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与象的互在及其意义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韩少功告别了知青写作,转而进入寻根写作,语言哲学就一直是他写作关注的重要对象,当韩少功写完《马桥词典》说了“人只能生活在语言之中”之后,他就开始心存自疑,认为,在语言之外,有言词未曾抵达的地方,而在这样的言语之外的生活以及其存在形式便是韩少功在《暗示》这个文本里面叙说的内容了。
  一、具象作为探寻语言未曾抵达的地方的工具的合理性
  没有一种表达方式是万能的,语言自身也具备其局限性。这一点,早在公元三百多年前,庄子就意识到了。“可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所不能论,意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言不尽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没有否定语言具有表意的功能,但是语言也有言说不到的地方,甚至有的东西被语言言说之后,就不成其本身了。中国古老的《易经》就是卦象之学。“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进一步说明了意和象的作用。
  五百多年后,汉魏时期王弼又综合了儒道两家的观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言、象、意之辨。“他把‘象’看做比‘言’更基本,更原真,也更可靠的一种符号。也就是说,‘象’是第一级符号,‘言’仅仅是第二级符号”。[1]
  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对言、象、意的阐述和分辨,就是韩少功在《暗示》中用具象来对抗语言言说的深厚根基所在。
  二、言与象的互在
  “人是一种语言生物,但是在言说之外,人的信息交流和智能反应,其实从未停止和消失。”而在语言言说之外给我们传递信息的就是具象。在《暗示》文本中,韩少功提出语言之外还有具象给我们传递着信息这一看法,并不是要颠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而是用具象来补充语言在交流中所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当然,在叙述这些具象的时候,韩少功还是逃离不了用语言来叙述这种种具象的圈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韩少功所以为语言到达不了或者揭示不了的信息其实还是语言隐含着的内容。而是具象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及语言那样具有原初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语言来思考,习惯于语言对心智的囚禁,对与‘非言说’的信息已缺乏感受机能,这样的一种长久形成的思维模式让语言慢慢演变成一种原初性地传递信息的方式,我们大脑所做出对外界的反馈直接地反映到我们的言语上,然后再通过语言进行传递。
  在《暗示》文本中,作者是在探寻语言之外所存在的世界,作者这样的寻求不是为了颠覆语言世界,而是为了补充语言世界,或者说是为了完善我们的思维世界。暗示,是为了凸显言与象的互在,“从而破除文化的巨无霸即语言(符号)及其表達、言说的定势对于我们的独裁,还原存在及其意义的丰富性。”[2]在《暗示》中,言与象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言’既是书面的,又是口语的,也可能是一些符号,‘象’可以是形,也可以是音,更可以是情与意,它既是外在的,更是内心的,甚至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3]。在语言之外,我们需要具象这样的方式来扩展交流的途径和渠道。由于说话者的立场环境和特定时代所处的阶级的限定,语言总会有表达不完全或者甚至受到其他人曲解的时候,而把语言从具体环境抽离出来,以及语言承载的文字能够永久保存的特性,使“它能够以证据确凿的方式来揭示历史或歪曲历史”。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准确或者是更能够传达人们那情那景的状态和思想的就是具象了。所以,由此可见,《暗示》中的言和象是互在的,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的不存在,或者是为了抢占另一个所占有的场域,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让彼此更好地丰富这个世界,更好地传达人们所要表达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今这个语言占据了信息传递的霸主地位的时代,韩少功对具象的思考更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我们除了语言还有其他的信息传递和言说方式,而只有这样更好的了解具象的存在和表达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和社会.
