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唐诗、俳句看中日自然观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ye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紧密了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不仅是在经济领域,在文化领域也是如此。文化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的文化建设,能为国家的发展营造一个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文化交流对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就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研究,譬如唐诗和俳句,可以对中日的自然观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本文结合中日两国唐诗和俳句的实际内容和具体组成,对中日自然观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唐诗;俳句;中日自然观
  【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33-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化工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通过文学作品比较中日两国自然观”(项目编号:吉化院合字[2019]第040号)。
  文化作为一种日益重要的软实力,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能够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为自身国家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中日自然观上也是如此,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俳句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集萃,也有很强的代表作用,对唐诗和俳句进行研究,能为中日自然观的认识和了解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两国文化的发展也能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自然观的概述
  顾名思义,自然观是不同个体对自然界的看法,是三观之中的重要组成,自然观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对文化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可以说每个人的看法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中日两国来说更是如此,由于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基础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自然观上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对自然观的具体内容进行把握,能为两国的发展建立正确的风向标,由此可见推进自然观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二、对自然观进行研究的意义
  自然观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和意识形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自然观进行把握,能为自身国家的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唐诗和俳句作为中日两国不同文化中的代表,具有很强的研究意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认识国家文化
  新时期下,文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并且这种促进作用还在不断强化,对自身国家的文化进行认识和了解很有必要,对国家的文化建设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结合我国国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程度来看不容乐观,国家的文化发展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认知的难度,唐诗和俳句作为中日两国文化发展的精髓,对其中的自然观进行把握,能为国民实现国家文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意识形态
  与物质基础相比,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对于国家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中日两国的意识形态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周期,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为两国意识形态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国家的自然观进行把握,也能为意识形态的转变提供便利,在新时代下,为了保障国家的长远稳定发展,进行意识形态的转变和革新显得更为重要,意识形态的转变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的自身情况,另一方面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三)提高人民素质
  人民综合物质的提高能为国家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但是我国人民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主要还是人口基数比较大,人群差异性比较大,提高人民素质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工作,对两国的自然观进行把握,不僅能提高人民的基础文化知识,对于人民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进行中日自然观的学习和理解,也能汲取其他国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本国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三、唐诗和俳句中自然观的异同
  由于两国之间的国情和文化基础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说在自然观上需要进行比较和对比,才能充分把握两国自然观之间的异同,结合唐诗和俳句的具体内容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人钟爱于雄伟自然,日本青睐于朴素自然
