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m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为背景,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面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苏州
  基金项目:2016年度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互联网+’背景下苏州高职高专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阚雅晗,女,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洪明,女,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朱冉冉,女,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29-0033-05
  一、实践研究背景
  2016年9月,为期4个月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选拔赛暨江苏省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由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苏信学院”,见表1)2014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张传强、彭正鑫等同学完成的“智慧电梯管理系统”项目获得三等奖。这既是“苏信学院”在专业建设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成果实践证明,更是学院长期秉承坚持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为推动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能积累,提升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做出的探索与贡献。
  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公办独立高等院校。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立足信息产业、培养合格人才为宗旨,紧紧围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目标,逐步形成了“能力为主线、应用为目的、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地处苏州、地处长三角绝佳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凭借与苏州工业园区、吴江经济开发区、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紧邻的优势,大力推动国内外学习交流。
  二、理论研究背景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的党中央提出的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创新举措,是当前社会各领域改革指导的总纲领,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对高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1]供给侧改革注重分析问题的本质,是着眼于中长期的辩证思维方式,为破解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提供了超越需求侧的新视角。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沿着“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序列进行的。创新教育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有别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是以培养、鼓励、保护、完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具有创新理念和意识,再加上创新能力的塑造,就会无往而不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发展新战略中,传统的高职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经济转型的需要,需要引发一场由“创新创业”教育推动的深刻转型,在教学范式、课程体系范式、教育评价范式等方面做出根本性的变革。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然成为自身转型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如何构建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发展战略体系、成功实现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全面提升高职教育现代化水平,成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任务。
  “十三五”期间,江苏进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总体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也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苏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体现经济转型升级与创新创业的理念,对接学生特点、院校特色和行(企)业文化需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得以体现,培养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全面服务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做出贡献。
  三、“十二五”时期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苏州是职业教育结构改革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于1981年成立的苏州市职业大学,成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行者之一。1989年,苏州被国家教委指定为移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城市;1995 年,苏州被国家教委、江苏省政府确定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人才,苏州于2002 年12月6日举行了苏州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决定着手对市区职业教育进行大规模整合,提高职业教育层次,创建苏州国际教育园。至此,高职教育与苏州的经济发展联系更加紧密。截至2015年底,苏州共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16所,公办11所,民办5所。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苏州城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现代服务业和服务经济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呈现出三个特点,具体如表2所示。
  四、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苏州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态势,不仅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增加,还改变了人才需求结构。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化解职业院校要素结构性矛盾为切入点,促进要素优化重组,盘活存量资源,用好增量资源,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要素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1.师资结构矛盾。存在专兼职教师结构、职称结构、教师专业与所教学科专业的匹配度等结构性问题,需要突破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才能有效化解。   2.专业结构矛盾。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程技术人员不能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过多地集中在传统行业,而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计算机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短缺。许多院校仍存在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追求大而全,随意扩张学科专业,尤其是一些专业设置门槛较低的文科专业,致使学院陷于低水平竞争和低质量增长状态,缺乏特色,发展受限。在课程结构方面,存在理论性课程多、实操性课程少,必修性课程多、选修性课程少,知识性课程多、方法性课程少,专业课程多、素质课程少等问题。
  3.就业结构矛盾。存在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与第一产业就业比例严重失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毕业生实际就业岗位胜任力与实际岗位需求不匹配等多重问题。2015年末,苏州市第一产业就业人口23.80万人,比2014年末减少0.7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由2014年末的3.5%下降至3.4%,下降0.1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发展持续推进,第一产业继续呈挤出效应,就业人口保持持续减少的态势。第二产业由于受转型升级和外部经济形势的影响,就业人口由2014年末的419.80万人减少到2015年末的414.50万人,减少5.30万人,占比为60.0%,比2014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充分发挥其就业形势灵活多变的优势,承载就业能力不断增强。就业人口达253.10万人,比2014年末增加4.0万人,占就业人口的比重为36.6%,比上年末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逐渐增强。[2]
  五、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1.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完善高职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战略举措,也是当前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经历了从“应用型人才”到“实用型人才”再到当今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演变。高职院校应当以最终目标为依据,结合经济背景、区域环境、产业特性不断调整自身定位,制定突出院校特色、职业特色、文化特色的具体目标。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是当前对高职教育培养最终目标的权威表述。
  2.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对接地方产业经济人才需求,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其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直接关系着人才供给的数量和结构。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逻辑起点,是对接社会需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桥梁和纽带,是强化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点和着力点。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区域经濟中的产业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主要依据。以苏州市2015年第四季度人力资源供求状况为例,具体如表3所示。
  从本质上讲,高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应从供给端入手,通过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调整升级经济和产业结构带来的人才供需矛盾,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益,来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速度、人才需求相适应。主导专业设置应与主导产业、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构成比例及变化,特别是明确主导产业及其在整个产业中的比例。优化专业结构,瞄准产业人才需求,提高产业发展适应能力,配合政府推动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规划,提升专业设置的科学性。积极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共同为高职院校发展制定政策法规,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落实合作项目、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战略合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
  3.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不断提升校企合作的内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职教育应当顺应时代潮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将共享作为创新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与价值取向,推进高职教育立足国际视野,面向国际、面向地区、面向行业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用实力与吸引力赢得社会的尊重。高职院校继续推与地方产业、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将高职院校建设称为地方技术技能积累的重要资源集聚地。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把校企合作引向纵深发展,选择依托行业、结合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互惠共赢,开展合作培训,扩展对外交流。
  4.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以职业教育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5 年10 月19 日,教育部发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了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目标任务和努力方向,是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的行动性纲领文件。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信息化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围绕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和大幅度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加快建设硬件环境、软件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高职院校应积极筹建相应的实验实训基地,大力推进理实一体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技能锻炼课时,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积极开发仿真实训系统、仿真教学软件,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5.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工作契机,力推高职教育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快完善能力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同发展。(1)培育创新理念,以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创新,打造发展新优势;(2)提升创新能力,加强职业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成为区域和行业的人才供给、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基地;(3)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4)应用现代技术,以富民强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总揽全局,努力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顺应“互联网+”趋势,为培育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阚雅晗.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苏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4(14):1-2.
