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方法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高考成绩的优与劣。传统的“炒冷饭”令学生索然无味,搞“题海战术”叫学生精疲力竭。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同时,可运用“三题复习法”(精选题、精点题、精讲题),培养提高学生把握重点、攻难突弱的能力,让学生轻松度过第一轮复习,为高考打好坚实基础。
一、教师搜索选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精力和力量是有限的,不同的老师所见试题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在复习时所抓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全面,复习效果就会有明显差异。因此,充分发挥课题组所有教师的力量收集试题,对于提高复习质量就显得尤其关键。
1、书店网上搜索选题
“考试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而答案在书中,但一本参考资料书,即使再好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新学期开学前,高三生物组就要组织每位老师到各大书店、到市内外一些知名中学网站去选择自己认为较好的教学辅导资料,特别是选择一些自己平时没有讲到或讲得不够透彻、学习理解不够深入的重点难点试题,并集体汇总筛选。
2、手中资料剪辑选题
每一章节复习前几天,每位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考纲要求,结合平时学生做题时存在的问题,从各种参考资料中、从上一届毕业班老师编制习题中,从近几年期末统考试卷中,精选了一些经典题目进行变式训练。如: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问:
⑴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病概率是多少?(7/16)
⑵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病的概率是多少?(1/16)
⑶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3/8)
⑷再生一个孩子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多少?(1/4)
⑸再生一个男孩患病概率是多少?(5/8)
⑹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不同于双亲的概率是多少?(3/4)
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对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迁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教师集体编制选题
为了做到以学促练、以练促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题筛选尤为关键。例如:“生物变异”一节试题编制,专门有老师根据考点先后顺序要题,如编到基因突变含义这一考点时,每位老师就能很快拿出相应试题给备课组组长筛选定夺,再让其他老师粘贴在相应位置。其中,各位老师都选了这样一道题: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发生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A、置换单个碱基对;B、增加4个碱基对;C、缺失3个碱基对;D、缺失4个碱基对。在讲解此题时,重点引导学生回顾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两阶段、基因突变的概念,并讨论哪些情况的突变性状一定不会改变、不一定改变、一定改变,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基因突变的实质。这样,一道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少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发散思维能力。
二、学生经常点题
如何全面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复习,是高三第一轮系统复习能否收到实效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创新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充分调动学生自己找差距、找难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能够使老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1、组织学生从训练试卷中点题
每位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分析能力有别,在做试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同。老师如果面面俱到,试卷一讲到底,既浪费时间,效果又差。如果在试题评讲前,让科代表在班上去收集对学生来说不易掌握的题,让每位学生写出试题番号,再交给老师分析,然后有的放矢地讲评,效果就好得多。如:在“光合作用”复习中,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光照强度改变对植物二氧化碳补偿点和饱和点的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等知识点的点题频率较高。为此,我们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次测试类似题目的错误率降低了42%。
2、组织学生从现有资料中点题
老师人数有限,而学生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少学生自己还买有一些参考资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复习时间从现有资料中找出内容新颖、不偏不怪、较难理解或难做的题,再由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进行讲解。如:用图形表示植物体细胞融合后形成杂种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判别、限制酶切割基因后怎样写黏性末端等类型的题目,大多数来自于学生点题。
3、组织学生在给定范围内点题
每一届学生基础都不会一样,整体素质差异有时还很明显。如果不采用新方法,复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老师在大范围搜索重点难点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从能够促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角度,有意识地设定一系列重难点及做题时遇到的不同困难情形,制成专题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选择,并逐一汇总分析每一重难点调查结果。如:在遗传基本定律点题调查时,发现患两种遗传病(伴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时发病概率的计算中,遗传方式不能判别的占20%左右,基因型不会写的占37%,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和患病概率计算错误率达78%,与2005届、2003届调查结果居然大体相似。
三、集中力量破题
对收集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破题效果,必须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发挥整体优势。
1、老师集中研究破题
对那些常讲、常做、常错的题,既可以每月固定一个时间进行集中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集中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杂合子F1自交后得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问各性状分离比分别来自哪代植株所结种子的统计,此题做错率在90%以上。因为此类题涉及知识点多、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就需要组织老师集中讨论,寻求一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降低学生错误率。
2、师生共同讨论破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题其实并不难,要么学生粗心大意看漏了题,要么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不能理解运用;要么不善于抓关键词突破……为了减少此类现象发生,老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易错题,通过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印象。如:果实白色的南瓜(A)与果实黄色的南瓜(a)杂交,正交和反交所结的南瓜颜色与母本一致,但F1所结南瓜全为白色,南瓜颜色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
生:细胞质遗传。
师:怎么判别?
