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改变以往惯于对学生进行说教的姿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同龄人”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教师可以从精彩的课堂导入、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实践几个环节来真正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提高课堂效率,从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
  一、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精彩的教学导入是成功课堂的一半,可以采用故事导入、音频导入、图片导入、谜语导入等方法,要充满趣味,从而使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跨入知识的大门。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3课“我很诚实”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新版的《狼来了》的故事……”学生马上就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通过笔者富有感情的故事叙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说谎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能得到调动,也萌发了乐学的冲动。又如,笔者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学会反思”一课时,采用播放“南怀瑾与‘功过格’”的音频进行导入,先让学生听音频,再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接着才是开展教学活动。再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可以采用图片导入,再提问:红军长征已过去了八十多年,为什么我们还要纪念长征?长征究竟走过了哪里?途中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简洁的几个问题,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类似这样的激趣导入,既符合学生的口味,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可以更高效地组织教学。
  二、多样化组织活动,唤起学生情感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经验。教师要帮助学生自觉地、有意识地整理生活经验,在教学活动设计中开展多样的活动,注重学生体验感受,引导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1. 融教育于游戏中。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把教育教学过程融合于游戏活动之中,是提增道德法治课堂实效,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如在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需要秩序”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秩序小实验游戏。游戏是这样设置的:把班级学生分成几组,每组准备六个一端系有长线的小球,一同放入一个瓶颈较小的瓶子中,瓶口大小只能允许每次取出一个球,进行分组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取球用时最短且全部取出球。游戏实验结束时,有线扯断球没有办法取出的;有球扎堆瓶口,同学互相埋怨的;有耗时长才全部取出球的;还有既用时短且把球全部取出的。此时让学生总结成败原因,学生从分享取得成功的经验中明白了秩序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社会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守秩序?如果大家都守秩序,我们的社会环境将会变得怎样?最后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出现的事例,如因为玩游戏产生意见分歧该怎么办等。在游戏的辅助下,本课的德育目标得以较顺利地达成。
  2. 融教育于说话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教学环节,要还学生说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扉,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道德的学习之中。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6课“我家的好邻居”时,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邻居小伙伴,说他们之间是如何一起玩的,说玩时的感受。最后教师点拨:“快乐游戏”即和小伙伴一起活动是会给自己和对方带来满满的快乐与幸福的,大家能够友好相处。教师再引导:“做客有做客的礼仪,如果小伙伴到你家做客,作为小主人,该怎么做呢?”学生说了各种招待伙伴该做的事,教师点拨小结:和邻居交往时要做到文明有礼。最终达到了育人的目标。
  3. 融教育于自由想象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结合书本文字和插图,说想象的情景,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蕴含的道理。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大家的‘朋友’”时,文中的“朋友”指的是公共生活设施,这些“朋友”是服务我们的,如果我们不善待这些“朋友”,它们“内心”的委屈会是怎样的?这个光靠教师讲,学生印象是不深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换成自己就是被破坏的对象,想象自己是花园里的凉亭座椅、是小树、是路灯、是健身器械等等时,有人往自己身上涂画、用小刀刻画、用石头砸时,是什么感受。想象之后,学生自然就懂得破坏公共设施是不道德的行为,会给人们带来不方便,进而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观点,将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三、设置多彩课外实践,提升巩固认知
  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儿童有了道德认识,不一定就会有相应的道德行为,要将儿童生活中的知、情、行等方面的经验结合起来。可是现实受社会和家长观念的约束,再加上课外实践课费时费力,基于对安全的担心、经济问题的考虑、学科时间的制约等因素,教师大多对课外实践一揭而过,只坚守课堂阵地,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做法留下的只会是遗憾。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课“我们的衣食之源”时,第一课时“白白的大米哪里来”的开篇引用了《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现在的学生很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谁都会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并没有几个学生真正明白农民的辛苦,这时就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来让学生有切身的感知和体会。德育教育的最终落脚处是要解决让儿童知而后行、言行一致的问题。
  基于学生统一走出校园去实践的机会不多的现实,科任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运用新知识,提升巩固德育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7课“请到我的家乡来”时,可以布置学生自己用笔来画一画家乡所在省的轮廓图,加深学生对自己家乡所在省的基本特征的印象。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12课“家乡的喜与忧”时,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找前几十年家乡的风貌图,对比现在的家乡,感受家乡的发展;还可以让学生回家采访爷爷奶奶,请爷爷奶奶讲讲他们童年时家乡的交通条件、照明条件、农业生产、居民住房条件等,以及他們童年的家庭条件、学习条件等等,而后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树立为家乡建设发展出一份力的道德情操。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平市溪南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黄晓夏)
其他文献
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低年级更显得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写字环节,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书写,让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感受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写字能力。  在写字之前,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字。先观察字的结构,看这个字是由哪几个部件组成,主要笔画在田字格中的坐落位置及起止位置。然后观察笔画之间的关系,如长短变化、疏密布局、收放情况等。通过细致的
民间故事作为一种口头艺术,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然而,当“民间故事”以单元主题的方式进入教材,基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诉求,民间故事教学究竟可以教什么?学生可以学什么?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成为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融情于文并超越于文,使作者的创作初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热情三者融会贯通;要让智慧表达、思维激荡伴随整个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呈现强烈的共情状态。  一、教师满怀激情,促进阅读共情  语文是心灵的教育,教师要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教学激情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创设
言语能力包括语文知识、思维能力、口语能力等。语文学科是培养言语能力、文字能力的基础学科。语文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充分的言语实践空间,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个体性言语经验,最终实现学生言语能力的稳步、有序提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设计非常符合学生的言语能力发展规律及语文思维提升的特点。课后习题是语文教材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还可以梳理、巩固学生课堂储备的知识,学生通过
如何在深度学习的指向下进行学生学业评价与试卷命题是每个数学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笔者在教学中对试题内容与命题方式上做一些尝试,力求在命题的实践性、思维性、开放性
期刊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借助互联网开展各类线上培训活动已成为教师教研的另一有效途径。它弥补了传统线下教研在教研时间、空间上的约束,最大限度地开辟了教学指导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动研修。目前,在引入线上教研的过程中,大多数组织者更多地运用了其空间突破的功能,缺少对教研本身质量上的探究与应用,线上线下两种教研形式呈现出“两个人走路”,而非“两条腿前进”的现状。因而,我们要摸索一条线上线下互为赋能的混合联动教研之路。
复习课是帮助学生进行查缺补漏,建立起完整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复习课不只是单纯地消化旧知识,不只是单纯地做练习,更要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复习课的开展方式。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燃起学生学习热情在数学复习课中,不能因为没有新的知识需要传授,而取消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环节。相反,因为复习课涉及旧知识的梳理,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言说、大胆表达,这有利于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促进思维发展。
阅读与写作,一直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阅读理解与分析片面、写作无从下笔等学习现状,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如何将读和写进行巧妙融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高,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随文练笔以其连接读与写的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读写融合教学实践的常见手段。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结合阅读内容,设计简短、快速、随意的写作训练,可以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巧妙融合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調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还能够给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研究。  一、品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在实际教学中,词句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关键素材。教师若能够实现对词句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灵活引用,就一定能够取得意想
口语交际课是为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专门开设的课。语文教师要用心上好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上好口语交际课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精选话题,让学生有话说  口语交际活动就是让学生围绕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因此,所选的话题应让学生有话说,这样学生才能说得积极,说得主动,参与口语交际的热情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