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对话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敦东南部一所公立小学校长马克·埃尔姆斯2009~2010年度收入为20多万英镑,尽管他的每一份收入都亮在阳光下,还是让一些人吃惊——这相当于英国首相年薪的两倍!可更多的学生家长却说:“埃尔姆斯是一分钱、一分货,绝对物有所值!”
  埃尔姆斯2001年出任一个落魄学校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变化巨大,学生进步令人吃惊。因此,《金融时报》评论说,我们根本不应该质问埃尔姆斯是不是拿得太多了,而是应该反思,出这么点钱,上哪儿去找更多的像埃尔姆斯这样的校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我们也搞绩效工资了,但似乎“绩效”不起来,一方面,我们叫喊了多年,其实并没有真正把学校里最关键的人——教师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我们看重的不是想到、说到和做到,而是钻到、谋到和混到,往往本事比能力更管用。
  1993年出台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遗憾的是,18年前的目标迄今尚未实现。有研究表明,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下限为4.07%,而我国早在1998年就已超过800美元。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重提4%(但GNP变成了GDP,而前者一般大于后者),缩水而纠结的4%会不会又打水漂呢?显然,新时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一直没有执行规划,也不遵守教育法。
  简单地看,中西方教育投入模式之别类似于大家一起进餐。西方人奉行AA制,责任清晰,该承担多少清清楚楚;我们是随便由其中一人支付,责任模糊,付账时就争得假模假式。德国法律规定,教育投入联邦政府占10%左右,州政府占65%左右。相比之下,我国就没有从政策上更没有从法律上规定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因此,教育投入成了领导的随心功德,即使那些自封“教育书记”、“教育市长”的领导,在他的投入盘子里,也从来没有一个能说服人的比例。更何况,注重形象工程的决策更加重了教育投入在软硬件上比重的倒挂,对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教育中人,出手总是吝啬有加。
  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农村到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标语,为什么到现在,中国的许多党政机关开始奢华——办公楼一家比一家豪华,警察都开着劳斯来斯、宝马执行公务了,还在穷着教育?许多人已经习惯“享受”——可以拥有私人飞机、花上亿元人民币买一辆顶级豪华车了,还在苦着孩子?什么时候,国家会像一个家庭把孩子的教育当成头等大事一样,把国民教育当成头等大事?什么时候,学校会建成安全舒适的“天堂”?什么时候,寄宿学校的学生才不会营养不良?
  搞不懂为什么政府老是宁愿建些歌舞升平的场所,却不舍得往利国利民的教育上投资!真的想不明白?看过下面三段对话,也许你会明白一二。
  1887年,英国著名传教士李提摩太向李鸿章建议进行教育改革,让清政府每年在教育上投入一百万两白银。
  李提摩太:“那是‘种子’钱,必将带来百倍的收益。”
  李鸿章:“什么时候能见成效?”
  李提摩太:“需要二十年才能见到实施现代教育所带来的好处。”
  李鸿章:“我们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
  1898年,近代改革家王照对康有为说:“我看只有尽力多立学堂,渐渐扩充,风气一天一天改变,才能实行一切新政。”
  康有为说:“列强瓜分就在眼前,你这条道如何来得及?”
  1905年,严复对孙中山说:“以中国民品之劣,民智之卑,即有改革,害之除于甲者将见于乙,泯于丙者将发于丁。为今之计,惟急从教育上着手,庶几逐渐更新乎!”
  孙中山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其他文献
“悬念”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开拓学生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六种方法。  一、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其求知欲望。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最好的方法则是设“疑
期刊
《艾滋病小斗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却能坦然面对,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感人事迹。文本语言平实,似乎没有“嚼头”,而且学生不了解患艾滋病儿童的生活,难以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认同、共鸣、回应,很容易将这篇课文上成思品课。那么,怎样通过挖掘文字内涵,品味语文,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颂扬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口语交际”话题是“珍惜资源”,习作内容与之相配合,要求学生在“写建议书”和“看漫画写感受”中任选—题而作。这样编排,体现了习作宣传的自主性,却带来了“导写”上的困惑。因为“写建议书”与“看漫画写感受”尽管主线都是“珍惜资源”,但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差异较大。如何才较为妥帖地安排好本次‘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呢?不妨将“口语交际”与“
期刊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白大,反而夸奖小柳树。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一、文本特点  1.课题解读。  本课课题直接点明了文中的两个主要
期刊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28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段目标中提出:应重视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及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拼组与转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拼、摆、比、剪等活动,探
期刊
多少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老师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在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按着预先的设计在“走教案”,较少去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生命状态,让教案支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抑制了学生的思想和生命活力,使原本鲜活灵动,充满情趣的教学变得机械、刻板和程式化。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缺憾。对此,叶谰教授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她认为:“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
期刊
好的语文课之所以姓“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紧紧抓住了文本语言这条主根。依托这条主根,再联合其他提供养料和水分的侧根、须根,才构成了枝繁叶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撑。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把握语言实践的层次,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
期刊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际准》)设置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第一学段(1~3年级)为“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为“综合应用”。理解和把握这一学习领域的教育价值、基本要求和教学原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价值  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已将“活动
期刊
选人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望庐山瀑布》,是一曲瑰丽的瀑布之歌,李白之歌。我一向喜欢李白,喜欢他的飘逸,他的洒脱,他的浪漫,他的那一份书生意气。执教他的诗歌总会多几分用心,也总有心中层云荡尽、神清气爽之感。《望庐山瀑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李白的气韵。  一、“紫色”的浪漫  “日照香炉生紫烟”,灿烂阳光下的香炉峰,紫色的云雾缭绕。紫色,神秘高贵,与李白的气质遥相呼应。不光是“日照香炉生
期刊
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