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历史教学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记忆,属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型教育。而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多样化的教育,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知识,它应该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发现型教育。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要求学习在进行数值教育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彻底改变“高分低能”现象,这就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下面仅就创新教育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做一简单阐述。
一、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实现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统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记忆,属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型教育。而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多样化的教育,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知识,它应该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发现型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就是让学生突破一般性思维方式,训练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其历史地、辩证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教学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应当在展现历史知识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首先,历史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大都是史书和教材记录的历史,这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通过观察、筛选和整理的产物,当时的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都会对历史产生影响,而形成多种历史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到历史中,亲身感受历史氛围,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养成他们批判的思维习惯以及寻求真知的科学态度。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历史教学要实现能力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只有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及时发现并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引导学生探求真知,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实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过去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看作是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创新教育则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前人知识的系统学习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来进行,要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进行。这就要求不仅教师的教学方法富有创造性,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呢?
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教法、学法统一的关键。以前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教师授课技巧的改变,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性发挥得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发挥的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有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历史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学习他并不需要很抽象的逻辑思维,大多一看就懂,基于这个特点,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凡是学生自学已经解决的问题,诸如一些基本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及过程、意义等坚决不教,而把时间省下来重点讲解自学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次,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创造的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统一的最终目的。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膨胀与人的有限精力发生了尖锐矛盾,这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显然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就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而且在学生的一生中就具备了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用创造性教法教会了学生创造性学习,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学生学到得知识就成了不断创造的根基。歷史学科的系统性、规律更有助于学生学会系统思维的方法,获得发现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历史人物事件的争议性,更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获得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重视历史活动课,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很多学校甚至教师都不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其实,历史活动课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通过有关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施展自身才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全面提高创新素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亲身感受历史的脉搏,探索历史真相,通过辨析收集到得信息,获得对历史的独特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活动课的展开,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种种历史问题。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教材中提级一些史实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人文景点等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现象,教师要多举事例,开拓学生思维,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度展开讨论以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好研究对象后,老师要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论文、传记、实物等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寻相关信息,然后指导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另外,历史活动课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是维系知识创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知识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第个人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创新成果,这就迫使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才能生存。与社会倡导合作的潮流相反,我们的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孤僻、嫉妒、个人主义、盲目自尊等却十分突出,同学之间的全作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这就要求教师在支委会学生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历史活动课在培养合作精神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某一历史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之间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完成某一问题,然后组与组之间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全作精神,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学生
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要求学习在进行数值教育的同时,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彻底改变“高分低能”现象,这就对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下面仅就创新教育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做一简单阐述。
一、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实现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统一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强调的是记忆,属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再现型教育。而创新教育是针对个性差异化、多样化的教育,其基本目的是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创造新知识,它应该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发现型教育。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就是让学生突破一般性思维方式,训练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其历史地、辩证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教学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历史教学应当在展现历史知识的同时,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首先,历史教学应当鼓励学生“主体介入”,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大都是史书和教材记录的历史,这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通过观察、筛选和整理的产物,当时的社会因素及个人因素都会对历史产生影响,而形成多种历史观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到历史中,亲身感受历史氛围,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养成他们批判的思维习惯以及寻求真知的科学态度。
其次,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能提出问题就是积极思维的表现,它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历史教学要实现能力教育与知识教育的统一,只有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及时发现并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引导学生探求真知,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二、创新教育要求历史教学实现教法和学法的统一
过去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看作是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创新教育则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前人知识的系统学习要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来进行,要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下进行。这就要求不仅教师的教学方法富有创造性,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创造性的学习,那么如何才能实现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呢?
首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教法、学法统一的关键。以前的教学方法改革往往是教师授课技巧的改变,而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学生主体性发挥得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发挥的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有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历史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学习他并不需要很抽象的逻辑思维,大多一看就懂,基于这个特点,历史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凡是学生自学已经解决的问题,诸如一些基本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及过程、意义等坚决不教,而把时间省下来重点讲解自学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其次,让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创造的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统一的最终目的。信息时代,知识的快速膨胀与人的有限精力发生了尖锐矛盾,这时掌握学习的方法显然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样就不仅使学生在校期间,而且在学生的一生中就具备了不断索取无限增长的新知识的能力。教师用创造性教法教会了学生创造性学习,也就使学生学会了创造,这样学生学到得知识就成了不断创造的根基。歷史学科的系统性、规律更有助于学生学会系统思维的方法,获得发现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历史人物事件的争议性,更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辩证思维,获得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重视历史活动课,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束缚,很多学校甚至教师都不重视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其实,历史活动课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能通过有关活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施展自身才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全面提高创新素质,能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亲身感受历史的脉搏,探索历史真相,通过辨析收集到得信息,获得对历史的独特认识,充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历史活动课的展开,主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种种历史问题。历史问题纷繁复杂,除教材中提级一些史实可作进一步探究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风俗习惯、人文景点等背后都有值得挖掘的历史现象,教师要多举事例,开拓学生思维,让他们就自己的知识获取程度展开讨论以确定研究对象。确定好研究对象后,老师要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有关史志、典籍、论文、传记、实物等都属搜集范围,学生可以去图书馆或通过互联网查寻相关信息,然后指导学生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筛选有效信息,归纳总结,形成书面材料。
另外,历史活动课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合作是维系知识创新、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基础。知识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第个人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借助于他人的创新成果,这就迫使人与人之间必须合作才能生存。与社会倡导合作的潮流相反,我们的许多学生表现出来的孤僻、嫉妒、个人主义、盲目自尊等却十分突出,同学之间的全作意识淡薄,合作精神缺乏。这就要求教师在支委会学生创新的同时,还要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历史活动课在培养合作精神方面有很好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某一历史问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员之间各有分工,相互合作,完成某一问题,然后组与组之间相互讨论,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全作精神,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