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白银时代”指尖上的艺术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aodedao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这世纪之交的几十年可谓是俄罗斯文化史上最璀璨的时期之一了。这一时期民粹派运动的失败、封建制度危机的不断加深,在探索民族命运势头空前高涨的历史背景下,俄罗斯民族文化以主动之姿汇入现代文化潮流发展的汪洋之中,并与西方文化交织渗透,齐头并进,文学、哲学等领域无不大放异彩,兴旺繁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领域同样名家辈出,成绩斐然。在音乐创作上,作曲家们试图走出一味模仿西欧音乐的禁锢,民族音乐也逐渐解除了纯粹本土化民间音乐的枷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法中,并使其逐渐抵达艺术的巅峰,成为世界音乐不可忽视的一股清流。作为俄罗斯这一时期最伟大作曲家之一的拉赫玛尼诺夫,对音乐这一辉煌的成就自然功不可没。
  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出生于俄罗斯奥尼加城的一个地主家里,其曾祖父曾经在圣彼得堡跟随著名的演奏家学习,母亲也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毕业生,他幼年时期的钢琴启蒙教育便源自于他的母亲,这使他从小便受到了音乐的熏陶。1882年,拉赫玛尼诺夫举家迁往圣彼得堡,年仅九岁的他正式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885年,他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先后师从尼古拉·茨维列夫(Nikolai Zverev)学习钢琴,并师从谢尔盖·塔涅耶夫(Sergey Taneyev)和安东·阿连斯基(Anton Arensky)学习作曲。1891年至189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先后从钢琴班、作曲班毕业,从此便开始了他的职业音乐生涯,也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其钢琴音乐创作。在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钢琴作品中,最著名也最能突显出他一生钢琴艺术成就的便是《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巴赫、肖邦前奏曲的延续与发展,更是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与世界音乐融合的见证与典范,同时也将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钢琴音乐推向了新的艺术巅峰。


拉赫玛尼诺夫

  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92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Op.3 No.2),并于电子博览会的一场音乐会上首演。这首作品曾以《莫斯科的钟声》为标题,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机械的钟声与不同和弦的组合,呈现出独具匠心的音色特质。整首乐曲呈现出三部性结构原则,加之以慢板乐段开始,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第二个阶段是1902年至1903年,拉赫玛尼诺夫共创作了十首前奏曲——Op.23,展现出他更加成熟的创作技法与心境。这十首前奏曲风格形态各异,或深沉忧郁,缠绵悱恻(如Op.23 No.1和No.6等),或富有诗意、气息宽广(如Op.23 No.8等)。其中也不乏风格华丽典雅、气质诙谐的小步舞曲,如《D小调前奏曲》。这套作品总体上以三部性结构原则为主,丰富的织体呈现出近现代主义和声特点,宽广的旋律颇具俄罗斯民族风情。其中Op.23 No.5的《G小调前奏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中最为著名的一首,与《升C小调前奏曲》齐名。乐曲开篇的节奏铿锵有力,呈现进行曲风格特征,但在热情奔放之余更能体会出无从抗拒的压迫之感。
  拉赫玛尼诺夫《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最后十三首作品是1910年创作的。这十三首作品在一年间一气呵成,同时也为整个《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基于二十四个大小调的创作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这最后十三首作品同样风格各异,但创作技法愈显高超,同时也展现出更多的俄罗斯民族风景。作曲家在整个《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结构上也精心安排,最后一首《降D大调前奏曲》与第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在调式上互为同名大小调(升C和降D是同一个音),并且在开篇大和弦式的旋律中隐藏着宛如钟声般的八度进行,似乎与第一首中机械般的钟声形成呼应。
  拉赫玛尼诺夫十分重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的旋律创作,不仅将俄罗斯民族风情的韵味汇入其中,大和弦式与螺旋式的旋律也使他的作品创作别具一格。在和声创作上,拉赫玛尼诺夫将非三度叠置以及复和弦等近现代和声技法融入传统的和声技法创作之中,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音乐中,给人感受最为强烈的便是作品中的悲剧性。在他的前奏曲中,即便是热情奔放的旋律,也带有些许挥之不去的压抑之感,深沉忧思的旋律更是将悲剧性的色彩剖析得淋漓尽致。综观作曲家的一生,不难发现其父亲的挥霍无度、母亲的冷漠异常,《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败再加上国之动荡、常年背井离乡,这些都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深处种下了忧愁的种子,也为他音乐创作的悲剧性埋下了根基。若说他音乐中的悲剧性与幻想性让人联想到柴科夫斯基,那么他旋律寫作中对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的映射,更是足以证明他是柴科夫斯基直接的继承者。拉赫玛尼诺夫曾在接受《研究杂志》的采访时说道:“我是一位俄罗斯作曲家,我成长的土地影响着我的性情与审美气质。我的作品就是这种气质的产物,因而它就是俄罗斯的音乐。我从未刻意地去写俄罗斯音乐,或为其他什么音乐进行创作。我在创作音乐时试图去做的,就是按照我的构思落笔,要求它简朴、直接,因此我谱写的音乐其实是我心灵感触到的。”1914年战争爆发以后的动荡不安让拉赫玛尼诺夫从此告别俄罗斯,故乡土壤对于作曲家的浸润加之离开后对祖国的忧思,使得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民族性。这种旋律的民族感无需刻意而为之,而是于真情实感间的自然流露。


