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metonymy和synecdoche汉译探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在考究metonymy和synecdoche作为英语辞格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现有“喻”类译名和“代”类译名的得失,比较了它们和汉语修辞格“借代”中的“旁借”和“对代”的异同,并建议将其译为“相关性借代”和“隶属性借代”。
  关键词:metonymy synecdoche 修辞 汉译探析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metonymy和synecdoche是英语修辞学中的一对重要辞格,不仅其内涵极易混淆,而且其汉语译名也莫衷一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此组术语也未形成统一的汉语译名。本文拟在考察metonymy和synecdoche内涵的基础上,对其汉语译名提出自己的思考,并藉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二 metonymy和synecdoche的内涵
  
  metonymy和synecdoche既然是英语语言中的修辞格,那么,其内涵也只能从地道的英语词典或英语修辞学书籍中来求得考证。
  1 metonymy的内涵
  从词源上来看,metonymy原为拉丁语metonymia,来自于希腊语的metōnymia,意为“事物名称的改变”。《韦氏词典》对metonymy的定义为:“metonymy是用一种事物代替另一事物名称的修辞格,这一事物要么是另一事物的属性,要么与另一事物有所关联”。《维基百科全书》对metonymy的定义是:“在修辞学中,metonymy是用某一词汇来指代某一概念或者事物,而这一概念或事物是与该词汇最初所指概念或事物密切相关的。”并且,《维基百科全书》给出了51个关于metonymy的范例,如sweat指代hard work等。
  2 synecdoche的内涵
  从词源上来看,synecdoche原为拉丁语,来自于希腊语的synekdochē,意为“同步性接受或理解”。《韦氏词典》对synecdoche的界定为:“它以部分代替整体,整体代替部分,种代替属,属代替种,材料代替该材料制作的物体”。《维基百科全书》对synecdoche的界定则与《韦氏词典》完全一样。《维基百科全书》提供了如下关于运用synecdoche的例子:
  (1)部分代整体:The ship was lost with all hands.
  (2)整体代部分:Use your head to figure it out.
  (3)种(具体)代属(概括):Could you pass me a Kleenex?
  (4)材料代物体:Those are some nice threads.
  3 metonymy和synecdoche的比较
  尽管有人认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synecdoche属于metonymy的一个分支。但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维基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区别:当用A来指代B时,如果A是B的一部分,则该辞格为synecdoche;如果A与B紧密相关但A与B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则该辞格为metonymy。鉴此,李鑫华认为,当两样事物互相没有隶属关系但又关系很紧密,说到其中一样就使人很快联想起另一样来的是metonymy;两者之间有隶属关系或用局部代替全部或用全部代替局部的就是synecdoche。由此可见,区别metonymy和synecdoche可以运用“相关性”与“从属性”这两把钥匙。比如,用head(头)代替wisdom(智慧)时,二者之间靠的是相关性联想且没有从属关系,故属metonymy;而用head(头)代替brain(脑)时,二者之间具有隶属关系(brain是head的一部分),故属synecdoche。
  4 一点争议
  在前辈学者的研究中,对于例句“The kettle is boiling”之类的“容器代”的辞格判断充满了争议。文军(1991)、范家材(1992)、黄任(1996)等认为这类例句属于metonymy,而冯翠华(2005)认为是synecdoche。
  通过审视上述各例及《维基百科全书》关于metonymy和synecdoche的区别,我们认为,the kettle和其指代的对象“茶壶里的水”,不具有如hands(手)和sailor(水手)、threads(线)和clothes(衣物)、wheels(轮子)代替car(车)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故不属于synecdoche。正如黄任(1996)所言,“通过讲某物的常用容器,让别人联想到被盛的东西”,因此,the kettle和其指代的对象具备相邻性的联想关系,故为metonymy。
  
  三 metonymy和synecdoche汉译探析
  
  到目前为止,各种书籍及学术刊物上出现的关于metonymy和synecdoche的汉语译名虽然五花八门,但基本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类:
  1 “喻”类译名
  所谓“喻”类译名,即指其汉语译名中带个“喻”字。如metonymy的现有中文译名就有“转喻”,如谢祖钧(1988:106)、胡曙中(2004:332)等;“换喻”,如黄任(1996:78)、蔡基刚(2005:99)等;“借喻”,如刘宓庆(1998:476)。Synecdoche的现有中文译名有“提喻”,如黄任(1996:78)、胡曙中(2004:331)等;“借喻”,如《山东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一)》(P210)等。
  上述译名中,首先犯了常识性错误的是“借喻”。众所周知,借喻,就是本体不出现,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的比喻。陈望道(2008:61)认为,要用比喻,必须注意两点:第一,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有一点极其相类似;第二,比喻和被比喻的两个事物又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同。王希杰(2004:382)也同样认为,比喻的构成,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本体和喻体不同质,有差异处;二是两者之间有相似点。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上述metonymy的例子中,比如用Hollywood指代“美国的电影业”时,甲事物和乙事物满足了两者不同质的条件(一个是地名,一个是产业),但是很难找到“有一点极其相类似”。而在上述synecdoche的例子中,比如用hands(手)代替sailor(水手)时,甲事物和乙事物则违背了两者同质(手乃人体的一部分)的条件;而且,同样很难找到“有一点极其相类似”。而像“晓妆新,高绾乌云”的借喻句中,“头发”是本体,“乌云”是喻体,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是“乌黑”。
