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的背影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onghai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2日上午,前往世纪坛医院送别梁从诫先生。越靠近目的地越难走,交通台的广播说,复兴路一带已实施临时交通管制。此前章诒和曾告诉我,梁家只想办一个小范围的告别;消息在虚拟世界以几何级数传开以后,居然引发了现实中的某种紧张。
  (1)
  医院终于到了,进门后直奔告别室小院。送别者有秩序地排队静候,满院密密麻麻排列着各种字体的挽联挽幛,在寒风中飘荡,绝大部分是“自然之友”等环保NGO及志愿者敬献的,他们要通过这种集体表达方式,向这位中国民间环保事业的开创者致以最后的敬意。
  我与内子手持菊花走近告别室,梁先生的公子梁鉴很快发现了我们,随后又见到了梁夫人方晶女士和小女梁帆,章诒和、蒋彦永、牟广丰等友人也陆续到达。据广丰说,正在帮梁家寻觅一片林地树葬,以了却逝者守护大自然的心愿。我提起香山梁启超先生墓园,里面不是还葬有梁氏家族的后人吗?他说墓园已经交公,现在无法安葬族人了。
  10点整,告别的时刻来临,先是梁氏族人入内告别,很快轮到我们。
  鲜花丛中,梁先生的遗容比生前清癯,头颅微微后仰,嘴好像没有完全闭上,就定格在灵魂离去的时刻了。三鞠躬后,依次将菊花献上;环绕一周行将走出时,我停步回望逝者,觉得他仿佛挣扎着,要为保护地球母亲发出最后吼声……
  其实这只是我的想象,梁先生在去世前好几年。就无法正常思考了。我们和梁先生等几家朋友,每年照例有几次聚会,直到有一回发现他反应迟钝,往后的聚会就无形中停止了。后来得知,他得了阿尔兹海默氏症。
  从告别室出来,听蒋大夫追述了梁先生辞世的经过,相对唏嘘而别。途中取出仪式上分发的纪念折端详,上有生平简述、生活照、亲友的送别寄语,以及梁太夫人林徽因女士在他出生后写的一首小诗,母亲深情地对儿子吟唱:“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绿地封面上是梁先生的遗照,一副孩童般的笑靥,用调皮的眸子凝视着我,也回望着人世间。
  梁从诫的逝世,唤起了人们对一个近代名门的历史记忆: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梁思庄……这些在中国知识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到他这辈已是第三代了。梁从诫留下的“三代人都是失败者”这句话,此刻正被热议且令人永远痛心,他自己也曾总结说,悲剧的成因是由于“选择空间越来越小”。
  (2)
  纪念折的寄语中说:“梁先生,您在60岁时放弃学术研究,选择了民间环保之路,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来说,都可谓从零开始……”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一个人的生命被白白浪费了几十年。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降生在错误的空间。1932年生于北京的他,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如果没有各种政治运动及其后的选择,他应该是我的同行。在有限的生命被浪费之后,他没有继续历史研究,却选择了历史使命,在新一轮改革潮中成为民间环保的先驱。
  我1979年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打工时,梁从诫正主持《百科知识》杂志。在同事口碑中,他是一个对工作要求相当苛刻的人。如今回想,他应该是继承了母亲林徽因的完美主义个性,对他人、对自己、对环境都是如此。他曾不顾情面地指责破坏生态人文环境的大小官员,曾骑着老旧自行车去政协开会,曾回收使用别人丢弃的的家具和文具……有次他留给我一张名片,还特地说明是用再生纸印的。
  有朋友调侃说,梁从诫是位没有著作的大师。我凭吊他留下的博客,人去楼未空,里面的文章寥寥可数,其观点中不乏异见,但也确是真知灼见。梁先生是梁门理念的践行者,从争取结社自由而言,他创立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从争取言论自由而言,他不断推广自己的理念,将中国民间的环保声音变成了政协提案(尽管效用有限),传达到各种国际性会议和组织。他以花甲之年从零开始的生命行走,浇铸了一本大书。
  梁先生当了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自称是“爱国的反对派”,也曾对我谈及政协官员对他的“善意警告”。在“政治养老院”中,他只是思想解放年代的子遗标本,“歌德派”稳居主流,理性的“爱国反对派”越来越少。耐人寻味的是,随着民族主义声浪的勃起,社会上“爱国愤青”越来越多……
  梁启超、梁思成、林徽因和梁从诫,梁门祖孙三代中,都出了“反对派”:梁启超想通过改良拯救中国,梁思成要通过保护北京城拯救中国文化,都失败了;轮到梁从诫,想通过保护中国生态拯救地球。他的抱负其实比前两辈人都大,奔走守护18年,辞世之际,大陆生态环境已到了空前危急的程度;一地烂污中,横陈着无数GDP数字和官员们“不容置疑”的政绩……
  望着梁门三代人寂寞的背影,感叹大师辈出的时代已成历史。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对人类有限知识的怀疑与拷问;所谓大师,就是一批有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他们对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各种问题发出质疑,不断提出新解读、新主张、新方案。一个失去了文化多元性且不容异见的社会,不会有思考与进取,不会有文明的创造力,也不会产生大师。
  2010年11月23日
  风雨读书楼(有删节)
其他文献
