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son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功能,形成万众一心促发展的社会氛围,这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综合素质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实际,我就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谈几点认识。
  一、正确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1.文化观念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网络的不断延伸,农村文化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农村接收社会信息途径多了,参与社会讨论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面更广了。广大农民群众改变了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充实“钱袋”到充实“脑袋”,开始积极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
  2.活动阵地拓展。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以基层文化站、党校、农家书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等为依托,坚持向广大农户辐射优质农村文化,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这些活动载体不仅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而且是农村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汇总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站”,民情收集的“前哨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村(居),还设立了录像室、棋牌室、健身房等,开展各类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切实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不断夯实农村文化建设基础。
  3.文化特色突出。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各地农村纷纷结合传统项目,注入时代气息,培植特色文化,自编自导自演,定期深入村庄开展表演。通过各类贴近农家生活的文化节目,把“讲文明、树新风”新风尚宣传到千家万户,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
  4.教育功能彰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对农民自身文化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实施大规模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转变了思想观念,改进了生产技能,提高了综合素质,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的创业热情,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二、正确看待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
  1.发展极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由于受经济、人员及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大致可分为三类。
  (1)较好的。这些乡镇、村一般经济基础好,基层领导重视,阵地建设较好,文化人员齐全,多数农民群众有一定文化水平,能坚持常年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2)一般的。受经济条件限制,经费投入少,有阵地但开展活动不经常,只在春节等节日期间才搞一些活动。
  (3)较低的。部分山区乡镇、村,人口少而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较低,文化站没有经费,人员匮乏,名存实亡,常年不开展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经费投入不足。不少乡镇对农村文化建设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念,片面认为只要搞好经济就行了,农村文化建设可有可无,经费投入与以往相比反而减少了。部分文化站常年没有或很少有活动经费,设备简陋,人员老化,节目陈旧,文化的教育引导作用难以发挥。
  3.文化生活单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群众思想趋于多元化和复杂化。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相比,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文化生活消费偏低。多数农户几乎没有文化消费概念,有些家庭文化生活年支出几近于零。
  (2)文化生活方式单一。多数乡村的文化生活所拥有的仍是看戏、舞龙、观灯活动等为数不多的民间文艺形式,而这些活动大多与重大节日结合在一起。
  (3)文化生活品味不高。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看电视、聚餐,甚至赌博打牌和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4.队伍建设滞后。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人才匮乏。农村文化骨干流失严重,很多文化干部或脱离文化战线,或调为他用,或跳槽走穴,留下的也存在综合素质较低,后备力量不足,活动质量下降的问题,难以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现有文化干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意识落后,不能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脉博,缺乏对群众文化发展趋势的认识。
  5.不良习俗犹存。没有先进文化感染和启迪,腐朽落后思想必然滋生。一些乡村神汉、巫婆、看相、算命、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农村红白喜事中还存在大操大办的现象。近年来,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又有所抬头,许多农民认为在茶余饭后打打牌、搓搓麻将、输赢几个小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特别是农闲时节,赌博现象更是比比皆是。
  三、正确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明确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的总体目标中,结合基层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其次要理清思路。在活动硬件上,要按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手段先进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活动主题上,要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围绕总体目标,结合中心工作,切实提高文化活动的指导性、亲和力和认同度;在活动方式上,坚持“社会文化社会办”原则,形成“活动共办、人才互补、资源互用、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新模式,让群众从台下看戏的观众变成自我展示的“演员”,着力文化活动的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参与度。最后要创新形式。要把农民自娱性活动与文化部门举办的送戏下乡、文艺调演、汇演、比赛等结合起来,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普及、体育竞赛活动结合起来,丰富完善农村文化宣传形式。
