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攸县:“门前三小”搭建农村文化大舞台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乡村文化繁荣和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湖南省株洲市攸县总结推广乡贤服务乡村文化事业的“高桥经验”,搭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形载体,盘活祠堂、民房、旧村部等闲置资源,在老百姓家门口建设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门前三小”文化设施,有效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哪建、谁来建、怎么用、如何管等问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攸县“门前三小”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力求“以小切口作大文章”,嚴禁大搞拆建;发挥乡贤作用,防止“重建轻管”,这些做法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近年来,湖南攸县以“老百姓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为出发点,积极探索构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形载体,盘活祠堂、民房、旧村部等闲置资源,在老百姓家门口建立起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门前三小”,有效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哪建、谁来建、怎么用、如何管等问题。如今,“门前三小”已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形有效的文化载体。
   一、“三个坚持”把群众需要放首位
   攸县隶属湖南省株洲市,是湖南劳务输出大县,乡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较多。“门前三小”起源于攸县谭家垅村高桥屋场,雏形是一个农家书屋。10多年前,从大学退休的老教授夏昭炎和老伴回到老家谭家垅村,发现村里物质条件好了,但是缺少文化生活,特别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心需求比较强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夏昭炎修整祖宅,从一开始成立书屋带领孩子们阅读,到开设百姓课堂给村民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再到组织村民成立文体队,把水泥坪当“乡间舞台”,推广保健知识。
   以夏昭炎夫妇的“高桥经验”为蓝本,攸县县委、县政府于2017年铺开在农村百姓家门口建设小广场、小书屋、小讲堂的“门前三小”工程,并将“三个坚持”作为推广过程中的基本准则。
   一是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攸县坚持自下而上的推进模式,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按照群众自行建设、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县委、县政府采取以奖代拨的方式配送相关设备,并鼓励老百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家族祠堂、闲置民房、旧村部、空置学校等进行统筹规划建设,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可先期建设“一小”或“二小”。
   二是坚持以典型示范为引领。攸县以“门前三小”的“高桥经验”作为模板,打造了一批“门前三小”示范点,树立样板,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由点及面,整体推进。各示范点结合本地实际,树特色、创品牌。各地大力挖掘、培养本土乡贤,充分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将当地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老同志作为新乡贤培养的重点,积极引导其组织开展活动、参与志愿服务和日常管理,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门前三小”各项活动。
   三是坚持以多元活动为载体。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攸县“门前三小”形成了活动组织灵活多样,群众参与各有所获的良好局面。从活动时效看,有阶段性活动,也有经常性活动。从组织方式看,有自主分散活动,也有统一集中活动。活动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既有以充实业余生活、增强民众体质为主的唱歌、跳舞、看电影、打腰鼓、打太极等文体活动,也有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为主的读书看报、文化讲堂、技术讲座等学习活动,还有以交流生活经验、畅谈人生感悟为主的聊天活动。截至2019年底,攸县“门前三小”共组织开展各类活动3260余场次,真正实现把公共文化服务送到村民家门口。
   2018年,攸县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攸县“门前三小”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制定专用徽标和宣传标语,采取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方法在全县开展“门前三小”工程建设。截至2019年底,攸县建成“门前三小”工程676个,打造示范点60多个,小广场总面积21.9万平方米,小书屋、小讲堂合计面积1.72万平方米;各类书籍共计18.6万册,拥有体育健身器材8260件,书架课桌18.6万件;成立歌舞队、体艺队以及文化、科技、法律演讲团队2142个。
   二、“四不原则”将因地制宜落实处
   在建设“门前三小”过程中,攸县因地制宜,始终坚持“四不”原则,定好位、设好计、把好关。
