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语言规律,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大多以琐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讲解取代学生的体验,教师对文本的多方位解剖取代了学生的智慧型劳动,学生在阅读理解上形成了固定思维,造成阅读能力低下,缺乏个性化理解。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拟就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放羊式”阅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要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
2.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要反思哪些方面让学生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4.善留空白,扩展深化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场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
二、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他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描绘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蕩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三、培养文化意识,构造精神家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通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身心发展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教材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既有自然文化,也有社会文化,许多篇目涉及艺术、风俗、美学、生活哲理,对这些优秀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更深层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启发学生认识教材中从“曲水流殇的夕亭”到“夕阳映照的康桥”、从“大江拍岸的赤壁”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所包含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带领学生欣赏《阿Q正传》、《雨霖铃》、《滕王阁序》中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为学生构造精神的家园——陶冶人性与情操、心智与灵魂,唤醒生命与智慧、主体性与创造力,从而充实生命内涵、洞察人生真谛,把握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机械操作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表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注,塑造出真正的人。
一、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强调个性化、多元化解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这绝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课文阅读教学衍变成“放羊式”阅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活动。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要立足文本,让学生有思想的收获、精神的享受。当然,设计教学活动还包括营造激励性的教学环境。
2.生本对话,促进动态生成。“对话——生成”型阅读教学观认为,阅读教学主要要素——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多重对话:师本、生本、师生、生生。生本对话的深层次推进离不开教师的艺术介入,生生对话的有效展开更离不开教师的艺术引导。另外,在学生忽视、曲解或难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发挥主导作用。我们要反思哪些方面让学生有所提高、采用何种教学形式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因势利导,指导语文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各种具体阅读的方法等。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如我们学习写景散文时,可引导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分析赏析意境的方法等。当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学有实效时,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无为而治”的境界,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
4.善留空白,扩展深化课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还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要把课堂变成思维的碰撞场所,把每节课上成问题课,即把课堂作为酵母,激发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学生合作、学生探究中发现问题。这样,课堂教学自然就延展到课外了。
二、自主探究,提高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
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高亢激烈的声响——“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声响是在声息乐止之后突然爆发的,如同银瓶乍破般清脆的声音,如水浆的冲击声,如铁骑刀枪之铿锵高亢声,这样的“大音”,白居易自然无法让读者听到,但他用文字描绘出视觉形象,来勾引起人的听觉联想,无形化作有形,描绘出一系列鲜明的通感性意象,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即使远隔千年,依然令人悚然惊心。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蕩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三、培养文化意识,构造精神家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通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身心发展和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教材涉及的文化领域十分广泛,既有自然文化,也有社会文化,许多篇目涉及艺术、风俗、美学、生活哲理,对这些优秀作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更深层地挖掘作品的内涵,启发学生认识教材中从“曲水流殇的夕亭”到“夕阳映照的康桥”、从“大江拍岸的赤壁”到“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所包含的自然美和社会美,带领学生欣赏《阿Q正传》、《雨霖铃》、《滕王阁序》中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因此,在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为学生构造精神的家园——陶冶人性与情操、心智与灵魂,唤醒生命与智慧、主体性与创造力,从而充实生命内涵、洞察人生真谛,把握生命的价值,提升人生境界。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训练答题能力的机械操作过程,而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整合过程,是“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过程”,表现出的是对人的关注,塑造出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