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思考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sx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倡导的“教应该为了学,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是一种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预设应该更好地促进生成,生成可以进一步优化预设。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把握好这一关系,要做到:弹性预设,留出生成空间;鼓励引导,促进课堂生成;利用生成,调整教学预设。
  关键词:数学教学 预设 生成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是静态的,主要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情的把握,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实施教学方案是师生对教学过程的“生成”,是动态的,更多地依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在新课标倡导的“教应该为了学,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下,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是一种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预设应该更好地促进生成,生成可以进一步优化预设。下面,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笔者对此的思考。
  一、弹性预设,留出生成空间
  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要实现教学生成,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进行教学预设。这不仅要求教师对学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要求教师形成弹性的预设,留出生成的空间。这不仅因为学生的应对情况非常复杂(随时可能产生意外的生成),无法完全预设,还因为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无法统一预设。预设过强会导致教学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预设过弱会导致教学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恰到好处且具有弹性的预设才能留给学生足够的生成空间,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学习中。
  例如,教学“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之前,教师可以请几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应该进行弹性预设,考虑到可能出现的不同状况,如大多数学生默写不出公式,或有一名学生默写错了公式而台下的学生能够准确地指出,等等。它们分别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这些公式或已经掌握了这些公式,由此教师可以灵活应变,决定是否直接引出“我们应该如何应用正弦和余弦定理”这样的课题。
  二、鼓勵引导,促进课堂生成
  教学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灵活的帮助。要促成精彩生成,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的预设及实施中,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以及问题引导,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思考和探索,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充分交流和讨论。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数学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例如,教学“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笔者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椭圆的定义:“在平面内,动点P(x,y)到两定点F1(-c,0),F2(c,0)的距离之和为常数2n,其中2a>2c,这样的动点轨迹称为椭圆,用集合表示就是{P(x,y)||PF1|+|PF2|=2a}。”引出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然后设问:“将椭圆定义中的‘之和’改成‘之差’,结果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接着解释用拉链作轨迹的原理:“拉链在拉开和合拢的过程中两边长度相等。”引导学生思考:“现将拉链一边的端点和另一边上一点固定,拉链咬合处到两个固定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拉链在拉开和合拢的过程中咬合处到两个固定点的距离如何变化?”学生思考后发现:“到一个定点的距离比到另一个定点的距离总是长多余的那部分。距离在变大或变小,距离之差不变。”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理解了借助拉链画出来的轨迹上的点满足到定点的距离之差是常数,从而顺利地理解了双曲线的定义:{P(x,y)|||PF1|-|PF2||=2a),其中2a<2c。最后,笔者引导学生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给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同时观察学生的表现,对存在不同见解或不同方法的学生加以肯定和表扬,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促进课堂生成。
  三、利用生成,调整教学预设
  在重视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生成是不可控制的,即无法预设的,比如,个别学生可能会灵感突现,对某些数学结论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质疑或困惑。忽视这些课堂生成,不仅可能使教学过程陷入僵局,而且可能对学生发展造成阻碍。因此,教师不仅要促进课堂生成,而且要利用课堂生成,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预设,从而从容面对教学过程中的意外,促进教学的实效(基于学生、为了学生)。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页。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能够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2.经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水平,培养数感。积累丰富的猜想、举例、验证、建模等数学活动经验。  3.培养认真细致、自觉反思的学习习惯,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教学难点】  连续进位
期刊
摘要: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可以成为学生理解知识、体验知识、感悟知识,以及将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桥梁和催化剂。“运动和力”为初中物理的重难点内容,知识点抽象、零碎且不易理解。复习这一内容时,针对重力、弹力、摩擦力三种力以及这三种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学生自主创新实验为引子,串联课堂,将“玩实验,学物理”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键词:创新实验 运动和力 中考复习  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创
期刊
摘 要: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以核心问题统领,通过习词语、品词句、悟插图、延故事等环节,丰富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该课凸显了四个亮点:紧扣题眼,体现自主探究;创设语境,提升语言表达;引导想象,发展形象思维;适度拓展,实现有效迁移。  关键词:核心问题 自主探究 语言表达 形象思维 有效迁移  一、课堂实录  (一)习词语,质疑导入  核心问题统领下的教学,一般会在导入环节引发主问题,以获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与当代正活跃的数学家相一致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数学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学会数学的探究方法。以对一道平面几何题的探究为例,说明一个数学探究的基本模型:从问题出发,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或证明,拓展得到新的问题或结论,应用已有的结论解决新的问题。  关键词:数学探究 基本模型 证明 拓展 应用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发展与当代
期刊
摘要:对数学历史文化的体验能提升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帮助他们体验数学知识的人文背景,增加对数学知识以及之间关联的认知和掌握,感受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应用价值,从而更好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梳理“椭圆”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数学的经验知识,还原知识的获得过程,沟通知识之间的关联,体验巧妙的数学方法,形成结构完备、内涵丰富、“知情意”有机融合的椭圆文化图式。  关键词:椭圆 经验知识 获得过程 知识关联 数
期刊
摘 要:三位教师执教《乡愁》,教“新”不忘“旧”,教“诗”不忘“言”,教“读”不忘“写”,彰显了新诗教学的魅力。三节课在重视引入作者生活经历帮助理解诗歌的一致性外,又各有特色。王老师的课注重语言的品读,丁老师的课注重朗读手段的运用,潘老师的课注重写这一手段的运用,但殊途同归,都让学生走进了诗人所构建的艺术世界,读懂了诗人,也读出了自己。  关键词:新诗教学 新与旧 诗与言 读与写  对于新诗教学,
期刊
[编者按]与前面四期课堂观察系列稿有所不同,本期刊发了执教者的教学设计,且是根据“课堂评价模型的运用”这个观察主题,两次调整,“逆向设计”的第三版。个中意蕴,请看《教学是否专业:基于课堂评价模型的理解》一文后张菊荣校长的评述。  摘要:在课堂观察活动中,《间隔排列》一课的教学设计共经历了三次“整改”,有三点变化:一是课堂框架的变化,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舍弃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说法
期刊
摘要:能否收集与处理评价信息是教学是否专业化的主要标志。对胡老师执教的《间隔排列》一课,从教师是否完整地呈现了评价任务、教师是否收集了学生的“特殊信息”、教师处理信息时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课堂上是否生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信息四个方面,研究如何用课堂评价模型来研究课堂、观察课堂、改进课堂。  关键词:课堂观察 课堂评价模型 评价信息 间隔排列  一、什么是课堂评价模型  课堂观察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
期刊
摘要: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从题材上看,大体可以归为“趣文”。这些趣文中的趣味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显性的一望而知,隐性的须细读方能品味。趣文应该趣教,即用趣味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以《卖油翁》为例,具体策略大致有四点:揣摩字词,深度还原,思考对比,引入质疑。  关键词:文言文 趣文 趣教  入选统编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的10篇文言文,除了《(论语>十二则》《诫子书》《爱莲说》
期刊
摘要:语文课堂上常会看到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学生无从答起的情况,大多是因为问题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解答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聚焦坡度,分层化解阅读障碍;注重铺垫,分段化解阅读障碍;抓住生成,及时化解阅读障碍。  关键词:问题设计 阅读障碍 坡度 铺垫 生成  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学生无从答起。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问题难度太大,超越了学生的解答能力。如何巧设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