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缺失,提高小组合作的实效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136172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成为我校一大特色,并向全市推介,但在常规的巡课、督查中,我觉得“小组合作”运用仍有多方面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效率和学科质量的提升。
  一、小组合作运用的“漂流化”
  漂流,是指小组合作方式的运用随性地浮于表面,未能“沉底”,导致实效不足。
  其一,个体差异导致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我校合作小组的建制是A、B、C三类学生各两人组成。其目的是小组合作下的“生生互动,共同发展”。在小组合作中,往往A类学生是“公子”,B类学生是“书童”,C类学生是“听客”。小组合作是“A+A=2A”式合作,充其量是“2A+2B”式合作,未能达到“A+B+C=共同合作成长”的目的。
  面对这种弊端,笔者认为教师要加强A类学生的培训,他们首先要能引领B、C类学生参与,然后督促B、C类学生履行各自职责。特别是要对C类学生降低合作要求,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参与热情。
  其二,小组合作时机随意安排。
  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遇到学习瓶颈,凭借个体力量无法突破,必须借助合力才能达成目标时开展。某教师教学《皇帝的新装》,在简介作者安徒生时就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种合作很显然是“为合作而合作”。因为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自己解决,如果再去合作,不但遏制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而且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性。
  二、合作过程设置的随意化
  其一,缺失个体独立思考的过程。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个体首先要自主学习,合作必须是独立思考后的合作。而我们的老师往往不顾问题的难易,拈来就用,把合作学习当成“包装”课堂的手段。
  某参赛教师教学《都市精灵》,投影出这样一道合作探究题:“这些精灵在北京的过去和今天的处境一样吗?今天北京的精灵的处境和别的地方一样吗?”随即就让学生直接进行合作探究。其实,这两个问题,学生只要独立阅读文本就可找出答案。
  其二,缺失明确的合作目标要求。
  任何一个学习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目标要求,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否则,会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
  某教师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学”环节中,让学生合作疏通文意。就合作内容而言是具体的,但达成什么样的疏通目的要求不够明确。是大概说出意思还是重点字词落实后疏通文本?面对这样无明确目标要求的合作,学生就借助书下注释大概说说而已,到了下一个解释重点字词的环节验收时,学生依然茫然无知。
  其三,缺失精准的文本问题设置。
  语文课选择什么内容进行合作,这是关系到合作是否有价值的重要问题。
  某教师教学《囚绿记》,在“议”环节,设计这样一个合作问题:“自读课文1—7节,用圈点读书法找出关键句分析,作者所住的房间是潮湿炎热的,但他为什么喜欢它?”针对此问题的合作,完全是嵌入式的伪合作。“圈点读书法”是读者个体对文本的理解,它有着“特立独行性”。而教者设置这一合作问题,显然失去了“圈点”的独特性。
  事实上,文本的重难点才是合作的必要处。教学重点是教学活动中应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它往往值得学生合作讨论;教学难点因其理论性较强或因与学生认知水平差距较大,理解起来有困难,它需要借助小组集体力量去解决。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旁落化
  其一,师生合作共同体构建不足。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咨询者、顾问、参与者,可我们教师往往在学生合作学习时,要么站立于讲台,要么踱步游走,置身学生合作活动之外,这无疑会淡化教师作为课堂环境要素的功能,破坏和谐课堂文化的构建,不利于“师生互动合作共同体”的形成。
  其二,引领学生合作中生疑不足。
  小组合作学习固然是为解疑而合作,但“学贵有疑”,合作中要有“新疑”产生,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新疑”的产生,必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我们教师往往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单纯为“所设疑”,却不关注“生新疑”。
  教学中学生会随机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有教育意义的,如果教师能引领学生对其进行合作交流,必定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四、小组有效评价的单一化
  其一,侧重学习结果,缺失过程评价。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解疑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教师势必要关注合作过程。
  而我们教师往往侧重于关注合作问题的结果是否正确或全面,却未关注A、B、C三类学生是如何合作的:是否完成各自的任务,是否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是否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合作小组任务。这样的关注缺失很显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对B、C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起不到实质性的促进作用。
  其二,侧重学习水平,缺失情感态度变化的评价。
  小组合作不仅要关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同時也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提升。事实上,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是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
  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某教师教学《父母的心》时,教者依据教学重点,设计了这样的合作探究题“文中父母交换孩子的理由各自是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心理?你懂得了什么?”教者不仅仅关注前两个知识能力问题,更关注“你懂得了什么”的情感态度的升华,关注到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深层的理解、感知、感恩。
