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 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概念。由此可见,情感与教育的关联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的暴力事件屡见不鲜, 比如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浓硫酸伤熊事件、天津医科大学生马晓明杀亲案件、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 其中涉及的施暴手段和情形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人认为,这与我国学校,特别是家庭教育中所奉行的成绩至上原则有关,但也有人认为该现象的出现是与社会大环境价值准则的迷失与暴力文化的泛滥直接相关。客观来讲,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紧张繁忙的工作使人与人的直接交往越来越少;优越的物质生活、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使人与人的关系淡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而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淡漠就会直接导致情感荒漠的出现。
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心,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其他后果。 梳理情感荒漠化的成因,总体由以下三点构成:
1.家长原因:生孩子不养孩子
现代都市人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因此出现了很多寄养孩子,有的为了省事,干脆将孩子送回老家,直到上学时才接来;有的虽然孩子在身边,但大多都是由老人或保姆代养,自己跟孩子交流玩耍的时间很少。在孩子最需要情感培养时候,家长们却以各种理由推辞掉,孩子出现‘情感荒漠’的状况也是必然的。
2.社会原因: 不良现象影响孩子
目前整个社会上也充斥着情感荒漠的现象。很多大人本身就情感淡漠,孩子怎能不受影响?此外,网络世界的发达,更让一些网瘾成性的孩子脱离现实,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游戏人。其实,媒体宣传也有一些关系,校园暴力、弑母事件应该都是很少的典型案例,有的媒体却刻意将之放大,如果引导不当,重压之下的孩子很可能去模仿。
3学校原因: 应试教育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主要推手。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名牌或重点大学的竞争压力正在逐层下传。受此影响,不少孩子和家长出现了‘童年恐慌’症状。孩子们为了升学,不得不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中,失去了很多走进大自然、体验丰富社会生活的机会,更无从提及与家人或朋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或交流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敏锐地把握新时代变化的新问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作为高校中从事文学教育多年的一名普通教师,笔者深切体会到了文学艺术作为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所发挥的作用。应该说,文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文学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本篇论文即以情感教育为课题, 探讨“情知”人才培养与大学文学课程关联性之问题。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本项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情感是大学文学课程教学中的灵魂。对于大学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阳光的春天,或如荒漠戈壁一样的孤寂,没有生气。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往往被等同于其他语言基础课程, 使得其变成了关于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纯技术的语言训练,学生深陷于语言基本知识的训练, 不断死气沉沉地重复着有关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学生的个性被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纯真的情感表达渠道被荒芜了,最终,不但语言能力根本难成,精神和情感也成一片荒漠,反之,在大学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设计相应的情感培养等活动, 那么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个人情感得到洗礼和升华。这也再次证明情感教育的作用之于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的重要作用。
既然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上统一了思想,接下来就是讨论如何将其融入到文学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依据本人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大致可以有以下若干种实施手段。
1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
该实施手段的提出是基于“情生于境,境能移情”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结合文学作品创设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本,让文本如版画般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的话,那么学生的丰富情感世界的培养就顺理成章了。当今教学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随时随地地使我们的学生跨出国门,感受异域文化的精髓。如本人在教授海明威的一篇题为《雨中的猫》的短篇小说时,就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走进了意大利的浓浓的咖啡文化当中。当学生沉浸在古罗马斗兽场的雄伟,当学生为文艺复兴的件件艺术品欣喜若狂的时候,突然画面上出现的是一战所留给意大利人的断壁残垣。视觉的巨大反差使学生能很快理解国破家亡的道理,同时,也更容易设身处地地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感世界却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而为将来健康情感世界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 除了对学生进行有关人文世界的情感培养以外,自然资源的壮观和雄伟永远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世界的良师益友。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 当文学课程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徜徉于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 和骚塞等人笔下英国西北部湖区的自然美景时,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寄情于山水之间,用自然的美来对照社会的丑, 从而激发起改变社会丑恶现象的动力。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可以让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称奇之声,对大自然,对祖国,对世纪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把玩自然世界的瑰丽形象的同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博大宽广的胸怀, 这难道不是情感教育的极佳手段之一吗?