  结合唐诗和俳句来看,中日钟爱自然的着重点不同,中国的唐诗对雄伟自然的描述比较多,而日本的俳句对朴素自然的描述比较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也有几项重要的原因:首先就是地理位置的不同,中国的版图广阔,占地面积比较广,而日本是典型的岛国,看待问题的角度存在很大差异;其次就是自然景观的不同,中国的自然景观大多雄伟壮丽,而日本的自然景观大多小而细美,李白作为唐诗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譬如在它的《望庐山瀑布》之中,通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展现出雄伟壮丽的景观,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冲击,通过对唐诗和俳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国人民对自然景观的不同看法,也可以看出自然景观和地理位置也会对人的意识形态产生重要的反作用。
  (二)日本俳句中季语出现频率高
  一年四季对人民的艺术创作也有巨大的反作用,不同的季节带有不同的色彩,创作者在不同季节表达的具体感情也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唐诗和俳句来看,日本人民对于四季的感受更为敏感,也是因为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为了表现出这种敏感,大部分日本创作者都会通过季语进行表达,这也成为俳句欣赏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对俳句的季语进行把握,不仅能实现对俳句的整体内容把握,同时也能帮助欣赏者理解创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欣赏俳句的过程中,主要读到了季语,脑海里就会出现该季节的事和物,提高了文学创作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中日两国善于捕捉大自然的声音
  文学创作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对具体的景物景观进行描绘,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声音等抽象的因素进行描写,在创作过程中对这些抽象因素进行把握,能为读者营造一种现场感,强化读者的感官感受,在唐诗和俳句中,对大自然声音的描写比较多,譬如在唐朝诗人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对鸟叫的声音就进行了深刻的描绘,虽然读者不在山涧中,但是对鸟叫已经有一种直观的感受,在著名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对声音进行了形象的描绘,通过对声音的描绘,不仅有助于读者对诗词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在日本的俳句中也是如此,通过短短的几个音节,就让读者感受到多彩的声音,无论是鸟叫,还是蝉鸣,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譬如“老朽轻抚地, 蛙鸣似个长”,便是将蛙鸣作为自然景观的映衬,烘托出“老朽”独有的思想情景,使俳句在动静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全新的意境。而这种对自然声音的捕捉与处理,又与日本独有的自然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日本以人与自然的有机交融为主,将自然作为人思想和情感的反映,所以其对自然声音的捕捉,也是对人声音的捕捉。   (四)中日两国都寄情于自然
  这是中日两国自然观中较为相近的一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对其时代背景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诗歌创作的年代大多是战乱时期,在这种时期中,人民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很多人民的生活都不尽如人意,当然诗歌创作者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面对极不稳定的外部环境,诗人只能将自己的感情寄予自然,从很多诗人的创作中都能感受到其想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强烈愿望,无论是唐诗,还是俳句都是如此,譬如在王维的《田园乐七首·其五》中,通过“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短短几句描写,就将自身的隐居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在日本的俳句中也是如此,在古代日本创作者就认为自然是真我的归属,只有与自然融合才能实现真我的找寻,在俳句创作中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然而在自然寄托与情感融入的层面,中日两国都是将创作者的情感寄托于山水、自然、风景、草木及花鸟之中,以情感寄托的方式,表达中日两国对待自然上的态度和观点。这种情感寄托在深层次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体以文化观念为主导。在我国文化理念中,西风代表悲凉,东风代表雄伟,梅花代表坚韧,竹子代表高雅。而在日本俳句中,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菊花代表圣洁、梅花代表勇敢、樱花代表纯真。因此在情感寄托时,自然景观在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象征和隐喻的不同,使得相同的自然景观承载了不同的思想情感。综合来看,自然景观对不同国家的诗人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結语
  综上所述,唐诗和俳句作为中日两国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其自然观的研究和分析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国家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两国的自然观之间既存在不同之处,同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为了促进我国文化的长远发展,对中日自然观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中日自然观中的具体内容比较多,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任重而道远,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中日自然观的全面把握。
  参考文献:
  [1]谢欣彤,靳雅姝.俳句季语与唐诗季节意象使用方法之比较——以“草”、“雨”为例[J].北方文学(下), 2018,(3):35-36.
  [2]潘贵民,田少郁.俳句与唐诗绝句的意境美——以松尾芭蕉与王维作品为例[J].考试周刊,2008,(18):42-43.
  [3]马文波.从松尾芭蕉的俳句看中国文化对日本俳句的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88-90.
  [4]张韵.一种明月两地相思——《唐诗一百首》和《日本古典俳句选》月亮诗比较[J].语文学刊,2005,(12):74-77.