   一是分类实施,发展不求“齐步走”。针对“门前三小”工程建设,政府部门虽然制定了指导意见和奖补办法,但不下达指令性计划和建设任务目标,并明确“门前三小”建设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不搞盲目的“一刀切”,不求虚假的“齐步走”。对“三小”文化场所的产权,小书屋、小讲堂的建筑结构、建设年限、装修标准不做硬性规定。各地的“门前三小”验收合格后即可纳入奖补范围,享受相关单位配送的器材、设备、图书等,并获得授牌。建设规范、运行良好、效果突出者,还将被评定为“门前三小”工程示范点,可获得2万—7万元资金支持。截至2019年底,有关单位为“门前三小”配送各类文体设施用品近1.2万件。
   二是民办公助,工作不演“独角戏”。“门前三小”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工作量大、投资较多、后续管理任务较重的复杂工程,政府主导模式显然不适用,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充分激活群众,最大限度释放基层自治的能量。截至2019年底,全县群众无偿腾出房屋806间(面积合计9200多平方米)用来支持改建小书屋、小讲堂;主动让出土地9600多平方米用于修建小广场;广大群众、在外务工经商人员等共筹资8000多万元,支持“门前三小”工程建设。同时,财政部门出资1200多万元,通过以奖代拨方式扶持、鼓励工程建设,并积极组织党员、教育师资库成员、医疗卫生部门工作人员、文艺从业者、优秀年轻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等各类群体开展送党课、送电影、送戏曲、送义诊、送知识、送技能、送法制等活动,共同奏响了“门前三小”这出“大合唱”。
   三是注重实效,形式不图“高大洋”。“门前三小”是办在农民家门口的惠民工程,工程的推进紧贴“三农”实际,形式上绝不追求“高大洋”,务必立足于“小”、着眼于“土”、突出于“实”,力求“以小切口作大文章”。“门前三小”相关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严禁大搞拆建,杜绝将“门前三小”工程变相建成楼堂馆所,禁止以集资建设“门前三小”的名义强行向农民摊派费用和用工,加重集体和农民负担;提倡在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老民房、老祖屋、老村部、老学校、老厂房以及宗祠祖堂等原有闲置资产改建成“门前三小”场所。    四是规范管理,活动不摆“空城计”。为了防止出现过去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大舞台“重建轻管”的问题,避免重现文化设施成摆设、健身器材变道具、图书上面布满灰以及书屋长期“铁将军”守门的尴尬,攸县把后续的使用管理列为“门前三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绩效考核方式督促“三小”场所责任人积极作为。充分发挥本土乡贤的力量,发动热心公益事业、热爱文化工作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和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担任“门前三小”场所管理员。在他们的组织和影响下,“门前三小”很多工作事半功倍。全县担任“门前三小”管理工作的“四老”人员达1769名,年龄最大的超过80岁。另外,有效放大机制和制度优势,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坚持轮流值班、定岗定责等工作原则,明确要求做好场地卫生打扫、设施日常维护、用品登记管理等工作,确保“门前三小”场所时时有人管,天天能开放。
   三、破解“三个问题”使“门前三小”更长效
   在“门前三小”工程具体实施当中,攸县有关部门和老百姓共同解决了“三个问题”。
   一是解决场所谁来建的问题。攸县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来推进“门前三小”工程,坚持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有关方案只提到“三小”的场地标准——覆盖人口不少于300人,小广场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小书屋和小讲堂面积均不少于20平方米,周边老百姓步行至“三小”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至于筹资、选址、筑坪、选人、定房屋等工作,则由老百姓自己来做。
   二是解决建好怎么用的问题。为了使“门前三小”更好地发挥作用,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本土乡贤成为“门前三小”的管理志愿者。申报过程中,除場地需要达标外,“门前三小”还必须明确一个以上的当地乡贤来带领和组织。从具体实践来看,乡贤能通过“门前三小”发挥作用,“门前三小”还可培育新乡贤。
   三是解决政府部门干什么的问题。推进“门前三小”工程中,攸县政府部门主要是当好“三个角色”:一是当好“领导者”,确保“门前三小”是党的阵地,是党风带民风的平台,是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载体;二是当好“策划者”,整体工作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如设计统一的徽标、制定规范的申报程序等,在“门前三小”各具特色的基础上,整体上风格统一;三是当好“服务者”,对于老百姓提出的“服务申请”,相关部门会根据有关规章制度把服务送到位,如送音响、送党课、送电影、送义诊等。攸县还推出了“菜单式”服务,群众需要什么活动,“点什么就送什么”。
   现在,“门前三小”的起源地谭家垅村又延伸出“两个学校”——少儿假期学校和老年学校,辐射到附近8个乡镇、20个村近400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小广场跳出了大健康,小书屋读出了大天地,小讲堂讲出了大道理”,如今“门前三小”已然成为攸县乡村老百姓的文化乐园。
   (国家发展改革委供稿)
其他文献
编者按:帮助农民群众解决吃水难题,让农民群众吃上干净的水是基本民生问题。河南省南乐县水质差、水资源匮乏,农村存在饮水难的问题。政府解群众之所难,将饮水工程列为“十大民生工程”之首,抓住南水北调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建设、委托市场运营”的模式,多方筹措资金,将丹江水引进农村,让当地群众吃上了好水。同时,南乐县探索建立“规模化、市场化、城乡一体化”的供水机制,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不仅让群众“吃好水”,
期刊
编者按: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农村基层面临文化服务资源不足、供求对接不精准、文化人才断层等问题。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坚持把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目的,持之以恒打造“百姓欢乐舞台”文化品牌,从制度、经费、人才、考核等四个方面同步入手,充分发动农民参与,让农民成为舞台主角,寓教于乐扬正气,群演群乐接地气,凝心聚气添