2 以情感人, 情深意切
除了利用客观条件以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本人的主观优势,利用自身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行为在授课中去打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文学课的教学始于情终于情,因而文学课的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国有一位绰号为”红色手推车”的诗人。当教师用饱含生活热情的语调带领着学生走进他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中的美景时,学生的脑海中会闪现出一辆红轮子手推车,轮子刚刚在雨水中滤过,一片晶亮中透出光艳耀人的红色,旁边一群忙着找食的白色小鸡和前者交相辉映,于是,日常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美就在霎那间传递给了读者,而教师通过其绘声绘色的描述与诵读更加加深了学生对此的印象,讲授他的短诗会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引导到积极的方向来了。
3有感而发,感同身受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文本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会领悟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美读”的 读书方法。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发现如果在文学课上强化朗读训练,营造氛围,也可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效果。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例如在学习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题为《路》的一首由四个诗节构成的短诗时,笔者就采用了如下的朗读训练。学生每四个同学分成一组,朗读所用配乐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要想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即要考虑诗歌的主题与音乐的意境是否相符,同时还要照顾到朗诵时所要传递出的诗歌的抑扬顿挫。 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可以对作者面对人生抉择所进退维谷的心境做到心领神会,同时,在朗诵时也能将收放自如地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彷徨一吐为快了。而这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是学生在整个朗诵练习中也同样感同身受地接受一场人生价值和观念的洗礼,从而为其将来的人生历程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4、抒情言志, 情感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特别注重在写作实践中继续巩固情感教育的胜利果实。笔者要求学生在进行完课上的主题学习之后,每篇文章均提交读后感,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感受诉诸笔端,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为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便于教师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丰富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 学生的情感在习作中渗透, 在习作中升华。只要施教者有心,学生必定会在文学教学中得到爱国之心,责任之心,爱家之心,爱人之心… 最终成就了一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一定可以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基础。
当教师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实施了上述的情感教学教育手段以后,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一定会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文学课的授课由于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注重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追求情感性语言训练, 因此每节课都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深受学生喜爱。 由 而且由于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情感丰富、风趣幽默,也深受学生喜爱。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例如: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情境的设置还不到位,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手段还很单一等问题。以后的日子我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总结,探索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品质,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24)
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和技术等狭窄的领域,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对人缺乏同情心,为实现个人目标而很少考虑其他后果。 梳理情感荒漠化的成因,总体由以下三点构成:
1.家长原因:生孩子不养孩子
现代都市人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因此出现了很多寄养孩子,有的为了省事,干脆将孩子送回老家,直到上学时才接来;有的虽然孩子在身边,但大多都是由老人或保姆代养,自己跟孩子交流玩耍的时间很少。在孩子最需要情感培养时候,家长们却以各种理由推辞掉,孩子出现‘情感荒漠’的状况也是必然的。
2.社会原因: 不良现象影响孩子
目前整个社会上也充斥着情感荒漠的现象。很多大人本身就情感淡漠,孩子怎能不受影响?此外,网络世界的发达,更让一些网瘾成性的孩子脱离现实,成为一个冷冰冰的游戏人。其实,媒体宣传也有一些关系,校园暴力、弑母事件应该都是很少的典型案例,有的媒体却刻意将之放大,如果引导不当,重压之下的孩子很可能去模仿。
3学校原因: 应试教育是青少年‘情感荒漠化’的主要推手。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名牌或重点大学的竞争压力正在逐层下传。受此影响,不少孩子和家长出现了‘童年恐慌’症状。孩子们为了升学,不得不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业中,失去了很多走进大自然、体验丰富社会生活的机会,更无从提及与家人或朋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或交流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来进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前途。全党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推进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敏锐地把握新时代变化的新问题,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作为高校中从事文学教育多年的一名普通教师,笔者深切体会到了文学艺术作为情感培育的重要载体所发挥的作用。应该说,文学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文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文学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本篇论文即以情感教育为课题, 探讨“情知”人才培养与大学文学课程关联性之问题。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本项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情感是大学文学课程教学中的灵魂。对于大学文学课程的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阳光的春天,或如荒漠戈壁一样的孤寂,没有生气。当前文学课程教学的往往被等同于其他语言基础课程, 使得其变成了关于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纯技术的语言训练,学生深陷于语言基本知识的训练, 不断死气沉沉地重复着有关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这种做法的后果是学生的个性被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纯真的情感表达渠道被荒芜了,最终,不但语言能力根本难成,精神和情感也成一片荒漠,反之,在大学文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且设计相应的情感培养等活动, 那么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得到有效提高,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个人情感得到洗礼和升华。这也再次证明情感教育的作用之于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的重要作用。
