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变“喜作”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教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从小学开始,教师就注重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学生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还是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存在困难,其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们不知道写什么内容,感觉无话可说,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生拼硬凑的现象,写出的文章空洞无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帮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真情流露的优秀作品。
  一、走进生活,真情流露
  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我们不能忽略学生的生活经历。实际上,学生们如果将目光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最能轻松把握文本创作的情感,写出真情流露的文章。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获得感悟,然后将自己的真切体验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是充满真实情感的文章,也才能实现高分的目标。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感动,就在身边》这次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就采用了链接学生生活创作的方法,指导学生写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让你感动的事情发生,那么,你能回忆起来的最深受感动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感动了你?”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记忆,学生们纷纷谈论自己的看法,但是很多学生都在表述自己生病的时候,父母的照顾或者同学帮助自己做了某事等,这样的素材存在着千人一面的弊病,同时学生在叙述的时候,深度挖掘也不够,于是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其实,感动这个词语,不仅仅是父母家人或者亲朋好友对我们的照顾和关爱,在社会上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正因为有了他们,才让我们有了幸福安定和快乐的生活,那么,你能想到这些感动大家的人吗?”教师的这一问题,让学生的思考走向了深入,大家陷入深深思考之中,然后大家这样表述自己的看法:“其实,有很多人平时我们都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例如我们学校的清洁工,如果没有他们不怕脏累地为我们服务,怎么会让我们拥有这样干净美丽的校园呢?他们才是让我们感动的人。”在教师的带动下,很多学生都列举了这样的例子,本次作文的素材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们的写作也有了深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链接生活,让学生感觉有话可说,由于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更能轻松把握写作中的情感流露,所以,生活资源是作文素材的仓库,我们要有效运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提炼教材,注重积累
  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让学生整理文本内容,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课本,在课本中有很多阅读的材料,阅读这些文章,我们不仅要吸收其中蕴藏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炼其中的写作要素,将其用到合适的作文写作中,这样长期积累下去,学生的写作素材越来越丰富。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的丰富知识之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进行提炼,并且将之运用到写作中。在《爱莲说》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精练的笔触向我们描述了莲花的高洁品质,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莲花这种植物。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了这样的素材《古人笔下的“莲”》,使学生认识到,在古人的笔触描写之下,莲花,就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且莲花就是清高脱俗的象征,是美好和无私的化身,喜爱莲,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心态。
  这样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对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写作一篇关于莲花的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将文本内容以及课堂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例如有的學生这样表述:莲花,不同于菊花的清逸脱俗,也不同于牡丹的艳丽富贵,但是,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让我们看见了其洁身自好的品质,看见了清高坚守的风姿,古人笔下的莲,是一种文化心态,今人眼中的莲,更是一种力量。
  三、课外阅读,丰富内容
  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提炼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充实写作的素材,写出内容充实的文章。我们知道,阅读能够帮助我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大量的阅读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让学生获得写作素材。
  例如,在学习完《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之后,学生们就认识了陶渊明,教师没有满足于课内的教学,而是引导学生走向了课外阅读的世界,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搜集关于陶渊明的相关资料,然后将这些资料整理成自己的写作素材进行积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搜集,例如图书馆的书籍或者网上的资料等,有下面几种:陶渊明的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学生们认识到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凌寒而开,让我们体会到“佳色”之秋菊、采菊之“悠然”的质朴与平淡。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走进官场是因为有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但是不被当时混乱黑暗的社会所容。
  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的时候,学生们不仅要注重课文内容,更要将视线投向课外,以弥补书本阅读材料的缺乏,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让学生积累、充实自己的文章内容,使学生写出好的文章。
  四、感悟自然,个性写作
