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礼学研究的制度儒学面向及其现代意义

来源 :思想与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cha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永嘉之学”作为极具特色的区域性儒学传统,已因太多的历史与现实因素的遮蔽而失其本来面目.准确地讲,永嘉之学既不单纯是一种“功利之学”,更非现代意义上的“功利主义”,而是一种“即经以求其制度器数之等”的“制度新学”和“经制之学”.作为一种重视制度规范与对策研究的儒学,从历史经验中研究总结各种礼法制度的演变逻辑与实践策略是永嘉学者自觉选择的一门绝学,亦为历代士林所认可和推重.他们前赴后继,依据“三礼”、《春秋》等经典参与议礼,阐发儒家宗法与社会政治制度之精义,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在制度儒学和政治儒学的道路上做出了诸多可贵的探索.其重视制度、不悖人情、务实变通的区域文化性格,是儒学参与当代中国本土政治文明重建的宝贵精神资源.
其他文献
基于对宋儒“求理于心之外”这一学术路向的反思,王阳明展开了对“心”与“理”之关系问题的思考.对阳明而言,“求理于心之外”意味着心与理的两分,而其更为实质的理论内涵则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将亚里士多德学说体系中的气象学传入中国.作为学术传教的一部分,耶稣会士此举是为了取代中国传统的气象观,从而达到传播信仰的目的 .当时,有少数中国士人
哈贝马斯对于客观性的解释包含了一个实在论预设,不是视域性的,而是跨视域的,相反,布兰顿对于客观性的解释依赖于计分模式的社会实践,不需要实在论预设.然后作者进一步提出一
关于雷州海康广济寺之创建,学界曾有“南朝梁”建立说和“五代梁”建立说,但都缺乏深入论述.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及人类学等多种研究方法,批驳“南朝梁”建立
牟宗三初涉哲思时就已经意识到“时间”问题的重要性.尽管在其学术生涯中,对“时间”的具体阐述有调整、发展,但无论是以“时间”为主观建构,或以“历史”为“精神表现”,或
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之普及与清末的科举之变关联甚深.在清末的科举之变中,八股改策论使得原本稳定的考试基础文本发生了重大改变,遂引致考官进退失据,考生彷徨无定.科举之变
本文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将问句逻辑中各种研究方式整体上归纳为三种进路:符号化进路、推演进路、互动进路.符号化进路着重从内部揭示问题的逻辑形式,目的在于给出问题的符号
安大简《诗经》是战国时期流传于楚地的一种《诗经》写本,它的一个独特地方在于,其国风次序与今本《毛诗》、郑玄《诗谱》和《左传》所见都不同.《诗》的次序是编者思想倾向
在理由与行动的关系上,戴维森主张二者之间是心理-物理因果关系,这会遇到两个困难:第一,“理由倾向论”将行动理解为倾向的例示同样可以解释行动意图,能够解释行动意图不足以
《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万物生成论还是“本体论”一直存在争议.楚简本《老子》“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的出现使争议复杂化.本文对“有生于无”从何处来进行追问,通