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课前延伸,帮助理解课文
作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学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平时并不局限于某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而总要参阅大量的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揭开时代背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时,理解上会有不少的困难,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借此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作了适当补充: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多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几块臭豆腐要吃3顿,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助于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学生对母亲的崇敬。
2. 了解作者生平。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对理解作者的感情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老师领进门》这一篇课文前,我给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让他们了解到作者刘绍棠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而他的这些成就是与故乡通县小学老师田文杰的培育分不开的,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为理解课文中心——作者对田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多了一份感性认识。
二、 穿插渗透,锻炼语言能力
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在讲课过程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模仿句式表达。学习课文时,学生一定有许多收获,教师要让这些收获用语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学习《悉尼歌剧院》时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卢浦大桥。“卢浦大桥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像,又像________,再仔细一看________,更像________。”让学生将课外积累的丰富词句呈现于课堂教学中,并达到资源共享。
2. 积累名言古诗。古诗名言语句精练,是文化的瑰宝,积累可有助提高文学素养。如学习《慈母情深》时,教师提示学生用诗句或名言来说说你对母爱的感受,学生自然提到了《游子吟》,也积累了“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等名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设计自创“名言”的教学环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 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正处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贴合实际生活的课外拓展会使学生更感兴趣。学了《网上呼救》,教师设计拓展练习:我知道上网能________,能________,还能________,网络真是________。
三、 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1. 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我在班中提出了“亲近书本,走近大师”的口号。小学语文书中的有些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不妨把原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阅读,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指导学生走近名家。语文书中很多文章都是名家所作,学习了课文后,进一步了解这一位作家,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如《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养花》——老舍,《老师领进门》——刘绍棠……还有的课文讲述的是名家的生平事迹,如学了《鲁迅与时间》,我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并制成小报,……走近名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3. 指导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知识拓展,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搜索古代足智多谋的人物故事等。
四、 实践运用,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1. 巧用身边资源——读写结合。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学习《家乡的桥》一文后,布置学生习作《我爱家乡的________》。学生收集了有关家乡的名胜古迹、土特产品及著名人士等相关资料,图文并茂的展示,这样巧用身边资源,优化了语文教学。
2. 巧用媒体网络——锦上添花。网络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网络拥有的海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比如教学写景的文章前,便可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更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了精神世界,从而提升了语文素养,进一步促进了语文课堂学习。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
作为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学识比较丰富的教师,平时并不局限于某节课教材内容的学习,而总要参阅大量的资料,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 揭开时代背景。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由于受时空的限制,与当代小学生的距离较远,学生学习时,理解上会有不少的困难,教师可让学生直接在书上、网上收集资料,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借此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正确深入地理解。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一元五角钱”买一本书在当时是不容易的事情。我作了适当补充: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多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几块臭豆腐要吃3顿,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来说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有助于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学生对母亲的崇敬。
2. 了解作者生平。了解作者的生平身世对理解作者的感情至关重要,在教学中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老师领进门》这一篇课文前,我给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让他们了解到作者刘绍棠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会员,而他的这些成就是与故乡通县小学老师田文杰的培育分不开的,通过这样的预习就为理解课文中心——作者对田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多了一份感性认识。
二、 穿插渗透,锻炼语言能力
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在讲课过程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要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与语言文字训练紧密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模仿句式表达。学习课文时,学生一定有许多收获,教师要让这些收获用语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学习《悉尼歌剧院》时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模仿文中的句式说一说卢浦大桥。“卢浦大桥造型简洁,线条流畅,像,又像________,再仔细一看________,更像________。”让学生将课外积累的丰富词句呈现于课堂教学中,并达到资源共享。
2. 积累名言古诗。古诗名言语句精练,是文化的瑰宝,积累可有助提高文学素养。如学习《慈母情深》时,教师提示学生用诗句或名言来说说你对母爱的感受,学生自然提到了《游子吟》,也积累了“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等名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设计自创“名言”的教学环节,锻炼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3. 联系实际生活。学生正处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中,贴合实际生活的课外拓展会使学生更感兴趣。学了《网上呼救》,教师设计拓展练习:我知道上网能________,能________,还能________,网络真是________。
三、 拓展阅读,提升语文素养
1. 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我在班中提出了“亲近书本,走近大师”的口号。小学语文书中的有些课文是根据原著改编或节选的,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不妨把原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有选择性地阅读,不仅激发了兴趣,而且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指导学生走近名家。语文书中很多文章都是名家所作,学习了课文后,进一步了解这一位作家,对将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如《爬山虎的脚》——叶圣陶,《养花》——老舍,《老师领进门》——刘绍棠……还有的课文讲述的是名家的生平事迹,如学了《鲁迅与时间》,我让学生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并制成小报,……走近名家,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知识之窗。
3. 指导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知识拓展,如了解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搜索古代足智多谋的人物故事等。
四、 实践运用,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语文实践。只要灵活把握时机,巧于创设种种情境,就能促使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1. 巧用身边资源——读写结合。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学习《家乡的桥》一文后,布置学生习作《我爱家乡的________》。学生收集了有关家乡的名胜古迹、土特产品及著名人士等相关资料,图文并茂的展示,这样巧用身边资源,优化了语文教学。
2. 巧用媒体网络——锦上添花。网络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网络拥有的海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比如教学写景的文章前,便可组织学生收集相关图片资料。
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学生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体验,有了语言积累,形成了良好的语感,更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了精神世界,从而提升了语文素养,进一步促进了语文课堂学习。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