  大自然是一个最丰富的宝库,而且也是学生们最喜欢亲近的,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接触更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通过观察大自然积累的素材资料,能够让我们在写作风景类作文的时候,有素材可写,而学生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开阔心胸,让自己的文章独具特色,更具深度。
  例如,在秋天到来的时候,教师就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引领学生们去观察大自然。走出校园,学生们的兴致很高,大家对于外面的风光充满着好奇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在教师的兴趣引导下,大家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有的学生就集中精力观察树叶,从树叶的颜色、形状以及气味等各个方面,可以说是细致入微。还有的学生在感受秋天的风,感受秋风的凉爽,好像能净化人的心灵一样。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关于《秋天》的作文,学生的角度各不一样,独具特色。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中,积累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只要拥有丰富的素材,学生们才能有话可说,写出内容充实的作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走进生活,积极阅读,亲近自然,去积累素材,让学生主动写作,爱上写作。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第四中学(273500)
其他文献
《端午的鸭蛋》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就本文而论,把教学重点放在介绍端午节和认识鸭蛋上,这只是在教教材。现代语文课程的一大问题是混淆了“课程内容”和“教材内容”这样两个概念。课程内容是指“教什么”,教材内容是指“用什么教”。  教學目标:  1.定位品读视角,品味其人其文的情质。  2.调动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传统文化的分量,丰富人生底蕴。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期刊
教学古典诗歌,选择好的教点至关重要。只有立足于文本的新意与深度,再与学情相联系,力图学古人而又不囿于古人,才能将古诗教活,教出高度与广度。经典作品的教学须从文本出发,从发现知识到提炼知识,深读文本出新解,达到教学自然创新的功用。在此,本文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的教点选择为例,从明了作者之心和汇通读者之意的两个向度,予以具体解说如何才能有效达成对经典古诗的鲜活教学。  一、明了作者之
期刊
《琵琶行》作为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历来被人稱道。初读此文,笔者不仅暗自惊叹白居易文笔的高超,更是被琵琶女那精湛的演奏技巧所震慑。然而,仔细推敲,疑惑顿生,“江州司马青衫湿”是不是有些太夸张?它单单是由一首琵琶曲所引起的吗?难道此处仅仅是一种夸张手法的运用吗?会不会另有隐情?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探究,发现“别有洞天”,现陈述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首先,白居易之所以会泪流满面,是因为琵琶女的哭诉引起
期刊
如何指导学生在记叙文中穿插合理的抒情和议论呢?在初中阶段,作文大多以记叙描写为主,老师们在进行作文指导的时候,也都在强调记叙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必须具有真情实感。同时也指出记叙文中恰当插入抒情和议论的句子更有利于表达作者的观点,抒发作者的情感,表现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主题,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如同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共鸣。  但是,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写作时在记叙中穿插抒情和议论时,往往出
期刊
作为一名基层的初中语文教研员,我总是在思考,如何引领和带动我们的老师,从生活的广博和浩瀚中去撷取语文教学的素材,去激发语文教学的灵感,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研和实践。 以此为出发点,我于2011年成立了“听风岁月——顾红老师生活化语文”研修工作室,组织工作室团队成员和本区学科中心组成员进行“生活化”语文研修和教学实践,并以此团队为辐射,带动全区各校及全省的“生活化语文”教研。通过几年的坚持和努力,我们
期刊
古人云:“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游记就是记录旅途见闻的散文,它的取材范围广泛,可以描绘名山大川,可以记录风俗人情,可以叙述逸闻传说。同时要融进个人的思想感情。  如何写好游记呢?  一、仔细的观察  观察是写作的源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草的柔嫩,花的娇媚,树的挺拔,山的稳重,海的浩瀚,每一种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形状、质地、颜色、状态,甚至在不同的
期刊
解读文本是所有阅读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它有着相当复杂的牵制因素,其中涉及到个人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学习的接受能力、方式和程度,以及情感、世界观等,只要其中任一因素不同,對文本的理解就会有差别,而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在以上因素中无差异的人。因此,同坐在一个教室里的数十名学生,他们在阅读语文教材时,收获也一定是有区别的,这就是文本阅读的个性化。  初中生的阅读能力
期刊
背景  新课程理念倡导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情感体验不仅仅是教学的一个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生命”意识的激发与呵护的一种有效手段。七年级学生对于具象的“生活”已经稍有积累,而对于抽象的“生命”则缺乏明确的认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互动与互惠的情感交往活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體验同异共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
期刊
琦君怀旧散文,将怀念故土的乡愁具象化,作者依附着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使文化乡愁达到了探寻人们精神原乡的高度,这种文化乡愁的书写,通过对故园情怀的深深眷恋,将至纯至美的心灵奉献读者。  琦君1949年迁至台湾,后定居美国。到台后对故乡的一花一木总是难以忘怀,对亲人师友有着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使她禁不住琐琐碎碎、片片断断地去写。她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
期刊
古诗词作为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板块,对发展学生个性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学生享受诗情画意的同时,学生个性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本文重点围绕如何在初中语文中开展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以期为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以情境式教学体会诗词意境  由于古诗词距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