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之中无痕迁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fylu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从形式入手,探究形式是如何承载或表达意义的;语文教师都达成了共识,即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揣摩语言方面狠下工夫。《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儿》一课条理清晰,如何成功选准文本中的教学点,运用简约平实的方法,体现语文的特质,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直奔主题有效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许多语文教师想尽办法追求一个巧妙的开头。其实语文课堂的开场与这一句话所表达的意义不尽相同。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需要追求一种平实的效果。
  课始我就揭示课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爱因斯坦。学生知道爱因斯坦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现了相对论等。接着教师补充一些爱因斯坦在科学方面的资料,师生共享资源后请学生谈谈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阅读交流。最后教师向学生质疑:简简单单的一个“和”字就把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小女孩联系了起来,是什么事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如此,师生一起走进课文。
  这是最没有“花样”的开头了。但教师关注学生的求知心理,关注教学的实质,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以两个人的名字为题目的写人文章,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突出一个“和”字,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也潜在的对学生进行文章选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开场开门见山,简约有实效。
  二、咀嚼文字有效感悟
  本课生字词的教学可谓精心。教师把本课的生字词分组出示:“一撮、趿拉、踱步”,“蓄着、撞着”,“衣衫不整、一塌糊涂”,其中第一组为生僻又需要单独理解的词语,第二组为需正确区分的多音字,第三组是需熟练掌握的四字成语。通过分组的形式,大大提高了词语教学的效率。
  数量词的教学可谓用心。写人的文章必定要欣赏其外貌描写的妙处。教学中,教师抓住本课中的“五个一”来帮助学生体会老人的衣衫不整:“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引读后,教师直接点拨学生“五个一”用得简练准确,把老人衣衫不整的样子写出来了。然后指导朗读,帮助学生眼前浮现一位不修边幅的老人形象。最后由这“五个一”延伸出去,找找还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看出生活上老人不注意打理,从而学会抓住细节有效理解。
  动词的教学可谓匠心。课堂上教师抓住以下两组动词进行教学:第一组“撞—遇—等待”,这三个动词分别出现在两人三次相遇中,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这三次不同的场景,突出了小女孩的冒失,两人相遇的偶然,以及爱因斯坦的诚意;第二组“摊—耸—冲—做”,是他们第二次相遇时爱因斯坦听完小女孩的批评后的一系列动作,在俏皮的背后透射出的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不拘小节、平易近人、虚心好学。这两组动词贯穿全文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人物的品质,选得巧,教得妙。
  课堂上教师选准关键词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借助咀嚼关键词学会遣词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语言文字会在学生的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用好文字便会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三、注重写法有效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要凭借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思路和文章的结构特点等。要站在写作的角度来指导学生阅读,在阅读中学习写作。因此,教学中要努力凸显文本的表达方式,强化鲜明的写作特色,要读懂“写什么”,更要研究“怎么写”。
  这篇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课堂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进行外貌描写。在学习反映爱因斯坦不注意穿着的外貌描写(上述提过的“五个一”)后,学习描写第三天两人相见的段落,课文仅用“他整个变了一个人”一笔带过。教师指导学生仿照上文也用上“几个一”来具体说一说他衣衫整洁的外貌,学生观察后发现了一头整齐的头发、一身笔挺的西装、一个黑色的领结、一双锃亮的皮鞋等等,简洁准确。然后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学以致用。
  当然,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对话来展现人物鲜明个性的写作方法。教学完这篇课文,可以设计写作场景仿照练写人物的对话;也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做小女孩,采用日记的形式,把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相处的快乐时光记录在日记里。引导学生写的时候注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的描写。通过挖掘阅读课文中的习作资源,让学生模仿迁移,增加写作实践的机会,无疑是一条读写结合的有效途径,从而真正落实“读中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一般情况下,我们布置的数学作业大多是统一形式、统一答案的,学生交来后得到的评价要么是对,要么是错。在大红的“√”和“×”之中,看不到学生学习的喜怒哀乐,看不到学生的思维过程和个性品质,看不到学生的成长足迹和心路历程,看不到作为人的一种活生生的生命存在。那些学困生交来的作业往往“×”超过“√”。长此以往,数学的人文性被压榨成枯燥的数字,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活生生地抹杀,从而导致学生怕做甚至不做数学作业。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的要求。它对阅读教学作出了“质”的规定。它明确说明,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事实上,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且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地去读、去感悟,就能激起学生的情感
活动目标  1. 用蛋壳泼墨的方式进行玩色游戏。  2. 从不同角度进行借形想象,并添画成动物的形象。  3. 乐于想象和操作,体验创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借形想象的经验和丰富的动物知识。  材料准备:泼墨材料(KT板、长卷纸、灌了红黄蓝三原色水粉的魔法蛋)、添画材料(墨汁、棉签)、吸水树脂(装在调料瓶中)。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师:最近动物森林里出现了一些神秘的朋友
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以来,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多学者与教师关注对评价问题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为建构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下面谈谈本人对建构新课程评价体系进行的一些探索。    一、建构多维评价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我国教育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而且评价内容仍然过多偏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2.初步学会捕捉“细节”来表达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片段):  一、自主品读细节,感受“爱如茉莉”  1.指导品读  师:是呀,爱茹茉莉,它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同学们,这篇文章需要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去阅读,去关注细节。一句感人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会
因为计算是一个较为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所以很少能在公开课中听到计算的课型。但笔者曾听过一节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小学数学有关《四则混合运算》的复习课,颇有感触,整节课有扫雷大比拼、简算小能手、垃圾回收站、魔鬼训练营四个环节,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第一个环节,现将其中课堂实况展示如下。    一、课堂写真:“谁是扫雷专家”    同学们会玩许多的电脑游戏,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玩玩扫雷游戏,注意每道题都是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抓住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实实在在,显现出语文训练的扎实;应该精于预设、巧于生成,实实在在,显现出语文内涵的厚实;应该手段简便、过程简约,实实在在,显现出教学的朴实。    一、“实在”的教学方法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学生学习语文如同在黑暗的胡同里行走,需要教师给予直接的帮助。一味地让学生自主,缺乏具体阅读方法的切实指导,就像学生在黑暗中胡乱地摸索,徘徊不前,阅读
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际化、现代化、社会化和信息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场教学革命已经在中国的教室里迅猛地展开了。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需求,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新亮点和突破口。  现代教育技术的参与,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充实了,层次明晰了,色彩绚丽了,课文也随之“活”了。语文课堂插上现代教育技术这双翅膀,既深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初步的猜测和推理,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使其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玩过“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玩过)老师也特别喜欢
小学语文阅读的目的除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采用创新阅读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与提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几种创新阅读法。    一、质疑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缘于疑。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起源于大胆的“质疑”。其中包括:  1.发散质疑。一点多疑,以发散思维为特征,呈放射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