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先生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芹的亲生父亲绰号“老北风”,是个胡子头儿,在旧时的东荒一带打家劫舍。后来关里的老八路上东北来建立根据地,剿胡子,“老北风”竟和老八路作对,有时黑夜就突然窜进哪个屯子,抓走土改、农会干部,在人背后横根扁担,把两条胳膊抻直绑在扁担上,从房上两个人悠起挺老高往地上摔,管这叫“穷人翻身”。后来那股绺子被打散了,据说“老北风”是在哈尔滨道外一家旅店被抓住,押回老家由群众处死的。
  那时候,处死罪大恶极的匪首,啥刑罚都使。“老北风”是被绑在南碱沟的一棵老榆树上,任仇人你一刀他一枪地弄巴死了。那天,远近十里八村的百姓全都赶来看热闹,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老北风”死了之后,人亡家破,妻离子散。
  那年小芹十二,被人卖到潘秧子街窑子里。
  我们那地方的老百姓管看病的大夫不叫大夫,叫先生。像陈花先生,像王大先生。找大夫看病不说是找大夫,说是找先生。看病也不叫看病,叫找个先生扎古扎古。潘秧子街里有位看病好的门先生,一只耳朵,古道热肠,凡是上门求医问药,不看穿戴,不论贫富,态度都是一样,一视同仁,所以远近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门先生的。有病了也都愿上潘秧子街找门先生看。就一样,老婆死得早,没给门先生留下一条后。
  一天,门先生来到大平房,见了老鸨,压着嗓子说:“那个小芹……”
  老鸨恍惚认识门先生,脸上堆出笑来:“还没接过客呢……”斜着一双家雀儿眼上下打量门先生,打量门先生那只光秃秃难看的耳朵,打量门先生刮得黢青黢青的腮帮子,“多少人都惦记着呢,”撇撇嘴,“咱小芹,给不到价钱可不能……”好像,连这个满脸雀斑的老鸨都没看上眼前一只耳朵的门先生。
  “我家缺个使唤丫头。”
  “那,少了这个数,你可领不走。”老鸨伸出五个指甲染得艳红的手指头。
  “五、五百……?”
  “做梦娶媳妇儿呢?五万(指当时在东北地区流通的‘东北币’)。”
  门先生皱皱眉:“你这是讹人呢。你这简直是胡子!”门先生掏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五千元的紫票子,往老鸨的手里塞,说:“一万。就一万。我多了没带。”老鸨眼皮一麻搭,嘴里说:“哪嘎儿凉快上哪嘎儿呆一会儿去!”
  门先生狠狠心,从另一个口袋里又掏出两张也是五千元的紫票子:“这回可真的没了。”
  老鸨依然不撒口。抹了猪血似的厚嘴唇一撇:“嫌贵呀,贱的也有啊。有三十岁、四十岁的,买咱小芹一个,买那样的,能买三四个。”
  最后门先生咬咬牙,把四张五千元的紫票子和两张一千元的绿票子一并拍在柜台上。
  那时候,两万二千元差不多能买两匹好马,外带一辆大铁轱辘车。
  门先生气哼哼地走在头前,后面跟着小芹,穿过一条僻静的小巷回了家。
