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将学科能力要求与改革要求相结合,在考查阅读能力时,关注数据时代阅读的特殊性。阅读试题的设计积极反映时代要求,所选材料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形和表格。
能读图、能读数还要能迅速处理大篇幅文字
“以往高考中,‘小阅读’的阅读量大约是1300字,但是今年北京卷做了一个尝试,给出了3篇文章,总篇幅近3000字,考查的是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位语文命题组的专家说。
专家们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为特点的信息时代,对学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卷给出的3篇文章,既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通过文本间的参照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能迅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很好地规划答题的时间,如果把整个试卷作为一份信息的话,合理规划各部分所用时间也是一种能力。
在多媒体和自媒体盛行的今天,除了迅速处理文字信息外,图片、表格、数据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所以,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成了高考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条新路径。
比如,在全国二卷的“语用题”中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命题专家指出,考生要能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表述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再比如,重庆卷给出不同性别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分配图,让学生通过读统计数据图,最终总结出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特点。
结论不唯一、答案不统一,学生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即可
自“钱学森之问”起,整个社会就不断反思:孩子的创新精神跑哪去了?很多人认为“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既然考试能影响教学,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引导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全国二卷中有一道小说阅读的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塾师老汪》,要求考生将老汪与孔乙己进行比较,同为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二者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考生在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时必然要探究人物灵魂深处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拘泥于框架,跳出“标准答案”。一位命题专家说,“今年高考全国卷与地方卷,都设置了多道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试题,鼓励考生勇敢探究。”安徽卷给出了名为《蓑衣》的文章,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谈文章特点,他们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不同方面入手,“答案不求全面,只要能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就可以了”。
北京卷中也给出了很多开放性的主观试题。如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侍坐》的篇末内容。“篇中的对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标点,而标点的不同源自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哪种解读更合理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盛志武说,试题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赏析。这道题的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答案的对与错,重点在于区分考生认识的深与浅、思维的宽与窄,即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路径。
试题的主观性、开放性的增强更利于考生灵活、创造性地发挥,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除了独立自由的思考之外,今年的语文命题也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全国二卷的“读书的分类”一题中,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和限定,推导出空缺句子的含义,并用适当的语句表达。考生必须在厘清“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判断并合理表达。再比如,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给出的材料是《静者居记》,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连贯而下、层层推进的说理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是否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有清晰把握。
要在试卷中激发考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声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一种就是学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考试作答时经常使用套话。
我们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找到针对各个学段的答题宝典,比如做“句子分析”的题目时,碰到比喻,就可以这样套:“用××比喻××,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碰到拟人,可以这样套:“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遇到排比,可以这样:“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今年的高考命题组特别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观点、思想、情感从成之于心到宣之于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需要考生感到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既有说的欲望,又有说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
从全国到各地的语文试卷可以看到,今年在命题时,特别弱化了对字词的机械考查,关注考生的考场体验,或者独具匠心,增加答题的趣味性,让考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觅答案,阐明观点;或者抛出有争议的话题,使考生愿意加入到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比如,今年湖北卷的语言知识运用题中,使用了“天鹅戏水”的图画,要求考生看过图画之后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者小诗。图画扑入眼帘后,能马上形成生动漂亮、富有诗意的感觉,在这种意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抒发的愿望。“透着春意的垂柳、姿态各异的天鹅、轻漾的水纹都有助于考生感受画面意象并进行动感的表达。”命题专家说。
能读图、能读数还要能迅速处理大篇幅文字
“以往高考中,‘小阅读’的阅读量大约是1300字,但是今年北京卷做了一个尝试,给出了3篇文章,总篇幅近3000字,考查的是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教育部考试中心一位语文命题组的专家说。
专家们指出,以“大数据”“云计算”“自媒体”为特点的信息时代,对学生获取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卷给出的3篇文章,既彼此关联又相对独立,要求考生在快速浏览中筛选每段文字的主要信息,并通过文本间的参照来解答问题。这样的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能迅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同时也要很好地规划答题的时间,如果把整个试卷作为一份信息的话,合理规划各部分所用时间也是一种能力。
在多媒体和自媒体盛行的今天,除了迅速处理文字信息外,图片、表格、数据也是阅读的重要内容,所以,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成了高考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的一条新路径。
比如,在全国二卷的“语用题”中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命题专家指出,考生要能根据图形内容要素简明流畅地表述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此外,还能在作答的过程中,感受到该图暗合今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再比如,重庆卷给出不同性别儿童在不同场地休息和运动的时间分配图,让学生通过读统计数据图,最终总结出不同性别儿童的运动特点。
结论不唯一、答案不统一,学生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即可
自“钱学森之问”起,整个社会就不断反思:孩子的创新精神跑哪去了?很多人认为“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既然考试能影响教学,那么就可以充分利用考试的引导作用。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全国二卷中有一道小说阅读的试题,给出的材料是《塾师老汪》,要求考生将老汪与孔乙己进行比较,同为社会底层的读书人,二者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考生在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时必然要探究人物灵魂深处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进行发散思维,得出有创造性的结论。
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不拘泥于框架,跳出“标准答案”。一位命题专家说,“今年高考全国卷与地方卷,都设置了多道没有唯一正确答案的试题,鼓励考生勇敢探究。”安徽卷给出了名为《蓑衣》的文章,要求考生从不同角度谈文章特点,他们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不同方面入手,“答案不求全面,只要能自圆其说,论证合理就可以了”。
北京卷中也给出了很多开放性的主观试题。如文言文阅读选取课本《论语·侍坐》的篇末内容。“篇中的对话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标点,而标点的不同源自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哪种解读更合理完全可以有不同的判断。”北京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盛志武说,试题要求考生辨别两种解读的不同之处并作出个性化的赏析。这道题的重点不是考查学生答案的对与错,重点在于区分考生认识的深与浅、思维的宽与窄,即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探究路径。
试题的主观性、开放性的增强更利于考生灵活、创造性地发挥,为考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除了独立自由的思考之外,今年的语文命题也考查了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全国二卷的“读书的分类”一题中,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和限定,推导出空缺句子的含义,并用适当的语句表达。考生必须在厘清“记忆型阅读”和“批判型阅读”逻辑关系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判断并合理表达。再比如,上海卷文言文阅读一题中,给出的材料是《静者居记》,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连贯而下、层层推进的说理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是否对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有清晰把握。
要在试卷中激发考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社会上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声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中一种就是学生不会表达真情实感,考试作答时经常使用套话。
我们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找到针对各个学段的答题宝典,比如做“句子分析”的题目时,碰到比喻,就可以这样套:“用××比喻××,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碰到拟人,可以这样套:“把××拟人化(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遇到排比,可以这样:“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今年的高考命题组特别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观点、思想、情感从成之于心到宣之于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需要考生感到有话要说,不吐不快,既有说的欲望,又有说得准确、流畅、清晰的自觉追求。”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专家说。
从全国到各地的语文试卷可以看到,今年在命题时,特别弱化了对字词的机械考查,关注考生的考场体验,或者独具匠心,增加答题的趣味性,让考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寻觅答案,阐明观点;或者抛出有争议的话题,使考生愿意加入到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见解。
比如,今年湖北卷的语言知识运用题中,使用了“天鹅戏水”的图画,要求考生看过图画之后写出一段优美的文字或者小诗。图画扑入眼帘后,能马上形成生动漂亮、富有诗意的感觉,在这种意境中,学生很容易产生抒发的愿望。“透着春意的垂柳、姿态各异的天鹅、轻漾的水纹都有助于考生感受画面意象并进行动感的表达。”命题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