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卡多·夏伊:看似平易,实则巧妙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阿巴多职业生涯的后期,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由他带领,成为当代乐队演奏历史中的一个异数。琉森乐团以“全明星队”著称,巅峰时期的景观已不用赘述。待到阿巴多去世,琉森音乐节的现状得以维持,但乐队的品质如何存续,却引发了许多乐迷的担心。但毫无疑问的是,目前该团体作为一个特别的顶尖名团的地位,依旧维持着,且是欧洲乐坛一面独特的旗帜。里卡多·夏伊成为阿巴多的继任者,本次他与琉森乐团访沪,可谓相当高调——连演五场,曲目包括德奥古典派、后浪漫派以及法国印象派、俄罗斯音乐的杰作,相当全面,也甚为吃重。


张昊辰与夏伊

  琉森乐团的号召力还是很强的,在我认识的乐迷中,多场连追的不乏其人,而我自己则听了最后一夜的演出。主要是因为上半场由张昊辰担任独奏,演出莫扎特《C小调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K.491),配合下半场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实在是几场音乐会中最吸引我的安排。听完之后,我感到超出预期,张昊辰对莫扎特的诠释实在令人难忘。而布鲁克纳,则如同夏伊针对目前他自己在琉森之微妙地位的一种回应。先说印象最深之处,是张昊辰弹K.491所带来的惊喜:现场很少听到个性如此强烈、如此具有挑战性的莫扎特演释,当然这在录音中也不多见。原因很明显,就是这样操作的话,演奏者“反受其害”是大概率。不过当晚的成功,确实是独奏与乐队相互理解所成就的。
  “C小调”原本就是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对独奏和乐队的配合要求最高的,木管的分量尤其重。而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在此与琉森的木管组相交融,也是夫复何求。当晚的演奏最为大胆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整体上明显的慢速;第二,则是钢琴与乐队“交响化”的平衡。没听到一半,我就估计这样大胆的音乐表现,应当是独奏与指挥相互迁就的结果。听夏伊最近十年的演释,会发现他受本真思维的影响已经很深,表现古典作品,基本不可能采用这样的速度。如此效果,应该是独奏家的意愿。明显的佐证,就是对近几年的夏伊来说,当晚乐队呈示部的演奏已经够慢、够慢了,而钢琴进入时,比乐队还慢一些。之后,双方也有一些细微的磨合。
  速度方面,目测应该是乐队趋向于钢琴。而就平衡来说,复古风格演绎的影响则不可谓不明显。夏伊并没有将乐队音响削得太薄,或混合采用本真乐器,轻弓压的手法也仅是浅尝辄止。然而,表现钢琴与乐队的平衡,当晚的效果可说是完全趋向于本真。甚至可以说,此时钢琴并非完全作为独奏乐器,同时也是作为乐队的一个“大型声部”而存在。这往往是在纯粹的本真演绎中才会出现的效果,具体可参照罗伯特·列文(Robert Levin)或安德列斯·斯泰尔(Andreas Staier)的录音。至于它如何在现代乐器的环境中实践?至少在唱片里,我还没听过独奏乐器——一架现代的施坦威大钢琴的音量如此收敛,从而平衡于乐队的例子。至于现场,就更不用谈了。
  因此我欣赏时,就不能不好奇,这样使K.491仿佛成为带有钢琴声部的交响乐的处理,难道也是张昊辰的愿望?后来设法进行了确认,这的确是指挥家的观点。不过,能够实现这样的磨合,显然夏伊也认识到这位年轻人的价值了。而在收束音量的背景下,張昊辰依旧能将细节表现得清晰、稳定,将他塑造音色的构思充分传递出来,就更为不易。不过,钢琴家的演奏最让我佩服之处,还是他如何在莫扎特中,实践自己极为强烈的主观理解。
  因为,他的速度偏慢,线条舒展,这其实是很容易同古典风格的流畅、精简相抵触的。但是,张昊辰的构思开始是从戏剧性着眼,最终也能通过“戏剧”的方式解决问题——他对乐句的处理,展现出自己对莫扎特的戏剧风格,那种器乐所包含的戏剧构思的深入理解。同样重要的,自然是钢琴家拥有将这种理解充分实践于句法表现之中的能力。当晚,张昊辰触键的精致以及把握音符彼此之间的连缀,都展现出令人赞叹的技艺。以此为基础,刻画那种表达性很强的“修辞”,才真正站得住脚。莫扎特的音乐,对于把握关系和比例的要求太高了,这也正是许多个性演释“引火烧身”的原因。而张昊辰能够善始善终,恰恰证明他不仅有独特的观点,且对作品的整体结构也有着宏观的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在大胆的同时知所进退。
  夏伊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坦白说,他对音量控制的要求,有时让我感到拘泥太过,几近于刻舟求剑。然而,伴随那独特的偏慢速的设计,指挥家不仅为独奏留出充足的空间,也能使乐队的表现渐渐与之交融。这样指挥协奏曲,作为阿巴多的继任者,倒也无甚愧色。至于夏伊对钢琴音量的约束,我只能好奇:他究竟是考虑到K.491独特的交响构思才这么处理,还是目前他指挥所有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都会如此?