  慢慢地,街坊邻居就都知道门先生家有了孩子,门先生认了个干闺女。知道小芹是死鬼“老北风”的闺女后,人们都猜这门先生和“老北风”,八成不是一般的关系。
  小芹进了门家,张嘴闭嘴管门先生都喊爹,像只小燕子,药房里跑来跑去的听使唤。街上的人都感叹小芹命怪好的,这回算是跳出火坑掉进福堆儿里了。小芹会来事儿,早晨一起床,第一件事是先给门先生倒尿罐子,然后是给门先生烧洗脸水、扫地抹柜盖、点火做饭。看门先生一撂下饭碗,麻溜就把茶水端上来,再去捡桌子刷碗……这些活儿都忙活完,才站到门口去梳头,头发长长地披散着,阳光下像亮闪闪的瀑布。等看病的人上来了,小芹又开始忙活起来,一会儿门先生让小芹给病人倒杯热水喝,一会儿门先生又喊小芹给病人拿拿药,病人看完病要走了,门先生又喊小芹往外送送客人,送到大门外。支使得小芹脚不沾地。小芹嘴里响亮地答应着,脚上一溜小跑,带着风。到了晚上,抱柴火烧炕,铺床捂被,把晾衣绳上晾干的衣裳一件件经管回来,把尿罐子给门先生拿回屋里。有时候半夜小芹睡得糊里糊涂的,门先生还喊小芹给他倒水喝。
  小芹长到十四五,出息成水灵灵的大姑娘了,两根麻花似的大辫子黑黝黝的发亮,辫根儿扎绿头绳,辫梢儿扎红头绳,辫梢儿在屁股蛋子上摆来摆去。刘海儿齐眉。眼睛像汪水,嘴似花骨朵。看病的人见了,眼睛恭维地看着门先生,嘴上啧啧地夸着小芹,夸小芹勤快,夸小芹水灵。门先生呢,笑都藏在皱纹里。嘴里时常哼着小曲,听出是“二人转”的味儿,可说不上是“二人轉”里的什么调儿,“靠山调”“胡胡腔”“红柳子”“打枣”“四平调”“羊尾巴调”……听不懂是哪一出:
  正月里来闹元宵,
  光阴似箭催人老。
  二月里来龙抬头,
  多少相思多少愁。
  ……
  门先生兴致好的时候,能一气儿唱到十二月。药房里抓药的,看病的,串门儿的,一天比一天热闹,谁瞅着都是那么红红火火,贼拉兴旺。
  夜里,小芹独自睡在小里屋。小芹累了一天,累得胳膊腿都酸,躺下就睡着,睡着梦就一个接着一个,水坑边儿捉红蜻蜓,捉一个飞一个,捉一个飞一个。眼瞅要捉住了,却一脚踩进水坑里,“妈呀”叫一声……小芹惊醒了,睁眼看见门先生光着身子站在床跟前。
  小芹心扑腾扑腾跳,翻身坐起来,以为亮天了,一面穿衣裳一面问:“爹,你咋起这么早?”
  门先生往外退着,支吾说:“我好像听见你哭。你瞅我这耳朵。还早着呢,才半夜。”
  常言道:“一家女,百家求。”小芹到了婚嫁的年龄,给小芹说媒的,左一个又一个,磨光了门先生家的门槛子,媒婆们嘴咋那么巧,先是夸小芹,夸小芹杨柳细腰如花似玉赛貂蝉,夸小芹心灵手巧温柔贤惠胜过七仙女。你说,得啥人家才能配得上门先生这样的人家?得啥人才能配得上咱小芹?两个媒婆碰到一块儿,嘴丫子冒白沫也不停嘴,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像两只家雀儿打仗,你说她保的不好,她说你保的不如她保的,都夸自个儿保的人家是百里挑一。一个说,西门里开烧锅的史小个子家的二小子,个长得比他爹高半截,比他爹可精明多了。一个说,南门外开车马店的马老倭瓜家的老小子,长得膀大腰圆的,也仁义,见人不笑不说话。像他爹。依我看,可比老史家的二小子强百套……   门先生越听心越烦,说:“瞅瞅你们,闹不闹停?有病来看病,没病,都给我滚犊子!”