生:正交、反交结果不同,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
师:正交、反交结果是指什么?
生:果实。
师:正交、反交结果不是指结的果实,而是指子代(F1),此题关键是后面一句F1全为白色,说明什么?
生:正交、反交结果相同,为细胞核遗传。
师:为什么正交、反交所结南瓜颜色与母本一致?
生:南瓜属于果实,果皮由母本体细胞有丝分裂而来,具有与母本相同的性状。
这样,可使学生知其错并知其所以错,加深对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区别的理解,并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
3、网络互动商榷破题
无拘无束的思维碰撞是网络议题的最大优势所在,许多想不到的思路会在这里受到启发,一些不太清楚的疑问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在高三生物系统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K12生物论坛、中小学远程教育网、中学生物教学网等资源,将复习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题交给有关专家、邻近友好中学同行共同研究破题方法,如抗虫棉产生的配子中是否一定有抗虫基因、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吞噬细胞能否识别抗原等问题。
良好的复习方法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通过老师选题、学生点题、集中破题,既能够对基本知识进行系统的“客窜”,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全面开花”,又能够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实现“重点攻坚”,全面提升生物复习的效率。
一、教师搜索选题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精力和力量是有限的,不同的老师所见试题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在复习时所抓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把握不全面,复习效果就会有明显差异。因此,充分发挥课题组所有教师的力量收集试题,对于提高复习质量就显得尤其关键。
1、书店网上搜索选题
“考试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而答案在书中,但一本参考资料书,即使再好也不可能完美无缺。所以,新学期开学前,高三生物组就要组织每位老师到各大书店、到市内外一些知名中学网站去选择自己认为较好的教学辅导资料,特别是选择一些自己平时没有讲到或讲得不够透彻、学习理解不够深入的重点难点试题,并集体汇总筛选。
2、手中资料剪辑选题
每一章节复习前几天,每位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考纲要求,结合平时学生做题时存在的问题,从各种参考资料中、从上一届毕业班老师编制习题中,从近几年期末统考试卷中,精选了一些经典题目进行变式训练。如: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下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男孩,问:
⑴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病概率是多少?(7/16)
⑵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病的概率是多少?(1/16)
⑶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多少?(3/8)
⑷再生一个孩子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多少?(1/4)
⑸再生一个男孩患病概率是多少?(5/8)
⑹再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不同于双亲的概率是多少?(3/4)
这样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对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迁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教师集体编制选题
为了做到以学促练、以练促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题筛选尤为关键。例如:“生物变异”一节试题编制,专门有老师根据考点先后顺序要题,如编到基因突变含义这一考点时,每位老师就能很快拿出相应试题给备课组组长筛选定夺,再让其他老师粘贴在相应位置。其中,各位老师都选了这样一道题:原核生物中某一基因的编码区起始端插入了一个碱基对,在插入位点的附近,发生下列哪种情况可能对其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影响最小?A、置换单个碱基对;B、增加4个碱基对;C、缺失3个碱基对;D、缺失4个碱基对。在讲解此题时,重点引导学生回顾基因表达的“转录”、“翻译”两阶段、基因突变的概念,并讨论哪些情况的突变性状一定不会改变、不一定改变、一定改变,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基因突变的实质。这样,一道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不少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及发散思维能力。
二、学生经常点题
如何全面发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讲解复习,是高三第一轮系统复习能否收到实效的重中之重。因此,必须创新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充分调动学生自己找差距、找难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便能够使老师和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1、组织学生从训练试卷中点题