  [2] 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J].中国高等教育,2016(10):19-23.
  [责任编辑 秦 涛]
其他文献
最近在朋友圈有一部BBC教育纪录片大热:《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前几天我参加了地方电视台一场教育座谈节目的录制,也是以此为主题。站在教育研究与普罗大众之间,我个人对这部纪录片既熟悉又无知。说熟悉是因为作为熟谙中国教育又略微了解欧洲国家教育的“业界人士”,耳濡目染,可以很快预见这场较量里显而易见的结果;说无知是因为虽然研究教育,但领域不同,并没有入比较教育学研究的门,感觉没有这个话语权去置喙。因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生成是基于高职院校组织相对长期的运行、变革与发展,基于高职院校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基于高职院校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高职院校要想办出特色,需要整合各方的力量,尤其是政府、社会(市场)、院校自身,三者均要做出相应调整,共同引导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创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特色生成;扎根理论  作者简介:曹 靖,男,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主要
期刊
摘 要:职教教师关系到高等或中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高低,更直接地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后期推动力。介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于如何培养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这项重大任务便落到职业院校特别是职教教师身上。目前,对于培养职教教师主要采取职后培养方式为主,试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探索职教教师职前培养问题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职教教师;职前培
期刊
摘 要:为解决新型城镇化社区普及中职教育中,缺乏实训设备和企业技师指导等问题,一方面,需要实现社区普教与企业深度合作,紧扣企业转型升级,将新技术及时渗透到社区职教之中;另一方面,需要紧扣农民工市民化,实施以现代企业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教育。为此,需要建立起地方政府主导的“社区-企业”深度合作宏观机制;社企深度合作普及支柱专业的中观机制;协同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微观机制。以此切实推进新社区普及中职教
期刊
摘 要: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提高平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教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力。“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架构”的技术,对成就“教师即研究者”梦想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从“是何”“为何”“如何”维度,梳理课例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实现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以吉林省延边州的实践为例,从教研部门、基层学校、研究小组三个层面,概要性介
期刊
摘 要:根据FPA性格色彩理论,充分了解大学生性格特点,以影视动漫专业为例,匹配企业实际岗位,实现项目小组人员优化配置。研究方法是:选取117名学生,采用由乐嘉编写的《性格色彩速写与解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为:学生性格在红色和绿色里面分布较多,黄色偏少。实际项目中,学生未考虑性格因素推选组长,导致项目质量不佳。在项目课程小组人员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兴趣与性格因素,才能够实现项目效果最
期刊
摘 要:中职音乐课应合理规划欣赏课,音乐教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中职生参与欣赏课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审美素养  作者简介:刘娟,女,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3-0051-03  音乐欣赏课是中职音乐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生
期刊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从情境引入的生活化、知识建构的数学化以及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向学的转变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展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凸显生活现象的数学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引入;知识建构;生活化;数学化  作者简介:陆静,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
期刊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而“研”则是产教深度融合后的必然发展阶段。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机制,为确保校企深入、持久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良好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即物质供给机制、人员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提高产学研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保证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高职校
期刊
摘 要:借助会计电算化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契机,构建由培养目标、培养要素和培养形式三个维度组成,以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为载体,随着财政规章的变化而更新调整,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动态的、立体的实践教学魔方体系。探讨模拟单元实践、仿真岗位实习、全面综合实训三级实践教学系统魔方的运作模式,倡导师资队伍、实训设施、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保障工程。通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社区等方面,验证实践教学魔方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