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中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平衡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c573332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继1979年颁布以来,于2012年迎来了第二次修改,将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我国刑事诉讼法发生了质的飞跃。
  关键词: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社会转型与体现转轨的不期而遇是当前中国发展的最主要特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步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面临的社会风险日益增多,当社会风险的发生超出人类理性控制的范围并蕴积到一定程序时,便会把社会的发展推向失序、动荡的深渊。因此,需要准确认识转型期的社会秩序,掌握社会风险,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不同需求,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良性能动。
  一、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
  自1996年第一次修改以来,间隔十六年,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进行突破性、前瞻性的修改,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需要。新的刑事诉讼法既表达了有效惩罚犯罪的目的,又彰显了注重保障人权的理念。
  新刑事诉讼法第二条新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是新刑事诉讼法最大的亮点之一。从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定和修改的历程来看,它走过了从着眼惩罚犯罪到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变革,这样的变化是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的现实状况,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要求。
  二、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动态平衡
  1、二者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竞争,而竞争的方式和秩序均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才能使其主体的权利得以实现。刑诉法惩罚犯罪的同时加强人权保障,使公民权利在刑事诉讼中尽量不受或少受专门机关的非法侵犯,这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护主体权利的观念完全相符。无论是法律的层面还是人性的角度,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加强人权保障都是必要的,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
  2、体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的平衡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它表达的是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全面落实该方略,就要国家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制度化、规范化,纳入法律的轨道,接受法律规范的调整和处理。目的是寻求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关系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所有剥夺或者限制公民权利的行为都应当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依照具体的法律程序进行,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制约以及权力对权利的保障。具体到刑事活动领域,则要求在适用和执行刑法的过程、步骤上赋予权利人与国家司法机构相抗衡的力量与空间,使其有效抵御国家权力的不当侵扰或非法侵犯。美国的一位大法官说,“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和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我国新修改的刑诉法通过加强辩护权、调整强制措施、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明确无罪推定内容、重塑审判时限与程序、构建中国特色的刑事特别程序等系列行为调整对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慎防司法机关在追诉、惩罚犯罪活动中错误行使或故意滥用相关权力。
  3、国际化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西方发达国家高呼所谓的“人权外交”、“人权无国界”,妄图以发展中国家人权现状与发达国家人权状况的不一致为突破口,暴力干涉我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内政。在这场看似无硝烟的国际人权斗争中,我们最有力的反击是让世界看到我们人权的真实状态。一方面要对不实报道或误解进行毫不让步的斗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客观而诚恳地面对我国在保障公民人权尤其是保障刑事人权方面的不足和亟需改进的问题。我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曾明确指出,中国虽然在维护和促进人权方面已取得重大的成就,但是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继续促进人权的发展,努力达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所要求的实现充分人权的崇高目标,仍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结合我国的刑事司法实务,在执法过程中侵犯公民人身自由和其他合法权益的现象屡有发生,少数事件甚至达到严重的程度,在互联网等通讯手段发达的今天,这样的现象和问题极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针对刑事司法人权方面的缺陷,如不及时借刑事诉讼法修正的契机加以调整和完善的话,那它们必将会继续被少数发达国家攻击和诟病在国际人权的战斗中也将被置于被动的尴尬境地。
  三、平衡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路径
  1、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并重
  新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一是惩罚犯罪,二是保障人权,二者并重,不可分割。任何过分注重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违背刑事诉讼法根本要旨的。刑事诉讼法作为刑法实现的唯一途径,当然要实现惩罚犯罪的目的,这是落实刑法的规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和谐的要求。过去,我们对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过分强调惩罚犯罪的目的,忽略了对人权的保障,有时甚至不惜牺牲人权来夸大或达到所谓惩罚犯罪的目的,负面后果是,直接导致司法实践中滋生大量违法行为,且得不到有效遏制。在实践中必须做到,既要防止因为重视保障人权,而减弱惩罚犯罪的力度甚至畏首畏尾,不敢执法;又要避免因为强调惩罚犯罪,而削弱保障人权的力度甚至牺牲人权一味追求犯罪追诉率。
  2、加强辩护权保障
  加强保障辩护权,同样有利于在实践中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有机结合,化解社会矛盾。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是宪法赋予的一项诉讼权利。新刑诉法明确提出了保障辩护权行使原则,放宽了法律援助的范围以及聘请辩护律师的主体范围,并将辩护的时间提前至侦查阶段,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保障了辩方对于削弱辩护职责履行的救济渠道等。强调辩护权,既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利,保证其能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同时也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的真相。司法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和保障辩护权的行使,例如,在收到案件时应及时告知权利人在案件所处的该阶段其可以行使的所有权利,包括案件处理阶段的知情权、辩护权、申请回避权、附带民事赔偿权等等;办理案件过程中,充分听取和核实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口头或书面的意见和线索;庭审前可以与辩护人交换意见,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证据,使法律真实充分还原至客观真实。
