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职语文新课标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对中职语文传统单篇阅读的突破,是中职生对整本书所呈现世界形成的较为清晰的特定文化认知,是中职生各种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也是推动中职生认知水平逐渐完善的过程。
   一、中职语文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要求综述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关于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指导和要求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上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中职学生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的语文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这些能力的提升与阅读积累显然密不可分。
   (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表述首次出现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中,单独列为课程内容中基础模块的专题7。其中强调,培养中职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习惯,教师引导阅读和解答为辅,通过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交流,扩展学生阅读视野,积累语言材料,获得整本书阅读经验和方法,养成个体化的阅读习惯。并于研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享个人阅读成果,支持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见解,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业质量由水平1和水平2构成,但无论是水平1还是水平2,首先都非常明确地对中职生阅读总量做出规定:水平1中学生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水平2中学生阅读总量不低于120万字。其次,水平1、2也明确对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做出要求,要求中职学生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扩展积累。做到整体感知、领会和鉴赏文本,并能够中心明确、内容完整、结构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思维的发展,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进一步积累语言,陶冶情操。
   综上,中职语文新课标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其规避了碎片化阅读的弊端,中职生可通过自主阅读整本书来探索个人阅读路径,整合相关语言、文化材料,形成个体化的整本书阅读经验,有利于形成个体阅读体系,促进思维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中职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中职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必要性
   (一)中职生阅读与研讨的现状和能力
   1.中职生阅读与研讨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校20级7个班级共计282位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82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根据上表可知,调查对象中78%的学生每周阅读时间都不超过2个小时,10%学生每周阅读量在2~4个小时,7%的学生每周阅读量在4~7小时,仅有5%学生每周阅读量超过7小时。由此可见,绝大部分中职生分配阅读时间较少,阅读兴趣低下。
   由上表可知,调查对象中仅32%学生养成了整本书阅读的习惯,84%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缺乏个人阅读方法,整本书阅读后进行研讨的比例更是甚低。
   2.中職生阅读与研讨能力分析
   由上述调查可得,绝大部分中职生每周阅读时间较短,每天平均阅读量低于0.5小时;阅读文本选择亦呈现碎片化,以短篇或单篇阅读为主,整本书阅读自主性较低,未形成个体化整本书阅读路径;大部分学生缺乏研讨意识。
   其次,学生阅读兴趣也较低。一方面,中职生由于语文基础较薄弱,赏读能力有限,总觉在阅读中难有收获,无法进行沉浸式阅读;另一方面,很多中职生忽视语文学习,平时阅读量也较少,没有养成体系化的阅读习惯,对于阅读,尤其是整本书工程量大的阅读活动无法长久坚持下去,阅读能力不能胜任新课标要求。
   (二)中职校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优势
   1.培养兴趣,提高自学能力
   中职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中职生要好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但根据上述调查可知,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远远不够。而整本书阅读能全面呈现某一社会生活图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演示文化特质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浸润在整本书阅读的特定文化场域中,可以吸收书中丰富的文化信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此外,学生整本书阅读和研讨也是其自主学习的过程。
   2.策略运用,培养阅读方法
   新课标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为基础模块八个专题之一,要求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与研讨交流,获得整本书阅读经验和方法,这是中职语文传统单篇阅读难以获取的。整本书阅读由于其内容和信息的庞杂,篇幅较长,需要学生依据阅读内容特点切换阅读策略,哪些地方略读,哪些地方精读、浏览等都应该在阅读实践中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转换,而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长期的整本书阅读实践中不断摸索、构建才能掌握。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还需要多动笔,记录阅读的瞬时感受和思辨过程,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梳理、分类、整合、概括信息,由此形成独特性和个性化的阅读策略。
   3.锤炼思维,形成立体阅读体系
   中职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以整本书阅读为基点,在不断建构、解构文本的过程中探索个体阅读发展需要,课外就可扩展延伸至同作者、同时代、同主题、同风格等更为宽广的阅读领域,由点及线、由线扩面、形成立体阅读体系,构建个人的“阅读场”;同时也达成锤炼思维,促进阅读鉴赏能力的目标。