有业内人士这样形容艺术品投资基金在中国的发展:2010年之前还只是“星星之火”,2010年之后却已形成“燎原之势”。面对汹涌而来的艺术品投资基金,有人说它是艺术品市场商业规范的催化剂,也有人将其视为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发展的突破口,但更多人对这种新生的投资方式知之甚少。艺术品投资基金如何产生,运作模式有哪些,将为国内艺术品市场带来哪些发展……围绕这些基本问题,《焦点杂志社》对天海集团它山文化的负责人
期刊
百年海河,融栋着华夏近代历史的沧桑,依然河水滔滔,顺势东去,奔流到海不复返。千年前的古人,未必料到有这一天,站在海河岸边——百舸争流画面已不见,其鼎沸人声再难闻。唯有海河干瘪身躯一具,难闻污水一滩。  其情其景不再,徒添来往观者万般惆怅。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它包括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于牙河、大运河五大河流及支流。海河水系是华北地区的最大水系,全国七大水系之一。海河流域东临
期刊
映日荷花别样红  保俶塔,亭亭玉立在宝石山顶上,与西湖南岸的雷峰塔遥遥相望,自古有“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钠”之说。  夏至时节,西湖的荷是最美的。昨晚回杭,便径直来到湖边,湖面盛放的荷花,摇曳着腰枝,携着阵阵清香扑面而未。远远的,保俶塔的倩影倒映在溢满荷花的湖水里,重重地跃入眼帘。  重返故地的温情接踵涌未。保俶塔顶的那袭暮色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组合成一幅原始天地之图,呈展在眼前——保傲塔孤寂地伫
期刊
人类的生息繁衍,与河流的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人类文明的四大重要发源地,无一不是以河流作为摇篮的——若中华文明之于黄河、埃及文明之于尼罗河、印度文明之于恒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之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人们常把河流比作“母亲”,把河水比作“乳汁”。假若世上没有河流,生命便失去了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万物也就失去了得以繁衍和延续的温床。  河流与城市的形成、发展,同样是关系巨大,密不可分。纵观世
期刊
海河五大支流之一的滏阳河,昔日水流急湍,浪花翻滚。今天伴随着海河的水量缩减,滏阳河里不再是水清凌凌,而是白沙茫茫,望不见往年两岸栈店比邻、风光明媚……  三、六、九在汉语里是多数的意思,九十九则极言其多。“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漳河水,九十九道湾,层层树,层层山。”“浏阳河,九十九道湾,九十里路到湘江。”江曲、河湾是江河的特色,江河的妙处、风景都集中在河湾里。  家乡的滏阳河,发源于太行磁山黑龙
期刊
许多年前到北方出差,过天津时,列车员报站名:  “杨柳青到了……”,我有些惊讶,北国竟还有这么好听的地名?出生在南国的我仿佛在茫茫沙漠见到绿洲,有一种久违的亲切。  “南桃北柳”的诱惑  坐我旁边的是一天津人,他见我对杨柳青产生兴趣,并向我娓娓道来:我国年画最为著名的产地有4处,即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四川的绵竹,其中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期刊
一条海河两岸景,半部华夏千秋史。百年海河孕育了天津近代的城市文化,天津著名的戏曲在这傍海而生的城市中发源并成长。春秋人的大义,古风中的忠肝胆义。当年深深地印在程婴的泪眼里,在勾践的苦胆中。今天也仍然传承在华夏儿女的心中吗?  也许,你喜欢唐朝的繁华,你喜欢李世民的贞观、李隆基的开元;也许,你喜欢宋朝的多情,你喜欢柳永的杨柳岸,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也许,你还会喜欢一代天骄的元朝,那是中国的版图最大的时
期刊
这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这里有一群服饰别致、习俗奇特的女性群体,她们风姿绰约,神秘迷人:她们就是惠安女——海的女儿。  一直以来,她们独具魅力的身影,总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感动她们的吃苦精神,我赞赏她们的勤俭持家,我歌颂她们将一生的爱奉献给大海,将美丽的身影凝固在碧海蓝天之中。  身边有许多去过惠安的画家和摄影家朋友,每每谈到福建惠安、谈到惠安女,对在那里感受到的美,总是赞不绝口,心生向往。也
期刊
作者简介  1963年生于香港,台湾大学心理学系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科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博士,曾任理杂志记者、广告创意设计、报社副总编辑,并担任电视及电台节目主持,文章散见于港台及内地报刊,结集作品有《李敖研究》、《女儿情》、《都市新人类》、《爱恋无声》、《在废墟里看见罗马》、《死在这里也不错》、《温柔的路途》、《暧昧的瞬间》、《回不去了》等。  在长沙晃荡的下午是不能不走定王台的,那是一个
期刊
束发裹巾,衣衫紧瘦且长不及脐,裤腿肥大似裙;斗笠、头饰、胸前簇满着鲜花。不知她们源自何方,不知她们穿戴的“奇装异服”传承了多么久远,这就是我们很想见到的“惠安女”。  2010年6月中旬,正值农历庚寅年的端午节,应“中国美协惠安创作基地”张川河先生之邀,我们来到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惠安女”聚居地崇武镇。节日的惠安,“惠安女”们盛装集市。她们大都施以淡妆,年轻的女儿家还用“摩丝”打理过“留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