  三、用具象写作的意义
  韩少功采用这样一种具象的写作方式,一方面是为了探寻语言没有抵达地方的世界,另一方面,这样的写作方式,在90年代后期的文学史上具有这重要的意义。
  在90年代以后文学中,世俗化现象,都市日常生活,代替重要社会问题,成为取材的关注点。而且,“先锋”探索逐渐式微,形式探索相对处于“边缘”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变型,文学朝着通俗化,大众化发展,更多的作家把写作视野投向了迎合市场趣味的俗文学中,而坚守文学本真或者倡导文学改革的作家逐渐减少。在此背景下,仍然坚持对文学文体和语言进行改革的作家显得很可贵。韩少功的《暗示》表现出了作者在90年代以后仍然保持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理性,韩少功这样的文学创新无疑给文学界一个很大的冲击。其用具象写作这样方式的探索,其反叛性、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韩少功用具象写作这样的创新也并不是把广大读者丢在一边自己独自进行着寂寞的改革,他看到了信息时代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看到了影像媒体对人们了解世界的改变,他并没有弃这些改变于不顾,他在写作中一方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他在创作上也关心着大众的接受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革,激活、磨砺大众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暗示》这样一种不为文学而文学的作品,这样词典化用具象写作的文本,也给其本身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这也正符合了韩少功希望用创新的问题来激励磨砺大众,使大众受到再次启蒙的意图。
  综上可见,韩少功《暗示》中用语言挑战语言实际上表现的是言与象作为两种紧密相关的言说方式和信息传达方式的相互依存,象不是用来瓦解语言的,而是来丰富和完善语言世界的。而这样用具象作为言说方式的写作,不论在语言改革上还是在文学史中,都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在她们之前,“花木兰”、“穆桂英”等等零星的女将形象,只是停留在诗词戏曲小说中勇气和道德的化身,而在她们之后,则是从二十世纪20年代开始,浩浩荡荡的现代女兵大潮。女性一旦立志为信仰或主义献身,则往往会迸发出远远超出男性的执着和坚笃。无论是守卫“天王府”的大脚客家女,还是在战火烽烟中杀敌御辱的黄埔英烈,又或是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艰难跋涉的女红军,无不是用事实和自身的命运一遍一遍地证明了这个道理。女兵
期刊
摘要:如何以丰富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克服和改变老年人孤独和寂寞的心理,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魅力  2011年9月17日晚,温州市第八届城市社区舞蹈大赛在世纪广场隆重举行,来自社区共30多支代表队400余人参加了本次比赛。鹿城区文化馆选送的舞蹈《天女》获老年组金奖、舞蹈《吴越弄弦》获中老年组银奖、舞蹈《清风荷韵》获中老年组金奖
期刊
浙江素有“戏窝”之称,著名戏剧评论家戴不凡曾慨叹:“一部清初以前的中国古代戏曲史,至少有一半篇幅是浙江的戏曲史。”丽水缙云民间音乐在唐宋即饱受宫观科仪音乐的浸淫,所以较早地便有了戏曲板腔的雏形或特征。再加上缙云史上曾分属婺、处、永嘉的地缘关系,得天时地利之便而有了后来的声腔交融,曲牌荟萃,艺人辈出,可谓戏窝中的戏窝。  婺剧音乐体系庞杂,属于多声腔体的剧种。演奏上,曲牌体和板腔体同台竞妍,相得益彰
期刊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吹响以来,我国已经踏上向着文化强国进发的快车道,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劲头十足。但是,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做好准备了吗?如何把握机会,正确、高效、更好地开展基层文化工作,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文化工作者非常有必要主动改变观念,改革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使之与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变
期刊
提笔多次又放下,每一次拿起笔来,泪水总是不由地从心底涌出,模糊着我的双眼。常在不眠的夜晚,思绪涌动,独自感慨万千,感叹着人生的易逝,仿佛转身的一刻,即成为永远的记忆。杜海霞离去已有好几年了,追忆往事,和她在一起的情景,碰撞着灵魂的交织,在我的梦中时常显现。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的是更加长久的思念,从而散发出一种幽远、神圣而洁净的光辉。  曾经几时,我们的青春也曾如带露的鲜花,虽然屡经暴雨和风霜,却也
期刊
天已经大亮了,我在被窝里使劲伸腰,想把困倦赶跑,可是困倦顽固地蜷缩在肌肉群骨头缝里。昨晚喝的酒确实有点多了,昨晚塞到胃里的食物还在毛毛躁躁地支棱,张张嘴感觉有一层厚厚的舌苔,呼出的浊气带着异味,这是消化不良的表征,没有一点食欲,连喝一口水的想法都没有,脑袋瓜子有点沉,脑子里笼罩着一缕缕雾霾——这一切都说明酒精还在发挥余威。可是今天早上的干部评议会议必须如期召开,如果作为会议具体组织者的公司办公室主
期刊
摘要:展览展示一度是文化馆重要的工作手段,而展览的内容也成为日后城市历史的珍贵档案。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各地掀起非遗主题展馆的兴建热潮。本文基于对宁波北仑白峰“郭巨非遗陈列馆”的个案分析,深入探讨在公共文化展馆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与利用的新途径。  关键词:公共文化 ;展馆 ;非遗档案 ;开发利用  文化馆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展览展示一度成为其重要的工作手段,
期刊
摘要:近年来,观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致力于文化品牌的打造,着力建设文化观澜,不断发掘观澜的文化潜力,推动观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同时,把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政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头戏来抓,认真落实深圳市“文化立市”和新区“文化强区”的战略要求,大力推动群众性文体设施建设,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极大丰富了观澜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作为外来工众多的观澜,如何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观澜打工文学,让观澜打工文
期刊
摘要:君子小人的品格定位根植于中华千年的传统价值判断中。文章从分析《论语》文本中“君子”、“小人”中的运用,具体分析孔子所言的君子小人究竟是具有何种品质,和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君子小人有何不同。  关键词:《论语》;君子;小人;孔子;道德;品质  《论语》中“君子”二字的出现次数多达107次,而“小人”二字也如影随形。孔子将自己对贵族所应具有高尚人格的见解倾注到君子身上,而将应受到道德谴责的所有不义之
期刊
摘要:中国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都写到了人间的至爱真情,也向人们证明了爱是人内心的需要,无法阻挡。然而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就必然会受到时代和社会的影响,因此,从对杜丽娘和朱丽叶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儒家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爱情的异同。  关键词:儒家思想;人文主义;文艺复兴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