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共此一炉香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oz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炉收藏在当今收藏界越来越受到重视。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制作过一批,它在合金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故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宣德炉在市面上极为罕见。然后世,宣德炉却成为人们热衷于收藏和把玩的对象,民间也竞相仿制。由于宣德炉的仿制数量越来越多,『宣德炉』从广义上而言演变成明清铜香炉的代名词。
  中国铜炉文化历史悠久,在用香习俗的推动下,汉代已诞生中国铜炉的鼻祖“博山炉”。至明朝宣德年间,御制铜炉“宣德炉”推动了中国铜炉文化的二次复兴,并成为“明代文房珍玩之首”。600年来,历代铜炉有着深厚的审美趣味和高度的研究价值,铜炉文化正在被不断地挖掘、整理和传播。在当今收藏界,明清铜炉已逐渐成为可系统收藏的门类之一,藏家也由早期注重玩味性逐渐演变为深入认知后的系统收藏。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实物、文献的大量缺失,使得铜炉这一重要艺术门类在系统研究上困难重重。它不同于瓷器、书画,断代复杂,种类纷繁。相关专家们一直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分类方式或梳理方法,试图将宣德炉面貌清晰、全面地展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厘清铜炉文化。
  2009年台北历史博物馆与苏州博物馆分别举办明清铜炉展,引领了中国藏家对铜炉鉴藏的重视;其后2014年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以及2015年青岛博物馆所举办的宣炉展更让铜炉收藏蔚为一股热潮。但以前的展览除了有效宣示铜炉藏品的新兴意象外,对于铜炉的艺术价值与年代鉴别成效有限。
  7月2日,“吉金—明清铜炉特展”在天津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展出的330件明清铜炉全部来自民间收藏,它们分别按照造型、皮色、款识、宫廷炉、迷你炉五个单元进行展示,站在历史的角度清楚地梳理了铜炉的发展演变,从展览规模、展品质量、策展思路等方面均体现出较高的观赏性和专业性。
  造型展区分为五大经典造型(冲耳炉、桥耳炉、押经炉、鬲式炉、蚰耳炉)和各式造型炉。每一类造型基本遵循年代顺序展开,旨在让观者对宣德炉的演变过程及完整的体系面貌一目了然。
  “宣炉最妙在色”,所谓皮色,即于铜炉外表,利用各种矿物及材料所烧炼出的多种色皮。后天铜炉的养护也都极大地影响其皮色。所以一个历经百年流传的好皮色铜炉是十分难得的。这次展览汇集了栗壳、枣红皮、藏经纸、仿古青铜绿等各类经典皮色。
  款识展区主要分为“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和私款两大类。其中楷书款者又分沈度体和缩格体;私款分为胡文明和各类堂号家藏款。此次展览所涉及的款识特别丰富、系统,颇为难得。
  在长时间的整理、研究过程中,大量实物,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问题。如这次宫廷制炉和迷你炉单元就是特别设置的,它们风格独具、鲜明,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宫廷制炉分为庙堂器与清玩器,它们款式古雅大方,铜质精粹,铸造工艺精益求精,具有高度统一的铸造标准、规格,宫廷风尽显。
  百件迷你炉,亦是特别单元。它们盈手可握,可赏可玩,数量可观,品质超群,炉型繁多,极为难得。是次全部展出,可谓是为藏家与大众开启了一扇新的宣德炉之门。
  本次展览将于8月18日结束,策展人陈维骏希望此次“吉金——明清铜炉特展”的举办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铜炉的学术研究,使铜炉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明嘉靖/万历 鎏金螭龙耳瑞兽纹熏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长40.6厘米 宽25厘米 高24.5厘米 重7845克
  仿商周鼎式造型,盖顶中央设长方形捉手,其上阴刻太极图,盖面透雕饰以阴阳八卦纹,盖沿与炉身上部分别以鎏金夔龙捧寿字纹装饰,一阴一阳,与盖钮太极图相互呼应。炉身下部通体以浅浮雕松竹梅为底,上点金寿桃麒麟装点,形象鲜活,层次清晰。两侧各附鎏金龙形耳,头部后扭,颈连口沿,四爪攀于器身。下承四鎏金天鸡形足,造型新奇,极为少见。
  明万历 梵文钵式爐
  双龙款
  口径9.7厘米 高7厘米 重679克
