:趋势(事物变化相互影响的结果);(3)理:原因(事物变化之内在法则);(4)道:由诸多法则结晶出来的智慧及运用这些智慧的才能。其二: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价值。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发挥。教师要做的是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而宽松的教育环境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肥沃土壤。这种宽松与民主不仅指师生关系,而且包括教师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尽量客观,学生能在最大限度上表现自我见解,学习方式尽量适应学生心理与学习能力,师生、生生之间能够充分交流等因素。作为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创设教学环境、做出教学评价时,一定要不仅允许学生在符合真实性的前提下,发出不同声音,而且要鼓励学生发出不同声音。其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体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对这4个理念的理解与实施无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许多教育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但我们应尽量避免方法的模式化。以自主学习为例,由于学习的动机源于人性的内部,因此,提倡自主学习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收稿日期: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