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明月望长安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a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史之乱百年后,衰落许久的大唐西北边塞再次燃起了战火。受制于吐蕃的沙州诸城终于得到了机会,在遭遇连年灾荒之时,边塞兵民急切归唐,用十余年的时间收复了河西走廊的诸多城池。大唐的边疆又得到了五十年的安稳日子。
  唐大中二年十月,西北边塞已经是寒风刺骨,漫天飞雪,连年的灾荒让冬天愈加难熬。沙州的大漠覆满了白雪,鸣沙山东麓尚未凿好的佛像也被模糊了神情。开凿山体的叮咚之声在疾风里变得恍惚不可闻,月牙泉结了冰,映着岸边的篝火和遥远的明月。每到这样的时节,大漠的人们总是更容易想起千里之外的长安,百年的岁月逝去,当初从长安来到沙州的人们早已无法再给孩子们讲述都城的繁华盛景,一代一代传下去的故事,只能成为入梦时的美景。
  星夜里,营帐内灯火如豆,沙盘上摆放了几面小旗,正中挂着的地图上圈出了沙州城的位置。张议潮此时难掩激动之心,趁着夜色急忙点兵,一路疾行,率军攻打吐蕃。一百年来,河西似乎终于等到了回归大唐的机会。灾荒让吐蕃无暇顾及其他,劫掠沙州的计划也因难以聚齐兵马而给了张议潮先发制人的机会。“分兵两道,裹合四邊。人持白刃,突骑争先”。张议潮的军队突袭得胜,沙州的城门上扬起了“唐”字大旗。这一次胜利让河西的百姓看到了归唐的希望,纷纷随军而战,并一举夺回了瓜州。
  可是夺回沙州的消息却难以传回长安。自沙州战火起,河西的路就更加难走了,张议潮派出报信的十队人马,在河西的沙漠草原上与诸多番邦周旋。长安似乎从未如此遥远,十队人马在一路的围追堵截下只剩一队,到长安的路足足走了两年之久。大中四年,僧人悟真大师终于到了长安,收复沙州的消息传到了宣宗皇帝殿前。此时,远在河西的张议潮又率兵收复了几座城池。大中五年八月,除了凉州,河西走廊的其他州县都回归了大唐,张议潮也带着十一州的地图入长安告捷。河西的人们听到的不再只是故事里的长安,纵是路途遥远,也结束了百余年的分离。
  敦煌藏经洞中的《张议潮变文》只将故事写到了收复伊州的时候。前后的内容都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中丢失了,又或许当初在匆忙间写下张议潮的故事时,还没有来得及将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详细写尽。变文只从劫掠沙州写到收归伊州,还有几首诗夹杂其中,但依旧可见河西战争的艰难。在变文记载的故事之外,是张议潮十余年的奋战,是收复凉州,又依唐律至长安为质,再到后来其侄张淮深驻守河西。敦煌莫高窟的经卷和壁画只记载了短短一瞬,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显得单薄,却也生动。
  只是关于张议潮的故事实在是太少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像极了李白。同样是自边塞而来,李白的侠气和张议潮的果决似乎相通。他们都怀着对大唐的赤诚,一人写尽繁华风流,一人率军守土归乡。
  张议潮的人生也十分传奇。身处世代为沙州州将的家族,安史之乱后,沙州陷落,这样的世家也不能免于遭受吐蕃侵扰的命运。就像那些漂泊在外的敦煌经卷一样,张议潮起义前也是在异邦生活,直到他将大唐的旗帜竖立在沙州城上,流散的日子才渐渐结束。
  后来再看敦煌的纪录片,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感觉。余秋雨在《道士塔》中,痛斥将敦煌文物卖给外国人的王道士。大概是出于文人的愤怒,当看到千年的文献壁画被盗走贩卖,他只能将怒火发在目光短浅修为不足的王道士身上。在那样一个难以维生的年代里,守着荒漠中的石壁,王道士或许只想好好活着。千年时光里,敦煌终究只有一个张议潮。流落异邦的苦痛只有曾经的张议潮能感同身受,王道士的情怀,还远远不够。