期刊
编者按:农村养老是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乡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涉及养老资源供给、成本分担、模式创建等一系列问题。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通过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发展为老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兴建村级慈善幸福院,探索建立政府扶持、慈善助力、村级主办、个人低偿入住的“众筹式”养老模式,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这种“众筹养老”模式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农村因失能导致的家庭贫困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失能人员的医疗、养老也一直是困扰基层兜底扶贫的难题。重庆市奉节县加强对农村失能人员的公共服务,探索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一方面通过整合扶贫、医疗、社保等资源,探索失能人员医养结合集中供养兜底脱贫新路径,对失能人员统一服务、专业护理;另一方面,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就业、医疗、教育等政策帮扶力度,构建失能人员及其家庭关爱服
期刊
编者按: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立足县域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实施危窑危房改造“九个一批”工程,采取农户自建、企业助建、部门帮建、政府统建等方式,推进农村危窑危房改得动、盖得起、建得好,确保安全住房有保障。三个亮点比较突出:一是做实做细基础性工作,通过摸排吃透“底数”,确保了危房改造有的放矢。二是有效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群众参与以改促建。三是实事求是创新工作方法,针对不同群众的不
期刊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規划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化量化“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描绘了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为便于大家理解掌握,我们和腾讯新闻共同约请了发展改革领域的专家学者,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
期刊
编者按:山东省荣成市创新信用激励政策,发动志愿服务,打造“暖心食堂”,为农村老人提供“一餐热饭”。“暖心食堂”因地制宜采取村级自助型、集中配餐型、暖心饭盒型三种运营模式,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志愿服务,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暖心食堂”长久、规范运行。“暖心食堂”在实践推进中,不仅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基层党组织威信,且日益与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融会贯通,不仅是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也被拓展成为新时代文
期刊
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对新时代做好革命老区振兴工作明确了任务和要求。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   问:请介绍新时代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   答: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区,很多仍属于欠发达地区,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逐步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期刊
编者按: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一直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难点、痛点,尤其对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来说,更是难中之难。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探索推行村级事务全程代办制度,设立村级便民服务代办站,推行代办服务一卡通,构建全域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圈,实现一站服务不出村、下沉服务零距离,把便民实事办到了农民群众心坎上。这种基层服务创新是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下沉山区农村的管用有效举措,为基
期刊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出台《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2020年本)》。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问:什么是《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答:对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政策之一。《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下称《目录》)界定了西部大开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的产业范围,是企业能否享受该政策的重要依据。现行《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