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尽可能让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4-097-1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探索体验,创新尝试、实践的机会。“玩”数学,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一、善于松手,“玩”在课堂内
数学并不是天生就与“枯燥乏味”相联系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案例一:有这样一道题目:我们知道2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3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n条直线呢?
学生在“玩”数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由量的积累——探索规律,到质的形成——总结得出规律、结论,最后再应用规律解题。
当然“玩”不等同于游戏。“玩”的内涵,可以是风趣幽默的语言,逼人期待的悬念,疑义相析的商讨,生动恰当的比喻,认知冲突的情景设置,循循善诱的启导,出奇制胜的创新等。
案例二:比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店长对小杜说:大的十元卖2个,小的十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杜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十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元。但她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0元呢?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这样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动也得以继续进行。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歌德教我们的。所以在教了平行线的概念之后,笔者出乎意料地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猴子为什么讨厌平行线?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公布答案:没香蕉(相交)。还有在教直线的无限延伸性时,我让学生讨论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长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同学在笑声中牢牢地记住了特征。
二、巧于松手,“玩”在作业中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我们的部分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地模仿解答所谓的常规题,对一些常见的应用问题,甚至失去了主见。这就告诉我们,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方法的引导;要关注“内功”修炼,却也不能怠慢“外功”熏陶。应迅速挣脱陈旧方式的束缚,“玩”在作业中。
案例一:在括号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什么样的规律。
1、2、3、()、()、()
对于这道题,笔者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还可鼓励学生自行编制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不仅布置有传统的书面作业,还要布置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如:学到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设计一个美丽的班徽图案;如学到《用正多边行拼地板》时,让学生以《瓷砖中的数学》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等。
案例二:1993年,日本向国际会议展示的公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块5m×10m的场地上要修建一个花坛,使花坛面积为场地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科学且美观的设计。”这是一道将美学与数学结合起来的好题,答案是开放的。其主旨是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自我调控数学知识的能力。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地呼吸”。能否巧妙松手让学生“玩”于做作业的过程中,亦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一大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知识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三、乐于松手,“玩”在书本外
英国一份权威调查材料曾向大众喧昭:真正用数学的人只有1%!那么还有99%的人为什么也要学数学呢?这完全缘于数学“外功”的正迁移作用,其自身价值的魅力使学习者受益终身甚至膜拜终生。所以教学时还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加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放手变封闭的课堂学习方式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方式。乐于松开双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目标。
案例: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集体去公园买票的问题引入不等式和不等式解集的基本概念,淡化以往严格的形式化定义。让學生结合实际容易理解,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把以上的各种方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做到课上有新,课后有异。这样,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行涛、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张立兵主编.新课程怎样教[M].开明出版社,2003.
[3]张奠宙.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J].湖南教育,1999(9)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一中西区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24-097-1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做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探索体验,创新尝试、实践的机会。“玩”数学,就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一、善于松手,“玩”在课堂内
数学并不是天生就与“枯燥乏味”相联系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案例一:有这样一道题目:我们知道2条直线相交只有1个交点,3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3个交点,4条直线两两相交最多有6个交点,……n条直线呢?
学生在“玩”数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由量的积累——探索规律,到质的形成——总结得出规律、结论,最后再应用规律解题。
当然“玩”不等同于游戏。“玩”的内涵,可以是风趣幽默的语言,逼人期待的悬念,疑义相析的商讨,生动恰当的比喻,认知冲突的情景设置,循循善诱的启导,出奇制胜的创新等。
案例二:比如在讲“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时,笔者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店长对小杜说:大的十元卖2个,小的十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杜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十元钱可以买两个半个,每个4元。但她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0元呢?
学生的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这样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活动也得以继续进行。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这是歌德教我们的。所以在教了平行线的概念之后,笔者出乎意料地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猴子为什么讨厌平行线?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我公布答案:没香蕉(相交)。还有在教直线的无限延伸性时,我让学生讨论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的长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同学在笑声中牢牢地记住了特征。
二、巧于松手,“玩”在作业中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我们的部分学生只是“规规矩矩”地模仿解答所谓的常规题,对一些常见的应用问题,甚至失去了主见。这就告诉我们,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方法的引导;要关注“内功”修炼,却也不能怠慢“外功”熏陶。应迅速挣脱陈旧方式的束缚,“玩”在作业中。
案例一:在括号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什么样的规律。
1、2、3、()、()、()
对于这道题,笔者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就给予肯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还可鼓励学生自行编制题目,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不仅布置有传统的书面作业,还要布置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如:学到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设计一个美丽的班徽图案;如学到《用正多边行拼地板》时,让学生以《瓷砖中的数学》为题,撰写一篇小论文等。
案例二:1993年,日本向国际会议展示的公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块5m×10m的场地上要修建一个花坛,使花坛面积为场地面积的一半,请给出你科学且美观的设计。”这是一道将美学与数学结合起来的好题,答案是开放的。其主旨是大胆放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自我调控数学知识的能力。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才能自由地呼吸”。能否巧妙松手让学生“玩”于做作业的过程中,亦为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一大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知识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三、乐于松手,“玩”在书本外
英国一份权威调查材料曾向大众喧昭:真正用数学的人只有1%!那么还有99%的人为什么也要学数学呢?这完全缘于数学“外功”的正迁移作用,其自身价值的魅力使学习者受益终身甚至膜拜终生。所以教学时还要善于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加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放手变封闭的课堂学习方式为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开放式学习方式。乐于松开双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的目标。
案例: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问题——集体去公园买票的问题引入不等式和不等式解集的基本概念,淡化以往严格的形式化定义。让學生结合实际容易理解,同时体现了数学的价值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渗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时刻反思自己:在滚滚而来的改革中,我们应坚守什么?舍弃什么?关注什么?应该做到:不管外面的风向如何,潮流如何,都要有自己的思想。去粗取精、去虚求实、与时俱进。把以上的各种方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做到课上有新,课后有异。这样,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爱玩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行涛、周卫勇主编.新课程教学法(中学卷上册)[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张立兵主编.新课程怎样教[M].开明出版社,2003.
[3]张奠宙.谈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J].湖南教育,1999(9)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一中西区中学,广东 中山 52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