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言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常常会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不易产生兴趣。因此,如何增强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就显得更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主题型教学策略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主题型教学策略 主体地位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一种传承,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收,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如果不了解古代的文化与特殊的词法、句法,就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涵义,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值得引起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一、主题型教学策略概述
所谓主题型教学策略,就是围绕某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的教学活动安排,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中心,围绕核心设计教学任务,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而主题的选取,则需关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主题型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转变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立体性地分析文言文,理解文言文,进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教师更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寻找适合学生的“主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对文言文内容、学习技巧的掌握,不断深入主题,培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型教学策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深入挖掘文章主题,重视文学积淀。
在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古文内涵的深入分析,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史为鉴,增强文言文的可读性。
例如: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刘禹锡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将其生平经历作为一个专项主题来欣赏,引导学生在赏析其社会背景、性格特点、思想状况时,穿插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诗文创作。如:《秋词》时期,他的积极、乐观;《陋室铭》时期,他的安贫乐道、高洁志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期,他对宦海沉浮的悲愤,但依旧豁达、坚定的信念。
也可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促使其主动探索与品味,感知作家的个性与情感,进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创设主题情境,培养学生高贵品质。
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前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文言文作为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其中不乏对自然向往的情境描写与情怀抒发,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主题,促使学生置身于文言文的细致刻画之中,拓展其思维想象的空间,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其高贵的品质。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作者对战乱频发社会的不满、壮志难酬,进而寄情山水的一种情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门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字字淳朴、感情真挚,表达了一种远离喧嚣社会、浮华名利,寻找一片净土的情怀。
在这样情境创设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其审美理念的建立,培养其高洁的品质,引导其在自然、淳朴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有效选取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诗文中,思念故乡、家国情怀等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应善于这类文言文的总结与归纳,将其更具体、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表达的这种不忘报国的悲壮情怀,激励了无数的爱国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刻画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热切思念和热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思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以此为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涤荡学生的精神与思想,促进学生净化心灵,在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热爱祖国,关怀他人,认真学习,更好地为人类作贡献。
总而言之,初中文言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应用主题型教学策略,着眼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对主题的确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其感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巨大意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科学、人文、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寻找字里行间的古韵,打造趣味课堂,促使文言文教学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迈出更坚定的步伐,最终促进学生长远自主地发展。
关键词: 初中文言文教学 主题型教学策略 主体地位
文言文,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一种传承,有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吸收,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如果不了解古代的文化与特殊的词法、句法,就无法真正理解文章的涵义,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值得引起教师的关注与重视。
一、主题型教学策略概述
所谓主题型教学策略,就是围绕某一个话题或主题进行的教学活动安排,以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中心,围绕核心设计教学任务,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而主题的选取,则需关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落实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主题型教学策略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能够有效转变沉闷、乏味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立体性地分析文言文,理解文言文,进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相关知识;教师更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寻找适合学生的“主题”,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设计任务,引导学生逐步实现对文言文内容、学习技巧的掌握,不断深入主题,培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主题型教学策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1.深入挖掘文章主题,重视文学积淀。
在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古文内涵的深入分析,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史为鉴,增强文言文的可读性。
例如: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刘禹锡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将其生平经历作为一个专项主题来欣赏,引导学生在赏析其社会背景、性格特点、思想状况时,穿插其不同阶段的不同诗文创作。如:《秋词》时期,他的积极、乐观;《陋室铭》时期,他的安贫乐道、高洁志趣;《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期,他对宦海沉浮的悲愤,但依旧豁达、坚定的信念。
也可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家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构建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促使其主动探索与品味,感知作家的个性与情感,进而更深层次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创设主题情境,培养学生高贵品质。
初中生正处于形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当前的教育理念更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文言文作为我国灿烂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其中不乏对自然向往的情境描写与情怀抒发,这些都可以作为一个教学主题,促使学生置身于文言文的细致刻画之中,拓展其思维想象的空间,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其高贵的品质。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作者对战乱频发社会的不满、壮志难酬,进而寄情山水的一种情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门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字字淳朴、感情真挚,表达了一种远离喧嚣社会、浮华名利,寻找一片净土的情怀。
在这样情境创设中,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其审美理念的建立,培养其高洁的品质,引导其在自然、淳朴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3.有效选取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中国古诗文中,思念故乡、家国情怀等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师应善于这类文言文的总结与归纳,将其更具体、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对文言文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所表达的这种不忘报国的悲壮情怀,激励了无数的爱国者;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刻画了天涯游子对故乡的热切思念和热爱;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思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以此为主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涤荡学生的精神与思想,促进学生净化心灵,在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的同时,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热爱祖国,关怀他人,认真学习,更好地为人类作贡献。
总而言之,初中文言文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应用主题型教学策略,着眼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对主题的确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其感悟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巨大意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科学、人文、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寻找字里行间的古韵,打造趣味课堂,促使文言文教学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迈出更坚定的步伐,最终促进学生长远自主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