  也不知门先生抽的是啥疯,脸子成天拉拉着,媒人来一个骂出去一个,来一个骂出去一个,连给小芹保的是啥人家打听也不打听。那往后,小芹的媒人都没了影儿,谁也不敢再上门给小芹提亲。药房里一下子冷清不少。只剩下门先生和小芹两个人的时候,两个人一天一天也不开口,门先生不跟小芹说话,小芹也不跟门先生说话,好像互相赌气似的。
  农历三月里的一天,有人来请门先生看病。门先生前脚刚走,后脚家里就失了火。幸亏接门先生的马车还没走远。门先生远远地见了,心惊肉跳,认定是自己家失了火。马车趟起一路尘烟往回疯跑,门先生进院,邻居们正急着跑来救火。门先生拨开众人,疯一样扑到门前,浓烟从门缝儿、窗户缝儿往外冒。门先生呼喊着小芹,问人看见小芹没有?都摇头说没看见。有人告诉他说小芹好像在屋里。门先生说快、快、快救人。没谁敢进屋。眼瞅着火苗飞舞,舔着房檐,谁敢进?门先生喊着小芹,谁也拦不住,自己冲进屋,从炕上拽过被烟呛昏过去的小芹,趔趄着抱出来。眉毛差一点被燎光,脸上、手上也烧起了水泡。
  门先生闲下来的时候,偷眼看着小芹,一面想,这孩子,别看她一天到晚不吱声不言语儿的,性子怪刚烈的。像他爹。罢了,罢了。
  转眼间,小芹已是半老徐娘,门先生也已是白发苍苍。
  一日两个人正吃饭,吃着吃着,饭碗就从门先生的手里滑落下来,掉到地上,碎了。小芹一惊,以为门先生发脾气。门先生没有言语,只有口水从歪着的嘴里流出来。门先生病了,是中风。
  接下来的日子,小芹便整天伺候卧床不起的门先生。除了煎汤熬药,还帮门先生洗脸,刮胡子,穿衣裳,抓虱子。帮门先生翻身。一天要翻几回,每翻一回身,小芹都累出一身汗。这还不算,还要端屎端尿。常见小芹远远蹲在门前的园子里一阵一阵地呕。
  没想到,在小芹的精心照料下,门先生的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能搀着下地了,能呜啦呜啦地说话了。
  忽然有一天,躺在炕上的门先生嘴里呜啦呜啦地说:“小芹你知道我这耳朵咋剩一个的吗?”
  小芹愣着一双眼:“咋整的?”
  “你爹干的好事儿!”
  小芹吓一跳:“我爹干的好事儿?”
  “我日你爹八辈儿祖宗!”门先生眼里闪着凛冽的寒光。
  小芹问:“到底咋回事儿?”
  那年深秋,门先生去王家围子给人看病,病人就是那个屯的土改干部,姓杨。他们用马车贪黑把门先生接去。那晚是月黑头,秋风刮得路旁的大树和庄稼叶子唰啦唰啦响。刚进屋,“老北风”那伙绺子就把院子围住了,把门先生几个捆了撂马上,马就疯跑。跑了好大一会儿,“老北风”他们把门先生几个扔地上。一看是荒草丛生、乱坟遍地的南碱沟,心就凉了半截。胡子专门在这儿祸害人。“老北风”他们把门先生几个分别绑在几棵大树上,完了就把姓杨的和另一个农会干部的裤子扒下来,拿刀割下边,管这叫“劁人”,被劁的人就爹一声妈一声地惨叫。连狼听见都得被吓跑。轮到门先生了,门先生吓得浑身直筛糠。跟“老北风”说,我可不是农会干部,我是给他们看病的先生。我姓门。潘秧子街的门先生。“老北风”点头,说好像听说过。你是先生,给人治病,按规矩我们不该收拾你。可今个儿得让你长点记性,看你往后再给“八爪子”看病!说着“唰”的一刀,门先生的一只耳朵就飞了出去,门先生一下疼昏过去。等醒过来,那俩人已经死了。
  小芹听呆了,半天没回过神。门先生眼睛定定地盯着天棚,“我听说你被卖到窑子里……”
  小芹半天才明白过来是咋回事,明白过来的小芹,眼泪在眼窝里汪着。汪着汪着,哗啦流下来。小芹抹着眼泪说:“我感激爹,爹要是不把我从窑子里买回来,我如今活不活着都难说。爹的大恩大德,我这辈子也报答不完。”
  门先生听小芹这么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别感激我,当初我可不是想救你……”
  小芹说:“这辈子跟爹作伴儿,也怪好的。”
  一天,门先生坐在门前晒阳阳儿,让小芹蹲下来,說我给你薅白头发。门先生的一双手骨瘦如柴,青筋凸起,也不稳,明明看见了一根白头发,阳光下一闪一闪,却捏了几捏也捏不着,薅下来一看是根黑头发。再一薅,还是一根黑头发。小芹甩了一下散乱的长发:“再薅一会儿,你还不把我薅成秃瓢儿。”
  门先生就张着嘴乐,说:“老了,眼也花了,手也颤了。”仰脸看着小芹,“小芹,跟你商量个事儿。”
  “啥事儿?”