  此炉钵式,上阔下收。唇口内敛,沿起立边,其肩丰盈圆润,其腹倾斜而下,突兀收束出平底。外壁通体铸刻缠枝莲托梵文,纹饰密布而不失规整。底款为双龙抢珠款,从龙的造型来看与明万历时的器物十分接近。
  钵式炉乃仿自宋朝填漆大钵盂之款式,钵系佛门法器,鉢炉即属佛门供器,宣德皇帝以其广赐天下重要寺院。
  明万历 鎏金错银仿古饕餮纹瓿式炉
  “明万厉癸丑秋仲胡文明制为石语斋用”篆书款
  口径7.5厘米 高8.3厘米 重706克
  周身浑圆,薄沿外侈,其颈收束,阔肩收腹。肩、腹阴刻回纹锦地,其上浮雕双龙纹、饕餮纹,皆鎏金。足墙以错银手法表现回纹一周。全器工艺繁复、精湛,鎏金保存完好。
  胡文明为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铸铜工艺名匠,云间人(今上海松江)。据《云间杂志》记载其特色有谓“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明天启/崇祯 冲耳三足炉
  “百城楼珍藏”篆书款
  口径20.4厘米 通高11.4厘米 重4517克
  炉身略扁,口沿圆妙,冲耳精对,其足矮短,足底平切。皮色完整,厚润有泽。
  清早期 冲耳三足炉
  “淡宁”篆书款
  口径11.8 通高7 重1213克
  炉身扁宽,口沿外侈,双耳冲天,耳孔形状正由椭圆孔向城门孔演变,束颈鼓腹,其足矮短,丰腴肥美,具有典型的清代早期风格。皮色完整,膛内可见跳刀旋纹。
  与此炉类似的私家款的刻款手法从明代晚期开始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清代早期,特别是在康熙年间较为常见。
  清雍正/乾隆 鬲式炉
  “玉堂清玩”篆书款
  口径22.3厘米 高9.8厘米 重7445克   此炉乃王世襄先生旧藏。口沿宽平,平口起线,凹颈双旋,精准平行。腹圆柔美,曲线优雅,丰而不腴,下承三足,厚重敦实,精工等距。其色蜡茶,黄中带赤,铜质精炼,压手颇沉。刻款笔画清瘦,符合清中期铸刻特点。旧配紫檀底座。
  1. 明中期至晚期 天鸡耳三足炉
  “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8.8厘米 高12.4厘米 重2312克
  此炉造型颇为特殊,传世罕见。口沿薄妙外翻,颈部长而收束,炉身高耸壮丽,炉腹浑圆弧收,丰而不腴。颈部两侧塑天鸡耳,眉目狰狞,双目炯炯,卷羽绕颈,其耳细长而突出。三足兽面,庄重肃穆,此兽面纹造型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最初则起源于青铜器之铺首形制,至明代经过摹古手法的演变使兽面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器身黑漆古色,沉静润泽,细腻如脂,内膛麻子地。
  2. 清康熙/雍正 戟耳深腹三足炉
  “清风对影”篆书款
  口径9.8厘米 高9.5厘米 重1108克
  唇口微侈,束颈,深腹浑圆饱满,两侧塑双戟耳,耳廓平直,耳垂上翘,方中带圆,刚柔并济。下出三乳足,圆润不肥,足底原铜金色可现。器外底篆书刻“清风对影”四字双行款,修整平齐。
  3. 明正德 阿文冲耳三足炉
  “大明正德年制”楷书款
  口径15.2厘米 通高11.5厘米 重2389克
  正德年间伊斯兰教盛行,阿拉伯文字多表现于当朝器物之上,一般多含吉祥祈福之意。
  炉体厚重沉稳,双冲天耳,宽厚有力,外方内圆。腹部三处花式开光,内部鱼子纹为地,浅浮雕阿拉伯文,字口圆润有力,刀笔精准。底承三乳足,足底露铜处,金光熠熠,可见铜质精纯。
  清康熙 四方鼎式炉 连座
  “宣德年制”篆书款
  長18.4厘米 宽15厘米 通高25.8厘米 炉重8555克 座重3995克
  炉呈方鼎式,口沿方正规整,宽边平口,两端起双冲耳,挺拔坚挺,束颈鼓腹,下寰收出四柱形足,与原装台几式座严丝合缝。炉底及其座均铸“宣德年制”四字长脚篆书款,字正工精,结体有度。
  清康熙 押经炉
  连座
  “宣德年制”篆书款
  口径22.8厘米 通高19.2厘米 炉重8955克 座重4255克
  口沿宽平,束颈委婉,鼓腹丰腴,器壁厚度由口沿至腹部渐薄,两侧鋬耳圆而方正,三乳足肥润有力,其底平滑沉稳,铸有“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款识深峻,法度严谨,三足与莲形底座各角度皆能和谐相对,可见铸造之精良。
  此炉典雅庄重,以其口径之宽,是为压经炉中的大型炉,而炉中当属大型炉及小型炉,即口径大于二十厘米、小于十厘米者,传世最为少见。
其他文献
五百年前的明代,御窑炉火不熄,源源不断地将烧造出的精美瓷器送进紫禁城,供皇室赏玩。在严格的挑选标准下,不夠精美的落选品和残次品则遭到集中销毁和填埋。同生于御窑,却面对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或被珍藏于深宫,或被深埋于地下。  五百年后的今天,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首次联合举办瓷器展览—“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对比展”,两种命运终在紫禁城
期刊