  作者简介:
  李婷,女,吉林,汉族,助教,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文化,日本历史。
其他文献
【摘要】 《人面桃花》是格非的转型之作。作者在保留先锋文学的创作风格的同时,更加注重人物的塑造,叙述的技巧和语言的优美性。本文从当代文学思潮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多角度阐释作品的深意。  【关键词】 格非;人面桃花;文学思潮;革命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0006-02  二十世纪初问世的《人面桃花》与稍晚发表的《
期刊
【摘要】 跟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物质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当前的产品需求的重点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一开始单纯意义上的产品已经慢慢的转向了对消费者诉求的满足,产品也随之变的越来越多样化,竞争也变得非常的激烈,对产品的需求不再像传统的需求那样局限,对产品甚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人们对产品的高需求,感性意象产品也开始慢慢的涌现。对于一个设计师来说,如果能够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和想法,并且深
期刊
【摘要】 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都以婚恋为题材,且以对新旧社会交替下矛盾、冲突的婚恋观念与现象的广泛而深入的刻画而获得成功。《半生缘》由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十八春》删改而成,以曼桢与世钧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了顾家、沈家两代人的婚恋观及其对家庭和儿童产生的影响,反映出上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与婚恋实况。其中许多人物形象、观念、成长经历从当代的视角来看依旧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即试从几组重要的人物分析入手,
期刊
【摘要】 随着中国电影逐渐走向海外,优秀的电影字幕翻译有助于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电影中的文化负载词体现了汉语中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个性,是译者最难处理的部分。字幕翻译同口译不乏相通之处,释意理论所倡导的脱离源于语言外壳对于字幕翻译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而现今运用释意理论对字幕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国漫电影《风语咒》为例,运用释意理论对该电影字幕进行分析,探讨电影中所采取的
期刊
【摘要】 《乡土中国》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角度分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解读,会感受到中国社会的乡土味,其中的文化,其中的礼仪,其中的道德无不折射着乡土光彩。正是这种乡土味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把社会变成了一个人们熟悉的社会,而不同于法理上的陌生社会。也是这种乡土味把社会以及不同阶层的人们团结起来,凝聚在一起。本文主要从《乡土中国》
期刊
【摘要】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村上春树凭借《且听风吟》开始进入日本文坛以来,到了八十年代随着村上春树的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他国文字进行传播,作为日本作家他也取得了世界性的讨论,受到全世界的普遍认可,作品中也会提及中国的部分。本文针对村上春树文章中的中国描述,深入分析当代日本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 村上春树;作品;中国观;转型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在旧时代,鄂尔多斯曾出现过难以计数的,诸如历史学家、赞颂人、音乐家、歌手和诗人等等贤才。但像近代的著名民主主义诗人贺希格巴图这样,能将美妙的诗歌艺术的广阔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杰出艺术家,还是不多的。本文简写了贺喜格巴图创作的部分民歌诗句。  【关键词】 贺喜格巴图;诗歌;佛教;喇嘛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7
期刊
【摘要】 自写史开始的“曲笔”手法在《左传》中得到极大发展。《左传》作者在叙写赵姬主动让嫡这一事件时,明里写出了赵姬的深明大义,也以双关式曲笔写出了晋文公的执家以礼。《三国演义》作者刻画司徒王允这一人物形象时承袭了《左传》的这一手法,在“连环计”事件中通过貂蝉这一形象,突出了王允为国事忧愁、痛恨奸恶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 《三国演义》;王允 ;《左传》晋文公;曲笔  【中图分类号】I207
期刊
【摘要】 殷健灵在其成长小说《橘子鱼》中对少女妈妈问题进行了聚焦书写,作品采用双线叙事方式展现了两位少女妈妈艾未未与夏荷的成长轨迹,她们都有着成长的危机,都不懂青春冲动所带来的后果,所幸的是她们最终都像逆行的橘子鱼通过引渡者的帮助和引导走出了成长的困境。这部成长小说探索了当代少女面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为青少年读者提供了成长的启示。  【关键词】 殷健灵;少女问题;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I20
期刊
【摘要】 在舒尔茨小说里无论长篇短篇,对父亲形象的建构是他的一大写作方向。结合舒尔茨独有的“画+写”的写作特点,在舒尔茨笔下的父亲形象与我们在传统小说里所熟悉的父亲形象是有很大差别的,他笔下的父亲经常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是孤独的、异化的,是处于模糊的人类边缘的。通过他独特的笔调,他书写的父亲形象是脱离了父亲这一社会身份的。在短篇小说《鸟》中,通过文本的细读去分析他笔下父亲形象的其中一面,达到对该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