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脑中风病人从脾胃学说来辩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1 年6 月45例中风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5 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辩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结论:中风的发生与脾胃机能的失调、气化失常和气机升降逆乱在一定程度的联系,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重要环节,中风的各个阶段都采用脾胃论治,对患者同时采用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提高了治疗效果,并减轻了中风后遗症。
【关键词】 中风; 脾胃; 辩证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老年中尤其多见。此病变化较快,病情凶险,很难完全治愈。脾胃功能失调,就会生痰,导致经络不通,血液不流通,从而引发中风。中风与脾虚有关。为了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减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院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下面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1 年6 月45 例中风患者,其中男23 例,女22例; 年龄45 ~ 72 岁,平均61. 9 岁; 患病时长9-21天。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症状:肢体乏力,偏瘫,面部僵硬,时感头晕、头痛,睡眠质量差,大小便偶尔失禁,或便秘,舌头僵硬、暗红、厚、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等。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1.2 治疗方法:①多痰者,阻碍经络机体活动,是中风的标志。采用健脾化痰法,可以化痰理脾,通经活络。处方:夜交藤9g,大黄3g,天麻6g,茯苓9g,陈皮6g,钩藤10g( 后下) ,石决明15g( 先煎) ,半夏9g,白术15g,甘草6g。每日1剂,煎一次给患者服用。②便秘者是中风的常见症状,是痰瘀互阻、腑热所致。采用通腑泻下法,可以养阴通腑。处方: 菊花24g,瓜蒌30g,黄连、黄芩、杜仲各12g,大黄15( 后下) 、钩藤30g,栀子、姜竹茹各10g,石菖蒲15g。每日1剂,煎2 次取汁250 ~ 300ml,分3 ~ 4 次内服。③内寒者,是脾胃阳气虚的表现。采用补气活血法,可补气活血。处方: 黄芪30g,焦白术15g,陈皮15g,柴胡10g,党参20g,当归20g,升麻10g,防风15g,钩藤15g,炙甘草15g。每日1 剂,煎后取汁200 ~300ml,分2 次服用。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订《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辅助检查基本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缓解,辅助检查有改善,随访半年有轻度发作;无效:症状无改善,辅助检查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对45 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辩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其中治愈13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
3 讨论
中风病属《内经》“大厥”、“簿厥”、“仆击”等范畴。痰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脾胃有着极大的联系,痰多也是中风的一个显著的病症。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脾胃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脾胃出问题时,就会使得气血紊乱,这是中风病的前兆。如朱丹溪认为: “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上述阐明了脾胃与中风有着很大的联系,痰多是脾出了问题的标志,痰生多了会阻碍经络的运行,会使人精神模糊。痰生多了会使气血紊乱,久而久之,造成体内内火过旺。神经机制不受控制,最后导致肢体僵硬。明代医家薛己认为调脾胃为治病之关键,人有胃气则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土为万物之母,非土不能生物,土旺则万物昌盛,诸脏则生气盎然勃发。所以,调理脾胃是治疗中风的根本[3]。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预防、救治和预后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采用脾胃论治。同时施以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可提高了治疗效果和减轻中风后遗症。
中风的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预防中风的关键是健脾化痰。中老年肥胖中风者,会出现头晕,食欲减退,舌体胖有齿痕,脉细的症状。通腑泻下法用于急性脑卒期。急性期中风,主要是热的变为主,火了气升,升气灭火,血与气走,使大脑网络血液溢出的外面;火盛血热可导致血瘀,血液运行不畅并增加出血。《素问·调经论》云: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治疗时要去体内内火,化瘀血,使血液通畅,并防止出血。通腑泻下法需配合平肝潜阳、熄风开窍、化痰诸法效果才会更佳。对不同种类的中风者要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补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之中经络者及中风恢复期就很有疗效。 “气行则血行”,精气要旺盛就得进行合理的饮食,其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脾、肺、肾的正常运行。如果脾胃虚弱,气血紊乱,会使神经衰落、神经机制不受控制,最后导致肢体僵硬。临床常见肢体僵硬,浑身乏力,身体肿胀,言语困难,口眼歪斜,面色枯黄、毫无血色,舌头僵硬、暗红、厚、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等症状。治疗时应该补其气,活其血,通其经,活其络。
