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看来,语文教育应贴近儿童生活,与儿童生活体验相结合,使之成为一种既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学习、更是有真实情感的参与、个体精神的真实成长的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才会提升着孩子的生活质量,使他们在各种言语的实践中内化言语,培植对生活,对语文的新感情,达到人品与文品携手共近,共同走向丰妙的境地的活动。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学习走进孩子的生活,使他们更好地习得言语呢?笔者在实践中曾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让学生带着生活积累,走近文本。
  
  1、未有曲调先有情
  学生在接触文本前,先获得感悟、理解、欣赏、评价文本所需的基础性情感。正如古人所说,语文学习是“披文入情,情动而辞法”。也就是说在课文没有开始之前,就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相关内容的情绪情感。
  例如:有特级教师在执教《一夜的工作》一课一时,为了使学生能与文中的总理有更近的距离,课前,他给孩子们补充了这样一则材料:1998年的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那一年叫宋小明的诗人,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与爱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师朗诵宋小明的诗。)大屏幕打出: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年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不用多想,不用多问。/你就是这样的人!/不能不想,不能不问,/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把所有的伤痛藏在你身上,/用你的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生命归还世界,/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这些内容提供了情感铺垫,这份情感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对学习对象产生一种独特的“力”,在不知不觉中走近文本,收到了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创设情境重现生活。
  李吉林老师认为:“在优化的情境中,借助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的印象,这种“直接的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的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作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中。”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情境教育的手段,形象地再现课文的内容,唤起孩子的生活体验,以珍视和保留他们敏锐的感受能力,强烈的感受欲望。
  
  3、观察生活实体。
  观察可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生活的表象基础。指导学生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场观察与文本学习结合,必会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积累意象素材。
  
  二、唤起生活体验,对话文本。
  
  教学是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而对话也基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的基础,需要体验的参与。体验参与对话,促进阅读的方法,主要有:
  
  1、带着情感阅读文本。
  就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来说,其本质就是再现儿童生活典型的场景,唤起儿童生活的经验参与学习并使之获得重构。真正的阅读必然是带着情感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不妨可以让学生按照“创情——激情——升情”的情感历程,将情感学习与文本阅读有机结合。因着情感体验的参与,学生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刻了,情感更加深沉了,语言更加更加深挚了。
  
  2、还原画面与意境。
  正如人们常说的,语文是隽永的诗,是悠扬的歌,更是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所以亲近文本的语文阅读必然是学生自觉把语文还原成艺术感觉的过程。而这过程同样离不开学生生活表象和生活想象的支撑。
  例如,一特级教师在教《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意境:抓住“孤帆”一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语言描述课文没有写明的李白目送孟浩然,久久不原离去的情形,从而进一步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含义,学生透过文字,借助生活体验,在文本的阅读中融入了自己的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了画面,深深体会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无限敬仰之情。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学生对话文本的重要形式,它让儿童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表演结束后让学生从扮演者、观察者等的角度,进行汇报交流,谈谈内心的体验,从而进一步理解文本。
  例如:上《冬爷爷的礼物》这一课时,李吉林老师自己扮演冬爷爷,孩子们兴奋极了,顿时,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变成冬爷爷和孩子们的对话,使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罩上了浓郁的情感色彩,仅仅是关于雪花有多少问题要冬爷爷回答时,孩子们一下子提出“雪花为什么这么白?”“雪花为什么这么轻?”“雪花为什么落到我的小手上就不见了?”“雪花都是六个角吗?”“雪花为什么是从天上落到地下?而不是从地上飞到天上的呢?”等十几个问题。
  正是这角色的扮演,使孩子产生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他们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部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
  
  4、补白未定点。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存有许多意义空白和意义未定点,从而是我们的课文饱含着不可确定而又不可穷尽的情感和意义。这些空白召唤着学生的无穷联想,使我们的课文本具有永久的魅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了孩子们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而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空白点、未定点进行填补、确定和扩充的过程,实际就是对教材文本意义的建构过程,可以使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等去对教材文本进行新的创造。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时,让学生抓住“走着,走着,我发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小鱼。它们被困在水洼里,回不了大海。”补白,想象小鱼是怎样困在大海里的,分别想象“当黑夜来临”、“当老鹰在上空盘旋”、“听到人类脚步声”等等的时候,小鱼所遇到的种种威胁与恐惧,从而体会到它们被困的孤单、害怕、绝望,体会它们对生活在大海妈妈怀抱里幸福生活的留恋。从而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小男孩行为的可贵,从而产生珍爱每一个生命的愿望!
  这样的补白,唤起学生提取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并使之综合,积极地、富于创造性地与作者进行心理交流。从而,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塑造自己的灵魂,丰满自己的血肉,并使自己获取更高、更美的发展。
  