1895年台湾发行的台南官银票、台南官钱票,可称为最早的抗日货币,它见证了当年台湾军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完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入侵的悲壮史事。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之役,腐敗无能的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1895年4月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竟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为了迫使台湾人民投降,日本派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日军最精锐的主力近卫师团,于5月27日从冲绳出发,分兵两路进攻台湾。台
期刊
这本《进步青年》出版于1949年10月1日,与新中国同年同月同日生,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一本难得的开国纪念刊。  这本《进步青年》为216期,封面上醒目地印着“进步青年”、“原名中学生”,封面设计新颖别致,具有时代特色。红色的底饰充满着喜庆,在封面的左下角印着1949年9月甫堡创作的漫画《万民欢腾》,在漫画中一句“我们做了国家的主人!我们自己的政府诞生了!”口号,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在漫画中间欢
期刊
以元魏墓志为代表的魏碑体,处于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北魏墓志书法最繁荣鼎盛的时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魏太和廿年(公元496年)到北魏彻底分裂的西魏文帝大统元年(公元535年)。在这近40年的时间里,北魏墓志书法大体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刊刻意味强烈、风格相对单一,即如包氏所说的“具龙威虎震之规”。此期风格与造像题记如出一辙,极为接近,如《元桢墓志》(公元496年)、《元简墓志
期刊
狮子头帽花  长5.2厘米 宽4.1厘米 重6克 无款  此动物头上虽有“王”字,但却不宜解读为老虎,因为它的鬃毛和卷毛更适合将其解读为狮子。这件狮子帽花产自福建,按其造型来看,口中当有一把剑。狮子吞剑,即表示化解戾气,也可表示拥有智慧福德。因为在佛教中,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萨其坐骑就是青狮,而文殊菩萨的代表性法器就是一把“斩断痴愚剑”。  无爪双龙帽花  直径4.9厘米 重7克 无款  这对双龙帽花
期刊
1937年由马芷庠先生著、张恨水先生审定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最著名的旅游指南。书中详细记述了北京的文化历史、旅行交通、工商物产、公共团体、社会公益等丰富趣味的史实和信息,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名著。  老北京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书中“平民食品”一章中,作者以打油诗配画的形式将旧京街头经营小吃的摊贩生动地展现给了我们。这些小吃对我们现在的北京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这
期刊
在中国漫画界,江有生被公认为是一棵“常青树”,不仅其漫画能常画常新,而且其思想和观念总能跟上潮流,站在时代的潮头。  不久前得知著名漫画家江有生前辈因病于2015年5月6日在京逝世的消息,颇为悲伤。  江有生,1921年出生于日本横滨市,原籍广东珠海市。1938年在澳门培正中学美术研究会学习漫画。1942年在苏北参加新四军,抗大第九分校毕业。曾任一旅战地服务团漫画木刻组组长、《苏中画报》主编、第三
期刊
大东书局1923年5月28日出版的《半月》第二卷第十二号,是“李涵秋先生纪念号”。封面为谢之光所绘民初妇女图,内有袁克文的纪念题词、李涵秋先生墨迹和签名、李涵秋先生之遗物等图片多幅,并且刊有纪念李涵秋的文章13篇,还有挽诗挽联等近百首。  《半月》编辑部还为纪念号寫有说明:“本期李涵秋先生纪念号,是为对于李先生表示悼念和敬意而作的,所有材料,除自撰的几种外,其遗像遗物照片事略著作一览表挽联挽诗等,
期刊
睡蓮盛放
期刊
文者,《说文》谓:错画也,象交文』。渐为黼黻文章,五色鲜明而五音谐和。文华若水,纵横徜徉,于峰谷间流转,于埠口旁停顿。『篇章户牖,左右相瞰』(《文心雕龙》),括情理而向明堂,矫辞采而辟泥丸。  周口始自水岸子午街,沟通联达。情之所泛,生发南枝北叶;道之所经,蕴藏古往今来。略如:道之萌,有伏羲氏白龟玉草;道之生,有神农氏五谷丝弦;道之化,有夏王神浆中兴;道之虚,有老子玄铁上善;道之言,有《陈风》泽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