  “你找个好人家吧。”
  小芹苦笑了笑:“咱家不是好人家?”心里说,都这个年龄了,眼瞅三十的人了,还能找着啥样的人家?
  “你、你可还是个黄花闺女呢。”
  小芹的眼泪就挂在瘦削的腮上。心里想,你说我是黄花闺女,可谁把咱当成黄花闺女待啊?
  “我走了谁伺候你呀?我得伺候你一辈子。”
  门先生张着嘴,没吱声。
  那晚,门先生让小芹把他的炕多烧点柴火,烧得热点。门先生说他夜里怎么老是冷,问小芹冷不,冷也多烧点。
  小芹给门先生往上盖了盖被子。
  小芹躺在被窝里,胡思乱想:想到后院卖豆腐的王老五家的贵福子,如今人家孩子都十多岁了……想到被乱刀砍死的父亲,心里一阵难过,眼泪淌下来。又一想是他害死的杨干部他们,还割了门先生的一只耳朵,心里又恨他……想到那天自己被门先生从窑子里买回来,忐忑不安地跟在门先生身后往家走,这一晃都快二十年了……快要亮天了,一下子睡着了。
  第二天,小芹醒得很晚。小芹起来,看见门先生硬邦邦地躺在炕上。
  门先生喝了大烟。
  责任编辑:段玉芝
其他文献
1  要不是万芊站起来,把辫子甩开,看到火车头从远处的绿色里一点点漫上来了,万石当时就撞死了。万芊是姐姐,万石是弟弟。这样寻常的姐弟俩,镇上随处可见,更多的组合还有两姐一弟、三姐一弟,甚至四姐一弟。不是不计划生育,当年计生办开展了多次多胎阻击战,但大家的生育热情就是挡不住。生育旺盛不是因为富裕,而是因为不富裕,在童安镇,大家总说,多个孩子多条路。  多条路有没有,万芊不知道,但多个孩子,父母的心就
期刊
第二次看到这辆银灰色的奥迪车,我实在无法按捺住自己的好奇之心。  它慵懒地卧在村口,在一片落日的余晖中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低调奢华、霸气侧漏,却和周围的环境很不协调。我对它看了又看,总觉得那不可一世的外壳之下藏匿着叵测的居心。  走过去,把头凑近车窗,里面坐着的竟是孙井然。  看到我,他也愣住了。  然后,我们俩的脸上同时绽放出笑容。我以为他会像从前一样,爆发出嘎嘎的鸭子般的笑声。可是没有,他笑得很
期刊
研讨会结束,已经晚上六点,大家陆续从会议室里出来。我和刘教授同行,邀他自助餐以后一块儿去散步。我在会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没来得及清晰完整地展开,有些遗憾,我想借散步的机会与刘教授商榷。说是商榷,但其实含有更多炫耀的成分。我还算年轻,刚在专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几篇文章,正志得意满,非常有炫耀的欲望和冲动。  当时同行的还有某机关单位的吴主任。吴主任一直闷头走路,没说话,我也没拿眼
期刊
老胡快五十岁了,看上去倒不像是年近五十的样子,顶多也就三十出头。他戴着一副金边眼镜,有些瘦,漫长脸,白白净净,说话声音挺好听,显得挺斯文,不太像个老板,倒像个文化人。  前不久,老胡在西安上大学的儿子死了,死于一场交通事故。接到校方电话时,他正在洗脚房与洗脚的小妹聊天。  那位小妹长得挺靓,他想和人家好,便说,我开了个厂,厂不大,也就几十号人。保守一点儿说,一年有一两百万的利润吧。我有一辆小轿车,