  三、内化文本,获取精神成长。
  
  在学生学习文本后,还应该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让他们带着文本的学习所掌握的新语言和获得的精神成长,用语文的思维和视角去发现、提出、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从而更加丰富自己的人生。
  
  1、拓展延伸。
  语文的拓展延伸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向课外阅读延伸;二是由语文知识向综合性知识延伸。但就具体来说可以从情节、作者、内容、文体等几个角度进行延伸。
  
  2、用语文的视角观察生活。
  语文学习的落脚点是生活,因此语文学习之后,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新思考,使他们学思结合,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领悟更深刻的人生内涵。
  
  3、进行专题语言活动。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尽可能地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日记。
  阅读教学以孩子们的生活为原型,体验为基点,透过语言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评价的几点建议引起了我的深思: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评价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评价策略,着眼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把以教师为中心的作文评改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多元开放。    一、培养自改意识,养成自改习惯。    所有的文章都是在不断地修改中形成的,难怪古人把修改文章看成攻玉,可见,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所以,作文评价要提倡学生自改作
期刊
曾在一份教育杂志上看到一老师慨叹:现在许多小学生的作文是新“八股文”。你瞧,记事总是“三段式”(起因、经过、结果),状物惯用“总—分—总”,写人总是“先貌,再事,后赞歌”,“开门”先“见山”,中间须“过渡”,结尾必“点题”。风吹花儿,必定“点头微笑”,人一着急肯定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写高兴就得“一蹦三尺高”,一难为情则非“钻到地洞里去”不可……另据一份调查显示:在对农村小学习作抽样调查中发现,同
期刊
作文是最具个性化的创造活动。一个人的写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投入、独特构思、语言表达等个性综合因素。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指导程式化,学生习作格式化,“作文难”是长期笼罩学生心头的阴云。因此,加速写作个性化的进程,实施个性化的策略,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得到发展,写作的能力也会迅速提高。    一、建构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目标    作文教学个性化首先是教学目标个性化。作文教学个
期刊
儿童诗以其清纯的情感,丰富的想象,明快的节律颂扬了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童心之美,特别是儿童诗自身拥有的独特之美,因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少年儿童出版社副总编周基亭曾这样说过,聪明的孩子爱读诗,写诗的孩子更聪明。如何让孩子们在爱读诗的同时,敢于拿起笔用诗这种方式写下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我们作了一些探索,采撷几枝,与大家探讨。    在赏读活动中体悟诗韵     袁枚曾云:“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
期刊
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认识、品味、感悟、鉴赏中开发联想思维、发散思维、直观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那么,语文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体会,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期刊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教辅用书是教师的内部资料,一般书店是很难见到的。但看看现在,教辅用书随处可见,无论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孩子在课前可以通过教辅用书、网络等涉及到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及被教师视为“专利”的知识。知识的神秘面纱被揭开,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被动摇,传统观念中“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观念已经受到冲击。因此,我们的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学也必将被新的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孩子们将会卸去心理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中。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潜力也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课堂心理环境,将给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来极大的愉悦。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着学习中的欢乐,囚禁的灵感得到了新生,尽情展示着各自的风采和欢乐。    一 平等中自主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向扮演的角色是“主宰
期刊
如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的真实的体验,实现习作指导的有效生成?笔者在一次习作课中利用《国际儿童天才测试卷》举行了一次考试活动,活动中的真实感受成为学生的写作素材。    一、设置悬念,激发习作兴趣  课始,教师故意渲染考试的紧张气氛,严肃而又认真地说:“同学们,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最近在全世界儿童中进行一项测试,名为“国际天才儿童测试”。老师弄到了这一份试卷。试卷共有20题,要求在
期刊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我们的阅读课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如何实现根植传统,而又超越传统,使我们的阅读课堂充满生机活力,使我们的学生接受良好语文能力的教导与熏陶呢?笔者认为,必须把目光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焦点之一:必须注重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作用于直觉的语文教学训练方法,它以一定的文字作品(书面语言)为基础。通过朗读加深对文字作品的理解,依靠声音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从文字符号中感知
期刊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注: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自觉探索知识等多种能力的重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