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念 优化教学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s13241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实施,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对内容、情感和立意方面进行综合整体的解析。如果没有从整体上去观照文本就去分析文中的局部与细节,那必然导致断章取义,理解也肯定存在偏颇,从而导致阅读的失败。因此,本文从理念创新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从整体上对现代文进行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高考;语文教学;策略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的重点又是难点,但如果找准了方法,那么我们就无须“望文生畏”了。以下是本人多年来的现代文解题心得,希望对广大师生有点启发和帮助。
  一、紧扣内容,分析内涵
  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首要环节,只有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大意才能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其写作手法,这对进一步解读文本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边阅读边作标记的习惯,每读一段就标记这一段中的关键词、句,等到读完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出来了。这样就节约了阅读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比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题《山峦》,整篇文章一共八个自然段,前三段是写年轻的贵族女性成长的背景,文章从三个方面赞扬她们的崇高。第1自然段是描写社会的黑暗,第2自然段是描写人性的崇高,“一群有理想、有民族感的贵族青年站在了起义队伍的前列。”“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第3自然段是描写“必须要有同样崇高的心灵才能理解这种高尚的生命”。第4自然段是写她们五彩斑斓般的童年生活,但她们同时必须接受严峻的生活考验。第5自然段是写严峻的生活造就了她们的崇高。第6自然段是写她们对真理义无反顾的追求。第7自然段是写她们在苦与悲中成长为“山峦”。第8自然段是歌颂她们的崇高。概括全文,《山峦》的主要内容就是:以俄国十二月革命为背景,歌颂了一批年轻的贵族女性在革命中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高贵品格。所以根据文章内容,回答试卷第17题“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我们就可以简要地回答为:“①希望自由(或对自由的渴望)。②痛恶专制(或对专制王权的痛恨)。③热爱祖国(或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同情奴隶(或对奴隶的关注和同情)。”试卷第18题:“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我们就可以概括为:“她们①出身很高贵;②童年十分幸福;③生活很优裕;④但是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
  二、紧扣结构,解析文章
  要想对文章有正确而深入的解读,我们就必须细读全文,弄清楚文章的整体布局。把握文章结构的常规方法就是循序渐进地读,每读一段归纳一段的中心思想,或者找出各段落的中心句。最后统观全文,理顺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文章结构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总分式、顺承式、递进式、并列式等。而高考现代文阅读以散文居多,它又可以分为纵式结构、横式结构以及纵横交错结构。
  例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阅读题《时间怎样地行走》,学生拿到文本就可以边读边概括每段大意。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童年时“我”对墙上的挂钟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拜,因为它掌管着时间,我们的作息似乎都受着它的支配;第二自然段写了童年时“我”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能经得起诱惑的,从来都是循着固定的轨迹行走;第三段写了上初中以后,手表里的时间给“我”一种偷偷摸摸的感觉,我故意冷落它;第四段写了时间到处存在;第五段写了成年以后,“我”察觉时间存在于丰富的生活中;第六段写了“我”感悟到时间是我们的伴侣。读完全文,可以看出文章是纵式结构,以时间为顺序,按照童年、青少年、成年以后三个时间段来叙述“我”对时间的不同感受,描写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指出“人”和“时间”关系:时间是永恒的,它支配着人的生活;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时间是人的伴侣,它引领着人类的生命。通过这样的精读,文章的结构立即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因此根据文章结构,试题第15题“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我们就可以梳理为:“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即以人生过程为线,贯穿对时间的不同感悟)。”
  三、紧扣主旨,探究作品
  主旨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一切材料的安排与布局都是围绕主旨进行的。明白文章的灵魂所在,有助于真正领悟全文,为答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论是美国当代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要素,还是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的“作家—作品—读者”三角关系,都强调文学艺术活动是一种反馈性、互动性和多向性的活动。因此,要真正地读懂作品,就应将作者及文章背景,以及当时所处时代的价值观、世界观等资料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解读作品。但是在考场中,学生更多面对的只有文本。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在文章中寻找“蛛丝马迹”,并在平时的教学中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其阅读知识,积极扩充其阅读能量,有助于考试中真正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比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II阅读题《海南杂忆》的篇末显示写作时间:1963年5月13日。如果注意到这个信息,并且了解一点中国1963年的历史,把握文章的主旨(通过表现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来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就轻而易举了吗?又比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二选取了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老家》,对这篇经典散文的鉴赏就应该从宏观上来把握。文章后面所设的4道题目均紧紧围绕文章的主旨——作者对故乡无尽的思念之情来描写。找准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清晰了,才知道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每段中心词句的重要作用。如第21题A项“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这两句诗,使人不禁联想到李白的“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本文的主旨是思乡。A项中的两句诗,都共同表达了思乡的主题,因而是正确的。B项“文章以诗作引,从梦境写起,情真意切,特别是对‘文化大革命’后两次回老家的描写,把那种思乡之情融入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使得意境丰富,主题深入。”“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其实并没有使主题得到深化,因为主题是思乡,思乡之情怎样深化?因而B项不正确。E项“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一席话意味深长,主要表明作者生怕被家乡父老遗忘深长。”E项违背了本文的主旨,因而也不正确。
  总之,高考现代文的阅读文章不是一篇完全独立的文章,不是完全分割于文章之外的作品,解读文章应该从作者身处时代、文章描述的写作年代历史大环境,以及文章所要表现的主旨,对什么事物、人物或环境的表述等等要有联系,从整体进行把握,才有可能准确、快速读懂全文,正确解答文题。
  
  参考文献:
  [1] 巢宗祺,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
  [2] 刘永康.格式塔整体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 刘芝蓉.试谈整体性阅读[J].现代语文,2009(2).