  犹记得第一节敦煌文学的课上,我们以纪录片作为开端,视频结束,大家都很沉默。了解过藏经洞从发掘到文献遗失的过往,再去读一篇篇俗赋、曲子词、变文,就多了几分颠沛流离的味道。字句中有很多情感辗转起伏,尤其是《张议潮变文》中所记载的沙州、伊州两次战争的历史,“白刃交锋,横尸遍野,残烬星散,雾卷南奔”,这远比单纯的故事要惊心动魄太多。
  “敦煌上将汉诸侯,弃却西戎朝凤楼。”没有被细细讲解的故事被写进了诗中。张议潮带领一方归义军镇守大唐边疆安宁,又亲身入朝为质。他必定是深得沙州百姓之心,所以在莫高窟的壁画上也能有一方笔墨,让后世之人得以窥见当年出行仪仗的壮观。只是无法追寻,在莫高窟还未建成的时候,张议潮归义军的故事究竟在河西流传了多久,以致敦煌藏经洞中能留存着一段记忆,壁画上也描绘着统军出行的盛况。
  如何评价张议潮?在众多风流人物谱写大唐的时代里,关于张议潮的讲述总是不够真切。他耗费十余年时间收复故土,又在归唐后与西域的百姓相处融洽,大唐边庭五十年的安稳得益于他竭尽心力的付出。只是归义军离长安还是太远了,朝廷仍然不放心边疆有这样一支强大的军队。于是拆分各部、设节度使,归义军的作用就在沙州和瓜州两地无法施展。很快,归义军也衰落了。“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这是夸赞张议潮的诗句,当世之人以诗颂他,唐宣宗也赞叹说“关西出将,岂虚也哉”。他“缮甲兵,耕且战”“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糜狂,星分南北”“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旧”……只是这一个个故事不像其他英雄人物的经历那样被人熟知,但在许许多多的英雄侠客中,他同样是大唐的气象和风流。
  “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这是张议潮和归义军十余年的时间换来的结果。于是他终于将河西恢复唐制,改赋税、编户籍,他把一个完完整整的河西还给了大唐。
  落日孤烟,长风横越,胡笳声从遥远的黄沙深处传来,羌笛声也在烽烟中响起。一山明月望长安,再远的距离,再久的年岁,也终究在三危山的铁蹄驼铃中渐渐消散。
  雷文昕: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出版散文集《人语驿边桥》。
  编辑    沈不言
其他文献
淮安四水穿城,众湖遍布,被称为漂浮在水上的城市。  里运河更是穿过淮安城的一条重要河流,这条河古称邗沟,俗名里河,因北起淮安,南至扬州,故又称之为淮扬运河也。  自1194年南宋开封留守大将杜充“以水代兵”,开掘黄河大堤,人为地造成黄河夺淮之后,黄河洪水对淮河原有水系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直接影响了里运河之畅通。明清两朝,为了治理黄河夺淮之巨患,确保里运河航道的正常通行,在淮设立了江南河道总督;为了管
期刊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从小住在玄武湖公园里。离家五百多米的职工食堂,每到下午有点心卖,他喜欢吃食堂的糖包子。  父亲说,给你零钱,自己去买吧。以前是父亲去买,现在父亲病了,只能他自己去。  他胆怯。他一直不敢独自出门。  父亲给他出主意,说,胆子要大点,有张嘴走到哪都能回得了家。  父亲一字一句地叮嘱他:出门,左拐,绕过假山,找到两个台阶,上坡,下坡,直走下去就是食堂的大门,左边就是买糖包的窗口。
期刊
在家久了,难免会胡思乱想,搞钱的心思尤其浓烈。  为什么是搞而不是赚呢?  这颇有绿林好汉的豪爽。他们大口吃酒,大口吃肉。吃肉倒不必说,但吃酒总叫人觉得比喝酒平白多了几分气势。一个吃字,暗藏草莽猛汉粗犷的声线和壮硕的肌肉,仿佛在说:“喝是进肚子,吃是进肚子,都是进肚子,为何还要有区别?”这种迎面而来的不羁总是令人神往。同理,搞钱也比赚钱多了几分肆意的态度。  前者牵着钱,后者被钱牵着。  言至此,
期刊