  到下半场的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夏伊力求寻找一种恰如其分的步调,也就是,既不趋向于显而易见的宽广、绵延,也非有意追求紧凑、凝练。在作品的前两个乐章,指挥家无论表现音乐内容的分量,还是布鲁克纳独特的乐队复调构思,都显得相当用心,有的放矢。而如此一来,他流畅的速度观念,并非削弱了音乐表现的强度,而是反过来使之增强。(有时,人们习惯了用凝重的风格表现布鲁克纳。)巴伦博伊姆的一句话很有道理:指挥家选择速度,就好像选择一个箱子,不应该先选定箱子的大小,而应该先考虑其中究竟要放多少东西。夏伊对速度的把握就是如此。越是“布七”这样宏大的作品,他就越不倾向于没有根基的“大线条”。因此,当晚的《第七交响曲》乍听之下,不算出奇,更没有追求成就“名演”的架势。但仔细观察,却不难发现从细节处的句法,到指挥家对结构、风格的把握,整体上起承转合的设计,都有很充分的考量。
  此时的夏伊,终究是位看似平易,实则巧妙的指挥家。归根到底,还是延续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时代,从Decca录音中一路走来的他,水平未有沦丧。不少人认为,阿巴多逝后,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虽依然存在,却已非昔日传奇。但我当晚听来,不同于往日固然无法避免,可全明星队的气派及品质尚在。夏伊也在尽最大的努力,“因地制宜”——根据这支乐队的特点来构思很多东西,一切还是努力继续下去。如果目前这种情况能够维持,那么,纵然不能常常期待超凡入圣的现象级演出,琉森乐团作为一个品牌,也还是能比较长久地延续的吧。
其他文献
规划音乐季是一个充满想象和创意的过程,是穿越时空的旅程。循着古典音乐穿越历史的微光,喜不自禁地聆听时空那头的回响。古典音乐之旅本质上还是“思想的遨游”,演奏者和观众同时踏上这奇异的想象之旅,享受音乐,惠及心灵。  在2018乐季结束之后,年轻的苏州交响乐团将与国际惯例接轨,首次施行跨年乐季。2018/19乐季的计划起讫时间为2018年12月8日至2019年7月6日,苏交将继续以一流的艺术水准,力邀
期刊
林国伟教授,意大利利贝拉美术学院艺术硕士,英国格拉摩根大学戏剧系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副主任。他监制与指导过的多类艺术作品(戏剧、展览、艺术节)达七十余项,曾在亚、美、欧多国自创自演多部独角剧。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后,林教授每年都会策划和管理一个与香港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的艺术节。2017年,林教授出版了著作《我是艺管人》。  由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管理硕士课程(MA in Cultural
期刊
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音乐这一“听感”艺术形式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反映着人类的现实生活与情感。通过聆听音乐,人们净化着心灵,提升着自身的审美能力。随着“茅为蕙多钢琴音乐会”的出现,茅为蕙这位坚持用钢琴发声、致力于推广和普及音乐教育、学贯中西方音乐领域的专家,也想对当今钢琴的专业教学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普及,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全面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真正“学以致用”
期刊
维多利亚·穆洛娃,传奇色彩的小提琴女神,曾数次来沪演出。2018年10月13日,终于等来了她在上海音乐厅的独奏音乐会。这是一台真正的独奏音乐会——无伴奏,一览无余,没有帮衬和修饰,就像马三立的单口相声。  小提琴这件乐器,擅长线条旋律,短在和声织体,因此,无伴奏的小提琴作品不多。功夫不过硬,是不敢在现场拉无伴奏的,更别说是整场独奏音乐会。  穆洛娃琴艺高超,个性强烈,脾气也大。上次在东方艺术中心的