  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目标是让有差异性的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影响小组合作有效实施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只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细节,认真研讨,努力改进,就一定能有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本文系扬州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网络研修与校本教研有效整合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13/N/01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有基于学生言语习得特点、语文学科特点、学生语文阅读实践的独特的教与学的方法。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够正常、有效、自如地运用这些基本方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既有了具体可用的操作方法,也能始终保持语文课的“语文味”,不会失去“语文性”。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案例,来谈一谈常用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  1.圈点法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读书时的圈点。圈点法,就是在读书的时
期刊
诗词言简义丰,一字一句裹挟着作者“层层叠叠”的情思。有些诗词与我们“相隔甚远”,理解起来当然有难度。有些诗词则是很“平易近人”,比如现代诗,似乎一读就懂,但又往往陷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地。因此,诗词教学的难题就在于,怎样从表面一点一点掀开,一层一层深入,理解诗词的丰富内涵。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改“精读”为“教读”,改“略读”为“自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首现代诗相
期刊
(接上期)  (三)“新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探析  “新型材料作文”自2006年首次在全国卷中出现后逐渐被推广,2012年—2018年,只有极少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偶尔出现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大部分试卷采用“新型材料作文”。新型材料主要类型可以概括为“社会时事型”“象征寄寓型”“哲学思辨型”“想象展望型”几种。  1.社会时事型材料作文  社会时事型材料,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为背景加工而成,命题者
期刊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师熟悉的名家之作。大多数语文教师是依据教学参考书,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品评父亲如何艰难地过铁道买橘子的句段,来感受父爱的厚重和伟大”,我以往的教学也是这样设计的。  但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和培训,我对课堂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转变就是备课不再先看教学参考书,尽量多素读文本,要先有自己对文本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独立思考和教学预设,再去参阅其他教辅用
期刊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节选了《昆虫记》里《蝉》的部分内容,这是初中孩子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第一次读科学小品文,所以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科学小品文语言的生动就至关重要。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了解法布尔在向我们介绍蝉的生命历程,可是在科普知识的背后还有什么是需要学生读出来的呢?孙绍振先生就曾经说过:“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
期刊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然而书读得多了,就一定“气自华”了吗?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恐怕难成此效。书上的文字要转化为一个人的气质,是需要一个“吸收”的过程的。而这个“吸收”的过程,正是对文字进行深度阅读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呢?不妨让学生尝试换个身份来阅读,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读者,可能既有趣又能推动阅读的深入。  一、当个“小侦探”,破译文字背后的密码  一次骨干教师开设展示课,
期刊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我省八年级学生在说明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等实用类文本阅读方面的状况不如文学类文本,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这暴露了我省语文课程文本读写训练失衡的现状。信息化时代,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信息的提取、分析和运用,语文教学要为学生的未来服务,就必须重视实用文读写能力的培养。  2018年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旧版相比,丰富了“学习质量”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对“学业质量内涵”“学习质量水平”“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与规定,特别是对于“学业质量水平”的描述,具有拓荒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着眼素养。学习质量标准不是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简单的规定,而是着眼于语文的核心素养,描述了语文学科在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
期刊
本期话题围绕深度阅读的指导路径展开。南京市科利华中学自2014年以来,将阅读拓展课正式排入课表,语文组老师在指导策略的探索、阅读支架的提供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确立了立路标、配任务、给方法的指导路径,即先给定路标,明确阅读的方向;再设计任务或任务链,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然后提供阅读方法或阅读工具,支持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目标。下面呈现一些他们的讨论,供读者参考。此组文章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
期刊
比较阅读是将文学名著中的某些内容或者几部名著的内容进行对照的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等方式,发现其共性和个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名著的认识和理解。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从单部作品的阅读中拓展开去,将初中阶段必读乃至整个学习生涯中所读的文学作品融会贯通,建立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这对孩子当下的名著阅读乃至今后的阅读习惯都会有长远的积极意义。  比较阅读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要作比较,学生首先要明确比較什么。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