演奏家艾尔达·尼博尔森艾尔达·尼博尔森(Eldar Nebolsin),1974年出生于乌兹别克共和国的塔什干,五岁开始跟随娜塔莉亚·沃新金(Natalia Wasinkina)学习钢琴,十二岁在第比利斯举办的年轻俄罗斯钢琴家大赛中脱颖而出。1992年,他荣获了第十一届桑坦德国际钢琴比赛(Santander International Piano Competition)冠军,这使他获得了超过一百三十个在世界各地的交响音乐会、独奏音乐会以及音乐节上演出的机会。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和墨尔本的首演亦获得了重大成功,而他也继续穿梭于欧美各大音乐厅演奏。
其他文献
维多利亚·穆洛娃,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女神,曾数次来沪演出。2018年10月13日,终于等来了她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这是一台真正的独奏音乐会——无伴奏,一览无余,没有帮衬和修饰,就像马三立的单口相声。  小提琴这件乐器,擅长线条旋律,短在和声织体,因此,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不多。功夫不过硬,是不敢在现场拉无伴奏的,更别说是整场独奏音乐会。  穆洛娃琴艺高超,个性强烈,脾气也大。上次在东方艺术中心的
期刊
张昊辰在BIS的唱片发行后,不仅在国内成为话题,外媒的评价也不错。BIS是一家注重品质且眼光独到的公司,在目前这个唱片业衰退、品质又泥沙俱下的时代,它的操作还是能引起乐迷关注的。这张唱片的曲目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与雅纳切克的作品。同一时期,他独奏会节目单的主轴是舒曼、李斯特与普罗科菲耶夫。近日,我对钢琴家进行了一次访谈,内容基本就围绕着他的这些核心曲目。  ● -张可驹 ○ -张昊辰  ●
期刊
不久前,我在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上听了一场高质量的演出:德国歌唱家马丁·布伦斯(Martin Bruns)与他的中国学生汪昌博合作,演出全套德奥艺术歌曲。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可说是完全“阳春白雪”。从时间顺序来说,基本从贝多芬开始,到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再到马勒和沃尔夫,将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主线呈现大略。以这样的主线为重心,配合较为冷门的作曲家舍克(O. Schoeck)的歌曲,以及受到德
期刊
对于圣-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迪士尼公司的《幻想曲2000》中动物狂欢节那只淡紫色的、玩着溜溜球的鸟儿?还是《参孙与达丽拉》中达丽拉优美的咏叹调《我心花怒放》?抑或是被他《第三交响曲》中庄严而几乎轻不可闻的低音所产生的极具戏剧性的效果所震撼?不过,在我们熟知的作品之外,也千万别忘了圣-桑的其他作品,本期附片收录的《F大调交响曲》和两首交响诗同样是他的杰出之作。  圣-桑1835年出生于巴黎,
期刊
盛放:艺术节开幕音乐会  仿佛是要驱散才有的一丝寒意,立冬甫过,上海音乐厅旋即开启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音乐盛典。2018年11月12日,第六届上海音乐学院“我为中提狂”国际中提琴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当晚,在沈西蒂、蓝汉成、盛利、刘念四位上音中提琴导师的带领下,由六十余位乐手组成的中提琴合奏团以多样的组合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纯中提琴音乐会。  即使是在今天,纯粹由中提琴组成的合奏音乐会,即便不
期刊
● -曾梦 ○ -朱磊  ● 经过十几年的磨合期,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已经逐渐朝着您所期待的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了,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琴都已走向成熟,为普及和专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您对我们专业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总体来讲分为两大线索:一种是专业教育,另一种就是社会教育。  我们的专业教育应该说在乐器的发展史上,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期刊
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优秀代表,竹笛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佳作。作为吹管乐器的一种,竹笛音域宽广,音色可塑性强,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十世纪中叶,发展已经高度成熟的竹笛演奏艺术开始分化,以地域为单位形成众多的艺术流派,而“南派”竹笛就是这众多流派中的优秀代表。与“北派”竹笛不同,“南派”笛曲往往在注意技巧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的气息上,更多的是连贯、柔和的音乐语言,对于演奏者的音乐理解、诠
期刊
在阿巴多职业生涯的后期,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由他带领,成为当代乐队演奏历史中的一个异数。琉森乐团以“全明星队”著称,巅峰时期的景观已不用赘述。待到阿巴多去世,琉森音乐节的现状得以维持,但乐队的品质如何存续,却引发了许多乐迷的担心。但毫无疑问的是,目前该团体作为一个特别的顶尖名团的地位,依旧维持着,且是欧洲乐坛一面独特的旗帜。里卡多·夏伊成为阿巴多的继任者,本次他与琉森乐团访沪,可谓相当高调——连演五
期刊
因为一张惊世骇俗的“贝多芬”,世界记住了卡洛斯·克莱伯;凭借一张闻所未闻的“舒伯特”,我认识了卡洛斯·克莱伯。一直以来,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恨他还是爱他,因为如果我选择他,这将意味着我必须为了他的风格而与其他所有的指挥大师“分道扬镳”;而如果我真的迷上他,他那屈指可数的几套录音遗产永远都满足不了我的欲望。但我终究还是爱上了他,爱得直到梦里都有他的位置。记得初涉古典音乐时,我还对一位国内知名音乐评
期刊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一年的时间像跳动的音符,转眼间就演奏完毕。又到了辞旧迎新之际,新年音乐会是乐迷每到元旦春节时段必选的节目。听一场水准上佳、惊喜连连的新年音乐会,不仅能让人十分满足地作别旧岁,也能帮助乐迷们带着朝气蓬勃的劲头开启新一年的工作、生活和聆听之旅。  上海大剧院近五年来与上海歌剧院合作,在12月30日与12月31日奉献两场新年音乐会,一场歌剧选曲拼盘、一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已经成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