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
一、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扬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在学生明白了文中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后,我提出:“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选什么?”学生分成了“苹果、石榴”(以下用“反方”代替)和“落花生”(以下用“正方”代替)意见相左的两派,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以下是辩论过程: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理由)
正方:我想做落花生的理由是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妒忌你。
正方:花生埋在地里很阴凉,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遭受风吹雨打。(学生大笑)而且苹果摘下来容易腐烂,花生保存时间长。
师:好,我们听听“苹果、石榴”的意思。
反方: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燿自己,但它们确实很有用,有炫燿的资本。
正方:我们落花生非常谦虚,同样有用,但不炫燿,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我落后。
正方:毛主席就像是落花生,从农民当中走出来默默工作,做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
师:举了一个伟人的例子,毛主席正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花生”,多好。
反方:落花生代表着旧时期的观念,苹果、石榴代表着现在21世纪的观念。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大家都瞧不起你。只有让大家都看见你的好处,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苹果、石榴。
师:对,我们现在做广告,还要各种包装,宣传自己有道理。
正方:现在公司招聘,看重的是知识、能力,而不是长相……
正方:我认为现代社会是需要知识和能力。但如果不将知识和能力像苹果、石榴那样挂起来,让别人看到,也是没用的。
师:好,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经过这次辩论,你们觉得现今时代应该做怎样的人?
正方: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
反方:不能过于埋没自己,也不要过于炫燿自己。
师:现在我们的观点得到了统一,请“苹果、石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和“落花生”融为一体吧!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富有情趣的引导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课上,我指导学生读句子:“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我看到了红红的桃花,绿绿的小草,就把它们画了下来。”此时已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读书声无力。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说道:“哎呀,我们怎么走错路了?这是一座荒山,无树无花,不美不美。”
学生抬头,惊讶地看了我一眼,明白了,连忙拿起了书。第二次朗读声音响了许多,不过还是有点乱。我微微一笑,说:“呀,我们路过菜市场了!”不少学生笑了,但他们的心已回到课文中,书拿稳了,背挺直了。
第三次朗读,流利整齐,但缺乏情感。读完后,学生看着我,充满了期盼。我挥了挥手,说“啊,公园门口到了,我们快进去瞧瞧吧!”
这时,全班学生都捧起了书,神情专注。有的学生情不自禁为朗读配上了优美的动作。我翘起大拇指赞叹道:“好个美丽的大花坛!小红,你看到了吗?请你来读。”“小李,你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捧着书围在我身边嚷着要读。
这堂课能有这样美好的结局,我惊喜无比。我想是情境式评价语言帮了我大忙。
三、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拌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珊迪;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
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他们把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周瑜故意发难、心胸狭窄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有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自己的努力和同组伙伴的指点下,将鲁肃忠厚老实、惟命是从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恰到好处。有一小组邀请老师演曹操,并指导老师用怎样的神态、语气、动作演,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快于倾吐自我的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一、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课堂上,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坚持鼓励学生发扬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在学生明白了文中父亲是要“我”做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后,我提出:“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选什么?”学生分成了“苹果、石榴”(以下用“反方”代替)和“落花生”(以下用“正方”代替)意见相左的两派,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以下是辩论过程: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理由)
正方:我想做落花生的理由是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妒忌你。
正方:花生埋在地里很阴凉,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遭受风吹雨打。(学生大笑)而且苹果摘下来容易腐烂,花生保存时间长。
师:好,我们听听“苹果、石榴”的意思。
反方:苹果、石榴虽然挂在枝头,长得好看,炫燿自己,但它们确实很有用,有炫燿的资本。
正方:我们落花生非常谦虚,同样有用,但不炫燿,因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我落后。
正方:毛主席就像是落花生,从农民当中走出来默默工作,做了我们新中国的第一位主席。
师:举了一个伟人的例子,毛主席正是从黄土地上走出来的一位“花生”,多好。
反方:落花生代表着旧时期的观念,苹果、石榴代表着现在21世纪的观念。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不讲体面,大家都瞧不起你。只有让大家都看见你的好处,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苹果、石榴。
师:对,我们现在做广告,还要各种包装,宣传自己有道理。
正方:现在公司招聘,看重的是知识、能力,而不是长相……
正方:我认为现代社会是需要知识和能力。但如果不将知识和能力像苹果、石榴那样挂起来,让别人看到,也是没用的。
师:好,辩论到此结束。同学们经过这次辩论,你们觉得现今时代应该做怎样的人?
正方:既要像落花生那样对别人有用,也要像苹果、石榴那样敢于推销自己。
反方:不能过于埋没自己,也不要过于炫燿自己。
师:现在我们的观点得到了统一,请“苹果、石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和“落花生”融为一体吧!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富有情趣的引导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课上,我指导学生读句子:“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公园玩。我看到了红红的桃花,绿绿的小草,就把它们画了下来。”此时已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涣散,读书声无力。这可怎么办?我灵机一动,说道:“哎呀,我们怎么走错路了?这是一座荒山,无树无花,不美不美。”
学生抬头,惊讶地看了我一眼,明白了,连忙拿起了书。第二次朗读声音响了许多,不过还是有点乱。我微微一笑,说:“呀,我们路过菜市场了!”不少学生笑了,但他们的心已回到课文中,书拿稳了,背挺直了。
第三次朗读,流利整齐,但缺乏情感。读完后,学生看着我,充满了期盼。我挥了挥手,说“啊,公园门口到了,我们快进去瞧瞧吧!”
这时,全班学生都捧起了书,神情专注。有的学生情不自禁为朗读配上了优美的动作。我翘起大拇指赞叹道:“好个美丽的大花坛!小红,你看到了吗?请你来读。”“小李,你呢?”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读得声情并茂。下课了,还有许多学生捧着书围在我身边嚷着要读。
这堂课能有这样美好的结局,我惊喜无比。我想是情境式评价语言帮了我大忙。
三、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教学《小珊迪》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融入到故事的角色中进行朗读实践。学生朗读到珊迪一次次乞求“我”买他火柴,特别是第三次时,多少孩子的声音颤拌着,眼里含着泪,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那可怜的孩子,可见他们已把自己当作珊迪;当读到珊迪身受重伤还让弟弟送回零钱,读到临死的他躺在破床上还在牵挂弟弟时,学生把那句“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读得是那么坚定。这时候,他们又俨然成了文中的“我”了。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我总是努力地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挑战教师。
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真正动起来,我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分角色演练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表演技巧选择角色,有的还大胆邀请老师加入。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结果上台表演的小组一组比一组出色。他们把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周瑜故意发难、心胸狭窄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有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自己的努力和同组伙伴的指点下,将鲁肃忠厚老实、惟命是从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恰到好处。有一小组邀请老师演曹操,并指导老师用怎样的神态、语气、动作演,真正形成了师生互动,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快于倾吐自我的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