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生存的新境界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om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应当如何生存?这是人类始终要面对并永远要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面临着被异化的危机,以往的生存法则和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了。人何以自如把握自己的命运?这成了困惑现代人的一个症结性的问题。创设智慧的、诗意的、个性化的生存境界是解决当前人们生存问题的新的突破口。学会智慧的、诗意的、个性化的生存是对人类自信把握命运的写照。
  关键词:生存;智慧;诗意;个性化;
  
  教育人应当如何生存?这是人类始终要面对并永远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体,自呱呱坠地起,就面临着生存问题。学会生存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生命诉求。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技术革命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人的生存提出了巨大挑战。转变观念,创设新的生存境界已经成为当前人类要解决的紧迫问题。而这一问题在教育上的影射便是,教育如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教育如何构建学生新的生存境界。这一点我们不难从1972年《学会生存》提出的“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学会生存”的主题,以及1993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学会生存作为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之一的理念中看出来。
  一、时代呼吁新的生存之道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社会历史环境不同,人对自己生存发展的追求也就不同。在古代,人们对于生存之道的诉求更多的是,偏向一种基本生存技能的培养和内心伦理道德的修炼。如朱熹对“小学”是“教之以事”和“大学”是“教之以理”的阐述,元代徐衡提出的“学以至生”的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古代由于生产力还不发达,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以便保存生命和延续生命的火种,成了古代人民对生存之道最朴实的追求。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势力的侵入,我国人民的生存境遇面临着担当国家荣辱的责任。“为国家而生存奋斗”的理念,成了这一时期教育的诉求。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人们的生存境况有了很大变化。教育在引导人们学会生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教育接受大量的知识,人们不仅可以在社会上更好地安身立命,还可以提高生存的质量。
  而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当代社会人的生存方式急剧变化导致了人对自我把握、对他人把握、对社会把握的失度,这逐渐造成了人对自身理解的错位和对自身生存际遇的困惑,走进生存的异化。”[1]在这种变革背景下,靠传统的传授大量知识的教育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因为“根据对未来的这种展望,仅从数量上满足对教育的那种无止境的需求(不断地加重课程负担)既不可能也不适合。每个人在人生之初积累知识,尔后就可能无限期地加以利用,这实际上已经不够了。他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抓住和利用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使自己适应不断变革的世界。”[2]P75转变观念,重新建构人生存所需的能力,从而创设新的生存境界,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任。
  二、生存的新境界
  正如《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不管你愿意承认与否,人类已经迎来全球化的时代。由于面临共同的生存挑战,不同的民族、国家逐渐被赶上了“世界”这样一个舞台上。所以创设新的生存境界,我们必须要考虑到这样一个国际背景。此外,反观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即毕业生毕业就面临失业的状况,也为创设新的生存境界提出了新的反思视角。基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教育在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的界定上应该达到自由把握自身命运的境界。这样一种新的生存境界应该具有三个特点,即智慧的生存、诗意的生存和个性化的生存。
  (一) 智慧的生存
  “生存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又是一个历史的问题;既是一个静态的问题,又是一个动态的问题;既是一个平面的问题,又是一个立体的问题;既是一个物质性的问题,又是一个精神性的问题;既是一个伦理性的问题,又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3]P22如果说以往教育对学会生存的建构是一种仅仅基于现实的、静态的、物质性的和伦理性的话,新的生存境界所具有的智慧则具有高瞻远瞩的特性。
  教育如何实现人智慧的生存呢?笔者认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所影射的智慧的存在体,应该具备三种基本条件,即判断应变能力、富有批判精神和自我不断发展的能力。21世纪使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等,这对人判断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为了能够领会世界上各种现象的日益复杂性,并战胜它所引起的失落感,每个人均应首先获得一整套的知识,然后学会正确地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大量的流通的信息。在此方面,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确地显示出它在培养判断力上的不可取代的作用。”[2]P35如,同过去图像时代相比,当今信息传媒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渠道和内容的同时,也提供了许多诱惑。因此,教师应当培养每个学生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能帮助他们,对电视传播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分类,从而选出那些有助于学习的信息内容。“变”是这个时代的旋律之一。当今社会节奏之快,真是让人惊叹!身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之中,我们要随时做好应对突发状况的准备。人的生存处于变化动态之中。智慧的生存应该具备应对变化的机智。当然,这种判断应变能力还需要批判精神的辅助。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传统教育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这就造成了许多高校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会面临许多生存困惑的境况。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散发着敏锐的气息,睿智的气质。在当今一个迅速变革的时代,实现智慧性的生存需要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此外,智慧的生存应该能够促进每个人的不断发展。“人的生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4]人本身就是一个蕴藏无限潜能的生命个体。“人的发展是一个扩大向个人提供的可能性的过程。”[2]P67人发展的空间有很大弹性和余地。