期刊
张昊辰在BIS的唱片发行后,不仅在国内成为话题,外媒的评价也不错。BIS是一家注重品质且眼光独到的公司,在目前这个唱片业衰退、品质又泥沙俱下的时代,它的操作还是能引起乐迷关注的。这张唱片的曲目包括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与雅纳切克的作品。同一时期,他独奏会节目单的主轴是舒曼、李斯特与普罗科菲耶夫。近日,我对钢琴家进行了一次访谈,内容基本就围绕着他的这些核心曲目。  ● -张可驹 ○ -张昊辰  ●
期刊
不久前,我在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上听了一场高质量的演出:德国歌唱家马丁·布伦斯(Martin Bruns)与他的中国学生汪昌博合作,演出全套德奥艺术歌曲。整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可说是完全“阳春白雪”。从时间顺序来说,基本从贝多芬开始,到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再到马勒和沃尔夫,将德奥艺术歌曲发展的主线呈现大略。以这样的主线为重心,配合较为冷门的作曲家舍克(O. Schoeck)的歌曲,以及受到德
期刊
对于圣-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迪士尼公司的《幻想曲2000》中动物狂欢节那只淡紫色的、玩着溜溜球的鸟儿?还是《参孙与达丽拉》中达丽拉优美的咏叹调《我心花怒放》?抑或是被他《第三交响曲》中庄严而几乎轻不可闻的低音所产生的极具戏剧性的效果所震撼?不过,在我们熟知的作品之外,也千万别忘了圣-桑的其他作品,本期附片收录的《F大调交响曲》和两首交响诗同样是他的杰出之作。  圣-桑1835年出生于巴黎,
期刊
盛放:艺术节开幕音乐会  仿佛是要驱散才有的一丝寒意,立冬甫过,上海音乐厅旋即开启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音乐盛典。2018年11月12日,第六届上海音乐学院“我为中提狂”国际中提琴艺术节拉开了帷幕。当晚,在沈西蒂、蓝汉成、盛利、刘念四位上音中提琴导师的带领下,由六十余位乐手组成的中提琴合奏团以多样的组合形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纯中提琴音乐会。  即使是在今天,纯粹由中提琴组成的合奏音乐会,即便不
期刊
● -曾梦 ○ -朱磊  ● 经过十几年的磨合期,电子管风琴这件乐器已经逐渐朝着您所期待的良性竞争的方向发展了,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品牌的琴都已走向成熟,为普及和专业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支持。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您对我们专业的发展现状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总体来讲分为两大线索:一种是专业教育,另一种就是社会教育。  我们的专业教育应该说在乐器的发展史上,在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期刊
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优秀代表,竹笛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传世佳作。作为吹管乐器的一种,竹笛音域宽广,音色可塑性强,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二十世纪中叶,发展已经高度成熟的竹笛演奏艺术开始分化,以地域为单位形成众多的艺术流派,而“南派”竹笛就是这众多流派中的优秀代表。与“北派”竹笛不同,“南派”笛曲往往在注意技巧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音乐的气息上,更多的是连贯、柔和的音乐语言,对于演奏者的音乐理解、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