   三、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实践探讨——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必读课文为例
   1.激发兴趣,长期规划
   中职生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杂而无章的阅读更会降低学生阅读兴趣,导致阅读体验极差,难以坚持下去。因此,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有规划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实际的整本书阅读计划,共同讨论整本书阅读时限和每天阅读量,阅读过程中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和给予阶段性指导,明确阅读成果验收的时间和形式,并加强展示、交流,提升整本书阅读活动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有序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活动,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以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必读课文为例,教师可开设形式多样的整本书导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做好阅读规划。如《林黛玉进贾府》,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赏读了众多人物的出场文字,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87版《红楼梦》经典片段,展示十二钗判词诗文,利用文本解读和光影播放渲染阅读氛围,留下人物命运结局的阅读悬念,让学生怀揣探索、求知的心理去阅读整本书。又如《边城》是一篇中篇小说,篇幅并不长,和学生讨论后整本书的阅读时限为一周,每天具体的阅读量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做好每日阅读记录和感悟。在活动课上教师进行阶段性阅读查验,检查学生的阅读记录,并与学生分享阅读体验,解答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下一阶段的兴趣引导:如《边城》中描绘的湘西人情风貌与现今有什么不同?翠翠人物结局的开放性讨论等,再次激发学生整本书阅读兴趣。
   2.任务引领,多元展示
   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文本特点设定适合中职学情的阅读任务,以任务为连结,串联起整本书阅读。因此,教师需对学生阅读任务作出规范要求,提醒学生关注阅读重点,记录阅读心得,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元化的成果研讨和展示。以本单元必读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边城》《士兵突击》对应的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小说中人物形象描写为重点设定任务。见下表:
   该表要求学生每天填写,教师筛选记录认真、有个性化阅读感悟的表格进行复印,并张贴在班级阅读分享墙上,以作鼓励。
   又如《红楼梦》中人物众多,形象各异,关系错综复杂,是整本书阅读的难点。教师以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完成绘制人物关系图的任务,借此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理解人物形象和小说情节,更好地完成整本书阅读。
   3.有效监督,形成习惯
   基于阅读兴趣较薄弱、语文课时较少和学习态度等原因,大部分中职生坚持参与整本书阅读活动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对学生整本书阅读各环节的跟进和监督变得十分重要。在本单元中,教师可以安排1-2课时开展小说主题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堂活动,学生以ppt、视频、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汇报阶段性的整本书阅读成果,教师个性化指导点评;课后通过微信、QQ课堂或课程派等信息化工具建立单元整本书阅读群组,进行阅读进度打卡、录制阅读推荐微视频、空间分享读后感和评论点赞等活动,线上、线下多维度考察学生本单元整本书阅读情况,并且把周期性的心得体会撰写交流贯穿在整个基础模块教学中,把整本书阅读逐渐变为中职生持之以恒的良好阅读习惯。
   整本书阅读和研讨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辨的过程。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以单元视野进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形成反思性知识,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各个文本读赏的内核有共同的规律和联结。从单元整体着眼,教师可摆脱阅读单篇和单本书的局限,寻求共通点,进行单元阅读资源整合、比较、补充,让学生形成纵向和横向的深入阅读和思考。
   如课文对应的《红楼梦》《边城》《士兵突击》三部小说作品,学生在全文阅读基础上可以抓住小说文体特点,围绕这三部小说作以下关联研讨:(1)人物形象:①整体感知,归纳人物性格特点。②人物刻画方法。(2)由人物到情节:关于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情節,解读背后意义。(3)由情节到主题:小说人物如何在时代中体现个人价值。(4)由主题到个体:我在当代如何实现自我价值。
   亦可设置特定主题进行单元小说文本之间的对比阅读与研讨,提高学生读赏能力,培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如:从分析翠翠和林黛玉的不同爱情观念入手,对比归纳小说中二者人物形象、人物描写方法,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及小说主旨等异同,借此让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并初步形成比较阅读的思考模式,提升人文素养。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有利于中职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掌握阅读策略和方法,促进审美鉴赏、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中职语文新课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其对中职生综合素养提高的重要性。今后,笔者将继续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新课标理念,努力探索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与学新思路,为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黄小红.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活动的推进[J].知识文库,2020(18):135-136.