总之,脾胃是人生存和生气活血的根本。脾胃健康、运行正常,那么气血旺盛,内火不旺不寒; 脾胃衰败,就会导致身体衰落,机体功能退化。治疗中风的关键是调理脾胃,使脾胃恢复正常是对于中风的预后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 379-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7(1):23
[3]靳丽珍. 调理脾胃辨治中风[J].中外医疗,2008,18( 26) : 83
【关键词】 中风; 脾胃; 辩证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老年中尤其多见。此病变化较快,病情凶险,很难完全治愈。脾胃功能失调,就会生痰,导致经络不通,血液不流通,从而引发中风。中风与脾虚有关。为了提高中风的临床疗效,减少中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院对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下面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1 年6 月45 例中风患者,其中男23 例,女22例; 年龄45 ~ 72 岁,平均61. 9 岁; 患病时长9-21天。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全部或部分症状:肢体乏力,偏瘫,面部僵硬,时感头晕、头痛,睡眠质量差,大小便偶尔失禁,或便秘,舌头僵硬、暗红、厚、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等。诊断标准:中华神经科学会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
1.2 治疗方法:①多痰者,阻碍经络机体活动,是中风的标志。采用健脾化痰法,可以化痰理脾,通经活络。处方:夜交藤9g,大黄3g,天麻6g,茯苓9g,陈皮6g,钩藤10g( 后下) ,石决明15g( 先煎) ,半夏9g,白术15g,甘草6g。每日1剂,煎一次给患者服用。②便秘者是中风的常见症状,是痰瘀互阻、腑热所致。采用通腑泻下法,可以养阴通腑。处方: 菊花24g,瓜蒌30g,黄连、黄芩、杜仲各12g,大黄15( 后下) 、钩藤30g,栀子、姜竹茹各10g,石菖蒲15g。每日1剂,煎2 次取汁250 ~ 300ml,分3 ~ 4 次内服。③内寒者,是脾胃阳气虚的表现。采用补气活血法,可补气活血。处方: 黄芪30g,焦白术15g,陈皮15g,柴胡10g,党参20g,当归20g,升麻10g,防风15g,钩藤15g,炙甘草15g。每日1 剂,煎后取汁200 ~300ml,分2 次服用。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制订《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症状及相关体征消失,辅助检查基本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症状明显缓解,辅助检查有改善,随访半年有轻度发作;无效:症状无改善,辅助检查无改善。
2.2 治疗结果 对45 例中风患者采用脾胃辩证治疗:健脾化痰法、通腑泻下法和补气活血法后,效果显著,其中治愈13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
3 讨论
中风病属《内经》“大厥”、“簿厥”、“仆击”等范畴。痰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脾胃有着极大的联系,痰多也是中风的一个显著的病症。人体的气血是由脾胃将食物转化而来的,脾胃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脾胃出问题时,就会使得气血紊乱,这是中风病的前兆。如朱丹溪认为: “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上述阐明了脾胃与中风有着很大的联系,痰多是脾出了问题的标志,痰生多了会阻碍经络的运行,会使人精神模糊。痰生多了会使气血紊乱,久而久之,造成体内内火过旺。神经机制不受控制,最后导致肢体僵硬。明代医家薛己认为调脾胃为治病之关键,人有胃气则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土为万物之母,非土不能生物,土旺则万物昌盛,诸脏则生气盎然勃发。所以,调理脾胃是治疗中风的根本[3]。脾胃论治是治疗中风的关键,中风预防、救治和预后的各个阶段都需要采用脾胃论治。同时施以平肝息风、化瘀通络和豁痰开窍等方法,可提高了治疗效果和减轻中风后遗症。
中风的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预防中风的关键是健脾化痰。中老年肥胖中风者,会出现头晕,食欲减退,舌体胖有齿痕,脉细的症状。通腑泻下法用于急性脑卒期。急性期中风,主要是热的变为主,火了气升,升气灭火,血与气走,使大脑网络血液溢出的外面;火盛血热可导致血瘀,血液运行不畅并增加出血。《素问·调经论》云: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治疗时要去体内内火,化瘀血,使血液通畅,并防止出血。通腑泻下法需配合平肝潜阳、熄风开窍、化痰诸法效果才会更佳。对不同种类的中风者要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补气活血法对缺血性中风之中经络者及中风恢复期就很有疗效。 “气行则血行”,精气要旺盛就得进行合理的饮食,其非常重要,直接影响脾、肺、肾的正常运行。如果脾胃虚弱,气血紊乱,会使神经衰落、神经机制不受控制,最后导致肢体僵硬。临床常见肢体僵硬,浑身乏力,身体肿胀,言语困难,口眼歪斜,面色枯黄、毫无血色,舌头僵硬、暗红、厚、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滑等症状。治疗时应该补其气,活其血,通其经,活其络。
总之,脾胃是人生存和生气活血的根本。脾胃健康、运行正常,那么气血旺盛,内火不旺不寒; 脾胃衰败,就会导致身体衰落,机体功能退化。治疗中风的关键是调理脾胃,使脾胃恢复正常是对于中风的预后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 379-38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7(1):23
[3]靳丽珍. 调理脾胃辨治中风[J].中外医疗,2008,18( 26) :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