  2.加大经费投入。要贯彻落实好现有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加大投入力度,注重投入方向。同时,协调各方面关系,逐步建立政府和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保证文化站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以及由政府牵头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基本经费;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在专项资金的安排上应给予扶持和倾斜;采取政府扶持和社会捐助相结合的方式,扶持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
  3.加强阵地建设。要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完善文化馆、电影院、文化站、图书室、农家书屋等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就近、就地文化活动需求;要积极发展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在现有公共服务设施中开辟老、幼、残文化活动场所,因地制宜地健全农村文化体系;要注重加强文化设施管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同时管好用好,维护公益性质。
  4.加强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干部培训,提供学习条件,确立学习目标,把提高文化干部素质与提高工作质量结合起来;要鼓励竞争,保持动力,建立制度,营造氛围,形成求学上进的风气;要鼓励和动员文化干部参加函授、远程教育等,有条件的乡镇可输送文化干部到专业院校学习深造。通过各种学习的途径,打造一支学习型、知识化、高素质的队伍。
  5.深化内容建设。按照“三贴近”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专业人员对传统活动通过编排,整理成为民间艺术精品,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大力地推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2)把民俗与旅游结合起来。适时举办民俗文化图片展和民俗文艺演出等,传播民俗文化的同时促进农村旅游业的发展。
  (3)把时节与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民间传统节日、农闲和集市时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4)把文化与教育起来。在搞好文化站、文化室日常活动的同时,结合实际,经常举办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真正使文化活动符合农民需求。
其他文献
以紫铜板为阳极,钛网为阴极,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添加剂,采用离子膜电解法制备纳米Cu2O晶须。由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HRTEM)、比表面积(BET)等手段对产物
摘 要: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机械基础》从传统课程向职教课程转变的过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单元划分的原则,构建了“教”与“学”、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机械基础》课程 改革与实践 关键点    英国学者泰罗(Philip H Taylor)和查理兹(Colin Richards)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
日本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简称乙脑。JEV为嗜神经病毒,主要通过蚊虫传播。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据估计,全球约有20亿的人口感染结核病,精准、及时高效地对结核病病人进行诊断是治疗和控制结核病所必需的。结
摘 要: 牡丹是富贵繁荣的象征,历来受到国人的厚爱。牡丹得名其来久矣,且有多种别名,品种也很繁多。有唐一代,牡丹在各地广泛传播,芳传天下。牡丹适应唐人艳丽的审美观,因此被称为“万万花中第一流”,唐人种花、赏花、赋花之俗成风,掀起了牡丹热。  关键词: 牡丹 唐朝 繁盛状况 原因    牡丹花自古以来就深受世人的喜爱,有关牡丹的文章资料很多,但都很零散,专著也很少。唐朝是中国古代的繁盛时期,牡丹在唐
摘 要: 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创作思想深受犹太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的影响,同时创作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在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对马拉默德的中篇小说《银冠》予以思考,分析蕴藏于文中的冲突——价值观冲突,并依此为线索,来挖掘探讨贯穿该小说的深厚的犹太文化内涵,也使读者进一步认识这个民族。  关键词: 《银冠》 价值观冲突 文化语境 英译    1.引言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
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作为二十世纪中期西方主导的文艺批评理论,它倡导和重视细读文本本身,以文本的语言、意象、构成等作为其重点研究对象。新批评派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文学批评,他们主张把文学和科学加以区分。他们也不同于印象主义的批评,印象主义认为,天下没有,也不可能有、不应该有客观的批评;新批评派与之相反,他们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具有客观性,应该有规律、有规则。新批评派更不赞成社会历史批
摘 要: 近年来,翻译质量低劣的现象略为明显,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胜利闭幕,外国友人纷至沓来,因此,译者提供准确、合乎规范的标示语,不仅为国际人士提供方便,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对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也有重要意义。不少研究者发表论文,指出现有标示语的种种错误,并对错误类型进行分析,但是仍然有不少翻译还不能传情达意。作者参观了荆州博物馆,并对其标示语做了简单记录,
摘 要: 英汉两种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习语,这些习语大多都运用了隐喻。隐喻包括始源域和目的域。本文通过对这两种域的“虚”、“实”分析,以关于“学习”和“知识”的隐喻为切入点来探讨隐喻的概念合成理论。隐喻习语的构建离不开概念合成的认知机制,以最终达到认知凸显的目的。  关键词: 概念合成 隐喻 “学习” “知识”    1.引言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已经关注到了隐喻在英汉
精少量播种是实现稻茬麦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几年来我县攻关实践证明,小麦公顷产量60O0公斤以上高产栽培必须精少量播种。实施精少量播种每公顷比常量播种节约用种7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