他安静地倚睡在渡口的老木桩旁,小舟松松地系于木桩上,粗糙的绳头握在他的手里。带着青苔味的湿气拂过他的梦,渐起的潮声漫过温润的眼角。天边徘徊着几只候鸟,轻缓地绕过村庄,绕过渡口,绕过溆水两岸的山峦,又绕了回来,似是要和他一起无忧无虑地忘了南方。  1  过了这个夏天,安安就八岁了。  八岁,是可以上学的年纪了,但若里县教育条件不好,安安和爷爷住的这一片地只有一个教书先生,且不教大孩子。安安曾无数次地
期刊
多年以后,我在画展看到一幅风格苍凉的骏马油画时,突然想起了我第一次见到那匹枣红马的黄昏。那一年我十二岁。  一个秋天的傍晚,一辆马车挨近了我家的院子,一个男人下了马车,伸着脖子向院子里张望,直到母亲出来,那人才笑了起来。  我仔细打量着这个看上去有点陌生的男人,他有一张端正的脸,满面风霜。那匹枣红马和他一样,端正而疲惫。一人一马都是经过了长途跋涉的模样。  那是我离家快两年的父亲回来了。那几年,父
期刊
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奔腾而来,在江苏和上海之间的长江口汇入浩瀚大海。滚滚江水孕育了肥沃的长江三角洲平原,孕育了“扬一益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富饶江南,孕育了美丽水乡、经济重镇、人文高地的锦绣江苏。  黄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处于长江下游的江苏,一方面从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扬,让长江文化“活”起来,让母亲河更显生机勃勃。
期刊
室外滴水成冰,寒风呼啸。我像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猫咪寻觅着温暖,母亲在厨房唤我过去帮她做饭,我便欢天喜地去了。折断几把细枝条备用,束一团用来引火的树叶或者干草,用打火机点燃塞进柴火灶,然后把细枝条放到火苗上,灶膛里“哔哔剥剥”地燃烧起来。这时候就可以把那些耐烧的木柴放到最上层,火焰越来越旺,烧得我额头发热、眼睛放光,浑身舒坦松爽得如同泡在热水中。  在冬天,最美好的去处莫过于厨房——有人会说钻被窝岂
期刊
回老家,赶上下雪。  没有风,云水苍茫,天地之间一片混沌。那雪,来得寂静安然,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一眨眼的工夫,世界白皑皑一片,村庄变成童话世界里的一个个城堡。柴扉半掩,一只大黄狗从雪地上匆匆跑过,留下一行清晰的梅花印。河流穿上雪白的羽衣,弯弯曲曲顺流而下,隐隐能听到冰层之下“哗哗”的流水声。树木更是银装素裹,琼枝摇曳,如画一般,几只瘦骨伶仃的麻雀不畏寒冷,在树枝上跳上跳下。抬头远望,远处的山峦像
期刊
王干:学者,作家、书法家。扬州师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创作一级。历任《文艺报》编辑、《钟山》副编审、江苏作家协会创作室副主任、《东方文化周刊》主编、《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小说选刊》执行主编,现任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教授,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名誉院长,扬州大學王干小说研究所所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作品被译为英、法、西等国文字。2018年
期刊
我们把连环画叫小人书,意思是娃娃们看的书。  我的童年时代,认知的范围局限在大山之中,筛子大的一块天,四周是高耸的山峰和茂盛的森林。爬上一座山,四周还是山,密密匝匝的一望无垠,好像整个世界就是山和树木。虽然林子里的内容也很丰富,但天长日久地面对,就熟视无睹,习以为常了。  小学二年级,我突然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其中的缘由无疑是看了哥哥的几本小人书。  哥哥长我9岁,虽然读书迟,但很聪慧,尤其爱看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