  其次,上述其他译名比如“转喻”、“换喻”、“提喻”等都带个“喻”字。据《现代汉语词典》,“喻”有“说明,告知;明白,了解;比方;姓”4个义项。由此可见,“转喻”、“换喻”、“提喻”等译名一方面并没有揭示这两个辞格的真正内涵,而且让人感觉深奥难懂;另一方面,很容易让人误会其是一种新的比喻。例如,束定芳(2004)就认为,“换喻(metonymy,笔者注)也可以看作由3个部分组成:本体、喻体和喻底。但与隐喻不同的是,在换喻中,本体从不出现,喻体就是喻底。本体和喻体是以隐含的方式在起作用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而这两个事物之间并不存在一种相似的关系,喻体之所以可以替代本体,因为它代表了本体的某一特征。提及这一特征,听话者就能够推断出所指的实际上是本体”。此段描述中,“本体”和“喻体”这一提法颇为不妥。一般而言,“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黄伯荣、廖序东,2002:241)。当用“本体”和“喻体”描述metonymy时,很容易让人误会其是比喻的一种。而且,既然metonymy中,两个事物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为何不用“本体”和“代体”这样语义明确的术语来描述其相互关系(王希杰,2004:403),而要用“喻体”这一偏离其本质的术语呢?
  2 “代”类译名
  所谓“代”类译名,即指其汉语译名中带个“代”字。而且,有趣的是二者都被译为“借代”。如将metonymy 译为“借代”的就有王佐良(1980:93)、范家材(1992:100)等。而将synecdoche 译为“借代”的有余立三(1985:30)等。欲知此类译名是否忠实,我们首先得考究“借代”在汉语修辞学中的意义。
  在汉语修辞学中,所谓“借代”,就是“借此代彼,不用人和事物的本来名称,借用同它具有相关关系的人或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相关关系都可以构成借代,常用的是特征、标志、部分、整体等”(王希杰,2004:403;陈望道,2008:65)。例如:
  (1)“一年一次?”长辫子很有把握地问。(王友生《漩涡》)
  (2)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在上述例(1)中,“长辫子”指梳着长辫子叫李明的人;例(2)中,用“袁世凯”指称当时通用的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王希杰,2004:404)。
  黄伯荣、廖序东(2002:248-250)认为,借代的基本类型有“特征、标志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等。对比前面关于metonymy和synecdoche的英语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借代”和其基本意义对等,故可以将其译为“借代”。因此,有的研究者就认为,这两个术语不妨都译为“借代”(王景飞、刘韶方,2001)。
  陈望道(2008:65-73)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到,借代“大别为两类。一为旁借,二是对代”。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英语的metonymy大致相当于汉语的“旁借”,英语的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互代法)大致相当于汉语的“对代”,只是在分类上,相互略有出入(汪平潮,2003)。据陈望道:“旁借的方式,约有四组”,即(1)事物和事物的特征和标记相代,如“纨绔”代替富贵子弟;(2)事物和事物的所在或所属相代,如“四海之内”代“四海之内的人”;(3)事物和事物的作家或产地相代,如“杜康(人名)”代“酒”;(4)事物和事物的资料或工具相代,如“洋布(制作国旗的材料)”代“国旗”。而“对代”同样也可以分作四组,即(1)部分和全体相代,如“帆”代“船”;(2)特定和普通相代,如“香资”代“银钱”;(3)具体和抽象相代,如“落日”代“落日的残光”;(4)原因和结果相代,如“倾国”代“佳人”。通过对比前面《维基百科全书》中关于metonymy和synecdoche的定义和此处陈望道先生对“旁借”和“对代”的界定,我们发现:“旁借”的前三类属于英语中的metonymy,第四类事物和事物的工具相代也属于metonymy;但事物和事物的资料相代在英语中却属于synecdoche。而“对代”除了最后一类外,其余类别则和英语的synecdoche完全对等。由此可见,如果草率地把metonymy译为“旁借”,synecdoche译为“对代”,同样不能反映英汉修辞学中这4个术语的真正内涵。
  
  四 结语
  通过前面的对比,我们认为,“代”类译名比“喻”类译名能更忠实地传达metonymy和synecdoche这两个英语修辞格的内涵。其虽然和陈望道先生所提的“旁借”和“对代”大体上对等,但又不完全对等。因此,为了尽可能地保留其英语辞格的真正内涵,笔者建议不妨将metonymy和synecdoche分别译为“相关性借代”和“隶属性借代”。这样,一方面既揭示了其“借代”的共同本质,另一方面又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字面上的区别。这样翻译妥当与否,还请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词语的选择与效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2]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5]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 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 胡曙中:《现代英语修辞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 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 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10] 山东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编:《山东省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论文集》(一),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 束定芳:《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外国语》,2004年第3期。
   [12] 汪平潮:《英语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与汉语“借代”比较探析》,《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第4期。
   [13] 王景飞、刘韶方:《关于“metonymy”、“synecdoche”和“antonomasia”的译名》,《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1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 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0年版。
   [16] 文军:《英语写作修辞》,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7] 谢祖钧:《英语修辞》,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18] 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作者简介:
   黄蕾,女,1973—,江苏江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语用学,工作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何明烈,男,1974—,四川阆中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汉英语言对比,工作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概念之表征,至今仍无共识。因其在范畴化基础上形成,而范畴围绕原型构建,故其可用原型意象、意象图式表征,因后者不仅可储存于记忆,还可在心理空间进行抽象、隐喻、转喻等操作。  关键词:概念表征 意象 意象图式 隐喻投射 转喻操作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概念表征的理论很多,影响较大的当属经典理论、原型理论、样例理论、图式理论、知识理论。本文拟用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相关原理,论证
期刊
摘要 层递手法在古典诗歌中有着相当普遍的运用。本文试以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为例,通过对层递手法的界定、类型、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层递手法对于诗歌情感的表达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值得现代诗歌创作借鉴。  关键词:层递 诗歌 情感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层递是古典诗歌中运用相当普遍的一种手法。它在表达深沉情感的方式上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借景烘托,间接抒情;第二种类
期刊
摘要 “把”字句意义既不是致使义,也不是处置,它是语言主观性表达主观化的一种手段,已经高度语法化。通过汉英平行语料的对比,可知英语主观性的表达跟汉语在手段上有很大的不同——英语主要采用词汇手段,而汉语主要采用句法手段。  关键词:“把”字句 主观性 主观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汉语语法研究历来就重视对句式的研究,这可以说一直伴随着《马氏文通》以来汉语语法研究的整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德国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儿童文学翻译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爱丽思漫游奇境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这篇童话的几个中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该以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审美需求为基础,用符合儿童的语体特点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忠实地传达出来。  关键词:目的论 儿童文学 童话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龙”这一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化词的翻译历来颇有争议,即使是在《红楼梦》全译本这样的典范之作中,“龙”的翻译亦有其不足之处。根据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可将《红楼梦》中的“龙”音译成“loong”。通过这一在英文中具有一定使用基础,而又为汉语所特有,并带有象形文字特点的词的选用,世界人民对“龙”的文化内涵会有一个更加正确的认识,而对《红楼梦》译本的不断完善,也会使其在西方更具影响。  
期刊
摘要 散文翻译要贴近与再现原文风格,保证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译出散文的风格首先需要抓住原作风格的表现手段,如散文的外部形式标记(语音、词汇、句法篇章、修辞)以及内部形式风格;其次,运用模拟、对应、重建、淡化等手段再现风格;第三,相对于所指意义而言,通常优先传达内涵意义。  关键词:散文 风格 标记 意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散文有多种外延,英语里没有“散文
期刊
摘要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该理论以其全新的视角和鲜明的政治立场,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为翻译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性别化主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 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20世纪的最后30年是一个“女性主义时代”。在这
期刊
摘要 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及功能文体学的一大核心概念,其理论意义及研究价值已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语法隐喻的名词化、形容词化和过程转化等方面,阐释了英文抒情诗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并对语法隐喻在英文抒情诗中所具有的凝聚功能、扩充功能和衔接功能这三大文体功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英文抒情诗 语法隐喻 文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抒情诗不仅是诗歌的精华,更是文学
期刊
摘要 凯撒·弗兰克,比利时人,是19世纪法国音乐史转型期的重要人物,被尊称为“法国近代音乐之父”。本文通过对其作品《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细致入微的分析,试图透视出作曲家包容的生命理念。  关键词:弗兰克 包容品质 《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 包容的含义    “包容”在中国的词源中有两层含义,其一为“宽容”,另一为“容纳”。前蜀时期杜光庭在《皇
期刊
摘要 本文首先结合了萨特在其作品《存在与虚无》中表达的观点“坏信仰”,对《三姐妹》和《送冰的人来了》两部作品中荒谬的主题进行分析。在戏剧手段方面,两位文学巨匠皆属于现实主义流派,但为了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两位剧作家采用的艺术手法皆带有反传统的特点。两位不同时代的剧作家通过相似的主题及戏剧手段运用,展现了在纷杂的世界中人类的荒谬经历和人类如何用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荒诞的世界。  关键词:荒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