  3、坚持非法证据排除
  新刑事诉讼法完善了证据制度。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是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内容,也是保证案件质量的基石。新刑诉法全方位地修改完善证据制度,并首次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和程序等内容作了明确规定,搭建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基本框架。其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在美国的判例之中,此概念是在1914年美国的维克斯诉合众国一案中首次提出,可以说是维克斯奠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随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了一系列案例确立了“毒树之果”理论。从法律价值的角度考量,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价值是在尊重保障人权与有效惩罚犯罪之间建立平衡点。新刑事诉讼法对待该规则的态度是根据证据种类的不同,将强制排除模式与裁量排除模式相结合,折衷适用,该种方式更符合我国国情。
其他文献
[摘要]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高校思政课则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随着社会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主体、客体以及教学中介等也必然发生转变,高校原来那种单一的灌输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显得捉襟见肘,这就凸显了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社会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模式 大学生  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我
期刊
摘 要: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在序言中,明确地以文本的形式自我授权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关键词:宪法;法律效力  一、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表现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
期刊
摘要:笔者通过研究《2014年版药学专业技能抽查题库》,探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并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技能 药物分析  湖南省高职院校毕业生技能抽查工作是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湘发[2006 ]22号),促进人
期刊
摘 要:归责的含义,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何种根据使其负责,此种根据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我国医疗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包括过错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以及无过错原则。  关键词:归责原则;构成要件  一、明确医疗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意义  在侵权行为法中,归责原则是侵权行为法的核心规则,是侵权行为法的灵魂。确定医疗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医疗侵权责任立法的基本点。  在理论
期刊
摘要:一部纪录电影面对一个世界范围内空前严重的巨大危机时,泰然自若的去面对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怀有理性是一门手艺活。  关键字:电影;跨学科;评析  在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过去整整两年之后,导演查尔斯·佛格森(Charles Ferguson)用这部名为《监守自盗》(Inside Job)的纪录电影对危机本身以及当前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破坏作用的影响作出了具有说服力的分析与反思。该片于
期刊
摘 要: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给予最高层次的法律保障。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立法层面上,确立了《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任务。在刑事诉讼中,必须坚持打击犯罪与人权保障的统一。  关键词:打击犯罪;人权保障;无罪推定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转型是利益格局调整的过程,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收入差
期刊
摘 要: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法》,明确加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内容。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增强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意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惩罚犯罪与人权保障,是现代刑法的不二追求  关键词:惩罚犯罪;保障人权  如果说《刑法》是决定生杀予夺的刀子,那《刑事诉讼法》就是决定这把刀
期刊
摘 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是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惩罚犯罪,在惩罚犯罪过程中保障人权,二者的和谐统一,构成刑事法治的基石。  关键词:刑事秩序;惩罚犯罪;保障人權;刑事法治  刑事法治必须致力于创造秩序,但同时也必须保障人权。因为只有将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相协调的刑事司法才能赢得国民的信赖,才能对维护社会秩序作出贡献。就人权保障而言,刑事法律应当为脆弱的人性提供可以庇护的天空,应当
期刊
摘 要:辩护权是一项基本人权,辩护制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保障人权和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辩护制度现状。  关键词:辩护权;辩护制度  辩护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保障辩护权就是保障人权,辩护制度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保障人权和防止国家刑罚权的滥用,这就是刑事辩护正当性的价值论基础,在中国,辩护权是一项明文规定的宪法权利。  一、中国刑事诉讼特点  中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特点是:在侦查、审查起诉阶
期刊
[内容提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需要有一支事业心强、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又富于钻研精神的人才队伍。而今的县区级正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以致一阵轰轰烈烈的“申遗”过后,非遗的保护工作处于停滞状况。如何解决非遗人才紧缺问题,应强调现有保护中心人员应躬行实践,学用结合;质疑多思,不耻下问;发挥团队精神,提高队伍水平;注重专家组和老群文工作者的作用,方能解决当下非遗人才队伍紧缺的困境。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