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知识为语文课画龙点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ng99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前延伸,帮助理解课文
  
  作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学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平时并不局限于某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而总要参阅大量的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揭开时代背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时,理解上会有不少的困难,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借此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作了适当补充: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多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几块臭豆腐要吃3顿,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助于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学生对母亲的崇敬。
  2. 了解作者生平。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对理解作者的感情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老师领进门》这一篇课文前,我给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让他们了解到作者刘绍棠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而他的这些成就是与故乡通县小学老师田文杰的培育分不开的,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为理解课文中心——作者对田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多了一份感性认识。
  
  二、 穿插渗透,锻炼语言能力
  
  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在讲课过程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模仿句式表达。学习课文时,学生一定有许多收获,教师要让这些收获用语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学习《悉尼歌剧院》时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卢浦大桥。“卢浦大桥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像,又像________,再仔细一看________,更像________。”让学生将课外积累的丰富词句呈现于课堂教学中,并达到资源共享。
  2. 积累名言古诗。古诗名言语句精练,是文化的瑰宝,积累可有助提高文学素养。如学习《慈母情深》时,教师提示学生用诗句或名言来说说你对母爱的感受,学生自然提到了《游子吟》,也积累了“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等名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设计自创“名言”的教学环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 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正处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贴合实际生活的课外拓展会使学生更感兴趣。学了《网上呼救》,教师设计拓展练习:我知道上网能________,能________,还能________,网络真是________。
  
  三、 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1. 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我在班中提出了“亲近书本,走近大师”的口号。小学语文书中的有些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不妨把原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阅读,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指导学生走近名家。语文书中很多文章都是名家所作,学习了课文后,进一步了解这一位作家,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如《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养花》——老舍,《老师领进门》——刘绍棠……还有的课文讲述的是名家的生平事迹,如学了《鲁迅与时间》,我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并制成小报,……走近名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3. 指导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知识拓展,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搜索古代足智多谋的人物故事等。
  
  四、 实践运用,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1. 巧用身边资源——读写结合。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学习《家乡的桥》一文后,布置学生习作《我爱家乡的________》。学生收集了有关家乡的名胜古迹、土特产品及著名人士等相关资料,图文并茂的展示,这样巧用身边资源,优化了语文教学。
  2. 巧用媒体网络——锦上添花。网络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网络拥有的海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比如教学写景的文章前,便可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更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了精神世界,从而提升了语文素养,进一步促进了语文课堂学习。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一、 关注“作者生平、时代背景”这片森林,深入感悟诗歌情感    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在内容和思想上都有自己的风格。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南宋诗人陆游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诗人,一生都梦想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壮志难酬,抱憾终生。了解了这些,再来学习《示儿》这首诗,我们就能深刻地理解作者“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情怀,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操
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同时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识字过程充满童趣.
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升,上市公司的经营范围趋向多元化,财务状况趋向复杂化,导致经营者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操纵财务数据事件的不断发生。盈余操纵行为不仅不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
春光若流水,翰墨比芳兰.2010年4月1日,在“全国写字(书法)艺术教育先进实验学校”靖江市城东小学隆重举行了“写字教学观摩研讨会”.
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如何在阅读课堂中,营造和谐的教学境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呢?  第一重境界  课堂伊始,教师巧妙激趣,学生兴趣盎然之际,便是求知的动人序曲。  1. 设疑。教学之前,围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对文本的阅读产生期待,对后续的阅读理解作用很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笔者在新课导入环节,就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在让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总结设计了这
我以为语文课的真味就在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中,在指导学生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那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    一、 语文真味在有效朗读中    有效的朗读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体会语言最精妙的手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许多老师是能够注重朗读的,诸如教师领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集体读等等,课堂上做到了“书声琅琅”。但这样的朗
在呼唤创新的时代,我们应正确对待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模糊性。    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燕子》这课写了燕子的外形特点,飞行轻快以及它休息时的静态美。课文第2自然段大篇幅的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是否多余?为何要写春天的景色?我向学生提出了个问题?  学生甲: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小燕子飞回来了,春天也回来了。所以要写春天的景色。  学生乙:春天不能少了轻盈的小燕子,但小燕子更离不开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也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段话一方面告诉我们不能忘记了探“路”,另一方面也隐含了读与写的互联关系。    一、 “遵路”,步入阅读的真境地    目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直奔内容的多,直奔语言的多,关注作者写作时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情商(EQ)被认为是成功人士普遍具有的能力。大客户经理在大客户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能否与大客户发展和维持长期合作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客户经理的能力。本研究调查了湖南铁通公司的大客户经理,采用SPSS11.0与AMOS6.0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客户经理所具有的自我了解、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移情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情商特质对营销绩效有显著的正影响效应,即大客户经理的情商越高,其营
本期的凤凰视点,我们把精读、略读和浏览作为关键词来讨论,即在明晰三者的概念内涵、习得的途径、教学中的指导策略和运用,又旨在让教者更加准确理解中阅读教学理念的转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