智慧性的生存能够发现和挖掘蕴藏在人身上潜能,不断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如何发现自身身上的潜能呢?答案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固然可以说人的生存问题是人自己造成的,关键在于人要‘认识自己’”。[5]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有一句铭语隽刻在德尔裴神庙上:认识你自己。可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人类生存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认识,才能发现和挖掘自己身上的潜能,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过上幸福的生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有助于发现自己,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反过来,自身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也有助于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和认识。在这样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的生存品质自然会得到提升。
  (二) 诗意的生存
  在经济发达、科技进步、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境界却每况愈下,现代人普遍生活在异化状态之中,在这个物质世界里四处奔波追逐。哲人马丁•海德格尔将现代人的这种境遇描述为“沉沦于世”、“无家可归”。人们已经陷入了在一个毫无诗情画意的物质世界之中得过且过的境况,人的本真生存彻底失落了。所以,海德格尔提出:“人应当诗意地栖居。”诗意的国度应该是充满了真、善、美的氛围,是一种艺术化的,美感的世界。在这里,我们的灵魂获得慰藉,思维活跃,自由自在。诗意的生存应该是这样一种状况:人具备了摆脱世俗诱惑的能力,挣脱了功利的奴役,解放了灵魂,任思想自由驰骋,心灵自在飞翔;人超越了物质生活的羁绊,获得了精神的超越和提升,不断走向自己,融入他人和世界。诗意的生存表明,人作为一个生命存在体具有动态、开放、灵性、美感、创造等特点。“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它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而不会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一旦凝固下来,它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张力、物化甚至腐化。”[5]教育如何使学生通达这种诗意的生存呢?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好比是勾画诗意蓝图的色彩、颜料。只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会激活我们的思维,达到一种艺术化的享受。所以教育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创设一些文化艺术课程。“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可能更重视想象力和创造性;它们是人的自由的最明显的表现,有可能受到某种个人行为准则规范化的威胁。……许多国家重视功利而不重视文化的教育,艺术和诗歌应该在学校里重新占有重要的地位。对提高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关注,还应导致进一步重视从儿童或成人的经历中得来的口头文化和知识。”[2]P86其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性。诗意的生存开拓了人生存的“自由国度”,而这种自由是以不伤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前提条件的。简单地说,诗意的生存是指闪烁着德性光芒的个体不断超越自我,获得自由发展,享受美感的体验活动。特别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人性冷漠,人沦为攫取利益的工具,人的德性被利己主义监禁。今年10月份发生的“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大讨论”,表明增强人之间的互信,唤醒人的良知的紧迫性。早在1993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世界往往不知不觉或不生不响地需要某种理想和我们为了不触犯任何人而成为道德的标准。教育的使命多么崇高啊!它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传统和信仰,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世界提高到普遍性为模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委员会字斟句酌地认为,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问题。”[2]P5
  (三) 个性化的生存
  通常意义上的“个性化”指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就是他的言语、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但这里笔者认为的个性化生存指的是,摆脱世俗功利的影响,以自身的特质为基准,真正响应内心的呼声,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这种个性化的生存能够将人们从索然无味的工作生活中解放出来,实现将工作纳入生活它不会被世俗、功利牵住鼻子,而是尊重内心的想法。这样的生存境界能够逐渐改变我们为讨生活而失去本真的境况。看看我们现在的生存状况:经济地位带来的利益,让我们盲目追逐高的经济收入。这一点在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毕业生挑选工作单位时表现得异常明显: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会受世俗力量的影响,放弃自身的喜好,选择像金融、财政、会计、行政、计算机、工科等这些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专业,而不去考虑这些是否适合自身;毕业生同样如此,他们在选择就业单位时,更多考虑的是收入问题,而不是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自己对此到底感不感兴趣。这样的生存状态只会让我们沦为物质的工具,遮蔽自己先天的特质,让本真、个性化的自己无处安身。个性化的生存能够让我们自始至终走向自己。这种以自己的特质为基准,充分发挥身上独特的潜能的生存方式,能够实现将工作纳入生活,使工作成为幸福生活的元素,从而实现灵魂的自由,真正去拥抱生活。那教育如何实现人的个性化生存呢?尊重人的多样化,真正去促进人的多样化发展。“委员会完全赞成《学会生存》报告提出的原则:‘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2]P86“事实上,尊重个人的多样性和特性是一个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应导致摒弃任何标准化了的教学形式。”[2]P41除了在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上注意多样化外,我们的教育还需要从心理上真正转变观念,不要口头宣传培养各种人才的同时,传递对某些知识偏重的倾向。
  三、总结
  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在享受经济科技带来的极大便利时,却越发迷失自己。空虚、失落、迷茫、寂寞在大张旗鼓地侵占我们的生活;我们对自身把握趋向失调。站在世界的舞台,人生的十字路口,何以泰然处之、笑看人生?教育应当让我们获得把握自身命运的信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2]P85而智慧的、诗意的、个性化的生存正是我们自信把握命运的写照,当下我们应努力转向智慧的、诗意的、个性化的生存境遇。
  
  [参考文献]
  [1]周家荣.论生存教育是生命价值回归的重要途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6).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3]孙江文.道德与人的生存——兼论当代道德建设的崇高使命[D].扬州大学,2004.