   [3]张志玲.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初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2019.
  余一繁,广东省广州市信息技术职业学校教师。
其他文献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木兰诗》一课中关于木兰这一人物的形象定位,大多数语文教师认为木兰是一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而对木兰的女儿情怀,要么一点不涉及,要么蜻蜓点水。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如果仔细研究教材,就会发现文本中除了写木兰备战、木兰征战这两个环节之外,其余的环节都是围绕着“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展开的,全文突出表现了木兰的女性形象。从《木兰诗》创作的背景来看,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在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的发展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示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让中国传统文化扎根在孩子的内心,迸射出新鲜的血液,让传统文化的脉搏在孩子的生命中更有力、更持久。针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每位教育者要在教学中通过各种策略和途径,彰显古诗词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篇之一,在诸多的研究文献中,研究者把更多的兴趣和精力放在小说主题和人物玛蒂尔德的研究上,而对小说人物之一路瓦栽先生常常被忽略。路瓦栽先生在我们读者和玛蒂尔德眼里似乎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同时在整篇文章中,单从字数这一点上来看,作者给予路瓦栽先生的笔墨与玛蒂尔德相比也少的可怜,作者似乎也在有意忽略他。我们不经要问,既然路瓦栽先生如此多余且被忽略,为什么作者不把他直接从文章中删除
“文学源于生活”,生活体验才是创作的土壤,决定着写作的广度和深度。囿于乡村生活,与自然更亲密的相处、和劳动更密切的接触、对现实更真实的感知等生活体验恰是乡村学生的创作优势。由此衍生的丰富而最具感染力的写作素材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大脑深处,可惜受制于思维的壁垒。   一、活动缘起   基于上述思考,在《语文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和《活教育》“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本文阐述了诵读的含义及其在文言学习中的作用,结合课堂改革背景,以《孙权劝学》为例设计“四读”课文,为诵读课堂提供三大教学策略:敢于“放”——以读促学、适时“收”——以评促读、“多”与“少”——七分研学,三分后教。   一、朗读?朗诵?诵读!   关于“诵读”,《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讽,诵亦可云读,而读之义下止于讽、诵。讽诵止得其文辞,读乃得其
现代诗歌展现出了中国五四至建国期间广阔的历史画卷以及此时代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具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对于现代诗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精神层面理解中国近代史。尽管如此,现代诗歌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占比并不高,几乎所有的习作要求都会写上“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一条,然而诗歌恰是最能展现学生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种文学体裁。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作为诗歌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之一,能够从音乐角度上展示现代诗歌的魅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对现代教育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所强调的重视学生个体经验、全面发展(“完人”)、情感交流以及非指导性教学原则,也与我国新课改以来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鉴赏文学作品”、“提升思维品质”的课程目标以及“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元素不谋而合。   然而,从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实际情况来看,人本主义教学观与高中语文教学并
在艺术创作当中,有一重要的手法叫“留白”,留白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艺术欣赏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欣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赋予这些艺术作品以不同的意义。在文学创作当中,也有留白的说法,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有的是作者刻意为之,有的则是解读者所发现的。无论什么样的成因,也都让文学作品的解读者有了新的解读空间。   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一个经典的作品,也就是《陈太丘与友期》,这是一篇选自刘义庆编写
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教学质量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提示,指为学生呈现材料的清晰度;二是参与,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反馈矫正程序。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第三个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最大。“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译自英文“feed back”,其本意为“反哺”“回复”“回赠”。[1]我们把对当前说话人话语的回应叫做反馈语(backchannels)[2]。课堂反馈指课堂上双向和多
一、课前演讲实践探究的缘由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素养内涵的解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语言能力中读和写的训练,而忽略了语言能力中听和说的训练。学生到了初中阶段,不愿主动积极发言,课堂上也缺少口语表达训练的机会,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欠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