每位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分析能力有别,在做试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同。老师如果面面俱到,试卷一讲到底,既浪费时间,效果又差。如果在试题评讲前,让科代表在班上去收集对学生来说不易掌握的题,让每位学生写出试题番号,再交给老师分析,然后有的放矢地讲评,效果就好得多。如:在“光合作用”复习中,温室中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光照强度改变对植物二氧化碳补偿点和饱和点的影响、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相关计算等知识点的点题频率较高。为此,我们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重点讲解,第二次测试类似题目的错误率降低了42%。
2、组织学生从现有资料中点题
老师人数有限,而学生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不少学生自己还买有一些参考资料,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复习时间从现有资料中找出内容新颖、不偏不怪、较难理解或难做的题,再由老师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题进行讲解。如:用图形表示植物体细胞融合后形成杂种细胞染色体组数的判别、限制酶切割基因后怎样写黏性末端等类型的题目,大多数来自于学生点题。
3、组织学生在给定范围内点题
每一届学生基础都不会一样,整体素质差异有时还很明显。如果不采用新方法,复习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老师在大范围搜索重点难点知识的基础上,还要从能够促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角度,有意识地设定一系列重难点及做题时遇到的不同困难情形,制成专题调查问卷发放给学生选择,并逐一汇总分析每一重难点调查结果。如:在遗传基本定律点题调查时,发现患两种遗传病(伴性遗传、常染色体遗传)时发病概率的计算中,遗传方式不能判别的占20%左右,基因型不会写的占37%,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和患病概率计算错误率达78%,与2005届、2003届调查结果居然大体相似。
三、集中力量破题
对收集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此,要想达到理想的破题效果,必须整合各方面的人力资源,发挥整体优势。
1、老师集中研究破题
对那些常讲、常做、常错的题,既可以每月固定一个时间进行集中议题,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集中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杂合子F1自交后得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问各性状分离比分别来自哪代植株所结种子的统计,此题做错率在90%以上。因为此类题涉及知识点多、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就需要组织老师集中讨论,寻求一个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降低学生错误率。
2、师生共同讨论破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题其实并不难,要么学生粗心大意看漏了题,要么对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不能理解运用;要么不善于抓关键词突破……为了减少此类现象发生,老师可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易错题,通过师生互动加深学生印象。如:果实白色的南瓜(A)与果实黄色的南瓜(a)杂交,正交和反交所结的南瓜颜色与母本一致,但F1所结南瓜全为白色,南瓜颜色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
生:细胞质遗传。
师:怎么判别?
生:正交、反交结果不同,总是表现为母本性状。
师:正交、反交结果是指什么?
生:果实。
师:正交、反交结果不是指结的果实,而是指子代(F1),此题关键是后面一句F1全为白色,说明什么?
生:正交、反交结果相同,为细胞核遗传。
师:为什么正交、反交所结南瓜颜色与母本一致?
生:南瓜属于果实,果皮由母本体细胞有丝分裂而来,具有与母本相同的性状。
这样,可使学生知其错并知其所以错,加深对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区别的理解,并养成一个良好的解题习惯。
3、网络互动商榷破题
无拘无束的思维碰撞是网络议题的最大优势所在,许多想不到的思路会在这里受到启发,一些不太清楚的疑问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在高三生物系统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K12生物论坛、中小学远程教育网、中学生物教学网等资源,将复习试题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题交给有关专家、邻近友好中学同行共同研究破题方法,如抗虫棉产生的配子中是否一定有抗虫基因、种群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吞噬细胞能否识别抗原等问题。
良好的复习方法是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在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中,通过老师选题、学生点题、集中破题,既能够对基本知识进行系统的“客窜”,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全面开花”,又能够对差错做出详尽的分析,找出错误根源,实现“重点攻坚”,全面提升生物复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