既然在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上统一了思想,接下来就是讨论如何将其融入到文学课程的日常教学当中。依据本人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大致可以有以下若干种实施手段。
1身临其境, 触景生情
该实施手段的提出是基于“情生于境,境能移情”这样一个基本原理。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能结合文学作品创设一个师生与文本对话的交互情境,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走进文本,让文本如版画般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的话,那么学生的丰富情感世界的培养就顺理成章了。当今教学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可以随时随地地使我们的学生跨出国门,感受异域文化的精髓。如本人在教授海明威的一篇题为《雨中的猫》的短篇小说时,就在互联网的帮助下走进了意大利的浓浓的咖啡文化当中。当学生沉浸在古罗马斗兽场的雄伟,当学生为文艺复兴的件件艺术品欣喜若狂的时候,突然画面上出现的是一战所留给意大利人的断壁残垣。视觉的巨大反差使学生能很快理解国破家亡的道理,同时,也更容易设身处地地体验主人公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情感世界却得到了熏陶和感染,从而为将来健康情感世界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 除了对学生进行有关人文世界的情感培养以外,自然资源的壮观和雄伟永远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世界的良师益友。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 当文学课程上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徜徉于华兹华斯, 柯勒律治, 和骚塞等人笔下英国西北部湖区的自然美景时,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寄情于山水之间,用自然的美来对照社会的丑, 从而激发起改变社会丑恶现象的动力。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可以让学生不时地发出赞叹、称奇之声,对大自然,对祖国,对世纪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把玩自然世界的瑰丽形象的同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博大宽广的胸怀, 这难道不是情感教育的极佳手段之一吗?
2 以情感人, 情深意切
除了利用客观条件以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挥本人的主观优势,利用自身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行为在授课中去打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文学课的教学始于情终于情,因而文学课的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美国有一位绰号为”红色手推车”的诗人。当教师用饱含生活热情的语调带领着学生走进他所描述的日常生活中的美景时,学生的脑海中会闪现出一辆红轮子手推车,轮子刚刚在雨水中滤过,一片晶亮中透出光艳耀人的红色,旁边一群忙着找食的白色小鸡和前者交相辉映,于是,日常现实生活中的这种美就在霎那间传递给了读者,而教师通过其绘声绘色的描述与诵读更加加深了学生对此的印象,讲授他的短诗会使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引导到积极的方向来了。
3有感而发,感同身受
在情感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既是感知文本内容的必要手段,也是激发学生情感,更好地体会领悟文本内蕴的有效措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美读”的 读书方法。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在此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发现如果在文学课上强化朗读训练,营造氛围,也可以达到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效果。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蕴,而这种意蕴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教学时,有多种多样的情感朗读方法,教师范读,齐生诵读,个别朗读,分角色读等,只要运用恰当,各种方法都自有其妙处。例如在学习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题为《路》的一首由四个诗节构成的短诗时,笔者就采用了如下的朗读训练。学生每四个同学分成一组,朗读所用配乐由学生自行选择。学生要想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即要考虑诗歌的主题与音乐的意境是否相符,同时还要照顾到朗诵时所要传递出的诗歌的抑扬顿挫。 反复练习之后,学生可以对作者面对人生抉择所进退维谷的心境做到心领神会,同时,在朗诵时也能将收放自如地将作者心中的苦闷与彷徨一吐为快了。而这带来的最直接的效果是学生在整个朗诵练习中也同样感同身受地接受一场人生价值和观念的洗礼,从而为其将来的人生历程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4、抒情言志, 情感升华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还特别注重在写作实践中继续巩固情感教育的胜利果实。笔者要求学生在进行完课上的主题学习之后,每篇文章均提交读后感,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感受诉诸笔端,同时,也方便了教师去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为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铺垫。 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便于教师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丰富学生写作训练的内容。 学生的情感在习作中渗透, 在习作中升华。只要施教者有心,学生必定会在文学教学中得到爱国之心,责任之心,爱家之心,爱人之心… 最终成就了一颗善良的心。可以预想,在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一定可以形成稳定的情感素质基础。
当教师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地实施了上述的情感教学教育手段以后,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一定会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 文学课的授课由于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注重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追求情感性语言训练, 因此每节课都显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深受学生喜爱。 由 而且由于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精神饱满、情感丰富、风趣幽默,也深受学生喜爱。当然,在实践中,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例如: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对情境的设置还不到位,采用多种有效手段,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手段还很单一等问题。以后的日子我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不断地研究,不断地总结,探索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品质,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3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