期刊
我初次遇到林先生,是在1956年的杭州城。记得那时是夏季,我已年入古稀,锈迹斑斑,而林先生却正值壮年,二十出头。我记得当日他和那老板讲价的情景,他的口才是那样好,以至于我错认他是个读书人。最终,是他细数分文地把我买了下来,而后他用陈醋小心翼翼地拭去我身上的锈迹,再用清水把我上世纪的尘土冲洗干净,并组装着我身上破碎的零件……  我盯着他那涉世未深的面孔,自认为经历过朝代更替、扛过大风大浪的我,却猜不
期刊
一大早,满囤正埋在一堆木料里,忙得满头大汗,满园探头探脑地进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猥猥琐琐的老头。  “我满仓哥啊,不认识了?”满园见满囤一脸的纳闷,赶快介绍。  满仓是满囤的继母带过来的弟弟。继母带着他嫁过来时,还不到三岁,满囤已经上一年级了。当时还是生产队集体劳动,按人头分粮草,多一个人能多分一份口粮,一个三岁的孩子又吃不了多少,所以爹有些赚了便宜的兴奋。满仓是爹爹去世才跟着娘过来的,登记户口时
期刊
禄爷从公社供销社退休了,但他的四个兜的中山装依旧笔挺地穿在身上,冬天黑绒呢子的,其它时间则是蓝色的。他身杆儿也依旧直直的,像栽在道边的钻天杨树儿,人们也依旧见了他就点头哈腰地笑。他可没有因为住在乡下了,家里人来得就少了,相反,一天一天人却是越来越多了。不是大儿子用小车拉着来,就是有人找小儿子来办事,人来人往若市的门庭,还和以前一样热闹,为此,禄爷并没有一点儿落架凤凰不如鸡的感觉。  家里来了人,无
期刊
秋分这天傍晚,我表弟卢伟志接到那个要命的电话时,正开着普桑出租车,从南环加气站出来。交接班这个点儿,更像是出租车司机们的聚会。他们、车和那些笑骂声,共同组成了加气站的尾巴,放肆地甩到人行道上。卢伟志已经习惯了沉默,这些笑骂声在他耳朵里,转了个圈儿就会散出去。每次从加气站出来,他都长吁一口气,有种清晰的奔逃感,像只保命壁虎扔掉尾巴,疼痛清晰却畅快。  卢伟志这天却畅快不到哪里去,他最近感冒有些重,嗓
期刊
进入五月,就能闻到地里麦子的香味了。那香真是奇妙呀,淡淡的,轻飘飘的,一丝一缕的在空气中弥漫着,若有似无。不经意间,就闻到了,等你耸耸鼻子,却又没了。就像偶尔划过天空的鸟儿的影子,让人逮不住。  那段日子,是我们家里最忙碌的时候,母亲将门前的场院打扫干净,平时看起来平平整整的院子,等一打扫干净,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就像村里张麻子的脸。父亲就从屋后挖来黄土,填在那些地方,和母亲用石夯夯结实了。他们打
期刊
1  我怀揣一盒叫做杜冷丁的针剂去了二姑家。这是一种不常见的药物,我是拿着二姑的病历,找了一个熟识的人开了那张红色字体的处方笺。我从取药窗口里接过那盒针剂,窗口里的那个年轻医生对我挤出一些莫名的笑。  那天风和日丽。二姑家的院子里盛满了明亮的阳光,几只鸡在低头啄食,羊默默地嚼着干草。二姑家的门框上,春联已经褪掉了喜庆的颜色,翘着边角儿随风微微颤动。小丽倚在门口等我,眼神就像门前的土路一样平直呆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