  
  (作者单位:广东省顺德区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寻找打开心灵的钥匙;放下架子倾听学生的心声,体味他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心事”,才能实现教学的双赢。本文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教师的自我反思。  关键词:倾听;将心比心;双赢      一、背景介绍:受命于危难之机  2008年的暑期开学,年轻的我第一次任毕业班教师,我顿感肩上的担子重了起来,没有经验积累,而且个别“能量大”的孩子也正在此时开始“发作”。  带毕业班时虽然早有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们党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改革开放;邓小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原则。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不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①教师要精心备课,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验能力、生活经验等创设问题情境;②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产生质疑、困惑,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比如在
班主任怎样通过角色改变来实现对班级的有效管理,怎样做到关注与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通过思索与实践,我得出的经验是——用心用情,适时而变。用心,即花心思、动脑筋,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出正确的角色定位;用情,即用真情、去体会,感受学生的情绪变化,抓住最佳的转变时机;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有效管理。结合以往的工作经历,我总结出班主任基本上要做好以下四种角色改变:  一、住校生活中,班主任是解决矛盾的“大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诸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之类的强调,然就大语文观而言,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尤其是课外阅读的开展,依旧存在问题。  首先,课外阅读时间还是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次,学生对课外阅读提不起兴趣;再者,学校硬件设施不足,家长认识不够,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教师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主客观因素,都严重遏制了学生主动探究、协作创新等阅读能力的提升。综上,笔者进行了
在“赏识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来谈批评教育似乎有些“非主流”。曾经有一位教育家感叹:当今的学生是脆弱的一代。学生脆弱,家长也脆弱。我们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可是对于“可口”“甜口”“爽口”之良药,学生、家长似乎更加喜欢,所以,老师们总是想方设法把这一味苦口良药变得“可口”“甜口”“爽口”些,来顺应这一教育的大趋势。于是在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老师普遍采用鼓励、褒奖的怀柔策略,批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江苏省淮安市新民路小学实际情况,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多年的教学中,确实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创设环境,促进阅读  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我在我们班教室的后边,布置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书橱,组织了“奉献一本书,能看百本书”读书活动,学生纷纷支持,他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教材创立了模块专题体例,取代了原来的通史体例。作为一名一线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我深切感受到新教材的模块专题式体例与原来的通史体例的巨大不同:模块专题式体例按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科技文明三个模块进行编排,淡化了通史体系,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历史学科特殊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学生学完之后头脑中只有零散的知识点和知识块,没有明确的时间线索。而学习和掌握历史学科最重要、最基础的素养就是要有准确的
新课程与我们同行已有几年了,我们享受着新课程带来的喜悦。新教材对应用题进行了改造,使其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部分,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使孩子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它是熟悉的、好玩的、有用的。然而实施的结果,并不像我们期待的那么美好。面对新的困惑,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解决问题”教学,如何立足课堂,用活教材,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    一、挖掘教例内涵,形成解题策略  新课程不断扩充着传统数
作为现代管理科学中一种基本的管理技能,层级目标责任制是目标管理在管理实践工作中产生的新形式。我校发展壮大过程中的管理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种管理模式的科学有效。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是一所国有民办性质的寄宿制学校。1993年创办,经过十八年的发展,学校由当初的一个班4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所有138个教学班、5500多位学生的超大型学校。学校始终秉承“为每一位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培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