  [4]徐敏.对学生生存教育的重新认识——基于生存论哲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1,(07).
  [5]张曙光.生存哲学的命意及其当代旨趣[J].哲学动态,2001,(01).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主要从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师生教与学两个方面论述了怠倦现象,分别在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师生怠倦的相互影响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性,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师生怠倦;防范措施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难以承受,因此就出现了怠倦的情绪和状况。倦怠现象由原来的职业怠倦延伸到高校师生的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现象在大学英语
期刊
摘 要: 互动课堂在英语阅读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考查了“交互模式”下的“研讨班”(seminar)式阅读课程是否能够显著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阅读成绩,同时探求此阅读课教学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与态度的影响。作者通过实证研究,比较了英语专业学生接受 “研讨班”(seminar)式阅读教学和传统的教师为主导的灌输传授教学两种方法下阅读成绩并发现了显著差异;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探求此阅读教学对英
期刊
摘 要:西南联合大学在8年的抗战岁月里,用执著与艰辛为国家的人才培育、文化承续、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分析了西南联大的办学思想,以其为我国目前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办学思想;启示  一、引言  2006年11月,总理温家宝在和六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谈话时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师范教育实现了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转型,但作为师范教育一部分的学前教育却没有实现转型,反而是各种层次的、低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越开办越多,呈现无序状态。从“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的国家战略目标衡量,应该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提出更高、更规范的要求,认定学前教育为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建立科学的符合教育发展要求的评估机制,净化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生态环境。  关键词:市场机制
期刊
摘 要:数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其含义既有数学属性,又有文化属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不同的数字产生了特殊的感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数字的崇拜与禁忌反映了不同民族特有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充分认识数字的文化蕴含,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有利于了解不同民族文化,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促进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和谐。  关键词:数字;崇拜;禁忌;跨文化交际;文化蕴含    引言  美国的一家
期刊
摘 要:为提高任职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本文在分析岗位任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利用PDCA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岗位任职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监控模式,对深化任职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PDCA循环理论;任职教育;教学质量  任职教育是我军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岗位任职教育开办较晚,规模扩展非常迅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教学质量的管
期刊
Abstract:Employing quantitative approach with questionnaires, the study aims at investigating the overall English learning styl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learning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网络阅读存在许多自身阅读能力不足等主观问题与网络无序混沌等的客观问题。大学图书馆需要抓住大学生网络阅读的个性化、专业化特征,利用各种手段,如设立网络导航系统、专职网络导读馆员、联合虚拟咨询、传统与网络导读手段相结合、建立教师协同图书馆进行网络导读机制等方法,普及网络检索技术与文献情报利用知识,使大学生了解各种网上检索方法和途径及相关专业的各类文献的检索方法,帮助大学生深入地进行个性化
期刊
摘 要: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本文着眼于关注、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五个不同层次的实际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依据他们不同的需求层次,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明确各自的阶段发展目标,通过目标激励使他们向着目标努力奋斗。较低需求层次目标的顺利完成,会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树立更高层次的目标,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需求层次;目标激励   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
期刊
摘 要:本文从课堂会话的结构、课堂互动研究、课堂教师会话特征、具体情境会话的特点等角度对中国知识总库网站(www.cnki.net)的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会话分析的200多篇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发现:此类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国外会话分析研究理论或是研究案例的述评,关于汉语课堂会话分析成果述评的不占多数,对留学生汉语课堂会话特征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关键词:会话分析;课堂会话分析;成果评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